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湿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687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湿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吸收保持月经等的排泄液的吸湿性物品,特别涉及在受液侧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防漏侧壁的吸湿物品。
在过去,人们开发了卫生巾、存尿垫、一次性尿布等的吸湿性物品。在这些吸湿性物品中,要求在穿用过程中,确实通过液吸收层吸收排泄液,排泄液不朝向吸湿性物品的外部泄漏。于是,包括有下述形式,其中在吸湿性物品的受液侧表面,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沿纵向延伸的防漏侧壁。
过去的防漏侧壁的结构一般为下述形式,其中在吸湿性物品的顶层上,接合有沿纵向延伸的非伸缩性的疏水层,在该疏水层上,接合有沿吸湿性物品的纵向延伸的弹性部件。由于上述弹性部件的纵向的弹性收缩力的作用,在吸湿性物品上,作用有朝向纵向的弯曲力,并且上述防漏侧壁在吸湿性物品的受液侧立起,由此,可防止月经等的横向泄漏。
另外,在JP特开平8-215244号文献中,公开了下述吸湿性物品,其中通过呈非平面状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上述防漏侧壁。在该吸湿性物品中,经过纵向褶皱状的非平面加工的防漏侧壁与穿带者的肌肤实现面接触。
但是,在上述过去的吸湿性物品中,如果在防漏侧壁的表面上附着月经等,多数情况是不能够确实将其送向吸收层一侧,由于滞留于该防漏侧壁上的月经的作用,对穿带者造成不适感,另外还造成横向泄漏。由于上述JP特开平8-215244号文献公开的类型为下述结构,其中经过纵向褶皱加工的防漏侧壁与肌肤实现面接触,故穿带者的肌肤与防漏侧壁之间的紧密贴合性良好,但是,月经等容易滞留于上述纵向褶皱之间。此外,由于滞留有月经的防漏侧壁与穿带者实现面接触,故穿带时的不适感增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过去的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湿性物品,其容易将所附着的液体送向吸收层一侧,可抑制防漏侧壁上的月经等的滞留,使穿带触感良好,并且可有效地防止横向泄漏。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湿性物品,其包括支承层;液吸收层;覆盖上述液吸收层的透液层;防漏侧壁,该防漏侧壁的基端与受液侧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接合,沿纵向延伸的自由端朝向受液侧离开而定位,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侧壁通过下述方式由至少两个侧壁层形成,该方式为从上述基端延伸的侧壁层在自由端折回,延伸至上述基端,或者从基端延伸的多个侧壁层沿纵向接合于上述自由端或其它的区域。在面对吸湿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层上,形成穿过上述两个侧壁层内部的孔。
在本发明的吸湿性物品中,当在构成防漏侧壁的侧壁层的表面上,附着有月经或尿等时,这些液体从上述孔,进入2个侧壁层之间,在此状态,在侧壁层之间,将其送向基端侧。于是,附着于侧壁层上的液体不滞留于侧壁层上,可有效地防止横向泄漏。另外,在防漏侧壁的自由端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防漏侧壁与穿带者肌肤实现面接触的场合,由于液体难于滞留于与肌肤接触的侧壁层的面上,故不会对穿带者造成不适感。
最好,比如,在面对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层上,形成凹凸褶皱,在该凹凸褶皱中的至少凸部中,形成上述孔。
如果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由于当上述液体从上述孔,进入侧壁层的重合部之间时,将液体保持于侧壁层的凸部的内侧,或者将其沿凸部的内侧,送向基端侧,故液体难于残留于侧壁层的表面上,液体容易从上述孔,进入侧壁层之间。
上述侧壁层也可为下述形式,其为由通过疏水性纤维形成的或经疏水处理的无纺布或疏水性的树脂层,由未进行凹凸部加工的层形成。在弹性部件的收缩力等的作用下,形成自然的凹凸部,但是,其也可按照下述方式,采用形成有波浪形的凹凸状的形式。
