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485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涂敷中药膏,特别是用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制剂。是治疗各个级别烧烫伤的首选外用药。
背景技术
由热力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统称烧伤,如火焰、热液、热蒸汽和热金属等等。伤情判断最基本的要求是烧伤面积和深度。以往临床通常是根据是轻度还是中、重度烧伤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置,而对于中、重度烧伤者除了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并注意有无呼吸道烧伤及其他合并伤;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开始输液;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比重、PH值并注意有无血红蛋白尿等常规应急措施之后开始清创,估算烧伤面积、深度。特别应注意有无III°环状焦痂的压迫,其在肢体部位可影响血液循环,躯干部位可影响呼吸,应切开焦痂减压。感染是救治烧伤中突出的问题。据国内某几所军医大学9329例烧伤病例的分析,烧伤死亡原因中感染居首位,占51.8%;国外一烧伤中心的分析大面积烧伤死亡病例中,死于感染占75%。感染如未能控制,其结果是内脏并发症接二连三,终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烧伤感染所以突出,除由于有广泛的皮肤屏障的破坏、大量坏死组织和渗出形成了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外,还与能否及时正确处理创面有关,特别是深度烧伤创面是主要感染源,通常的做法是早期切痂、削痂植皮,与此同时往往还利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控制,然而烧伤创面的病菌多为多菌种,耐药性较其他病区为高,尤其对严重病人并发全身性感染时,可联合应用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和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从静脉滴注;除了外科处理配以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外,对创面还敷有诸如1%磺胺嘧啶银霜剂、碘附等外用抗菌药物。这些外用抗菌药物只能一定程度抑制细菌生长,烧伤组织由开始的凝固性坏死经液化到与健康组织分离需要2-3周,在这一过程中,随时都有侵入性感染的威胁。以往的治疗方法,由于大剂量使用抗生素,除了对肝肾脏的毒付作用大外,还往往导致体内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另外在创面已感染的部位还需勤换药,清除脓性分泌物,这样每换药一次患者就遭受一次痛苦。为此近年来的治疗多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包括早期切痂或削痂,并立即皮肤移植。并已证明早期外科手术能减少全身性感染发病率,提高大面积烧伤的治愈率。但是由于大面积烧伤病人健康皮肤所剩无几,而需要皮肤移植的创面大,手术中最大的难题是自体皮“供”与“求”的矛盾突出。尽管我国学者创用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小块自体皮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植皮的供求矛盾,仍需分期分批进行修复,从而延迟了患者的出院日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方简单、制备容易、疗效迅速、止血止痛杀菌消炎,并能有效防止或控制创面感染和交叉感染,无毒付作用,患者痛苦小、成本低,不需植皮、愈后不留瘢痕的纯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如下地榆 70-80%蜂胶 15-25%香油 4-5%本发明的组方合理,只有两味有效成份,地榆和蜂胶。地榆为多年生草本,蔷薇科植物。其具有止血凉血、清热解毒、消渴除恶肉和抗菌消炎止痛作用,对于治疗烧烫伤疗效迅速,并可以很快在创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膜层,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以及交叉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而蜂胶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等所分泌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粘性物质。它含树脂约50-60%,蜂蜡30%,芳香挥发油10%。其具有保护肉芽组织,利于伤口愈合,修复创面平整并对皲裂亦有疗效。两者配伍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再添加调合剂香油更利于湿润创面,减少龟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地榆含有大量的鞣质和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甙及其与蜂胶配伍,并经临床观察证明对I°、II°烧烫伤治愈率达100%;对大面积中重度III°烧烫伤创面也有见效快、敷药20分钟之内疼痛感消失,并能有效消杀烧伤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这是以往外用药所不及的,与此同时还能在创伤表面形成厚厚一层保护膜,有效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与交叉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解除患者换药的痛苦,而且也可以减少大剂量抗生素的用量和由此所产生的毒付作用;又不需植皮,解决了自体皮的急缺问题;愈后不留瘢痕。明显的降低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日期。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通过实施进一步说明发明内容。
实施例1,将地榆炒熟呈深黄色粉碎成粉末过400目筛,取70公斤地榆粉入搅拌器中,再加入5公斤香油搅拌均匀,经加温50-55℃溶化后的蜂胶25公斤入搅拌器,搅拌均匀呈软膏状,装1公斤/瓶,消毒入库。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条件,取80公斤地榆粉入搅拌器,再加入5公斤香油进行充分搅拌,加入15公斤蜂胶搅拌均匀后装2公斤/瓶,消毒入库。
实施例3,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条件,取76公斤地榆粉、4公斤香油进行充分搅拌,再加入20公斤蜂胶搅拌均匀后装2公斤/瓶,消毒入库。
应用试验例1刘某,女,经确诊为轻度烧伤,创伤面达10%,用消毒空心针抽出水泡液,敷药20分钟内患者情绪稳定,无疼痛感可正常睡眠,3天后痊愈,无瘢痕,皮肤平整,稍呈白色,二、三个月恢复正常肤色。
应用试验例2王某,属于浅II°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泡,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表皮脱落,火烧火潦的疼痛,敷药后20分钟内患者情绪安静、无感染一周内痊愈,既无瘢痕又无色素沉着。
应用试验例3张某经确诊为III°烧伤,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泡,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痛觉消失,局部温度低,皮层凝固性坏死后形成焦痂,触之如皮革,痂下可显树枝状栓塞的血管。因皮肤及其附件已全部烧毁,无上皮再生的来源,按通常的作法只有靠植皮而愈合。而敷上本发明的药品后,2-3天焦痂自动脱落,并长出新肉芽,创面无感染,及时换药,换药时患者无痛苦,正在熟睡都没有醒,在治疗期间必须加强营养支持,多喝鸡肉汤以利加速愈合和长皮,深度创面敷药必须到位,才能利于修复皮层不平度,每三天换药一次,在治疗过程中创面没有发生感染,没植皮而且长出嫩皮,三周时已愈合,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情绪稳定,没有发生精神恐慌焦燥不安,而且皮肤平整无瘢痕和色素沉着,稍呈白色,待二、三个月恢复到正常的肤色。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如下地榆 70-80%蜂胶 15-25%香油 4-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涂敷中药膏,特别是用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制剂。它是由地榆、蜂胶和香油按配方的配比经配制而成。并通过临床证明有疗效迅速、止血止痛、杀菌消炎,并能有效防止和控制创面感染和交叉感染,无毒副作用,患者痛苦小、成本低,不需植皮、愈后不留瘢痕;同时明显减少大剂量抗生素的用量和由此而产生的毒副作用;明显降低医疗费和缩短住院日期。是治疗各个级别烧烫的首选外用药。
文档编号A61P17/00GK1485062SQ0213302
公开日2004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25日
发明者吴铁军 申请人:吴铁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