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融合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颈椎融合器,上述颈椎融合器由融合器主体和标记杆组成。颈椎融合器主体呈楔形设有上贴骨面和下贴骨面,上述下贴骨面设有锥度B、B选用4°-7°,上述上贴骨面设有与椎体终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每个上述贴骨面均设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锯齿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动的防滑槽、同时设有周向倒角能有效防止意外情况下误伤神经。上述颈椎融合器主体轴向设有大植骨孔提供骨质回植,上述大植骨孔由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围成,前壁正中间与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纹孔和辅助定位孔,左右壁楔形角度A、A取40°-60°、径向设有贯通的交换孔方便术后血管的长入。
【专利说明】颈椎融合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颈椎退行性病变、创伤的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0002]自从Robinson and Smith和Cloward报道颈椎前路椎间自体髂骨移植术治疗颈椎病以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自体髂骨植骨亦为“金标准”植骨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致力于颈椎间融合器(cervicalinterbody fusion cage)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认为其既能实现植入后的即时稳定性,又能促进融合,并很好地重建并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0003]颈椎椎间融合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目前种类较多,但其设计理念大多仍源于Robinson and Smith和Cloward植骨融合法,可按其构成材料和结构形状来分类。融合器的材质和形状设计可能影响颈椎体界面融合。不可吸收材料能够为界面融合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支持,但有可能影响融合的强度及质量;可吸收材料可被降解吸收,避免了不可吸收材料的一些弊端,但降解速度有可能过快或过慢,有可能不能完全被骨替代,影响界面融
入
口 ο
[0004]理想的椎间融合器的形状设计是既要抵抗融合器下沉,又要利于融合。融合器的界面面积与融合器的形状相关,增大面积、保留终板,可减少融合器的沉降,但对融合有负面影响;去除终板、减小面积则减少了应力遮挡,对融合有利,但增加了融合器的沉降。金属融合器弹性模量较高,可产生应力遮挡,对植骨融合有一定影响,而且长期活动,金属融合器的松动脱出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手术时应选择非常恰当的融合器;可降解融合器因保留终板而使融合器界面材料弹性模量接近骨,从而使植骨能获得充足的应力,同时可以被降解吸收骨替代,从理论上讲对颈椎生物力学破坏最小。
[0005]Brantigan在动物实验中发现PEEK(聚醚醚酮)制作的颈椎间融合器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融合器与骨面之间没有骨吸收现象,一侧骨面可通过融合器的小孔长入与对侧骨面融合。另有报道PEEK (聚醚醚酮)颈椎间融合器应用于临床,3个月内均取得骨性融合。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能加快术后骨性融合、获得长期稳定性的颈椎融合器。上述融合器采用与人体弹性模量相近的PEEK(聚醚醚酮)材料加工而成(同结构的钛合金产品也满足刚性要求),术中和术后使用钽金属作为标记杆显影。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颈椎融合器,上述颈椎融合器由融合器主体和标记杆组成。颈椎融合器主体呈楔形、设有上贴骨面和下贴骨面,上述下贴骨面设有锥度B、B选用4° -7°,上述上贴骨面设有与椎体终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弧度选用R16-R30,每个上述贴骨面均设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锯齿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动的防滑槽、同时设有周向倒角能有效防止意外情况下误伤神经。上述颈椎融合器主体轴向设有大植骨孔提供骨质回植,上述大植骨孔由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围成,前壁外侧设有与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纹孔和辅助定位孔,左右壁楔形角度A、A取40° -60°、径向设有贯通的交换孔方便术后血管的长入。上述颈椎融合器选用与人体骨质弹性模量接近的PEEK(聚醚醚酮)材料制成、术中无法通过X光观察植入情况,所以选用三根标记杆分别置于后壁正中和左右壁前侧、可在术中和术后通过X光确准显影。上述颈椎融合器提供多种高度C供不同节段和不同患者使用、C选用4-8。上述颈椎融合器中螺纹孔设有M3螺纹用于提供与颈椎前路钢板联用时与钢板的固定,使得整个融合固定系统更加稳定、促进术后骨愈合。
[0008]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做进一步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上贴骨面朝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下贴骨面朝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主视图;
