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有限动力加压作用的带锁髓内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060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有限动力加压作用的带锁髓内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具有有限动力加压作用的带锁髓内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圆柱状的髓内针主体,髓内针主体的顶端面向下成型有中空的螺纹孔,髓内针主体外圆面的上侧开设有与锁钉配合的圆形锁孔,其外圆面的下侧则开设有与锁钉配合、但长度大于锁钉直径的椭圆孔,在椭圆孔下端的髓内针主体外圆面上还开设有通过髓内针主体下端面的通槽,通槽的位置与圆形锁孔和椭圆形锁孔相垂直,通槽的两侧内端面中部成型有若干位置对称的、与锁钉外圆面上的锁牙相互啮合的锁齿。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但具备了普通带锁髓内针抗旋转、抗折弯的优点,而且通过其下端通槽内端面上的锁齿与锁钉的相互作用。还可起到手术后持续单方向向骨折端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减少应力遮挡现象,增强骨折愈合后的骨密度质量,防止骨不连和再骨折的发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2的侧视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局部放大图使用时,利用普通带锁髓内针瞄准操作系统,首先将髓内针主体10打入骨腔内,之后,瞄准于通槽14锁齿141下方约5毫米处打入带锁牙21的锁钉20,调整好锁钉20的方向使其轴线与通槽14的中轴线方向垂直,用打撞器向下敲打髓内针主体10的上端,使通槽14内端面上的锁齿141与锁钉20外圆面上的锁牙21相互啮合。接着,利用瞄准器瞄准椭圆形锁孔13的下端打入锁钉,最后,按常规向髓内针主体10上端的圆形锁孔12内打入锁钉即可。
本实用新型同样具有防旋和固定的作用,在骨折愈合初期,如骨折间有空隙,通槽14在人体重量的载压下,利用弹性张开及锁齿141和锁钉20的锁牙21的相互作用,使髓内针主体10连同上端骨折段一个锁齿一个锁齿地向下沉,即骨折端起着相互加压的作用,直至骨折间间隙全部消除为止,当骨痂形成后,骨折间隙消失,锁齿141虽不再起滑动加压的作用,但在人体的重力作用下,始终有滑动趋势,使到骨折端受到量性应力刺激,从而令骨痂生长更块更紧密。
当骨折端不稳定时,过度加压可能造成骨折的移位,影响骨愈合,此时,通槽14上端的椭圆形锁孔13则可起到防止过度加压的作用,使得骨折端的位移极限被约束在椭圆形锁孔13的长度范围内,从而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当骨折愈合后需要取出髓内针主体10时,首先利用瞄准器取出圆形锁孔12和椭圆形锁孔13内的锁钉,最后,用打敲器将髓内针主体10向下敲打,使通槽14内端面上的锁齿141与锁钉20的锁牙21脱离啮合,将锁钉20取出后即可拔出髓内针主体10。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有限动力加压作用的带锁髓内针,包括圆柱状的髓内针主体(10),髓内针主体(10)的顶端面向下成型有中空的螺纹孔(11),髓内针主体(10)外圆面上侧开设有与锁钉配合的圆形锁孔(12),其外圆面的下侧则开设有与锁钉配合、但长度大于锁钉直径的椭圆孔(13),其特征在于在椭圆孔(13)下端的髓内针主体(10)外圆面上还开设有通过髓内针主体(10)下端面的通槽(14),通槽(14)的位置与圆形锁孔(12)和椭圆形锁孔(13)相垂直,通槽(14)的两侧内端面中部成型有若干位置对称的、与锁钉外圆面上的锁牙相互啮合的锁齿(14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具有有限动力加压作用的带锁髓内针。它包括圆柱状的髓内针主体,髓内针主体的顶端面向下成型有中空的螺纹孔,髓内针主体外圆面的上侧开设有与锁钉配合的圆形锁孔,其外圆面的下侧则开设有与锁钉配合、但长度大于锁钉直径的椭圆形锁孔,在椭圆孔下端的髓内针主体外圆面上还开设有通过髓内针主体下端面的通槽,通槽的位置与圆形锁孔和椭圆形锁孔相垂直,通槽的两侧内端面中部成型有若干位置对称的、与锁钉外圆面上的锁牙相互啮合的锁齿。本实用新型通过通槽内端面上的锁齿与锁钉的相互作用。可起到持续向骨折端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减少应力遮挡现象,增强骨折愈合后的骨密度质量的作用。
文档编号A61B17/72GK2557092SQ02271509
公开日2003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5日
发明者谢文伟 申请人:谢文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