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贝儿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79821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芩贝儿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具体说是一种具有清宣肺气、止咳化痰的功效,以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现代工业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有害病菌、有害气体、粉尘、致敏微生物和致敏源直接吸入肺部,使呼吸系统发病率日益增加,有些地区呼吸道疾病占据首要位置。据不完全统计,成人的发病率为5%,而儿童的发病率更高,因此,开发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新药,市场容量较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明显的。
呼吸系统疾病最近几年来开发出的中药新药也不少,但治疗儿童咳嗽的药物疗效不够理想,由于小儿咳嗽为常见病,故研制高效、速效的儿童止咳药物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芩贝儿咳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效果好,并适合儿童服用;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该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使药品的有效成分保留率高并便于连续性GMP条件下大型生产。
中药芩贝儿咳颗粒是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微恶寒、咳嗽、咯痰、痰稠质粘、口干苦,烦躁等外感咳嗽的表寒里热证疾病的中药成药制剂,由主原料药麻黄、黄芩、平贝母、炙桑白皮、前胡、百部、南沙参、僵蚕、甘草制成,具有清宣肺气、止咳化痰作用;本发明芩贝儿咳颗粒由600--700重量份麻黄、1000--1500重量份黄芩、1000--1500重量份平贝母、1000--1500重量份炙桑白皮、1000--1500重量份前胡、1000--1500重量份百部、1000--1500重量份南沙参、1000--1500重量份僵蚕、200--500重量份甘草为原料药制成,制剂还含有辅料β-环糊精1800--2500重量份,蔗糖粉6000--8000重量份。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由670重量份麻黄、1330重量份黄芩、1330重量份平贝母、1330重量份炙桑白皮、1330重量份前胡、1330重量份百部、1330重量份南沙参、1330重量份僵蚕、330重量份甘草为原料药制成,制剂还含有辅料β-环糊精2330重量份,蔗糖粉7400重量份。
本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按上述重量份称取原料药麻黄、黄芩、平贝母、炙桑白皮、前胡、百部、南沙参、僵蚕、甘草其中六味,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桑白皮、僵蚕六味,乙醇提取二次,第一次加60-80%乙醇5-7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60-80%乙醇3-5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50℃),得浸膏,按比例加β-环糊精,60℃保温,搅拌包结,备用。
余三味,黄芩、南沙参、甘草,水煎煮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10-14倍量,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水10--12倍量,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浓缩,得相对密度1.1(50℃)清膏。清膏与上述备用清膏合并,混匀,在喷雾状态下通入热空气,进行喷雾干燥,热空气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70℃,得喷干粉,按比例加蔗糖粉,混匀,物料在≤60℃温度下干式制粒,整粒即得产品。
上述制备方法的优选方案为按上述重量份称取原料药麻黄、黄芩、平贝母、炙桑白皮、前胡、百部、南沙参、僵蚕、甘草;其中六味,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桑白皮、僵蚕六味,乙醇提取二次,第一次加70%乙醇6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70%乙醇4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50℃),得浸膏,按比例加β-环糊精,60℃保温,搅拌包结,备用;余三味,黄芩、南沙参、甘草,水煎煮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14倍量,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水12倍量,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浓缩,得相对密度1.1(50℃)清膏。清膏与上述备用清膏合并,混匀,在喷雾状态下通入热空气,进行喷雾干燥,热空气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70℃,得喷干粉,按比例加蔗糖粉,混匀,物料在≤60℃温度下干式制粒,整粒即得产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药有抗病毒作用,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并有抗炎作用,对小儿外感引起的咳嗽的表寒里热证疗效快,治疗效果好。2、本药所加的辅料β-环糊精,使药物不苦,适合小儿服用。3、本药为颗粒剂,药物稳定性好,易贮藏;按每次服用量分装成袋,每次1袋,服用方便、剂量准确,携带方便,该制剂不含防腐剂,服用安全无副作用。4、本发明是由喷雾干燥、干式制粒的新技术制备而成,喷雾干燥技术是通过雾化器将药液喷成雾滴,分散在热气流中,使水分瞬间蒸发干燥,而形成疏松粉状颗粒,使黄芩苷等有效成分不被破坏而较完全保留;干式制粒方法是将药物干粉加辅料蔗糖粉,直接干燥状态下机械压制、整粒而成,也使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得到保留。5、上述方法操作过程简单,便于连续性GMP条件下大型生产。6、本方法药物分别用乙醇及水提取,既保证有效成分提取率高又使成本较低。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按670重量份麻黄、1330重量份黄芩、1330重量份平贝母、1330重量份炙桑白皮、1330重量份前胡、1330重量份百部、1330重量份南沙参、1330重量份僵蚕、330重量份甘草称取原料药,再称取辅料β-环糊精2330重量份、蔗糖粉7400重量份。