最好采用下述形式,比如,在面对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层中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波浪形的凹凸褶皱,该凹凸褶皱的顶部和底部从上述基端朝向自由端延伸,沿纵向有规律地并排设置;平直部,该平直部横切上述波浪形的凹凸褶皱,在上述波浪形的凸部和平直部的边界部,形成上述孔。
按照上述方式,如果顶部和底部形成从基端朝向自由端而延伸的波浪形的凹凸褶皱,在该凸部的端部中,形成孔,则月经等从该孔,进入上述凸部中,沿上述凸部的内面,送向基端侧。
另外,上述孔通过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在形成上述波浪形的凹凸褶皱和平直部时,使上述层断裂。如果通过断裂,形成上述孔,则可在与侧壁层的凹凸部加工相同的步骤,形成上述孔。
此外,上述吸湿性物品也可为下述形式,其中上述平直部朝向纵向延伸,在两个侧壁层之间,具有对平直部施加纵向的弹性收缩力的弹性部件。
比如,上述平直部形成于在上述防漏侧壁的自由端的上述侧壁层的折回部处,或者上述平直部形成于上述防漏侧壁的基端和自由端的中间区域。或者,上述吸湿性物品也可为下述形式,其中上述平直部形成于上述防漏侧壁的基端和自由端之间,上述防漏侧壁在上述平直部弯曲,从该弯曲部延伸至自由端的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
还有,最好上述孔形成于上述防漏侧壁的基端或基端附近。如果孔形成于防漏侧壁的基端侧,则送向侧壁层和侧壁层之间的月经等可从基端侧的孔,经透液层,送向液吸收层。
再有,为了确实将进入侧壁层和侧壁层之间的液体从基端部内部,排到上述透液层上,最好上述防漏侧壁的基端接合于朝向液吸收层的侧方延伸的透液层的顶面,或位于上述液吸收层上的透液层的顶面。
另外,如果上述侧壁层的重合侧的内面是防水性的,则可快速地将进入侧壁层和侧壁层之间的液体送向基部侧。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吸湿性物品的第1实施例的卫生巾的透视图;图2为包含沿图1所示的卫生巾中的Ⅱ-Ⅱ线的剖面的局部透视图;图3为包含表示图2所示的卫生巾的变换实例的剖面的局部透视图;图4为包含表示图3所示的卫生巾的变换实例的剖面的局部透视图;图5为图2所示的防漏侧壁的放大透视图;图6为形成侧壁层的成形辊的透视图;图7(A),(B)为图6所示的成形辊的成形面的展开平面透视图;图8(A),(B)为沿图7(B)中的A-A线和B-B线的放大透视图;图9为形成凹凸褶皱和平直部和孔的侧壁层的局部放大透视图;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图1为从受液侧表示本发明的吸湿性物品的第1实施例的卫生巾的透视图,图2为包含沿图1中的Ⅱ-Ⅱ线的剖面的局部透视图,图5为表示图2所示的防漏侧壁的自由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1和图2所示的卫生巾1主要包括支承层2,该支承层2与内衣等的外部穿着体面对;液吸收层3,该液吸收层3位于穿带者一侧,吸收排泄液;透液层4,该透液层4覆盖液吸收层3的受液侧表面。朝向上述透液层4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侧端部4a在液吸收层3的侧方,与上述支承层2的表面接合。
在朝向上述卫生巾1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两侧部,设置沿纵向(Y方向)延伸的成对的防漏侧壁5,5。在本实施例中,相应的防漏侧壁5通过1个侧壁层6形成。
上述侧壁层6由疏水性的无纺布等形成。侧壁层6的一端部5a与从支承层2上面到透液层4的侧端部4a的上面的区域接合,侧壁层6以透液层4的侧端部的顶面作为基端5b,在沿与支承层2离开的方向延伸的自由端5c折回。另外,在朝向支承层2一侧返回,基端5d接合于上述透液层4的侧端部4a上的状态,侧壁层6的另一端部5e与上述支承层2的顶面接合。于是,上述防漏侧壁5为两个侧壁层(无纺布)6在宽度方向(X方向)重合的双重结构。
在上述侧壁层6上,形成波浪形的凹凸褶皱7。该凹凸褶皱7为顶部7a和底部7b沿纵向(Y方向)反复的波浪形,上述顶部7a和底部7b按照从防漏侧壁5的基端5b,5d,朝向自由端5c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图2和图5所示的实例中,将上述凹凸褶皱7完全压坏,或相对上述凹凸褶皱7,凹凸部受到限制的平直部8,该平直部8在自由端5c折回。另外,在该平直部8折回的自由端5c处,弹性部件9与内侧接合。另外,弹性部件9也可设置于上述自由端5c以外的部位,比如防漏侧壁5的基端5b,5d和自由端5c之间。
