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47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液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医疗护理时用的输液自动报警装置。
在为病人输液时,一般都规定不允许补液滴空,以防意外。对此,护理人员及病人亲属均需高度警觉,当补液行将滴空时,要立即采取措施。由于没有报警系统,完全依靠病人或其亲属注意观察通知护士,或者依靠护士估计时间巡回查床观察。这种原始的方式,给病人、亲属及护士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增加了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在医护质量上也不易保证,这是目前各类医院在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采用微机系统的先进护理方式也是有的,但由于其设备庞大,昂贵,使用复杂,使之不能普遍采用。
正是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报警功能,以改变单纯人工观察的状态、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费用低廉简便宜行,便于普遍采用的新型输液监护装置——输液报警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见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是由输液报警器36(即本发明)、遥控线37、输液瓶31、支架30、紧急按钮34、病人32、病床33、护士值班室的报警装置35组成补液自动监视系统。在补液监护的现有技术中,是没有输液报警器36及遥控线37的。补液瓶31直接吊在输液支架30上。在需要换瓶或发生意外时,由病人或护理的亲友按动病床边的紧急按钮34,使护士值班室内的报警设备35报警,通知值班护士前来处理。显然这是一个人工监视和报警的过程。在按图1采用了本发明即输液报警器36并以遥控线(连接线)37将输液报警器36与紧急按钮34相连接后,就构成了采用本发明的补液自动监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的输液过程中,输液瓶31的重量随着补液的流出而减轻,当输液瓶31内的补液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使输液报警器36内部的机械装置动作,接通电器装置,发出报警鸣叫及报警闪光,通知病床边的护理人员;同时,通过遥控线37与病床边的紧急按钮34(一般病床边所具有的原有设备)相通,将报警讯号传至护士值班室内的报警装置35(已有设备,可以是灯光、电铃、喇叭等),完成遥控报警,通知值班护士采取护理措施,实现自动监视功能。
为进一步说明其原理及技术特征,以下对照附图2所示的实施例再加以阐明。图2为本实用新型输液报警器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由机械构件及电气构件二大部分组成,其中机械构件主要由固定吊勾2,微调螺钉4,微调板5,拉簧6,触头跳板7,配重块9,宝塔弹簧11,活动吊勾13,外壳14,调整螺母17,挡块18,微调指针20,拉簧23,铰链24等组成。
上述构件中,支架15为外壳14内的一金属框架。微调板5以铰链24与支架15活动连接。微调板5的左边外伸部分成为指针状,用来在外壳14相应的腰形孔上指示位置。微调板5的左边以拉簧23与支架15联接,微调板5在以铰链24为支点的上部受到旋在支架15上的微调螺钉4所给予的限位。同时,触头跳板7的反“L”形的折边在伸出的部分有刀口,安放在与微调板5相连的金属板的刀槽内,触头跳板7的中部与微调板5通过拉簧6联接。微调板5上安装有二只电气触片(定片)21,22;电气触片21、22之间以及它们与微调板之间在电气上是绝缘的,与电气触片21、22相对应的触头跳板7的位置上也有一片电气触片(动片),该触片在电气上与整个机械结构相通,在电气上具有零电位。
对触头跳板7而言,由于拉簧6的作用,使之具有二种稳定的位置,一个如图2所示,与微调板5相紧贴而构成电气触片间的电气接通,称“接通位置”;当挡块18向下移动时,带动触头跳板7向下跳向另一稳定位置形成电气触片间的相互开断,称为“开断位置”。
工作时,固定吊勾2挂在输液支架30上,补液瓶31吊在活动吊勾13上,由于重力的作用,宝塔弹簧11被压缩,挡块18也随之向下移动,带动在触头跳板7向下跳变到“开断位置”。随着补液逐渐输出,输液瓶的液重逐渐减轻,活动吊勾13在宝塔弹簧11的作用下,逐渐上移到一定位置时,吊杆强迫触头跳板7跳变为“接通位置”,启动电子线路接通电源发出报警。
在上述机械结构中,调整螺母17是用来调整宝塔弹簧11的压缩程度,使之符合报警的残留补液量。制造中一次调好不再变动。在使用中旋动微调螺钉4,可使微调板5、触头跳板7等以铰链24为支点,在拉簧23的作用下上下移动,以改变“接通位置”和“开断位置”的空间起始位置,达到微调报警残余补液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构件,除上述电气触片外,主要由电池16,转换开关8,遥控插口10,压电晶片19,发光二极管1及电子振荡板3组成。
