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9582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脊柱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脊柱内固定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后方固定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脊柱内固定装置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脊柱病患的临床治疗。其中又因后方固定的方式具有手术过程简单等优点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应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的《脊柱外科新手术》第44~50页介绍了几种脊柱后方内固定装置及固定方法。而其中又以椎弓根螺钉、矫形棒或钢板组成的后方内固定装置效果较好。该装置使用时,以伤锥为中心,分别在其上位锥及下位锥的横突根部中点与小关节的交叉点向前(或其它对应的位置及方向)置入椎弓根螺钉,并置至适当的深度;再顺着椎柱方向在椎弓根螺钉的端部安装好矫正棒或矫正钢板即可。这种方法,比之于棘突固定、小关节螺钉固定、椎板和关节固定装置,均有着较为突出的优点和效果。但是,这种固定装置存在着如下缺点首先这种固定装置治疗时,因为应力过渡集中在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其结果必然是会发生断钉或拔钉现象。另外,椎弓根钉的硬度很高,其弹性模量与骨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会因应力分布改变而产生骨质密度下降,椎弓根钉在植骨生长失败时也迟早会发生松动,进而向后退出或折断。还有,这种固定装置使用后,虽能对不稳定脊椎提供支承力及抗前屈弯矩,但对抗侧水平方向的剪力方面作用不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固定应力分散、抗不稳定力臂长的高稳定度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包括矫形棒、椎弓根螺钉,两条矫形棒用板棍连接钩通过中间开有孔槽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带有通孔的椎板钩用螺钉及螺帽旋紧结构固定在连接板上,形成一个钉、钩、板、棍构成的脊柱后方内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内固定装置中,可根据所医治的脊柱不稳定的情况,可以设置有两组以上的椎弓根钉及连接板、椎板钩结构。
另外,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可将矫形棒的形状制成与被治疗的脊柱段的形状相适配的弯曲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因为在采用了钉、棍结构的同时,增加采用了棍、板连接固定以及板、椎板钩连接固定结构,使得整个内固定装置不仅通过椎弓根螺钉,而且还通过椎板钩来共同对脊柱进行固定,增加了受力点和面,从而有效地分散了应力,防止了断钉或脱钉;同时由于椎板钩参加了固定,使得矫形棒的载力段加长,相当于力臂增长,从另一方面减少椎弓根螺钉的应力承受。另外,由于连接板与矫形棒被固定连接成为一个刚性整体,增强了抗侧向剪切力、抗侧曲力矩以及抗扭矩的作用,提高了整个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及防护性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固定装置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固定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的描述。如图1及图2所示,脊柱内固定装置的矫形棒1与椎弓根螺钉2通过垫片11及螺帽3固定连接;矫形棒1又通过板棍连接钩6及螺帽3,与中间设有安装槽孔4的连接板5的两端固定连接;带有安装孔8的椎板钩7,在用椎板螺钉9固定在相应的椎板上后,通过安装槽孔4用椎板螺钉9的另一端及螺帽10固定连接在连接板5上。根据不同的治疗要求,可以设置多组椎弓根螺钉2及连接板5、椎板钩7结构,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手术时,如治疗胸腰椎骨折,首先以伤椎为中心,分别在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上安装椎弓根螺钉2;再用椎板钩螺钉9通过椎板钩安装孔8,将插入相应的椎板间隙的椎板钩7固定在相邻的椎板上之后,用螺帽10将椎板钩7固定在板棍连接板5上;接着在椎弓根螺钉2上用垫片11及螺帽3连接固定矫形棒1的同时,将脊椎撑开复位;最后将板棍连接板5的两端用垫片11及螺帽3与矫形棒1固定连接。此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安装好后,应力点不只施加在椎弓根螺钉2上,而也同时分散施加在椎板钩7上,有效地将应力进行了适当的分散,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为应力过分集中而导致的断钉及钉松脱以及由于应力集中而引起的其它进发症。同时,同时由于椎板钩7参加了固定并承载应力,使得矫形棒1的载力段加长,相当于力臂增长,从另一方面减少椎弓根螺钉2的应力承受。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内固定装置的结构特点所决定,固定装置本身就是一个刚性结构体,在与病椎连接固定时,增加了连接点和面,固定后形成了一个更稳定的固定机制,刚性更好,应力合理分散,不仅对前曲弯矩的抵抗、脊柱加力承受有较好稳定及保护作用,同时对侧弯矩、扭矩以及侧向剪切力的抵抗也大大地得到增强。
如果遇见多节椎骨折的情况或是需要加强稳定度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内固定装置中,可根据所医治的脊柱不稳定的情况,设置有两组以上的椎弓根螺2钉及连接板5、椎板钩7结构,以期进一步增加应力的承受点、面,取得最佳收效。
另外,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进发症,可将矫形棒1的形状制成与被治疗的脊柱段的形状相适配的弯曲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的基础上,所进行任何的改进或技术特征的等效代换从而得出的技术方案,均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脊柱内固定装置,包括矫形棒(1)、椎弓根螺钉(2),其特征是所述的矫形棒(1)通过板棍连接钩(6)、垫片(11)以及螺帽(3),与中间设有安装槽孔(4)的连接板(5)的两端固定连接;设有安装孔(8)的椎板钩(7),在用椎板螺钉(9)与椎板固定后,再通过安装槽孔(4)用椎板螺钉(9)的另一端及螺帽(10)配合固定连接在所述的连接板(5)上。
2.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椎弓根钉(2)可以设两组以上。
3.一种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连接板(5)可以设置两条以上,并在其上设置有相应的椎板钩(7)。
4.一种按权利要求1、2或所述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矫形棒(1)可以设置成与被治疗脊椎段相适配的弯曲形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脊柱内固定装置,包括矫形棒1、椎弓根螺钉2、连接板5、椎板钩7。因为在采用了钉、棍结构的同时,增加采用了棍、板连接固定以及板、椎板钩连接固定机制,有效地分散了应力,防止了断钉或脱钉的同时,增强了抗侧向剪切力、抗侧曲力矩以及抗扭矩的作用。
文档编号A61B17/70GK2607109SQ0322530
公开日2004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8日
发明者潘滔 申请人:潘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