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82213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日久,反复不愈。研究表明,气虚(脾虚)血瘀,为慢性浅表胃炎的主要病机,其复合证候为临床上的常见证候。从已在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来看,多为理气止痛、益气健脾、滋养胃阴类药物,缺少针对虚实夹杂,气血同病这一病机特点起治疗作用的药物,难以满足临床上的实际需要。
因此,人们对既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又能有效逆转其病理改变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仍存在需求。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有关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健脾和胃、益气活血,更为有效治疗慢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药物是选择黄芪、党参、白术和仙鹤草进行组合的,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够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胃热证。
其中,选用黄芪甘微温,入手足太阴经,禀土之正味,为补中益气之要品,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选用党参、白术、仙鹤草是因为党参性味甘平,为足太阴脾经之主药,能补脾养胃,健运中气;白术苦甘温,入脾、胃两经,功擅补气健脾,益胃和中;仙鹤草苦辛平,入肺、肝、脾经,能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并有益气力,健脾胃之功。
此三药辅助黄芪,共奏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
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黄芩、丹参、白芍、枳壳和檀香组合。其中黄芩性味苦寒,能入脾经,疗胃中热,善于清除胃中郁热之邪以治胃热疼痛;丹参味苦微寒,能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两经,长于柔肝活络,缓中止痛;枳壳苦辛微寒,入脾、胃两经,善于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合甘温补气之品,能擀旋中气,调温升降,亦寓有气行则血行和补而勿滞之意;檀香性味辛温,入脾胃而长与调气和胃,通络止痛,其气清香而善于开郁。
此五药共用,清热和络,行气止痛,合主臣之品,能动静结合,有效发挥益气清热、益气活血的功效。
为了获得最佳疗效,本发明药物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还可加入甘草。炙甘草性味甘平,归脾胃等经,具有健脾益胃,和中缓急的作用,合黄芪、白术等则增补和胃之功,合白芍则起缓急止痛之效,合黄芩则可防其苦寒伤胃,故能调和诸药。
本发明药物各组分用量为下述重量份范围具有较好的疗效主要为黄芪1.5~6份、党参1~4份、白术1~4份、仙鹤草1-4份。
针对这一组分,其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各原料药黄芪、党参、白术和仙鹤草备用;b、将所述重量配比的党参、白术、仙鹤草加水煮沸,煎煮,合并两次煎液,得药液Y1;将药液Y1三效浓缩,得浓缩液Y2;将浓缩液Y2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20%~70%,静置,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Y3;c、将浓缩液Y3喷雾干燥,得细粉,加入适量淀粉制得颗粒;即得药物的活性组成。
为了提高疗效,其中的原料药还有黄芩1~4份、丹参1.5~6份、白芍1~4份、枳壳1~4份、檀香0.15~0.6份。
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其中的原料药还有甘草0.5~2份。
针对这一组分,其制备方法也可以是如下步骤a、称取各原料药黄芪、党参、白术、仙鹤草、黄芩、丹参、白芍、枳壳、檀香和甘草,备用;b、将所述重量配比的黄芪、党参、白术、仙鹤草、白芍、枳壳和甘草加水煮沸后加入所述重量配比的黄芩,煎煮,合并两次煎液,得药液Y11;c、将所述重量配比的丹参加60%~95%乙醇回流提取,将回流液回收乙醇,得清膏G1;将药渣再加30%~70%乙醇回流提取,得药液Y12;药渣再加水煎煮,得药液Y13;合并药液Y12和药液Y13,回收乙醇得清膏G2;d、将所述重量配比的檀香进行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和药液Y14;e合并药液Y14和药液Y11,三效浓缩,得浓缩液N1;将浓缩液N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20%~60%,静置,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N2;f、将浓缩液N2与清膏G1和清膏G2混匀,喷雾干燥,得细粉,加入适量淀粉制得颗粒;g、将檀香挥发油加入β-CD饱和水溶液,搅拌,静置,过滤得沉淀物;将沉淀物在30-60℃低温中干燥,得粉末;
h、将上述步骤f所得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即得药物的活性组成。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发明药物具有健脾和胃,益气活血功效,用于慢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胃络瘀滞证。