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桑白皮、僵蚕六味,乙醇提取二次,第一次加70%乙醇6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70%乙醇4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50℃),得浸膏,按比例加β-环糊精,60℃保温,搅拌包结,备用;黄芩、南沙参、甘草,水煎煮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14倍量,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水12倍量,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浓缩,得相对密度1.1(50℃)清膏。清膏与上述备用清膏合并,混匀,在喷雾状态下通入热空气,进行喷雾干燥,热空气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70℃,得喷干粉,按比例加蔗糖粉,混匀,物料在≤60℃温度下干式制粒,整粒即得产品。
实验(一)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中醇、水提取的比较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炙桑白皮、僵蚕六味药,主要含醇溶性成分,有效成分的水煎出率较低,故作为醇提组药材用乙醇提取。
黄芩所含的黄芩苷以及南沙参、甘草中所含的皀苷类成分的水溶性较大,其中以黄芩苷的水溶性略小,我们以其作检测指标,考察了水煎提取与醇提取的比较(如下),结果两种提取方法的黄芩苷提取率相近,故将其合并在一起用水进行提取。
黄芩、南沙参、甘草三味药的水、醇提取比较实验如下以黄芩苷为指标成分,水、醇提取液中黄芩苷的提取量作为指标,以药材含量为基数,各试验样品与之比较,计算相对提取率,实验条件及结果见下表。
表1 水醇提取比较表提取溶剂溶剂量(ml)煎煮时间 提取率%70%乙醇7+5V 2+2hr 69.11水 10+8V 2+2hr 70.52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溶剂对提取率没有明显差异,考虑到生产时的经济成本,故选择水提取。即将黄芩、南沙参、甘草设计为水煎组。
实验(二) 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中醇浓度、加醇量、回流提取时间的选择醇提取正交试验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炙桑白皮、僵蚕六味药,主要含醇溶性成分,有效成分的水煎出率较低,故作为醇提组药材用乙醇提取。
为了选择乙醇回流提取的最佳条件,选用L9(34)正交表,以醇提液中的麻黄碱成分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进行了9次试验,各因素水平见表2、表3。
表2 麻黄等乙醇回流提取因素水平表
表3 麻黄等乙醇回流提取正交表 根据表3,若试验水平为A1B1C1即表示该试验号为药材220g不变(麻黄20g,平贝母40g,前胡40g,百部40g,炙桑白皮40g,僵蚕40g),乙醇浓度为60%,体积为(7+5v),煎煮时间(2+2hr),醇提液用高效液相测定其中麻黄碱的含量,以药材的含量作为对照,计算相对平均提取率。其余依此类推。
(1)考核指标的选择麻黄碱为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本正交试验选用醇提液中麻黄碱的含量作为指标,以药材含量为基数,各正交试验样品与之比较,计算相对提取率,将其作为提取是否完全的考核指标。
(2)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正交表3,共进行9次试验,有关试验数据及其计算分析结果见表4、表5。
表4 麻黄等乙醇回流提取正交试验结果表
表5 麻黄等乙醇回流提取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方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均方 F显著性醇浓度20.022 10.013.58 不显著加醇量89.472 44.7315.99不显著回流提取时间 73.942 36.9713.21不显著误差 5.60 2 2.80由表5的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三因素对药材提取结果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由表4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其中K2a>K1a>K3a,故因素A选择水平2,即选择70%的醇作为溶剂;其中K1b>K2b>K3b,但是K1b,K2b非常接近,考虑到实际生产成本,故因素B选择水平2,即选择加醇量为6V+4V;其中K1c>K2c>K3c,故因素C选择水平1,即选择煎煮时间为2hr+2hr。
(3)结论因此,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炙桑白皮、僵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4倍量的70%乙醇,回流提取时间为2小时+2小时。
实验(三) 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中加水量、回流时间、回流次数的选择水提取正交试验黄芩、南沙参、甘草三味药,以水溶性成分为主,故作为水提组药材用水提取。
为了选择水液回流提取的最佳条件,选用L9(34)正交表,以水提液中的黄芩苷成分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进行了9次试验,各因素水平见表6。