当输液瓶内的残留液量减少到一定时,如前所述,触头跳板7与微调板5接触,处于“接通位置”。电气触片之间的接通,一方面通过电气触片22的对“地”接通,使电子振荡板3上的振荡器工作,分别驱动二只发光二极管1,压电晶片19发出报警闪光和报警鸣叫,另一方面由于电气触片21的对“地”接通,通过遥控插口10及遥控线37接通病床33边的紧急按钮34的线路,使护士值班室内的原有报警设备35报警,从而完成遥控报警的任务。
电气构件的电气联接如图3所示,其中电子振荡板3的电气原理图也在其中表示出来,为已有技术,由四与非门(系CMOS集成块)、电阻、电容(分立元件)组成焊接在一块线路板(图3中虚线框内)上。电池16通过1/2转换开关8加到CMOS集成块的正电源端。根据常规,电子振荡板3上CMOS集成块的电源连线没有表示,省略掉了。
电气构件中的转换开关8为双刀三掷开关,具有三种工位。第一工位时,电池16始终不接通,为不用本装置时的工位,但仍可使用,当达到报警量时,触头跳板7上的电气触片(动片)与微调板5上的电气触片(定片)21、22仍可接通,故遥控插口10仍具有遥控报警功能。
第二工位时,也具有遥控报警功能,同时由于电子振荡板3与电池16被接通,由CMOS与非门组成的二只电子振荡器均开始工作,而压电晶片19仍未接通,所以只驱动发光二极管1发出闪光报警,而无鸣叫报警,其目的是为避免对其他病人的干扰。
第三工位时(图3中转换开关8现在的位置),压电晶片19也被接通,所以遥控报警、闪光报警、鸣叫报警三种功能均具备。
电子振荡板3上驱动闪光报警的CMOS振荡器的振荡频率选择为零点几到数赫芝。鸣叫报警的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音频范围。闪光报警的振荡器同时控制鸣叫报警器使鸣叫的次数与闪光的频率相同。
目前医院普遍使用的有玻璃输液瓶和塑料输液瓶二种。重量相差较大。上述使用方式是适应于玻璃瓶的。当使用塑料瓶时,本装置可倒置使用,即活动吊勾13吊在输液支架30上,而固定吊勾2上挂输液塑料瓶31,依靠本装置的自重(包括配重块9的重量)使得二种使用方式的工况相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功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即使是机内的电气部件如发光二极管1,压电晶片19,电子振荡板3,转换开关8轮番发生故障或同时发生故障,只要电气触片及相应的机械装置完好,就能保障护士值班室的报警装置35工作,不贻误护理工作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16,由外壳14上的开口装入或更换。由于平时转换开关8均置于第一工位,而在其他工位时也仅仅在报警时才接通电池16,同时,由于电子振荡板3采用耗电极微的CMOS元件,因而本装置的电池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而无须经常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样机经发明人之一在自己家属的家庭病床上试用数月,完全符合设计的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的补液将滴空时报警的输液报警装置,包括外壳14,电池16、电子振荡板3、发光二报管1和压电晶片19,其特征在于外壳14上方固定连接一个固定吊勾2,下方有一个活动吊勾13,活动吊勾13吊杆上方是一个档板18,外壳14内固定一个金属框架的支架15,一个微调板5以铰链24与支架15活动连接,微调板5的左边外伸部分为指针状,指针对应于外壳14上的腰形孔,微调板5的左边以拉簧23与支架15联接,微调板5由施在支架15上的微调螺钉4限位,一个反“L”形和触头跳板7的加,安放在与微调板5相连的金属板的刀槽内,触头跳板7的中部与微调板5通过一个拉簧6联接,微调板上安装二只电气触片21、22,与电气触片21、22相对应的触头跳板7的位置上有一片电气触片,活动吊勾13的吊杆中有一个调整螺母17,在调整螺母17与壳体14之间安置一个宝塔弹簧11;电气触片21、22电连接转换开关8,转换开关8接通三路,一路接通一个接口10,由外接导与病床边的紧急按钮接通,一路接通电子振荡板3向连接二个发光二极管1,另一路接通压电晶片19。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换开关8为双刀三掷开关,具有三工位,第一工位电池16不接通,第二工位电子振荡器3与电池16接通,第三工位电池16、电子振荡器3和压电晶片19都被接通。
专利摘要
一种给病人实施补液时、补液行将滴空时的自动报警装置。利用输液瓶重量的减少来驱动电气触头合闭,从而接通电气线路发出报警闪光和报警鸣叫,通过遥控插口10与紧急按钮34相连,可同时使值班室内原有报警装置报警,构成遥控报警功能,调节微调螺钉4可调节报警的起始量,具有遥控;遥控、闪光;遥控、闪光、鸣叫三种三位的报警方式,使用后补液的人工监视成为自动报警。
文档编号G08B21/00GK87201013SQ87201013
公开日1988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1987年1月28日
发明者蔡汉跃, 贺明健, 夏荣身, 张永书 申请人:张永书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