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无痛留置软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0455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皮下无痛留置软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具体为一种皮下无痛留置软针装置。
背景技术
针刺治疗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至今已传承千年,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近年我国医学工作者在这一领域不断地探索,积极研究和创新,开发出一些新疗法和新技术,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例如腕踝针,浮针,皮下针疗法等,而这些疗法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必须把治疗针具,横刺入皮下组织的浅筋膜中,另一个特点是,为了提高疗效有时都需要皮下留针。因此开发出一种符合上述特点,适合以上各种治疗方法的特殊皮下留置针具非常必要,已知现有的用于皮下留置的针具,如金属的毫针,麦粒针,软质的浮针,套管针等,虽然都实用,但作为留置针具各有利弊,其中毫针和麦粒针因质硬尖锐故不宜长时间留置,躯体活动时会引起局部刺痛或组织付损伤,甚至会引起针体变形或折断,而现被采用的浮针和套管针,由于穿刺针尾较长,因此在某些特殊部位穿刺操作时颇感不便,同时软套管针外置尾部也显过大,留置固定后增加了局部皮肤压迫不适感,因此有待改进和完善。尤其以上各种特种针疗法,临床治疗时如果针刺操作正确,针具顺利进入皮下组织即皮下浅筋膜中,则进针的过程应该是无痛的,但是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有不顺利的情况,因为锐利的针尖可能离开皮下组织层,刺入过深、过浅或刺中血管、神经,都会引起疼痛而且达不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操作不熟练或在皮下组织薄弱部位进针,有时难以把握,而顶端圆钝的针具却易于在疏松的皮下浅筋膜中推进,且不易进入致密的皮肤和深筋膜,也不会伤及神经.血管,因此也就避免了产生疼痛。经中国专利局查询检索专利号97246125.6、97114318.8名称“浮针器具”中写到“套管的尾部有卡口定位,使之不能相对转动,金属针尾部有可卡入凹口的凸台”。在使用过程中这个卡口、凸台过长在患者身上很不方便有压迫不适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使用安全可靠的皮下无痛留置软针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合穿刺引导针芯1、金属穿刺针2、留置软针3、外保护套管4。在留置软针3的尾端为凸台5形状,穿刺引导针芯1插入金属穿刺针2之后一同插入留置软针3中再插入外保护套管4中,金属穿刺针2一端为扁形手柄6,它与金属穿刺针2针尖平面之间形成一个α角为43--50°,穿刺引导针芯1针尖为圆形、另一端为扁形手柄。凸台5为半球形或椭圆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使用安全可靠、方便,患者无疼痛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刺引导针芯与金属穿刺针拉开连接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穿刺引导针芯、金属穿刺针与留置软针闭合连接结构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穿刺引导针芯、金属穿刺针与留置软针拉开连接结构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留置软针结构原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金属穿刺针手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金属穿刺针手柄α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留置软针3的尾端为凸台5形状,穿刺引导针芯1插入金属穿刺针2之后一同插入留置软针3中再插入外保护套管4中,金属穿刺针2一端为扁形手柄6,它与金属穿刺针2针尖平面之间形成一个α角为43--50°,穿刺引导针芯1针尖为圆形、另一端为扁形手柄。凸台5为半球形或椭圆形。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将穿刺引导针芯、金属穿刺针、留置软针从外保护套管中取出来,将金属穿刺针穿破患者的皮肤进入皮下后,抽出金属穿刺针,再将穿刺引导针芯穿入留置软针与其一起进入患者皮下的预定位置,再将穿刺引导针芯抽出未。留置软针上的凸台阻止了留置软针再向患者身体的深处前进。完成了软置针皮下留置工作。
权利要求1.一种皮下无痛留置软针装置、它包含穿刺引导针芯1、全属穿刺针2、留置软针3、外保护套管4,其特征是在留置软针3的尾端为凸台5形状,穿刺引导针芯1插入金属穿刺针2之后一同插入留置软针3中再插入外保护套管4中,全属穿刺针2一端为扁形手柄6,它与金属穿刺针2针尖平面之间形成一个α角为43-50°,穿刺引导针芯1针尖为圆形、另一端为扁形手柄。
2.跟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下无痛留置软针装置,其特征是凸台5为半球形或椭圆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针,具体为一种皮下无痛留置软针装置。其特点是它包括穿刺引导针芯1、金属穿刺针2、留置软针3、外保护套管4。在留置软针3的尾端为凸台5形状,穿刺引导针芯1插入金属穿刺针2之后一同插入留置软针3中再插入外保护套管4中,金属穿刺针2一端为扁形手柄6,它与金属穿刺针2针尖平面之间形成一个α角为43°-50°,穿刺引导针芯1针尖为圆形、另一端为扁形手柄。凸台5为半球形或椭圆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使用安全可靠、方便,患者无疼痛感。
文档编号A61H39/00GK2631482SQ03212920
公开日2004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28日
发明者王荣斌 申请人:王荣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