表6 黄芩、南沙参、甘草水液回流提取因素水平表 表7 黄芩、南沙参、甘草水液回流提取正交表
根据表7,若试验水平为A1B1C1即表示该试验号为药材90g不变(黄芩40g,南沙参40g,甘草10g),加水量为14倍,煎煮时间为2小时,煎煮次数为1次,水提液用高效液相测定其中黄芩苷的含量,以药材的含量作为对照,计算相对平均提取率。其余依此类推。
(1)考核指标的选择黄芩苷为黄芩中的主要成分,本正交试验选用水提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作为指标,以药材含量为基数,各正交试验样品与之比较,计算相对提取率,将其作为提取是否完全的考核指标。
(2)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正交表7,共进行9次试验,有关试验数据及其计算分析结果见表8、表9。
表8 黄芩、南沙参、甘草水液回流提取正交试验结果表 表9 黄芩、南沙参、甘草水液回流提取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方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均方 F 显著性A加水量54.87 2 27.44 6.14 不显著B回流提取时间 136.77 2 68.39 15.30 不显著C回流次数 1313.652 656.83146.98非常显著误差 8.94 2 4.47由表9的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加水量、回流提取时间二因素对药材提取结果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由表8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其中K1a>K2a>K3a,故因素A选择水平1,即选择加水量为(14+12)倍;其中K1b>K2b>K3b,故因素B选择水平1,即选择回流提取时间为2小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回流次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K3c>K2c>K1c,但是K2c比K1c增加较大,而与K3c较接近,考虑到实际生产周期及成本,故因素C选择水平2,即选择提取次数为2次。
(3)结论因此,黄芩、南沙参、甘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4+12倍量的水,煎煮时间为2小时+2小时,煎煮次数为2次。
实验四 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中包结条件的选择由于醇提液中所含的生物碱类成分苦味较大,故采用环糊精包结的方法减少其苦味,为了选择包结的最佳条件,设计了正交试验。选用L9(34)正交表,以药液的苦味作为考察指标,进行了9次试验,各因素水平见表10、表11。
表10 药液包结因素水平表 表11 药液包结正交表 根据表11,若试验水平为A1B1C1即表示该试验号为取30袋颗粒量的原药材(220g)按上述工艺提取,所得清膏浓缩至1.5g/ml,在50℃保温,加入50gβ-环糊精,搅拌20分钟,其余依此类推。
(1)考核指标的选择以药液中的苦味作为指标,以药材含量为基数,各正交试验样品与之比较,计算相对提取率,将其作为提取是否完全的考核指标。
(2)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正交表11,共进行9次试验,有关试验数据及其计算分析结果见表12、表13。
表12 药液β-环糊精包结正交结果表 *得分是按照药液苦味的程度而确定的,以最苦为0分,依次递减分为2分、4分、6分、8分、10分共六个等级,再分六人测定,取平均评分值。
表13 药液β-环糊精包结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方差来源 平方和自由度均方 F显著性药液浓度 17.5062 8.75 13.63不显著温度 7.802 2 3.90 6.08 不显著β-CD用量 28.1732 14.09 21.94显著误差 1.284 2 0.64由表13的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β-CD用量对苦味有显著影响,其它二个因素对苦味的影响均不显著。由表12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其中K2a>K3a>K1a,故因素A选择水平2,即选择药液浓度为2.0g/ml其中K2b>K3b>K2b,故因素B选择水平2,即选择温度为60℃;其中K3c>K2c>K1c,故因素C选择水平3,即选择β-环糊精量为70g。
(3)结论因此,药液β-环糊精包结的最佳工艺为浓缩至药液浓度为2.0g/ml,保温为60℃,β-环糊精用量为70g。
实验(五) 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中浓缩条件选择为减少药液浓缩过程中有效成分的损失,采用减压薄膜浓缩工艺,真空度和温度是影响薄膜浓缩效果的关键参数。该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芩苷、麻黄碱等。为了减少黄芩苷、麻黄碱的损失,药液浓缩及回收溶剂时,均在减压(-0.08Mpa)条件下进行,温度不超过80℃,结果见表14。
表14 浓缩条件实验结果分析表黄芩苷麻黄碱浓缩方式保留率(%)保留率(%)常压浓缩92.01 92.87减压浓缩96.87 95.32真空度小,药液温度高,不但能耗高,而且药液易结块、焦化,有效成分损失大。根据下表,以浓缩液的相对密度1.07~1.10作为浓缩终点。
表15 浓缩液相对密度对喷雾干燥工艺的影响浓缩液的相对密度对喷雾干燥工艺的影响<1.07 喷雾干燥颗粒太细,且能耗高1.07~1.10 正常喷雾干燥,颗粒均匀>1.10 药液粘稠,干燥时间长,颗粒较粗实验(六) 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中喷雾干燥条件的选择喷雾干燥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干燥技术。不仅具有受热时间短(一般仅为几秒钟)、干燥效率高,适用于连续化大生产,有利于GMP管理的优点;根据有关文献,喷雾干燥法更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的热破坏,故我们采用喷雾干燥工艺。