2、在该药的制备工艺研究中,根据方中各药的理化性质,分别采用了水提、醇提、醇沉、提油、喷雾干燥、β-环糊精包结等工艺,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深入的研究,筛选出最佳的工艺路线,使该工艺路线在保证疗效和质量的同时,又具有可重复性和易操作的特点。
3、本发明药物的活性组分可以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如崩解剂、润滑剂等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口服剂型,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
通过实验例可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药物的有益成果,包括本发明药物的药效学试验和临床疗效观察试验。
本发明药物对大鼠实验性胃炎的治疗作用试验材料选本发明药物清膏液,每ml含生药1.67g;胃宁冲剂试验方法采用主动免疫及乙醇、去氧胆酸钠、热水灌胃同时进行的综合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已复制成萎缩性胃炎后,称重,取大鼠60只均分为5组。分别ig给药,本发明药物清膏液高剂量组8g·Kg-1,中剂量组4g·Kg-1,低剂量组2g·Kg-1,胃宁组15g·Kg-1,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常水,容量均为2ml/100g,每日1次,选用4周。
治疗作用①动物的一般状况 给药治疗后,本发明药物清膏液高、中、低剂量组和胃宁组动物一般情况出现明显好转于病模组,其活动、摄食、毛发光泽,伴随着给药时间而变好。
②体重变化 给药治疗后,本发明药物清膏液高、中、低剂量组和胃宁组的大鼠的体重增长明显快于模型组,4周净增体重百分率[(药后4周体重-药前体重)/药前体重*100%]显著增加(见表1)。
表1

对胃酸、胃蛋白酶及胰酶的影响各组动物在末次给药后禁食24h(自由饮水),戊巴比妥钠ip麻醉,打开腹腔,结扎幽门、贲门及约5cm一段十二指肠,分别向胃内、十二指肠内注射生理盐水4ml和1ml。10min后,收集胃液和十二指肠液,测定胃液总酸度、胃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模型组胃蛋白酶活性及胰脂肪酶和淀粉酶明显下降,胃酸亦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本发明药物浸膏液高、中、低剂量组和胃宁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恢复,胃总酸度还高于正常值,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P<0.01=(见表2)表2

注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ΔΔP<0.01;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对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各组动物取出全胃,沿大弯剖开胃腔,10%中性甲醛固定,自胃窦沿小弯至贲门取材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比较观察各组病理形态学改变。
肉眼各组未见有明显差异。镜下正常对照组胃粘膜未见病变,但个别大鼠胃粘膜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模型组胃粘膜明显变薄,腺体减少,并有弥漫或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与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动物的部分腺体见有轻至中度非典型性增生,个别还见有肠上皮化生;胃宁组上述病变明显好转,但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及轻度纤维组织增生;本发明药物高、中、低剂量组胃粘膜萎缩较模型组有明显好转,炎细胞浸润程度减轻,部分仅见少量炎细胞浸润甚或完全消失,纤维组织增生减轻,多数不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未见肠化及非典型增生。
结果表明①模型组病理改变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理形态改变。②本发明药物浸膏液高、中、低剂量组的胃粘膜萎缩及炎症状况明显好转,尤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但与胃宁组比较无明显差异。③本实验提示本发明药物浸膏对慢性胃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关的实验还表明本发明药物水提液与水提醇沉液对甲巯咪唑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发明药物浸膏液和胃宁冲剂对水杨酸性胃炎有明显预防作用,两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发明药物浸膏液高、中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优于胃宁组。
本发明药物与阳性对照药胃宁一样,能明显抑制棉球慢性肉芽肿的增生。
本发明药物对冰醋酸引发小鼠的扭体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随剂量的增加作用加强。
本发明药物和胃宁冲剂均能使大鼠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增加,还能升高免疫球蛋白G水平。
