用于封装产品特别是化妆品的封装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51518阅读:来源:国知局
0028]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的平行于支承件的运动轴A截取的截面图,示出的所述支承件位于缩回位置;
[0029]图2是在图1中的平面I1-1I上截取的截面,并且图2中示出了截取图1中的截面的线1-1 ;
[0030]图2A是当沿着图2中的箭头IIA观察时的细节的视图;
[0031]图3是在致动器已经移动之后支承件到达它的伸出位置的与图1中的截面相同的截面;
[0032]图4是在图3中的平面IV-1V上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4中示出了截取图3中的截面的线II1-1II ;
[0033]图5A和图5B分别是与图1的情况和图3的情况相对应的装置的两个外部正视图;
[0034]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装置的平行于支承件的运动轴A截取的截面图,示出的所述支承件位于缩回位置;
[0035]图7是在图6中的平面VI1-VII上截取的截面,并且图7中示出截取图6中的截面的线V1-VI ;
[0036]图8A和图8B分别是在图6的情况下和在致动器移动之后从外部观察到的装置的两个正视图。
[0037]图9是本发明装置的平行于支承件的运动轴A截取的截面图,示出的所述支承件位于缩回位置;
[0038]图10是省略了外壳的外护套且支承件位于缩回位置的图9装置的立体图;
[0039]图11是省略了外壳的旋转部的与图10的视图类似的立体图;
[0040]图12是省略了外壳的基底部的与图10的视图类似的立体图;
[0041]图13是当沿着图14中的箭头XIII观察时的立体图;并且
[0042]图14是图10所示的装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首先参照图1至图5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0044]图中示出的装置包括外壳10,外壳10具有开口端10’和远离开口端的底端壁10"。外壳通常是圆柱形。
[0045]通常是圆柱形的支承件12位于外壳10的内部。在图1中,支承件12处于缩回位置。具体地,能够看出,支承件12朝着外壳的底端壁10"被布置为使得布置于支承件12中的物品14通过外壳的开口端10’处的开口缩进外壳内,物品14的顶端14A仅突出一点或完全不突出。具体地,支承件12具有开口顶端12’和闭合底端12",物品14的底端14A’靠着闭合底端12"。
[0046]在本专利申请的意义中,向上的方向是方向D,支承件沿着方向D滑动以此从缩回位置进入伸出位置。相应地,使用术语“底部”和“顶部”。
[0047]装置包括致动器16,致动器16适于被移动以使支承件从缩回位置移动(具体地,滑动)至伸出位置。在本构造中,致动器由与支承件协同操作的控件17和镶接在控件17上的装饰盖19组成。当然,致动器也可以被制成为单体件。
[0048]能够在图1至图4中看出,装置包括固定至支承件12的第一磁性元件20和固定至外壳10的第二磁性元件22。
[0049]在图1中,支承件位于缩回位置,且能够看出,第一磁性元件20和第二磁性元件22彼此面对。在本构造中,在支承件的滑动轴A的方向上第一磁性元件20和第二磁性元件22中的一者被布置在另一个上方。因此,第一磁性元件20与第二磁性元件22之间施加有磁力,这样的磁力使支承件保持在缩回位置。从图2中的截面还能够理解,在缩回位置中,两个磁性元件以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的方式对齐。在本构造中,能够在图2和图4中看出,磁性元件均由多个部分制成。因此,第一磁性元件22由固定至外壳的底部且规则地成角度分布的三个小磁体组成。同样,第一磁性元件20由固定至支承件12的底端壁且规则地成角度分布的三个小磁体组成。