待干燥清膏相对密度1.07-1.10(50℃),喷雾干燥。由于直接喷干不利于喷干粉的收率,药液先加入辅料,搅拌均匀后进行喷干。喷干的的进风温度一般为170~200℃,为利于麻黄碱和黄芩苷成分的保留,选择较低的进风温度170℃。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风温度对喷雾干燥粉的含量、含水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16。
表16 出风温度对喷雾干燥粉的影响(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黄芩苷(%)含水量(%)对制粒的影响80 89.46 2.6 不明显70 96.27 4.1 不明显60 98.07 7.8 稍差制粒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含水量在4.0~6.0%时,制得的颗粒度、硬度适宜;含水量高于8.0%时,颗粒流动性较差,制粒后水分难以控制在5%以内。因此应控制喷雾干燥的出风温度在70℃。
实验(七) 芩贝儿咳颗粒剂的制备中喷干粉成型辅料(糖粉)的选择由于处方中麻黄、黄芩等药口味较苦,虽然采用包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口味,但是由于本药主要是针对小儿的,故最终选择蔗糖粉作为辅料,进行矫味,既能掩盖苦味,又能增加喷干粉的粘性,以利于干法制粒及成型。
考察了辅料(糖粉)用量对制剂成型、口味、水分、成品率等因素的影响,优选其用量。
按处方比例,各取制成1000袋量的喷干粉,加入不同量的辅料(糖粉),制粒,将其用量与制剂的成型性等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7。
表17 辅料对成型的影响蔗糖 结果编组(Kg) 颗粒 口味 水分(%) 成品率(%)较松脆,粒度不好,溶解剂量1 5.5有苦味 4.995.2性差剂量2 7.4 松脆,粒度好,溶解性好 好 4.197.7较硬,粒度不好,溶解性剂量3 9.0稍甜 3.296.8较好由表17可见,由剂量2所得颗粒松脆,粒度好,溶解性好,口味好,成品率高,故选择剂量2的蔗糖作为喷干的成型辅料。本发明芩贝儿咳颗粒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1)体内抗病毒试验取ICR小鼠114只,体重12~15g,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利巴韦林阳性药物组、芩贝儿咳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9只,雌雄兼用。每天ig给药1次,连续5天,给药第2天各组小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在乙醚浅麻醉下以增毒3次的病毒尿囊液滴鼻感染小鼠,每鼠50ul(20个LD50攻击量)。观察记录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小鼠14天内的死亡数,并采用X2检验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计算平均存活时间,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芩贝儿咳颗粒在剂量为20.8g/kg时,可明显提高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存活率,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明显延长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见表18。
表18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存活率、存活时间的影响剂量动物数死亡数存活率存活时间组别(g/kg)(只) (只) (%) (天)14.00±空白对照-- 190 100.00.00***模型组 -- 19185.36.21±2.33利巴韦林0.15 191047.4* 10.15±3.83*芩贝儿咳颗粒5.2 191331.6 9.10±3.73芩贝儿咳颗粒10.4 191331.6 9.78±3.38芩贝儿咳颗粒20.8 191142.1* 10.16±3.59*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01。(2)对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小鼠肺指数的影响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对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小鼠肺指数的影响,确定药物是否有抗病毒作用。2.1试验对照;(1)模型组选用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选用利巴韦林,因其为目前常用而有效的药物。2.2试验分组与剂量;(1)空白对照组0.5%CMC-Na溶液。
(2)模型组0.5%CMC-Na溶液。
(3)阳性药物组0.75%利巴韦林混悬溶液(0.150g/kg)。
(4)低剂量组26%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5.2g/kg)。
(5)中剂量组52%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10.4g/kg)。
(6)高剂量组104%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20.8g/kg)。
给药容积20ml/kg。
给药途径口服灌胃给药(ig)。2.3试验操作肺指数测定取ICR小鼠60只,体重13~15g,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利巴韦林阳性药物组、芩贝儿咳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连续5天,给药第2天各组小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在乙醚浅麻醉下以增毒3次的病毒尿囊液滴鼻感染小鼠,每鼠50ul(20个LD50攻击量)。病毒攻击小鼠第4天时测定肺指数。测定前禁食不禁水12h,测定当日各组小鼠称重,脱颈处死,解剖,观察肺部病变,取全肺称重,计算各鼠肺指数值及肺指数抑制率,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 2.4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芩贝儿咳颗粒在剂量为20.8g/kg时,可明显降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值,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见表19。
