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门静脉-肝静脉分流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488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门静脉-肝静脉分流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为影像医学介入放射学专业医疗器械。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大国,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20%,乙型肝炎发病率居世界首位。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绝大多数肝炎患者经过数年至几十年的慢性过程,转变为肝硬化,从而导致门静脉高压。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脾脏肿大、脾脏功能亢进、腹水、消化道出血,部分转化为肝癌,最终结局多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肝癌、大量腹水导致肝肾综合症等原因而死亡。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学者致力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所致各种并发症治疗的研究,其治疗方法和措施有很多,但效果和实用性多不理想。目前,对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临床上主要有四大类方法,一是内科药物治疗,对出血量小、门静脉高压症状轻的患者临床效果较好,但只能暂时有效,复发率极高;二是内窥镜下介入治疗,采用注射硬化剂和套扎的方法来阻断静脉曲张,止血效果可靠,但缺点是对大出血、复发性出血效果差,不能降低门静脉高压,治疗后极易复发。三是外科行门静脉—体静脉分流术降低门静脉高压,对大部分患者效果较好,但晚期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其主要缺点是创伤大、手术死亡率高;四是近年来出现的经皮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体静脉分流术(TIPSS)方法,可以有效解除门静脉高压,同时可采用硬化剂硬化并阻断静脉曲张,止血效果非常可靠,具有外科治疗和内镜治疗的双重优点,而且创伤极小,病人乐意接受,但以往门静脉——体静脉分流支架均为金属网状,由于肝组织可通过网眼深入其中,常造成分流道再狭窄,远期效果差。
本实用新型是专为克服上述问题而设计出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前端为蘑菇头状1,后端为圆管2,其尾端开有2个以上小孔3,为加强圆管2管壁的支撑力,其管壁内有细丝网4。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在图中,1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为蘑菇头形,其上开有透槽,以保证门静脉血流通畅;在实用新型后端为一圆管2,尾端开有2个以上的小孔3(例如开3个小孔),以方便肝静脉回流,并可通过爪形回收器取回本实用新型;为使圆管2的管壁支撑力加强,其管壁内有加强细丝网4。本实用新型可以用塑料制成(例如聚乙烯),细丝网4可以是细钢丝网。
其使用步骤经颈静脉穿刺——肝静脉插管——门静脉穿刺——弹性通道扩张——胃冠状静脉的栓塞——支架置入,使用推送器将支架送入肝内分流道,在透视下定位准确后释放支架。如果释放后位置不合适,可以使用爪形回收器将支架取回重新释放。
使用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管径无网孔,肝组织和血管内皮无法深入其中,可克服再狭窄问题。
2、前端开有小孔,方便肝静脉回流,并通过爪形回收回支架,以保证支架准确定位。
4、操作简单、创伤小。
5、疗效确切,长期效果好,且费用低廉。
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初步应用,证明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有极大推广应用价值。
本申请人经医学文献检索,未发现国内外有同类医疗器械。
权利要求一种新型门静脉——肝静脉分流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前端为蘑菇头状1,后端为圆管2,圆管2尾端开有2个以上小孔3,圆管2圆管壁内有加强管壁支撑力的细线网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为影像医学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专业医疗器械。本实用新型特征是其前为蘑菇头1,后端为圆管2,圆管2尾端开有2个以上小孔3,圆管壁内有加强管壁支撑力的细丝网4。本实用新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所致各种并发症具有外科治疗和内镜治疗双重优点,且创伤极小,疗效确切,远期效果好,病人乐意接受。
文档编号A61F2/00GK2527227SQ0126479
公开日2002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15日
发明者李彦豪, 李天晓, 张美凤 申请人:李彦豪, 李天晓, 张美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