形成有上述凹凸褶皱7的侧壁层6本身沿纵向(Y方向)产生弹性收缩力。另外,同样通过上述弹性部件9,沿纵向(Y方向)产生弹性收缩力。在卫生巾1的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防漏侧壁5在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歪倒的状态,与受液侧表面接合。于是,在Y方向的弹性收缩力的作用下,如图1所示,卫生巾1按照朝向纵向(Y方向),受液侧呈凹状的方式弯曲,另外,防漏侧壁5按照自由端5c与支承层2离开的方式立起。还有,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按照相对基端5b,5d,自由端5c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式,防漏侧壁5,5沿倾斜方向立起还有,如图2和图5所示,在位于2个侧壁层6中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层6中,在上述凹凸褶皱7和平直部8的边界部,在上述凹凸褶皱7的凸部的端部,形成孔(开孔)11。月经透过透液层4,为液吸收层3吸收,但是当将月经供给到面对防漏侧壁5的液吸收层3一侧的侧壁层6中时,月经通过侧壁层6的表面,经凹凸褶皱7的底部7b的传递,送到透液层4上。再有,将要滞留于侧壁层6的表面上的月经从上述孔11,进入构成防漏侧壁5的侧壁层6与侧壁层6之间,进入侧壁层6和侧壁层6之间的月经沿凹凸褶皱7的内面,朝向基端5b一侧传递,供给透液层4。
在这里,最好在朝向液吸收层3一侧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层6中,同样在基部5b或其附近,形成横切凹凸褶皱7的平直部,也在基端5b处,形成与自由端相同的孔。月经在侧壁层6和侧壁层6之间,朝向基端5b一侧传递,从在基端5b开口的孔,供给透液层4,经透液层4传递,为液吸收层3吸收。
此外,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防漏侧壁5接合于朝向液吸收层3的侧方延伸的透液层4的侧端部4a上,故按照前述方式,将在侧壁层6和侧壁层6之间朝向基端侧传递的月经供给上述透液层4,容易送向上述液吸收层3。另外,如果上述防漏侧壁5为相对覆盖液吸收层上方的透液层4的顶面实现立起的结构,则在侧壁层6和侧壁层6之间传递的月经容易为上述液吸收层3吸收。
图6为下述热压步骤的说明图,该热压步骤用于在侧壁层6中,形成凹凸褶皱7和平直部8,同时在凹凸褶皱7和平直部8的边界部,形成孔11。
在该热压步骤中,通过成形辊21和22,夹持通过热塑性纤维形成的或包含热塑性纤维的熔喷法无纺布等的无纺布,对其进行热压。该成形辊21和22在相互啮合的状态,沿α方向和β方向旋转。
在成形辊21的表面上,形成成形面。图7(A)以在平面展开的方式表示成形辊21的表面的成形面。在该成形辊21的成形面中,辊中的沿轴向延伸的条带压花状的成形肋23和槽24沿旋转方向(α方向),按照一定间距反复地形成。在成形辊21的轴向的中间部分,形成凸周面25,该凸周面25与上述成形肋23的顶面保持连续,并且沿旋转方向(α方向)保持连续。
图7(B)为以展开的方式表示另一成形辊22的表面的成形面。在成形辊22的表面的成形面上,辊中的沿轴向延伸的条带压花状的成形肋26与槽27沿旋转方向(β方向),按照一定间距反复地形成。在成形辊22的轴向的中间部,与槽27的底部保持连续的凹周面28沿旋转方向(β方向)连续地形成。
如果成形辊21和成形辊22啮合,则按照成形辊21中的成形肋23进入成形辊22的槽27内,成形辊22中的成形肋26进入成形辊21中的槽24中的方式。成形肋23和26啮合。此时,成形辊21的凸周面25嵌入成形辊22的凹周面28内部。
如图6所示,如果将无纺布6A夹持于成形辊21和22之间,通过辊的旋转将其送出,则通过成形辊21,22的成形面,获得同时形成波浪形的凹凸褶皱7和平直部8与孔11的侧壁层6。
侧壁层6为熔喷法无纺布,通气(air through)无纺布,纺粘型无纺布,点粘法无纺布,气流法无纺布等。但是,其也可为无纺布和树脂薄膜的叠层件,还可为低密度的塑料层等。
它们由热塑性树脂形成。在为无纺布的场合,采用PE,PP,PET纤维,或PE/PP,PE/PET等的套合型,或并排型的复合合成纤维形成。
图8(A)为表示成形辊22的成形面的沿图7(B)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8(B)为沿图7(B)中的B-B线的剖视图。最好,成形辊21和22的成形面的湿度相对形成比如,上述无纺布6A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设定在10℃~50℃的范围内。
在图8(A)中,成形肋26的旋转方向(β方向)的排列间距由β1表示,在上述排列间距β1之间,通过成形肋26和槽27的延伸尺寸由β2表示。当通过成形辊21和22夹持无纺布6A,将其送出时,使无纺布6A产生成形变形{(β2-β1)/β1}。此时的成形变形小于无纺布的朝向送出方向的断裂伸长度(断裂变形)。由此,在无纺布6A中,在不断裂的情况下,形成波浪形的凹凸褶皱7。