表19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肺指数的影响(X±S)剂量动物数肺指数值 肺指数抑制率组别(g/kg)(只) (g/10g) (%)空白对照--10 0.088±0.006**模型组 --80.134±0.022利巴韦林0.15 10 0.0940.009** 29.85芩贝儿咳颗粒5.2 90.115±0.032 14.18芩贝儿咳颗粒10.4 10 0.109±0.031 18.66芩贝儿咳颗粒20.8 10 0.107±0.028* 20.1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3)对枸橼酸致豚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对枸橼酸致豚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确定药物是否有镇咳作用。3.1试验对照;(1)模型组选用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选用咳必清(枸橼酸喷托维林),因其为目前常用而有效的药物。3.2试验分组与剂量;(1)模型组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0.25%咳必清混悬溶液(0.025g/kg)。
(3)低剂量组26%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2.6g/kg)。
(4)中剂量组52%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5.2g/kg)。
(5)高剂量组104%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10.4g/kg)。
给药容积10ml/kg。
给药途径口服灌胃给药(ig)。3.3试验操作取健康三色豚鼠,雌雄各半,体重180~200g,将豚鼠分别置于20×20×15cm密闭有机玻璃实验箱内,每次每箱1只。将17.5%枸橼酸溶液50ml置于超声波雾化器内雾化,向实验箱内通雾化枸橼酸溶液30秒,记录自喷雾起5分钟内豚鼠咳嗽次数(咳嗽以豚鼠张嘴并听到响亮咳声为一次咳嗽),低于10次者,不予选用。选取合格豚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咳必清阳性药物组、芩贝儿咳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将豚鼠再分别置于20×20×15cm密闭有机玻璃实验箱内,每次每箱1只。将17.5%枸橼酸溶液50ml置于超声波雾化器内雾化,向实验箱内通雾化枸橼酸溶液30秒,记录咳嗽潜伏期及自喷雾起5分钟内豚鼠咳嗽次数,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3.4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芩贝儿咳颗粒在剂量为5.2g/kg、10.4g/kg时,可明显延长枸橼酸致豚鼠咳嗽潜伏期,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可明显减少枸橼酸致豚鼠咳嗽的次数,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果见表20。
表20对豚鼠咳嗽潜伏期及次数的影响(X±S)剂量动物数咳嗽潜伏期 咳嗽次数组别(g/ (只)(秒) (次/5min)kg)模型组 -- 10 38.3±17.128.3±7.8咳必清 0.02510 120.4±45.8***13.144.3***芩贝儿咳颗粒2.6 10 53.4±20.022.9±7.5芩贝儿咳颗粒5.2 10 59.7±23.1* 19.9±7.8*芩贝儿咳颗粒10.4 10 75.3±28.5** 18.57.3**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P<0.001。(4)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次数的影响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对浓氨水致小鼠咳嗽次数的影响,确定药物是否有镇咳作用。4.1试验对照;(1)模型组选用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选用咳必清(枸橼酸喷托维林),因其为目前常用而有效的药物。4.2试验分组与剂量;(1)模型组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0.25%咳必清混悬溶液(0.05g/kf)。
(3)低剂量组26%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5.2g/kg)。
(4)中剂量组52%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10.4g/kg)。
(5)高剂量组104%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20.8g/kg)。
给药容积20ml/kg。
给药途径口服灌胃给药(ig)。4.3试验操作取KM小鼠,体重19~21g,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咳必清阳性药物组、芩贝儿咳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将各鼠分别置于20×20×15cm密闭有机玻璃实验箱内,每次每箱1只。将浓氨水50ml置于超声波雾化器内雾化,向实验箱内通雾化氨水20秒,记录自喷雾起5分钟内小鼠咳嗽次数(咳嗽以小鼠腹肌收缩同时张大嘴为一次咳嗽),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4.4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芩贝儿咳颗粒在剂量为5.2g/kg、10.4g/kg、20.8g/kg时,可明显减少浓氨水致小鼠咳嗽次数,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P<0.001=。结果见表21。