[0012]图4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左视图;
[0013]图5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仰视图;
[0014]图6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应用时安装位置示意图;
[0015]图7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应用时晚装位置截面示意图。
[0016]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图中:
[0017]1、上贴骨面 2、下贴骨面 3、后壁
[0018]4、前壁5、左壁6、右壁
[0019]7、大植骨孔 8、交换孔9、辅助定位孔
[0020]10、螺纹孔 11、防滑槽 12、标记杆
[0021]13、周向倒角 14、锯齿15、M3螺纹
[0022]16、椎体17、神经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的结构和功能加以说明。
[0024]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上述颈椎融合器由融合器主体和标记杆
(12)组成。颈椎融合器主体呈楔形设有上贴骨面(I)和下贴骨面(2),上述下贴骨面(2)设有锥度B、B用4° -7°,上述上贴骨面(I)设有与椎体终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上述贴骨面的设置使得颈椎融合器与椎体上下柱更加完美的贴服,术中也无需去除终板边缘、有效地防止了颈椎融合器穿透或塌陷入下方的椎体(16)松质骨中。每个上述贴骨面均设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锯齿(14)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动的防滑槽(11)、上述锯齿(14)和防滑槽
(11)的设置有效防止术后颈椎融合器在径向的滑动,并且提供足够的应力和应变来激发骨形成的生物信号(释放细胞因子),同时每个上述贴骨面设有周向倒角(13)能有效防止意外情况下误伤神经(17)。上述颈椎融合器主体轴向设有上下贯通的大植骨孔(7)提供足够的骨质回植、加快术后骨融合,上述大植骨孔(7)由前壁(4)、后壁(3)、左壁(5)、右壁(6)围成,前壁(4)外侧正中间设有与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纹孔(10)和辅助定位孔(9)提供与颈椎融合器植入器械准确的配合、方便安装、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失败的风险。左右壁构成楔形角度A、A取40° -60°、径向设有贯通的交换孔(8)方便术后血管的长入,提高骨融合几率。上述颈椎融合器选用与人体骨质弹性模量相接近的PEEK(聚醚醚酮)材料制成、PEEK (聚醚醚酮)术中无法通过X光观察植入情况,所以选用三根标记杆(12)分别置于后壁(3)正中和左壁(5)、右壁(6)前侧,在术中和术后通过X光确准显影。上述颈椎融合器可提供多种高度C供不同节段和不同患者使用、C可选用4-8。上述颈椎融合器中螺纹孔
(10)设有M3螺纹(15)用于提供与颈椎前路钢板联用时与钢板的固定,使得整个融合固定系统更加稳定、促进术后骨愈合。
[0025]本实用新型颈椎融合器是这样实现的:
[0026]术中采用颈前路前外侧切口,显露病变椎间盘和相邻椎体(16);清除髓核后将病变椎体撑开以恢复正常的椎间隙高度。然后用刮匙将终板软骨刮除,露出带血的松质骨床,这一过程的恰当经行将为颈椎融合器大植骨孔(7)内的骨质提供充分供血,并降低颈椎融合器的沉降率。最后将填充完骨质的合适高度颈椎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参考图6、图7所示通过X光确认标记杆(13)的形态来颈椎融合器的植入位置。为了术后的稳定性和椎体
(16)间的快速骨融合常对颈椎融合器与其他颈椎前路钢板经行联合固定使用,颈椎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之间可通过M3的螺栓进行一体化固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颈椎融合器,其特征为颈椎融合器主体呈楔形、设有上贴骨面(I)和下贴骨面(2),上述下贴骨面(2)设有锥度B、B选用4° -7°,上述上贴骨面(I)设有与椎体(16)终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弧度选用R16-R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融合器,其特征是每个上述贴骨面均设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锯齿(14)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动的防滑槽(11)、同时设有能有效防止意外情况下误伤神经(17)的周向倒角(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融合器,其特征是该颈椎融合器主体轴向设有大植骨孔(7)提供骨质回植,上述大植骨孔(7)由前壁(4)、后壁(3)、左壁(5)、右壁(6)围成,前壁(4)外侧设有与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纹孔(10)和辅助定位孔(9),左右壁楔形角度A、A取40° -60°、径向设有方便术后血管的长入贯通交换孔(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融合器,其特征是上述颈椎融合器中螺纹孔(10)设有M3螺纹(15)用于提供与颈 椎前路钢板联用时与钢板的固定。
【文档编号】A61B17/70GK203436433SQ201320434590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2日
【发明者】刘益强, 孙艳 申请人:天津市威曼生物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