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973711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具体的说是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中风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病情危重。这种病不同于一般病症,因为病人整个病程在发作期间,时间短,死亡率高,一般药物难以奏效。故选择针对治疗中风中的五大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语言蹇涩、偏身麻木)外,尚有便干便秘,苔黄腻或燥黄,脉弦滑三大特征所造成的中风特效药是临床医务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外对本病的药物治疗大多数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及输液治疗。除上述方法外,应用一些消炎止痛的药物等。国内除采用与国外相同的疗法外,还常采用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等。上述国内外的治疗药品,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不理想,主要还存在治疗时间长,留有后遗症等关键问题和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药品治疗中风病症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相对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中成药。
本发明的中成药,它主要包括北细辛、赤药、乌药、青皮、白术、天竺黄、香附、僵蚕、乳香、没药、辰砂、母丁香各45-55;葛根、原射、穿山甲各20-30;桑寄生120-130;梅花冰片、西牛黄各7.5-17.5;红花、血蝎各35-45;麻黄、防风、元参,甘草、羌活、天麻、藿香、白芷、川莲、茯苓、熟地、白蔻仁、当归、肉桂、川芎、人参、草蔻仁各95-105。
上述各中药成分的优选重量比例为北细辛、赤药、乌药、青皮、白术、天竺黄、香附、僵蚕、乳香、没药、辰砂、母丁香各50;葛根、原射、穿山甲各25;桑寄生125;梅花冰片、西牛黄各12.5;红花、血蝎各40;麻黄、防风、元参,甘草、羌活、天麻、藿香、白芷、川莲、茯苓、熟地、白蔻仁、当归、肉桂、川芎、人参、草蔻仁各100。
上述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的生产方法如下麻黄100g、赤药50g、茯苓100g、葛根25g、僵蚕50g、辰砂50g、母丁香50g各炒;防风100g、元参100g、羌活100g、川莲100g、乌药50g、当归100g、香附50g、川芎100g、加入200g酒炒;甘草100g加入5g蜜炙;天麻100g、藿香100g、白芷100g、桑寄生125g烘干;白术50g加入5g土炒,炒后去土;青皮50g加入麸炒,炒后去麸;乳香50g、没药50g各去油;红花40g放入10g酒浸;穿山甲25g放入5g麻油浸炙;熟地100g捣如泥;北细辛50g、白蔻仁100g、天竺黄50g、肉桂100g、梅花冰片12.5g、血蝎40g、原射25g、西牛黄12.5g、人参100g、草蔻仁100g共为细未炼密和匀为丸,每丸重5g。
因为国内外无同类中药制品,所以本发明在药理方面只能与国内同类中成药,并在药物组织上最相近的华佗再造丸作以对比。除两者有相同的药物外,由于本药品对药物炮制方法不同补偿药理作用,使本药品的药理作用发挥的更好,更优越和完善。所以本发明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证明,对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痰火郁闭、血瘀痰阻、痰浊阻络、痰血瘀阻引起的中风。从1999年临床时实践至今,共治疗中风病类患者200多例,用我们的药物100例与华佗再造丸50例及输液50例作相互对照,在临床治疗时一日三次,每次一丸,用生姜汤服下。通过表可以看出本发明药物疗效的有关数据,并与对照组对照,结果见表。
200例患者症状疗效分析表(n二例)

以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药品,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不留后遗症,无毒副作用。通过用药总有效率为100%。本发明的特点是治疗效果快,不留后遗症,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下面说明该药品的配置方法及使用方法上面包括的药品除北细辛、赤药、乌药、青皮、白术、天竺黄、香附、僵蚕、乳香、没药、辰砂、母丁香上述十二味药每味药物重量为50g,葛根、原射、穿山甲各25g,桑寄生125g,梅花冰片、西牛黄各12.5g红花、血蝎各40g,麻黄、防风、元参,甘草、羌活、天麻、藿香、白芷、川莲、茯苓、熟地、白蔻仁、当归、肉桂、川芎、人参、草蔻仁各100g,共为细未练密和匀为丸,每丸重5g。