本发明药物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尤其对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更为明显,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本发明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一、一般资料病程分布比较(年)合计 <1 1~ 6~ >10 平均病程组别Nn(%) n(%)n(%) n(%) X±S试验组2512 7421.2±0.8对照组2514 7311.1±0.6χ2=1.3,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例病程分布比较,经χ2检验,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病例病情分布比较合计轻度中度 重度组别n n(%)N(%)n(%)试验组 25 12 85对照组 25 11 10 4χ2=1.2,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例病情分布比较,经χ2检验,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症状 试验组 对照组+ ++++ u P例数 - +例数- + +++ + +胃脘隐痛25 1 8 12 425 0 11 12 2 0.76 >0.05胃脘胀闷、痞满 25 1 7 16 125 1 9 15 0 0.65 >0.05纳呆食少25 2 16 6 125 2 18 5 0 0.38 >0.05便溏或腹泻 25 7 14 4 025 8 13 4 0 0.56 >0.05体倦乏力25 3 13 8 125 3 14 8 0 0.87 >0.05胃脘灼热25 4 5 8 325 8 4 9 4 0.92 >0.05口干口苦25 5 6 11 325 6 6 10 3 0.67 >0.05胃脘痛有定处25 5 15 4 125 6 17 2 0 0.74 >0.05两组治疗前各项中医症状分级比较,经Ridit分析,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1)病程迁延,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及与进食有关的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可伴有左上腹部轻度压痛。
(2)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即可确诊①慢性浅表性胃炎纤维胃镜诊断标准a、粘液增多,附着在粘膜上不易脱落,用水冲洗后,粘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与浅溃疡表面所被的白苔相近,需和咽下的粘液或十二指肠反流的粘液相鉴别,一般反流粘液含有气泡而且随蠕动而移动。
b、红斑(点、片状、条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
c、水肿,粘液反光强,稍苍白,肿胀感,胃小窝明显。
d、糜烂、皱襞面粘膜剥脱,常有白苔。又可分3型隆起型,如丘疹状,顶端有脐样凹陷;平坦型,不高出周围粘膜;凹陷型,比周围粘膜低,糜烂的周围粘膜常有炎症的表现。
②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a、胃粘膜固有层间质内炎性细胞>100个/HP和(或)病理性淋巴滤泡形成。
b、被覆上皮和(或)腺上皮变性坏死,严重者可伴有糜烂形成和(或)腺体崩解。
病理组织学检查具备a项可确立诊断,炎性细胞在50-100个/HP之间,必须具备b项方可诊断。
(3)胃粘膜慢性炎症分级标准轻度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粘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
中度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超过粘膜层的1/3,达到2/3。
重度慢性炎性细胞密集,占据粘膜全层。
2、中医诊断标准脾胃虚弱兼胃热瘀阻证(1)主证①胃脘隐痛;②胃脘胀闷、痞满;③纳呆少食;④便溏或腹泻;⑤体倦乏力。
(2)次证①胃脘灼热;②口苦口干;③胃脘痛有定处;(3)舌脉舌质淡红,有齿痕,或舌暗红,有瘀斑瘀点,苔薄黄;脉弦无力,或脉细弱。
凡具备主证中①②中一项、③④⑤中任一项,次证①②中一项和③及舌脉中一项即可诊断入选。
3、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1)症状积分法①主证每一症状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2、4、6分,具体如下胃脘隐痛 无0分无胃痛。
轻度 2分疼痛持续时间短,不影响工作。
中度 4分疼痛时间较长,每日超过4小时。
重度 6分疼痛持续,影响工作及休息。
胃脘胀闷、痞满无0分无。
轻度 2分偶有胃脘痞满,不影响工作。
中度 4分经常有胃脘痞满。
重度 6分痞满持续不解,影响工作及休息。
纳呆少食 无0分食欲、食量如常。
轻度 2分食欲较差,饭量减少1/2以下。
中度 4分食欲差,饭量减少1/2-2/3。
重度 6分无食欲,饭量减少2/3以上。
便溏或腹泻无0分大便正常。
轻度 2分大便偏稀,每日2次。
中度 4分大便稀溏,每日3-4次。
重度 6分肠鸣泄泻,每日5次以上。
体倦乏力无0分无体倦乏力。
轻度 2分偶有,不影响工作。
中度 4分持续,休息后缓解。
重度 6分常有,休息后不缓解,影响工作和学习。
②次证每一症状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1、2、3分,具体如下胃脘灼热无0分无。
轻度 1分偶有。
中度 2分时有。
重度 3分持续。
口苦口干无0分无口苦口干。
轻度 1分偶有。
中度 2分时有。
重度 3分持续。
胃脘痛有定处无0分。
有1分。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0分。
舌质淡红有吃很齿痕,或舌黯红有瘀点,苔薄黄1分。
脉象和缓0分。
细弦无力或细弱 1分。
(2)症状积分分级症状总积分≤12分者为轻度,13-19分者为中度,≥20分者为重度。