在图8(B)中,当01表示上述凹周面28的开口端的辊轴向的距离,02表示附加上述凹周面28的宽度方向的凹凸部的延伸尺寸时,则使无纺布6A,沿辊轴向(无纺布6A的宽度方向)产生成形变形{(02-01)/01}。如果该成形变形也大于无纺布6A的宽度方向的断裂伸长度(断裂变形),则通过成形辊21和22,在无纺布6A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沿送出方式延伸的平直面8,并且在凹凸褶皱7和平直面8a的边界部,即凹凸褶皱7的凸部的端部,形成无纺布的断裂而造成的孔11。
按照上述方式,通过采用图6所示的成形辊21和22,可同时形成凹凸褶皱7和平直面8和孔11。图9为以放大方式表示因上述无纺布断裂而形成的孔11。
此外,为了使无纺布产生断裂,形成上述孔11,最好上述凹周面28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的立起角度θ在90°~135°的范围内。
在上述波浪形的凹凸褶皱7处,在波浪形的顶部7a和底部7b,纤维密度较高,在波浪形的侧壁7c处,纤维密度较低。于是,凹凸褶皱7具有缓冲性。另外,如图2所示,在形成防漏侧壁5的侧壁层6中,由于上述顶部7a和底部7b从基端5b,5d朝向自由端5c的方向延伸,故从孔11,进入侧壁层6和侧壁层6之间的月经沿上述顶部7a和底部7b的高密度部分,送向基端。
最好上述顶部7a和底部7b的高密度部分的密度为0.1g/cm3。另外,最好1个孔11的开口面积大于0.012cm2。如果孔11的开口面积大于上述值,则月经容易从孔,进入防漏侧壁5的内部。
另外,在图2中,如果对形成防漏侧壁5的侧壁层6与侧壁层6的相对内面,进行防水处理,则将进入侧壁层6和侧壁层6之间的月经快速地送向基端一侧。作为防水处理,也可在上述侧壁层6的内面,涂敷防水性热熔剂。或者,也可在侧壁层6的内面,叠置防水性薄膜。
图8(A)所示的间距β1,即凹凸褶皱7的间距最好在0.5~1mm的范围内,以便使与穿带者的肌肤的接触感良好。另外,最好从防漏侧壁5的基端5b到自由端5c的立起的高度在5~25mm的范围内。
安装于上述防漏侧壁5的自由端5c上的弹性部件9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氨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形成。其形状可采用丝状、块状、薄膜状、带状(belt状)等的形式。或者,也可采用下述形式,其由弹性纺粘型无纺布或弹性熔喷法无纺布等的伸缩性无纺布切断而形成。
设置有弹性部件9的一对侧壁层6在按照1.2~1.8倍伸长的状态,与卫生巾1接合。
最好,支承层2由不透液层形成。该支承层2这样形成。其中在通气性的树脂薄膜,经防水处理的纺粘型或射流喷网法等的无纺布,或无纺布的内面,接合有通气性树脂薄膜。另外,最好在支承层2的内面,设置用于固定于内衣等的外部穿着体等上的粘接层,设置用于保护粘接层直至卫生巾的使用时的剥离纸。
上述透液层4为由经亲水处理的PE纤维、PP纤维、PET纤维、或这些的复合纤维等形成的无纺布、纺粘型无纺布、射流喷网法无纺布等。或者,其为经开孔处理的树脂层。
液吸收层3通过粉碎纸浆或粉碎纸浆与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物等形成,粉碎纸浆或粉碎纸浆与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物由卫生纸等的吸收层包覆。
图3和图4为图2所示的卫生巾的变换实例。
在图3所示的实例中,在防漏侧壁5的液吸收层3一侧的侧壁层6中,在上述基端5b和自由端5c的中间,形成沿纵向延伸的平直部8a,在该平直部8a和位于其上下的凹凸褶皱7的边界部中,形成孔11。在此场合;最好也在基端5b中,形成孔11,另外,在自由端5c的部分,也与图2相同,形成孔11。
图4为图3所示的卫生巾的变换实例。在图4所示的变换实例中,与图3相同,在基端5b和自由端5c的中间,形成平直部8a,在该平直部8a和其上下的凹凸褶皱7的边界部中,形成孔11。再有,弹性部件9与该平直部8a的内侧接合,防漏侧壁5以该平直部8a的部分为边界,呈<字形弯曲,相对形成弯曲部的平直部8a,朝向自由端5c的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同样在此场合,也在基端5b和/或自由端5c中,形成孔11。
在图3和图4中,当月经附着于内侧的侧壁层6的表面上时,该月经容易从在中腹部开口的孔11,渗透到防漏侧壁5的内部。
另外,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1个侧壁层6在自由端5c折回,防漏侧壁5由2个侧壁层6形成。但是,相列基端5b立起的侧壁层,以及相对基端5d立起的侧壁层也可通过在自由端5c或其它的区域。沿纵向(Y方向)延伸的接合部接合。
还有,在防漏侧壁5中,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侧壁层也可与内侧的侧壁层6相同,形成凹凸褶皱7,还可不形成凹凸褶皱7。此外,最好在朝向外侧的侧壁层中,不形成孔11。
