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8271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它适用于家庭、馆所和办公室使用,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由于大气的严重污染和室内环境的“现代化”,室内空气中含有漂尘、花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甲醛、苯系有机物和各种细菌与病毒等多元污染物。它们当中有的来自室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锅炉烟囱排出的烟气,有的则是从室内的建筑、装饰材料、家用电器与家具释放出来的,以及燃气烹调和人体的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往往比室外严重,尤其是当窗户被关闭(如在寒冷的季节或使用空调时),室内的空气的污染程度比室外高出数十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里,迫切需要对空气进行净化。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一般只是一种简单的氧负离子发生器,或活性炭吸附过滤器,或臭氧消毒器,或紫外杀菌仪。它们对室内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存在许多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该装置具备净化空气功能,而且对空气的净化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水槽,水槽之上为设有进气口的空气室,空气室上方设有与空气室相通的活性炭吸附室,活性炭吸附室通过微型水泵与水槽连通,设有与活性炭吸附室相通的光催化室、与光催化室相通的氧负离子发生器以及将氧负离子发生器中的气体抽出的排气扇。
上述光催化室内设有紫外光源,紫外光源的四周和上下两面围绕着光催化膜,四周的光催化膜固定在器壁上。
本实用新型设有两个串接的光催化室。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不仅具备净化空气功能,而且净化效率高、全方位改善空气质量。可以为用户创造一个洁净、清新的室内空气环境。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是水槽2。通过水槽2的加水口加入一定量的水和过氧化氢之类的氧化剂。水槽2之上的是一个与外界相通的空气室1。空气室1之上平放着一定厚度的活性炭毡4。位于炭毡4之上的喷水咀通过小管与液泵3相连,而液泵3的输液管则直插水槽2中。炭毡4之上有两个光催化室5。光催化室5由紫外光源5a和负载在多孔基材表面的纳米TiO2光催化膜5b构成。紫外光源5a位于光催化室5的中央,光催化膜5b固定在四周器壁和上下两面。在光催化室5之上安装了一个负离子发生器6。排气扇7安装在最顶部。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光催化为主,吸附、清洗(溶析)、氧化、增湿、清新为辅的组合技术,有利于使室内空气中的多元污染物较全面地除去。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室内空气被导入空气室1,由下而上依次通过活性炭毡4、光催化室5、氧负离子发生器6,最后经排气扇7由顶部排出。当空气进入空气净化装置的下部时,它首先与高活性的炭毡4接触,于是空气中的某些污染物有可能被吸附其表面。与此同时,一种含有氧化性物质的水溶液,以空气流动呈相反的方向喷射在活性炭毡表面,使吸附其表面的污染物被氧化剂分解,使空气中可溶性污染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溶解于水而被分离,此外,此过程还具有给空气增湿的作用。随后,空气进入到光催化室5。光催化室5有紫外光源5a和负载在高比表面材料上的TiO2光催化膜5b。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在TiO2光催化膜表面产生大量的氧化性极强的空穴和羟基自由基,它们几乎可以使空气中所有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CO2、H2O等简单的无机物,使微生物(病菌)体内的DNA破坏。经过光催化处理后的空气进入氧负离子发生器6后携带着一定量的氧负离子进入室内空间。由于被处理空气在本实用新型内部经历了污染物的吸附、氧化、清洗、光催化分解、氧负离子清新等过程,因而被排出的空气是一种洁净的空气,并且具有适宜的湿度。
权利要求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是设有水槽,水槽之上为设有进气口的空气室,空气室上方设有与空气室相通的炭毡吸附室,炭毡吸附室通过微型水泵与水槽连通,设有与炭毡吸附室相通的光催化室、与光催化室相通的氧负离子发生器以及将氧负离子发生器中的气体抽出的排气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光催化室内设有紫外光源,紫外光源的四周和上下两面围绕着光催化膜,四周的光催化膜固定在器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设有两个串接的光催化室。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水槽,水槽之上为设有进气口的空气室,空气室上方设有与空气室相通的活性炭吸附室,活性炭吸附室通过微型水泵与水槽连通,设有与活性炭吸附室相通的光催化室、与光催化室相通的氧负离子发生器即将氧负离子发生器中的气体抽出的排气扇。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不仅具备净化空气功能,而且净化效率高、全方位改善空气质量。可以为用户创造一个洁净、清新的室内空气环境。
文档编号A61L9/00GK2612379SQ03241299
公开日2004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8日
发明者蔡乃才 申请人:武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