三、治疗方法临床观察50例,其中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采用随机分组双盲双模拟对照治疗的方法。
四、疗效判定标准(一)综合疗效1.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和活检,急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达轻度。
2.显效;症状、体征均改善2级以上;胃镜和活检,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程度好转1度。
3.进步症状、体征均改善1度以上;胃镜和活检,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急慢性炎症程度减轻1度。
4.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或反而恶化者。
(二)中医证候疗效1.计算方法 2.疗效分级(1)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0%。
(2)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0-89%。
(3)进步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59%。
(4)无效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3.单项症状疗效症状起效时间、消失时间。
(三)胃镜病理疗效(1)近期临床痊愈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
(2)显效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1度。
(3)进步胃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急慢性炎症程度减轻1度。
(4)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甚至加重者。
(四)统计方法(1)记数资料用χ2检验。
(2)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3)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
五、治疗结果1、临床疗效各组患者治疗结束时临床疗效比较合计临床痊愈显效 进步 无效显控率 总有效率组别n n(%) n(%)n(%)n(%) % %对照组252 9 113 44 88试验组252 7 124 36 84两组显控率经χ2检验,χ2=0.33,P>0.05,总有效率经Fisher直接概率法检验,P=0.12,两组显控率和总有效率均未见显著差异。
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比较治疗前 治疗后症状 ++++ P例数- + ++ 例数- + +++ +胃脘隐痛25 1 8 12 4 25 9 4 10 2 <0.05胃脘胀闷、痞满 25 1 7 16 1 25 6 12 7 0 <0.05纳呆食少25 2 16 6 1 25 5 14 6 0 <0.05便溏或腹泻 25 7 14 4 0 25 15 7 3 0 <0.05体倦乏力25 3 13 8 1 25 13 7 5 0 <0.05胃脘灼热25 4 5 8 3 25 10 8 6 1 <0.05口干口苦25 5 6 11 3 25 11 6 7 1 <0.05胃脘痛有定处25 5 15 4 1 25 13 6 6 0 <0.05经Ridit分析,试验组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比较显著差异,说明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对照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比较治疗前 治疗后症状 ++++ P例数- + ++例数-+ +++ +胃脘隐痛 25 0 11 12 2 25 6 11 7 1 <0.05胃脘胀闷、痞满25 1 9 15 0 25 6 10 9 0 <0.05纳呆食少 25 2 18 5 0 25 8 12 5 0 <0.05便溏或腹泻25 8 13 4 0 25 14 9 2 0 <0.05体倦乏力 25 3 14 8 0 25 11 8 6 0 <0.05胃脘灼热 25 8 4 9 4 25 9 8 6 2 <0.05口干口苦 25 6 6 10 3 25 10 7 7 1 <0.05胃脘痛有定处 25 6 17 2 0 25 13 5 7 0 <0.05经Ridit分析,对照组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比较显著差异,说明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各组治疗前后舌象变化比较舌质舌苔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治疗后正常 不正常 正常 不正常 正常 不正常 正常 不正常试验组254 21 9 16 4 21 10 15对照组255 20 8 17 4 21 7 18经χ2检验,舌质试验组疗前疗后,χ2=2.60,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χ2=6.34,P>0.05。舌苔试验组疗前疗后,χ2=3.57,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χ2=0.46,P>0.05。说明两组均有改善临床体征的作用。
各组治疗前后脉象变化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组别 例数正常不正常正常不正常试验组25 7189 16对照组25 4216 19经χ2检验,试验组疗前疗后χ2=0.36,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χ2=0.45,P>0.05。说明未见明显改善脉象作用。