在临床治疗时一日三次,每次一丸,用生姜汤服下。
用金箔为衣蜡壳封固,放置干燥通风阴凉处。
为了使药品更好的发挥作用及效果更理想,本发明的药品的炮制方法如下麻黄100g、赤药50g、茯苓100g、葛根25g、僵蚕50g、辰砂50g、母丁香50g各炒,防风100g、元参100g、羌活100g、川莲100g、乌药50g、当归100g、香附50g、川芎100g、加入200g酒炒,甘草100g加入5g蜜炙,天麻100g、藿香100g、白芷100g、桑寄生125g烘干,白术50g加入5g土炒,炒后去土,青皮50g加入麸炒,炒后去麸,乳香50g、没药50g各去油,红花40g放入10g酒浸,穿山甲25g放入5g麻油浸炙,熟地100g捣如泥,北细辛50g、白蔻仁100g、天竺黄50g、肉桂100g、梅花冰片12.5g、血蝎40g、原射25g、西牛黄12.5g、人参100g、草蔻仁100g共为细未,这在同类药品中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它更具有治愈率高,治疗速度快,不留后遗症,无刺激,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实施例2、各成分的重量份数比为北细辛、赤药、乌药、青皮、白术、天竺黄、香附、僵蚕、乳香、没药、辰砂、母丁香各45;葛根、原射、穿山甲各20;桑寄生120;梅花冰片、西牛黄各7.5;红花、血蝎各35;麻黄、防风、元参,甘草、羌活、天麻、藿香、白芷、川莲、茯苓、熟地、白蔻仁、当归、肉桂、川芎、人参、草蔻仁各95。
实施例3、各成分的重量份数比为北细辛、赤药、乌药、青皮、白术、天竺黄、香附、僵蚕、乳香、没药、辰砂、母丁香各55;葛根、原射、穿山甲各30;桑寄生130;梅花冰片、西牛黄各17.5;红花、血蝎各45;麻黄、防风、元参,甘草、羌活、天麻、藿香、白芷、川莲、茯苓、熟地、白蔻仁、当归、肉桂、川芎、人参、草蔻仁各105。
另外,本发明除可用于中风外,对脚气骨节疼痛、手足拘挛、白癜风、紫癜风也有很好的疗效。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其特征是包括如下重量份数比的成分北细辛、赤药、乌药、青皮、白术、天竺黄、香附、僵蚕、乳香、没药、辰砂、母丁香各45-55;葛根、原射、穿山甲各20-30;桑寄生120-130;梅花冰片、西牛黄各7.5-17.5;红花、血蝎各35-45;麻黄、防风、元参,甘草、羌活、天麻、藿香、白芷、川莲、茯苓、熟地、白蔻仁、当归、肉桂、川芎、人参、草蔻仁各95-1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其特征是包括如下重量份数比的成分北细辛、赤药、乌药、青皮、白术、天竺黄、香附、僵蚕、乳香、没药、辰砂、母丁香各50;葛根、原射、穿山甲各25;桑寄生125;梅花冰片、西牛黄各12.5;红花、血蝎各40;麻黄、防风、元参,甘草、羌活、天麻、藿香、白芷、川莲、茯苓、熟地、白蔻仁、当归、肉桂、川芎、人参、草蔻仁各100。
3.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炮制方法如下麻黄100g、赤药50g、茯苓100g、葛根25g、僵蚕50g、辰砂50g、母丁香50g各炒;防风100g、元参100g、羌活100g、川莲100g、乌药50g、当归100g、香附50g、川芎100g、加入200g酒炒;甘草100g加入5g蜜炙;天麻100g、藿香100g、白芷100g、桑寄生125g烘干;白术50g加入5g土炒,炒后去土;青皮50g加入麸炒,炒后去麸;乳香50g、没药50g各去油;红花40g放入10g酒浸;穿山甲25g放入5g麻油浸炙;熟地100g捣如泥;北细辛50g、白蔻仁100g、天竺黄50g、肉桂100g、梅花冰片12.5g、血蝎40g、原射25g、西牛黄12.5g、人参100g、草蔻仁100g共为细末炼蜜和匀为丸,每丸重5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具体的说是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主要成分包括北细辛、赤药、乌药、青皮、白术、天竺黄、香附、僵蚕、乳香、没药、辰砂、母丁香、葛根、原射、穿山甲、桑寄生、梅花冰片、西牛黄、红花、血蝎、麻黄等。本发明的特点是治疗效果快,不留后遗症,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P9/00GK1557358SQ20041000172
公开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8日
发明者刘珊, 刘 珊 申请人:刘珊, 刘 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