表21.对浓氨水致小鼠咳嗽次数的影响(X±S)剂量 动物 咳嗽次数组别(g/kg) (只) (次/5min)模型组 -- 10 59.2±14.6咳必清 0.0510 33.2±11.7***芩贝儿咳颗粒5.2 10 43.5±14.2*芩贝儿咳颗粒10.410 39.5±15.3**芩贝儿咳颗粒20.810 34.9±12.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01。(5)对小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的影响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对小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的影响,确定药物是否有祛痰作用。5.1试验对照;(1)模型组选用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选用氯化铵,因其为目前常用而有效的药物。5.2试验分组与剂量;(1)模型组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5%氯化铵溶液(1g/kg)。
(3)低剂量组26%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5.2g/kg)。
(4)中剂量组52%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10.4g/kg)。
(5)高剂量组104%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20.8g/kg)。
给药容积20ml/kg。
给药途径口服灌胃给药(ig)。5.3试验操作(1)绘制酚红标准曲线精密称取酚红0.010g,置于容量瓶中,加入5%碳酸氢钠溶液至100ml,分别吸取此酚红溶液0.025ml、0.075ml、0.125ml、0.175ml、0.250ml、1.250ml、2.500ml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以5%碳酸氢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避光放置30分钟,于754-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46nm处测定吸收度,以浓度为横座标,吸收度为纵座标作出标准曲线。
(2)取KM小鼠,体重20~22g,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氯化铵阳性药物组、芩贝儿咳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腹腔注射5%酚红溶液0.1ml/10g,30分钟后处死,剥去气管周围组织,剪下自甲状软骨至气管分支一段气管,放入已盛有2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再加0.1ml 1M氢氧化钠,避光放置30分钟后,在754-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46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酚红含量,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5.4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芩贝儿咳颗粒在剂量为10.4g/kg、20.8g/kg时,可明显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01=。结果见表22。
22对小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的影响(X±S)剂量动物数光密度 酚红含量组别(g/kg) (只) (OD)(ug/ml)模型组 -- 100.0350±0.0096 0.310±0.112氯化铵 1.0100.1633±0.0676***1.817±0.794***芩贝儿咳颗粒5.2100.0474±0.0182 0.455±0.214芩贝儿咳颗粒10.4 100.0567±0.0217** 0.565±0.255**芩贝儿咳颗粒20.8 100.0864±0.0228***0.924±0.267***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01。(6)对大鼠气管排痰量的影响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对大鼠气管排痰量的影响,确定药物是否有祛痰作用。6.1试验对照;(1)模型组选用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选用氯化铵,因其为目前常用而有效的药物。6.2试验分组与剂量;(1)模型组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10%氯化铵溶液(1g/kg)。
(3)低剂量组26%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2.6g/kg)。
(4)中剂量组52%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5.2g/kg)。
(5)高剂量组104%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10.4g/kg)。
给药容积10ml/kg。
给药途径口服灌胃给药(ig)。6.3试验操作取SD大鼠,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氯化铵阳性药物组、芩贝儿咳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12小时,乌拉坦1g/kg ip麻醉,仰位固定。剪开颈中部皮肤,分离出气管,在甲状腺软骨下缘正中两软骨环之间用尖锐的注射针头扎一小孔,然后插入内径0.8mm、长6cm的毛细玻璃管一根,使毛细管刚好接触气管底部表面,借以吸取气管后部痰液。当毛细管内被痰液充满时,立即另换一根。以毛细管吸取痰液长度作为指标,记录给药前2小时正常分泌量后,ig给药1次,继续再观察2小时分泌量。计算每小时痰液分泌量,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
6.4试验结果