试验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舌脉积分变化。
治疗前 治疗后症状 例数t PX±S X±S胃脘隐痛253.52±1.550.96±1.436.09<0.001胃脘胀闷、痞满 253.20±1.410.72±1.135.89<0.001纳呆食少252.12±1.120.56±1.035.20<0.001便溏或腹泻 251.62±1.040.53±1.064.76<0.001胃脘灼热250.81±0.460.35±0.363.68<0.001口干口苦250.96±0.570.33±0.323.72<0.01胃脘痛有定处250.69±0.390.47±0.352.89<0.05舌质25舌苔25脉象25经t检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舌脉比较均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明显的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
两组治疗后舌象、脉象疗效比较试验组 对照组舌脉P例数 有效 无效 例数 有效 无效舌质255 20 253 22>0.05舌苔256 19 253 22>0.05脉象252 23 252 23>0.05经χ2检验,两组治疗后舌象、脉象疗效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
各组治疗后胀满起效时间比较组别 例数平均起效时间(天) t P试验组25 8.14±4.67 1.66>0.05对照组25 10.50±5.38 1.66>0.05经t检验,各组治疗后胀满起效时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各组治疗后胀满消失时间比较组别 例数 平均消失时间(天) tP试验组1611.09±5.68 2.46<0.05对照组1416.85±6.96 2.46<0.05经t检验,各组治疗后胀满消失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各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变化比较治疗前 治疗后组别 例数正常不正常正常不正常试验组25 916 15 10对照组25 100 15 14 11经χ2检验,试验组疗前疗后χ2=2.88,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χ2=1.32,P>0.05。
说明该药对幽门螺杆菌转阴的作用。
各组胃镜病理疗效比较合计 临床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显控率 总有效率组别例n(%)n(%)n(%)n(%)% %试验组25 011 12 2 44 92对照组25 0913 3 36 88经Ridit分析,u=1.32,P>0.05,说明两组胃镜病理疗效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显效率44%,总有效率为92%。
实施例1本发明药物的胶囊剂、片剂、颗粒剂的制备1、按如下配方称取各原料药(重量份)

2、将黄芪、党参、白术、仙鹤草、白芍、枳壳和甘草加水煮沸后加入黄芩,煎煮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得药液Y11;3、将丹参加60%~95%乙醇回流提取,将回流液回收乙醇,得清膏G1;将药渣再加30%~70%乙醇回流提取,得药液Y12;药渣再加水煎煮2小时,得药液Y13;合并药液Y12和药液Y13,回收乙醇,得清膏G2;4、将所述重量配比的檀香进行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和药液Y14;5、将药液Y14和药液Y11合并,三效浓缩,得浓缩液N1;将浓缩液N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20%~60%,静置24小时,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N2;6、将浓缩液N2与清膏G1和清膏G2混匀,喷雾干燥,得细粉,加入适量淀粉制得颗粒;7、将檀香挥发油加入β-CD饱和水溶液,搅拌4小时,静置6小时,过滤得沉淀物;将沉淀物在30-60℃低温中干燥,得粉末;8、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装入胶囊,制成胶囊剂。
在上述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并加入适量辅料,经压制即可成为片剂。
在上述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直接装袋,即可成颗粒剂。
实施例2胶囊剂、片剂、颗粒剂制备另一实施方式。
针对实施例1所述配方,本发明药物胶囊剂的制备步骤2、4、6、7及步骤8均与实施1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骤3、步骤5分别为步骤3、将丹参加95%乙醇回流提取,将回流液回收乙醇,得清膏G1;将药渣再加50%乙醇回流提取,得药液Y12;药渣再加水煎煮2小时,得药液Y13;合并药液Y12和药液Y13,回收乙醇,得清膏G2;步骤5、将药液Y14和药液Y11合并,三效浓缩,得浓缩液N1;将浓缩液N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30%,静置24小时,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N2;
在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并加入适量辅料,经压制即可成为片剂。在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直接装袋,即可成颗粒剂。
实施例3胶囊剂、片剂、颗粒剂制备另一实施方式.
