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衣装以及智能衣装的处理方法_2

文档序号:9495578阅读:来源:国知局
导牵动力,驱动单元41能够输出两个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牵动力,牵动力的方向与线缆的收紧方向对应;
[0057]在图2中,假设驱动单元41输出顺时针方向的牵动力时线缆向左侧收紧,则牵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的内部相对于外层2向左侧活动;相应地,驱动单元41输出顺时针方向的牵动力时线缆向右侧收紧,则牵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的内部相对于外层2向右侧活动;从而触发形成述第一通孔阵列21相对第二通孔阵列31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完全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部分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完全未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
[0058]示例性地,上述的驱动单元41可以采用微型电机,由设置于智能衣装的电池(可以采用人体动能电池,从而在用户穿着智能衣装活动的过程中即可完成对电池的充电)对驱动单元41供电,由驱动单元41驱动传动件42来使活动层3相对于外层2活动;上述的驱动单元41也可以采用人工驱动的方式,如图3所示,线缆在驱动件4上还具有供用户手动操作的两个端部,如果一个端部44被拉伸时驱动单元41输出顺时针方向的牵动力时线缆向左侧收紧,则牵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的内部相对于外层2向左侧活动;相应地,在另一个端部45被拉伸时驱动单元41输出顺时针方向的牵动力时线缆向右侧收紧,则牵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的内部相对于外层2向右侧活动。
[0059]可选地,传动件42的传动结构还可以采用基于齿轮的传动结构、基于拐轴的传动结构等。
[0060]图2中示出的是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部分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完全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4所示,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完全未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
[0061]在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中,智能衣装的整体通孔的面积发生变化,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的重叠区域也有所不同;在图2示出的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部分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的重叠面积为通孔(图2中示出的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的形状、面积相同)的50%,也就是智能衣装的整体通孔的面积为通孔的50%;当然,基于驱动件4的驱动,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可以形成与图2不同的部分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使智能衣装的整体通孔在通孔面积的0-100%之间变化。
[0062]智能衣装的透气性能与智能衣装的整体通孔的面积正相关,整体通孔的面积越大则透气性能越好,整体通孔面积为零时通气性能最低;图4示出的是智能衣装的整体通孔面积与第一通孔阵列21中通孔相同时情况,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完全重叠,此时智能衣装的透气性能最高;图5示出的是智能衣装的整体通孔面积为零的情况,第一通孔阵列21和第二通孔阵列31完全未重叠,此时智能衣装的透气性能最低;图2中示出的整体通孔的面积介于图4和图5示出的整体通孔的面积之间,相应地,图2中示出的透气结构1的透气性能介于图4和图5中示出的透气结构1的透气性能。
[0063]使用上述透气结构1的智能衣装可以是鞋子、上衣和裤子等任意形式的衣装。
[0064]以鞋子为例,参见图6,透气结构1中的驱动件4可以基于电源驱动活动层3相对于外层2活动,形成第一通孔阵列21相对于第二通孔阵列31的不同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改变鞋子的透气性能,驱动件4的控制开关可以在鞋子的外层2显露以便于用户控制;
[0065]再参见图7,透气结构1应用于鞋子中时,透气结构1中的驱动件4可以采用用户手动驱动的方式,需要改变鞋子的透气性能时,用户通过拉伸在驱动件4显露的不同端部来实现,如果拉伸一个端部会增大鞋子的透气性能,则相应拉伸另一个端部会减小鞋子的透气性能。
[0066]以上衣为例,再参见图8,透气结构1应用于上衣中的前胸区域时,透气结构1中的驱动件4可以采用用户手动驱动的方式,需要改变上衣的透气性能时,用户通过拉伸在驱动件4显露的不同端部来实现,如果拉伸一个端部会增大上衣的透气性能,则相应拉伸另一个端部会减小上衣的透气性能;
[0067]参见图9,透气结构1设置上衣的后背区域,透气结构1中的驱动件4可以基于电源驱动活动层3相对于外层2活动,形成第一通孔阵列21相对于第二通孔阵列31的不同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改变上衣后背区域的透气性能,驱动件4的控制开关可以在智能衣装的外层2 (例如上衣的前胸位置)显露以便于用户控制。
[0068]实施例二
[0069]本实施例记载一种智能衣装,智能衣装具有透气结构1,由外层2、活动层3和里层5叠加而成,还包括有驱动件4。
[0070]作为透气结构1的一种示例,外层2、里层5和活动层3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0所示,外层2形成智能衣装的外部,外层2开设有第一通孔阵列21 ;活动层3设置于智能衣装的内部,位于外层2的第一侧面,也就是位于智能衣装内部的侧面,活动层3开设有第二通孔阵列31,里层5设置于活动层3的第二侧面,其中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为外层2相背的两个侧面;里层5设置有第三通孔阵列51,第三通孔阵列51中通孔的开设位置与外层2中第一通孔阵列21的通孔开设位置对应。
[0071]第一通孔阵列21、第二通孔阵列31和第三通孔阵列51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参见图11至图13,图11至图13中,第一通孔阵列21、第二通孔阵列31和第三通孔阵列51中的通孔的形状以长方形为例,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智能衣装的外观需要而开设成任意形状,并且,第一通孔阵列21中的通孔、第二通孔阵列31与第三通孔阵列51中的通孔形状相同,面积(大小)也相同;当然,实际应用中,基于智能衣装的外观需求,第一通孔阵列21中的通孔与第二通孔阵列31中的通孔在形状和面积上可以有所区别。
[0072]活动层3能够通过智能衣装中设置的驱动件4相对外层2移动,其中活动层3和外层2叠加并通过驱动件4相对外层2移动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设置于智能衣装的内部的驱动件4驱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内部移动,触发第一通孔阵列21相对第二通孔阵列31产生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
[0073]图11中示出的驱动件4包括驱动单元41和至少一个传动件42,传动件42通过线缆连接;其中驱动单元41输出牵动力以牵动传动件42,传动件42接收到牵动力时基于线缆传导牵动力,驱动单元41能够输出两个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牵动力,牵动力的方向与线缆的收紧方向对应;
[0074]在图11中,假设驱动单元41输出顺时针方向的牵动力时线缆向左侧收紧,则牵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的内部相对于外层2向左侧活动;相应地,驱动单元41输出顺时针方向的牵动力时线缆向右侧收紧,则牵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的内部相对于外层2向右侧活动;从而触发形成述第一通孔阵列21相对第二通孔阵列31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完全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部分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完全未重叠的相对位置关系。
[0075]示例性地,上述的驱动单元41可以采用微型电机,由设置于智能衣装的电池(可以采用人体动能电池,从而在用户穿着智能衣装活动的过程中即可完成对电池的充电)对驱动单元41供电,由驱动单元41驱动传动件42来使活动层3相对于外层2活动;上述的驱动单元41也可以采用人工驱动的方式(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见图3),线缆在驱动件4上还具有供用户手动操作的两个端部,如果一个端部被拉伸时驱动单元41输出顺时针方向的牵动力时线缆向左侧收紧,则牵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的内部相对于外层2向左侧活动;相应地,在另一端部被拉伸实时驱动单元41输出顺时针方向的牵动力时线缆向右侧收紧,则牵动活动层3在智能衣装的内部相对于外层2向右侧活动。
[0076]可选地,传动件42的传动结构还可以采用基于齿轮的传动结构、基于拐轴的传动结构等。
[0077]图11中示出的是第一通孔阵列21、第三通孔阵列51与第二通孔阵列31部分重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