结果显示芩贝儿咳颗粒在剂量为2.6g/kg、5.2g/kg、10.4g/kg时,可明显增加大鼠气管排痰量,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P<0.01=。结果见表23表23对大鼠气管排痰量的影响(X±S)剂量动物数 每小时痰液分泌量(cm)组别(g/kg)(只) 给药前 给药后模型组 --102.26±0.42 2.35±0.46氯化铵 1 102.27±0.38 3.08±0.32***芩贝儿咳颗粒2.6 102.23±0.37 2.80±0.38*芩贝儿咳颗粒5.2 102.28±0.39 2.86±0.32**芩贝儿咳颗粒10.4 102.26±0.47 2.99±0.38**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P<0.001。(7)对豚鼠引喘潜伏期的影响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对氯化乙酰胆碱与磷酸组织胺混合引喘液致豚鼠实验性哮喘潜伏期的影响,确定药物是否有平喘作用。7.1试验对照;(1)模型组选用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选用氨茶碱,因其为目前常用而有效的药物。7.2试验分组与剂量;(1)模型组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1.5%氨茶碱溶液(0.15g/kg)。
(3)低剂量组26%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2.6g/kg)。
(4)中剂量组52%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5.2g/kg)。
(5)高剂量组104%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10.4g/kg)。
给药容积10ml/kg。
给药途径口服灌胃给药(ig)。7.3试验操作选用幼年三色豚鼠,体重130~160g。将豚鼠分别置于20×20×15cm密闭有机玻璃实验箱内,每次每箱1只。将2%氯化乙酰胆碱和0.1%磷酸组织胺混合液50ml置于超声波雾化器内雾化,向实验箱内通雾15秒,观察引喘潜伏期(即从喷雾开始,到哮喘发作,呼吸困难,出现跌倒的时间),超过120秒者,不予选用。次日取已测定潜伏期的豚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氨茶碱阳性药物组、芩贝儿咳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ig给药,给药1小时后,将豚鼠再次分别置于20×20×15cm密闭有机玻璃实验箱内,每次每箱1只。将2%氯化乙酰胆碱和0.1%磷酸组织胺混合液50ml置于超声波雾化器内雾化,向实验箱内通雾15秒,测定引喘潜伏期,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7.4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芩贝儿咳颗粒在剂量为10.4g/kg时,可明显延长豚鼠引喘潜伏期,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见表24。
表24 对豚鼠引喘潜伏期的影响(X±S)剂量 动物数引喘潜伏期(秒)组别(g/kg) (只) 给药前 给药后模型组 -10 51.3±13.3 57.8±15.5氨茶碱 0.15 10 50.9±11.5 100.2±24.4***芩贝儿咳颗粒2.6 10 51.9±13.3 64.2±18.1芩贝儿咳颗粒5.2 10 52.2±11.7 72.4±19.1芩贝儿咳颗粒10.4 10 51.1±11.3 76.7±19.9*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01。(8)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程度的影响[9]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程度的影响,确定药物是否有抗炎作用。8.1试验对照;(1)模型组选用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选用醋酸泼尼松,因其为目前常用而有效的药物。8.2试验分组与剂量;(1)模型组0.5%CMC-Na溶液。
(2)阳性药物组0.025%醋酸泼尼松混悬溶液(0.005g/kg)。
(3)低剂量组26%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5.2g/kg)。
(4)中剂量组52%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10.4g/kg)。
(5)高剂量组104%芩贝儿咳颗粒混悬溶液(20.8g/kg)。
给药容积20ml/kg。
给药途径口服灌胃给药(ig)。8.3试验操作
取KM小鼠,雄性,体重19~21g,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醋酸泼尼松阳性药物组、芩贝儿咳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各鼠右耳涂以二甲苯溶液0.05ml。1小时后处死动物,用直径8mm圆冲于各鼠的左、右耳的同一部位,分别冲下1圆耳片,称重,以右耳片重量减去左耳片重量为左、右耳片重量之差,作为肿胀程度的指标,按公式计算出肿胀抑制%,并采用组间t检验法与模型组进行显著性测定比较。 8.4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芩贝儿咳颗粒在剂量为10.4g/kg、20.8g/kg时,可明显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程度,经统计学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果见表25。
表25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程度的影响(X±S)剂量 动物数 左耳片重右耳片重 左右耳重量差 肿胀抑制组别 (g/ (只) (mg)(mg)(mg) %kg)模型组 -- 10 15.4±1.628.5±2.9 13.1±3.5醋酸泼尼松 0.00510 15.1±1.222.6±3.6*** 7.5±2.7*** 42.7芩贝儿咳颗粒5.2 10 15.3±1.325.8±3.4 10.5±3.3 19.8芩贝儿咳颗粒10.4 10 15.2±1.125.1±3.3* 9.9±2.9* 24.4芩贝儿咳颗粒20.8 10 15.5±1.324.5±3.2**9.0±2.7**31.3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P<0.001。(9)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率的影响[10]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率的影响,确定药物是否有抗炎作用。