[0050]致动器16,或更加准确地,控件17带有肋件17A,肋件17A朝着轴A突出以形成滑动器。相应地,支承件12的外壁设置有轨道13,轨道13形成在与轴A平行的两个肋件之间,滑动器17A插入该轨道。肋件17A因此形成驱动凸块,且应当理解的是,当致动器16在图2所示的方向F上绕着轴A转动时,致动器16使支承件12随之转动。这样的运动使第一磁性元件20和第二磁性元件22彼此相对移动,在图4中能够看出,这样的移动使它们分开成一定角度。在这样的移动的作用下,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之间的磁吸引力减小,且支承件因此能够从缩回位置移动至图3所示的伸出位置。
[005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装置包括布置在支承件12的底端壁12"与外壳10的底端壁10〃之间的弹簧24。弹簧24对支承件12持续地施加回复力,所述回复力趋向于将支承件12推向伸出位置。如图1所示,当第一和第二磁性元件保持彼此面对时,元件之间产生的磁力的大小大于弹簧施加的回复力的大小,使得支承件保持在缩回位置。与此相反,由于致动器16的上述移动,第一与第二磁性元件之间施加的磁力的大小充分地减小从而被弹簧施加的回复力的大小超过,以此能够使支承件从缩回位置自动地进入伸出位置。这就是图3所示的情况。
[005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承件12的底端壁12"设置有在底端壁的下方突出的环状肋件12A。弹簧24的顶端被限制在由所述肋件限定的壳体中。在本构造中,第一磁性元件布置在肋件的径向外侧。如上所示,在本构造中,第一磁性元件是以三个磁性元件部的形式制成的,各个磁性元件部被容纳于形成在底端壁12〃的下方的壳体12B中。
[0053]外壳10的表面底端壁10〃由部件26形成,部件26形成封闭盘并且通过任何适当的方式被紧固至外壳10的圆柱形壁。部件26具有由向上突出的环状肋件26A限定的中央壳体,中央壳体容纳有压载配重28,压载配重28能够使装置自身趋向于被置于底端位于底部的垂直位置。在环状肋件26A的周围,底端壁26具有另一个环状肋件26B,环状肋件26B与支承件12的底端壁的肋件12A相配准。弹簧24的底端因此被限制在肋件26A与26B之间。在肋件26B的径向外侧,底端壁26具有用于第二磁性元件22 (或更加准确地,用于第二磁性元件22的三个部分)的壳体26C。
[0054]应当理解,一旦启动致动器以使第一和第二磁性元件移动而彼此分离,弹簧24就使支承件12滑动,从而能够在图3中看出,使物品14的顶端14A伸出外壳10的开口端10’。
[0055]能够在图2和图4中看出,支承件12的外壁具有间隔肋件12C,在支承件12相对于外壳10的内壁的滑动中,间隔肋件12C对支承件12进行引导。
[0056]为了能够使致动器16移动,外壳的壁设置有具有限制致动器的行程的圆周长度的槽11。能够在图2、2A和4中看出,内配件30被固定至槽11的与轴A平行的边缘,且致动器朝着内配件30移动以此触发支承件的移动。内配件带有与致动器的肋件17A协同操作的弹簧(具体地,由弹簧片32形成的弹簧)以便持续地推动所述致动器朝着致动器的初始位置回复。此外,能够在图2A中看出,致动器设置有卡紧在槽的与轴A垂直的边缘的夹紧凸块或卡扣凸块17B,以此相对于外壳保持致动器。此外,夹紧凸块被定位用来限定致动器的行程的端部。具体地,在致动器的行程端部的位置处,卡紧凸块与槽的平行于轴A的边缘相邻接。
[0057]图5A示出了致动器的最初位置,而图5B示意了启动之后致动器的位置,启动后的位置与图4所示的位置相对应。
[0058]下面将参照图6至图8B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0059]在第二实施例中,装置包括外壳110和支承件112,外壳110具有远离其闭合端110"的开口端110’,支承件112适于在外壳中在缩回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物品114布置于支承件112中。外壳和支承件通常是圆柱形。布置在外壳的一侧的致动器116可以沿着并且平行于箭头F在与支承件的运动方向D相同的方向上以平移的方式向上移动。
[0060]第一磁性元件120布置在由环状肋件112A限定的壳体中,环状肋件112A在外壳112的底端壁112"的下方突出,底端壁112"远离外壳的开口端112’。第二磁性元件122还形成装置的压载配重。设置有由环状肋件126A限定的壳体,环状肋件126A从形成外壳的底端壁的垫片126向上突出。在本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