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刮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109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椎间盘刮吸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推间盘病变病人的医疗器械,尤其是椎间盘刮吸器。
传统治疗椎间盘突出需手术,通常用导丝于前正中穿入椎间盘,再随导丝插管,然后抽出导丝、入钳夹刮,再用生理盐水冲、吸。此手术痛苦大,切吸烦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快捷,刮吸冲吸一次完成的椎间盘刮吸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刀头,刀头的后端连接有刀杆,刀头和刀杆的内部设计有圆柱通孔,圆柱通孔内插有针,刀头的外部设计有刀齿。刀杆的外面套有外壳管,外壳管上设计有进水嘴,外壳管与刀杆之间有间隙。刀杆的杆体上设计有出水孔,出水孔与刀杆内部的圆柱通孔相通,在刀杆的出水孔外面设计有封水盒,封水盒上设计有出水嘴,刀杆与电动机通过齿轮或皮带连接。
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快捷、刮吸冲吸一次完成,病人痛苦少,原来的椎间盘手术需费用7000-10000元,手术后需休息三个月,而使用本刮吸器不手术,刮吸时间小于15分钟,费用小于1000元,费用较低。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
图1的C向视图。
图3为
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
图1的B-B剖视图。
为了方便说明,现将各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刀头;2.支撑圈;3.刀杆;4、外壳管;5、进水嘴;6、密封圈;7、密封圈;8、封水盒;9、出水口孔;10、齿轮;11、罩;12针;13、电动机14、出水嘴。
本实用新型如
图1所示,包括刀头1,刀头1后端连接有与刀头1一体的刀杆3,刀头1和刀杆3的内部设计有圆柱通孔,刀杆3的末端带有内螺纹。圆柱通孔内插有针12,针的末端带有外螺纹和安装槽。刀杆3与针12通过螺纹连接。刀头1的外部设计有刀齿(另见图3)。刀杆3的外面套有外壳管4,外壳管上设计有进水嘴5,外壳管4与刀杆3之间有间隙,间隙为0.7mm,用来进入液体。在外壳管4与刀头1接合处,外壳管与刀杆3之间装有支撑圈2(见
图1),支撑圈2上设计有多个出液孔(另见图4)。在外壳管4的另一端,其与刀杆3之间安装有密封圈6(见
图1)。
在刀杆3的中部杆体上设计有出水孔9,出水孔9与刀杆3内部的圆柱通孔相通,在刀杆3的出水孔9外面设计有封水盒8,封水盒固定在机架上,封水盒8上设计有出水嘴14,出水嘴14可与外部的负压吸引器连接吸液。刀杆3与封水盒8之间用密封圈7密封。
刀杆3上安装有齿轮10,与电动机13上的齿轮啮合,椎间盘刮吸器的外部设计有罩11。
本实用新型椎间盘刮吸器,使用时刀头以30°斜向远端(逆时针)口窄腔宽入内。电动机带动刀杆3和刀头1转动,抽出针12,此时刀杆3和刀头1的内部则成为针芯腔,然后用橡皮塞封堵刀杆末端的出口。由进水嘴5进液,液体从支撑圈2的出液孔进入刀头。吸液时,液体从刀头内部的针芯腔吸入,经刀杆上的出水口、封水盒8上的出水嘴14吸入外部的负压吸引器。
权利要求1.一种椎间盘刮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刀头(1),刀头(1)的后端连接有刀杆(3),刀头(1)和刀杆(3)的内部设计有圆柱通孔,圆柱通孔内插有针(12),刀头(1)的外部设计有刀齿,刀杆(3)的外面套有外壳管(4),外壳管(4)上设计有进水嘴(5),外壳管(4)与刀杆(3)之间有间隙,刀杆(3)的杆体上设计有出水孔(9),出水孔(9)与刀杆(3)内部的圆柱通孔相通,在刀杆(3)的出水孔(9)外面设计有封水盒(8),封水盒上设计有出水嘴(14);刀杆(3)与电动机(13)通过齿轮或皮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盘刮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管(4)与刀杆(3)之间装有支撑圈(2),支撑圈(2)上设计有出液孔;所述的外壳管的另一端与刀杆(3)之间装有密封圈(6);所述的刀杆(3)与封水盒(8)之间用密封圈(7)密封;所述的刀杆(3)末端带有内螺纹,针(12)的末端带有外螺纹和安装槽。
专利摘要椎间盘刮吸器,包括:刀头和刀杆,其内部有通孔,孔内插有针,针与刀杆通过末端的螺纹连接在一起。刀头上有刀齿,刀杆外套有外壳管,管上有进水嘴。外壳管与刀杆之间有间隙,其一端装有支撑圈,圈上有出液孔,另一端装有密封圈。刀杆上有出水孔,孔外有封水盒,盒上有出水嘴,可与外面的负压吸引器连接吸液。刀杆与电动机通过齿轮连接,由电动机带动刀杆、刀头转动,刮吸时抽出针。本装置操作方便、快捷,刮冲吸一次完成,费用低、痛苦少。
文档编号A61B17/56GK2444562SQ00256250
公开日2001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日
发明者曹士鑫, 郭兴芳, 陈允沛, 曹伟, 曹洋, 陈阵, 王舟 申请人:郭兴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