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定位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5215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穿刺定位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刺定位仪,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疼的定位仪。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定位仪或定向仪大都采用如图1所示的结构,该类定位仪或定向仪在使用时,先通过设在顶部的定位螺钉和设于外耳道两侧的定位柱将其固定在患者的头部,再依赖CT、MR或x-ray机对所需穿刺的部位进行定位。该种技术方案的使用虽然能够有效的对其所需穿刺的部位进行定位,但其操作复杂,费用高,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设于患者头部和两耳道的定位点,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的穿刺定位仪。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穿刺定位仪是由额带和上下定位杆组成,其上下定位杆间为一万向节连接,上定位杆与额带上的支耳活动连接,下定位杆的下端部为一装配穿刺针的套管结构。
上述所说的上下定位杆的连接端头为一相互配合的球体或包覆球,其包覆球上设有定位螺钉。上下定位杆的连接端头也可分别设计为一球体,其由两端为一包覆球结构的连接板将上下定位杆连为一体。上下定位杆的连接端头还可设计为分别为一包覆球结构,其二者间由一两端为球体的连接杆将上下定位杆连为一体,两包覆球上分别设有定位螺钉。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该穿刺定位仪整体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省时省力。同时该定位仪的固定额带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再加之其固定额带的松紧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调节,可使得患者即舒适又方便的使用。特别是上下定位杆间采用万向节的连接结构,可使得穿刺定位针在任一平面内做任一角度的转动定位,从而使得穿刺定位针的灵活性和导向性非常好。因而定位准确,穿刺的命中率高,同时大大的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图1为现有穿刺定位仪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包覆球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定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上定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上定位杆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下定位杆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附图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2所示,额带1为一软质材料制成的环圈状结构,为了适用各种患者不同大小的头型,在其上设有可调节其环圈大小的调节螺母。在额带1的前端面上设有一硬质材料制成的支耳2,支耳2的前端设有一与上定位杆3相配的通孔,其上定位杆3穿装在通孔内,由定位螺钉对其上定位杆3进行定位,上定位杆3的下端为一球体结构,如图5所示。下定位杆4的上端头也为一球体结构,其下端为一装配穿刺针导向杆的套管结构,如图4所示,其穿刺针导向杆5的上端装配在套管内,由一定位螺钉将其固定。上下定位杆3、4由一两端为一包覆球结构的连接板6将其连接为一体,包覆球连接板6的结构如图3所示,它由两个对称的其两端分别设有与上下定位杆3、4端头球体相配的半球状凹槽的连接板和锁定螺钉构成,使用时上下定位杆3、4的端头球体置于连接板的凹槽内,由锁定螺钉将其锁紧定位,上下定位杆3、4以球体为中心可随意任意角度旋转定位。上下定位杆3、4的端头也可设计成一端头为一球体结构另一端头为一空心的包覆球结构。使用时将球体置于空心的包覆球内,由设于包覆球上的锁定螺钉将其二者锁定定位。还可将上下定位杆3、4的端头都设计成空心的包覆球结构,如图6、7所示的结构,二者之间由一两端为一球体的连接杆7将其二者连接为一体,连接杆7的结构如图8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穿刺定位仪,其特征在于它由额带和上下定位杆组成,其上下定位杆间为一万向节连接,上定位杆与额带上的支耳活动连接,下定位杆的下端部为一装配穿刺针导向杆的套管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定位仪,其特征在于所说上下定位杆的连接端头为一相互配合的球体或包覆球,其包覆球上设有定位螺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定位仪,其特征在于所说上下定位杆的连接端头分别为一球体,其由两端为一包覆球结构的连接板将上下定位杆连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定位仪,其特征在于所说上下定位杆的连接端头分别为一包覆球结构,其二者间由一两端为球体的连接杆将上下定位杆连为一体,两包覆球上分别设有定位螺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疼的定位仪。该穿刺定位仪是由额带和上下定位杆组成,其上下定位杆间为一万向节连接,上定位杆与额带上的支耳活动连接,下定位杆的下端部为一装配穿刺针的套管结构。该穿刺定位仪整体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省时省力。同时该定位仪的固定额带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再加之其固定额带的松紧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调节,可使得患者既舒适又方便的使用。特别是上下定位杆间采用万向节的连接结构,可使得穿刺定位针在任一平面内做任一角度的转动定位,从而使得穿刺定位针的灵活性和导向性非常好。因而定位准确,穿刺的命中率高,同时大大的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文档编号A61B19/00GK2696564SQ03269929
公开日2005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7日
发明者聂建堂, 赵秉福, 温永军, 崔文柱, 陈春彦, 张维娜 申请人:聂建堂, 赵秉福, 温永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