再有,上述孔11也可不是通过将无纺布断裂而形成,而是通过针压等方式,进行开口加工而形成。
上面对本发明的吸湿性物品为卫生巾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的吸湿性物品也可适合用于一次性内部,尿吸收垫或其它的吸湿性物品。
按照上面具体描述的本发明,由于将附着于防漏侧壁上的液体送向防漏侧壁的内部,故在防漏侧壁的表面上不残留液体,可防止横向泄漏,另外可使防漏侧壁与肌肤的接触感可保持良好。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湿性物品,其包括支承层;液吸收层;覆盖上述液吸收层的透液层;防漏侧壁,该防漏侧壁的基端与受液侧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接合,沿纵向延伸的自由端朝向受液侧离开而定位,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侧壁通过下述方式由至少两个侧壁层形成。该方式为从上述基端延伸的侧壁层在自由端折回,延伸至上述基端,或者从基端延伸的多个侧壁层沿纵向接合于上述自由端或其它的区域。在面对吸湿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层上,形成穿过上述两个侧壁层内部的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面对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层上,形成凹凸褶皱,在该凹凸褶皱中的至少凸部中,形成上述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面对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层中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波浪形的凹凸褶皱,该凹凸褶皱的顶部和底部从上述基端朝向自由端延伸,沿纵向有规律地并排设置;平直部,该平直部横切上述波浪形的凹凸褶皱,在上述波浪形的凸部和平直部的边界部,形成上述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孔通过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在形成上述波浪形的凹凸褶皱和平直部时,使上述层断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平直部朝向纵向延伸,在两个侧壁层之间,具有对平直部施加纵向的弹性收缩力的弹性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平直部形成于在上述防漏侧壁的自由端的上述侧壁层的折回部处。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平直部形成于上述防漏侧壁的基端和自由端的中间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平直部形成于上述防漏侧壁的基端和自由端之间,上述防漏侧壁在上述平直部弯曲,从该弯曲部延伸至自由端的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孔形成于上述防漏侧壁的基端或基端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侧壁的基端接合于朝向液吸收层的侧方延伸的透液层的顶面,或位于上述液吸收层上的透液层的顶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吸湿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侧壁层的重合侧的内面是防水性的。
全文摘要
一种吸湿性物品。在卫生巾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防漏侧壁(5)。该防漏侧壁(5)通过在自由端(5c)将侧壁层(6)两次折叠而形成。侧壁层(6)包括凹凸褶皱(7),在基端(5b)和自由端(5c)的中间部,设置平直部(8a)。在凹凸褶皱(7)和平直部(8a)的边界部,形成孔(11),月经从孔(11)进入防漏侧壁(5)的内部。由此,月经难于滞留于防漏侧壁(5)的内侧表面。
文档编号A61F13/514GK1318353SQ0111929
公开日2001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1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13日
发明者水谷聪, 田村龙也, 野田祐树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