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芩贝儿咳颗粒可明显提高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存活率及明显延长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降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值;明显延长枸橼酸致豚鼠咳嗽潜伏期及明显减少枸橼酸致豚鼠咳嗽的次数,明显减少浓氨水致小鼠咳嗽的次数;明显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明显增加大鼠气管排痰量;明显延长豚鼠引喘潜伏期;明显减少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程度。证明该药具有抗病毒作用、镇咳作用、祛痰作用、平喘作用及抗炎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芩贝儿咳颗粒,其特征在于它由600--700重量份麻黄、1000--1500重量份黄芩、1000--1500重量份平贝母、1000--1500重量份炙桑白皮、1000--1500重量份前胡、1000--1500重量份百部、1000--1500重量份南沙参、1000--1500重量份僵蚕、200--500重量份甘草为原料药制成,制剂还含有辅料β-环糊精1800--2500重量份,蔗糖粉6000--800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芩贝儿咳颗粒,其特征在于它由670重量份麻黄、1330重量份黄芩、1330重量份平贝母、1330重量份炙桑白皮、1330重量份前胡、1330重量份百部、1330重量份南沙参、1330重量份僵蚕、330重量份甘草为原料药制成,制剂还含有辅料β-环糊精2330重量份,蔗糖粉7400重量份。
3.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按上述重量份称取原料药麻黄、黄芩、平贝母、炙桑白皮、前胡、百部、南沙参、僵蚕、甘草;其中六味,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桑白皮、僵蚕六味,乙醇提取二次,第一次加60-80%乙醇5-7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60-80%乙醇3-5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50℃),得浸膏,按比例加β-环糊精,60℃保温,搅拌包结,备用。余三味,黄芩、南沙参、甘草,水煎煮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10-14倍量,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水10--12倍量,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浓缩,得相对密度1.1(50℃)清膏。清膏与上述备用清膏合并,混匀,在喷雾状态下通入热空气,进行喷雾干燥,热空气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70℃,得喷干粉,按比例加蔗糖粉,混匀,物料在≤60℃温度下干式制粒,整粒即得产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芩贝儿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按上述重量份称取原料药麻黄、黄芩、平贝母、炙桑白皮、前胡、百部、南沙参、僵蚕、甘草;其中六味,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桑白皮、僵蚕六味,乙醇提取二次,第一次加70%乙醇6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70%乙醇4倍量,回流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50℃),得浸膏,按比例加β-环糊精,60℃保温,搅拌包结,备用;余三味,黄芩、南沙参、甘草,水煎煮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14倍量,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水12倍量,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浓缩,得相对密度1.1(50℃)清膏。清膏与上述备用清膏合并,混匀,在喷雾状态下通入热空气,进行喷雾干燥,热空气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70℃,得喷干粉,按比例加蔗糖粉,混匀,物料在≤60℃温度下干式制粒,整粒即得产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芩贝儿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它由麻黄、黄芩、平贝母、炙桑白皮、前胡、百部、沙参、僵蚕、甘草、β-环糊精、蔗糖粉组成。该药的制备方法,将麻黄、平贝母、前胡、百部、桑白皮、僵蚕,乙醇提取二次,每次回流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得浸膏,按比例加β-环糊精,搅拌包结,备用。黄芩、南沙参、甘草,水煎煮提取二次,每次加水提取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浓缩,得清膏。清膏与上述备用清膏合并,混匀,进行喷雾干燥,得喷干粉,按比例加蔗糖粉,混匀,干式制粒。本药有抗病毒,镇咳、祛痰、平喘、抗炎作用,适合小儿服用。
文档编号A61P11/12GK1449811SQ0312276
公开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21日
发明者祁文彬, 于丽君, 朱秋颖 申请人:内蒙古伊泰医药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