针对实施例1所述配方,本发明药物胶囊剂的制备步骤2、4、6、7及步骤8均与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骤3、步骤5分别为步骤3、将丹参加65%乙醇回流提取,将回流液回收乙醇,得清膏G1;将药渣再加35%乙醇回流提取,得药液Y12;药渣再加水煎煮2小时,得药液Y13;合并药液Y12和药液Y13,回收乙醇,得清膏G2;步骤5、将药液Y14和药液Y11合并,三效浓缩,得浓缩液N1;将浓缩液N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45%,静置24小时,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N2;在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并加入适量辅料,经压制即可成为片剂。在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直接装袋,即可成颗粒剂。
实施例4胶囊剂、片剂、颗粒剂制备的另一实施方式。
针对实施例1所述配方,本发明药物胶囊剂的制备步骤2、4、6、7及步骤8均与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骤3、步骤5分别为步骤3、将丹参加85%乙醇回流提取,将回流液回收乙醇,得清膏G1;将药渣再加65%乙醇回流提取,得药液Y12;药渣再加水煎煮2小时,得药液Y13;合并药液Y12和药液Y13,回收乙醇,得清膏G2;步骤5、将药液Y14和药液Y11合并,三效浓缩,得浓缩液N1;将浓缩液N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55%,静置24小时,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N2;在所述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并加入适量辅料,经压制即可成为片剂。在该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直接装袋,即可成颗粒剂。
实施例5胶囊剂、片剂、颗粒剂制备的另一实施方式。
针对实施例1所述配方,本发明药物胶囊剂的制备步骤2、4、6、7及步骤8均与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骤3、步骤5分别为步骤3、将丹参加70%乙醇回流提取,将回流液回收乙醇,得清膏G1;将药渣再加40%乙醇回流提取,得药液Y12;药渣再加水煎煮2小时,得药液Y13;合并药液Y12和药液Y13,回收乙醇,得清膏G2;步骤5、将药液Y14和药液Y11合并,三效浓缩,得浓缩液N1;将浓缩液N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40%,静置24小时,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N2;在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并加入适量辅料,经压制即可成为片剂。在该步骤8中,将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直接装袋,即可成颗粒剂。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芪1.5~6份、党参1~4份、白术1~4份、仙鹤草1~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原料药按重量份还有黄芩1~4份、丹参1.5~6份、白芍1~4份、枳壳1~4份、檀香0.15~0.6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原料药按重量份还有甘草0.5~2份。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各原料药黄芪、党参、白术和仙鹤草备用;b、将所述重量配比的黄芪、党参、白术、仙鹤草加水煮沸,煎煮,合并两次煎液,得药液Y1;将药液Y1三效浓缩,得浓缩液Y2;将浓缩液Y2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20%~70%,静置,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Y3;c、将浓缩液Y3喷雾干燥,得细粉,加入适量淀粉制得颗粒;即得药物活性组成。
5.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各原料药黄芪、党参、白术、仙鹤草、黄芩、丹参、白芍、枳壳、檀香和甘草,备用;b、将所述重量配比的黄芪、党参、白术、仙鹤草、白芍、枳壳和甘草加水煮沸后加入所述重量配比的黄芩,煎煮,合并两次煎液,得药液Y11;c、将所述重量配比的丹参加60%~95%乙醇回流提取,将回流液回收乙醇,得清膏G1;将药渣再加30%~70%乙醇回流提取,得药液Y12;药渣再加水煎煮,得药液Y13;合并药液Y12和药液Y13,回收乙醇得清膏G2;d、将所述重量配比的檀香进行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和药液Y14;e合并药液Y14和药液Y11,三效浓缩,得浓缩液N1;将浓缩液N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20%~60%,静置,抽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N2;f、将浓缩液N2与清膏G1和清膏G2混匀,喷雾干燥,得细粉,加入适量淀粉制得颗粒;g、将檀香挥发油加入β-CD饱和水溶液,搅拌,静置,过滤得沉淀物;将沉淀物在30-60℃低温中干燥,得粉末;h、将上述步骤f所得颗粒加入檀香油CD包结物混合,即得药物的活性组成。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按重量份,其原料药主要组成为黄芪1.5~6份、党参1~4份、白术1~4份和仙鹤草1~4份。本发明药物可以被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的口服剂型。具有健脾和胃、益气活血之功效,用于慢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胃络瘀滞证。
文档编号A61P1/00GK1600355SQ03158368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6日
发明者单兆伟, 季俊虬, 沈洪, 高美华 申请人:合肥立方制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