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穿用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2677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穿用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保持排泄物的一次性穿用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的一次性尿布(参照专利文献1),具有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以及位于这些腰围区域之间的裆区域,在前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安装有向纵向延伸的双面粘接胶带,在前后腰围区域的侧部重叠成合掌状的状态下,侧部之间通过这些粘接胶带连接。在该物品上形成有腰围开口和一对腿围开口。保护者或看护者将使用者的两腿从腰围开口穿过腿周围开口,将物品提到使用者的腰部,将物品穿在使用者身上。
另外,还有一种一次性穿用物品(参照专利文献2),具有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以及位于这些腰围区域之间的裆区域,在前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安装有向纵向延伸的结合部件,通过这些结合部件连接前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结合部件的一方是机械扣件中的钩,被安装在前腰围区域的两侧部的外面。结合部件的另一方是机械扣件中的环,被安装在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的内面。保护者或看护者将专利文献2所述的物品穿在使用者身上时的顺序如下。保护者或看护者将后腰围区域的侧部内面重叠在前腰围区域的侧部外面,使钩和环结合、连接前后腰围区域的侧部之间。在连接了前后腰围区域的物品上形成腰围开口和腿围开口。保护者或看护者在连接了前后腰围区域后,将使用者的两腿从腰围开口穿过腿围开口,将物品提到使用者的腰部。
专利文献1特开平4-89050号公报专利文献2实开平6-5562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物品在通过双面粘接胶带连接前后腰围区域后的穿用状态下,一旦前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由于使用者的腰部向腰围方向拉伸,在前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作用使这些粘接胶带相互分离的剥离力。在该物品上,若粘接胶带彼此之间的粘接力低,则在物品的穿用过程中,由于对前后腰围区域的侧部作用的剥离力,粘接胶带彼此之间容易剥离,前后腰围区域的连接有可能无意中脱开。
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物品在通过结合部件连接前后腰围区域后的穿用状态下,一旦前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由于使用者的腰部向腰围方向拉伸,钩和环相互使劲缠绕,在使用物品后,即使要解除钩和环,由于钩和环的结合力强,有可能不容易解除该结合。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的连接不容易脱开、使用后容易解除前后腰围区域的连接的一次性穿用物品。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前提是一种一次性穿用物品,具有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以及位于这些腰围区域之间的裆区域,在前后腰围区域任何一方的两侧部内面安装有向纵向延伸的结合部件,通过上述结合部件将上述两侧部与这些区域的内外面可结合脱开地固定。
上述前提中的本发明的特征是,上述结合部件具有固定在上述腰围区域侧部的固定部和从上述固定部起向上述腰围区域的横向中央延伸的第一自由部,在上述第一自由部的内面设置有机械扣件中的钩或涂敷有粘接扣件的粘接剂。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在上述固定部的内面设置有机械扣件中的钩或涂敷有粘接扣件的粘接剂。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示例,上述结合部件在隔着上述固定部、上述第一自由部的相反侧具有从该固定部起向着上述腰围区域的横向外方延伸的第二自由部,在上述第二自由部的内面设置有机械扣件中的钩或涂敷有粘接扣件的粘接剂。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示例,上述结合部件的纵向的长度尺寸与上述腰围区域的侧部尺寸大致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示例,上述前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可向纵向和横向中的至少横向伸缩。
根据本发明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在使结合部件的自由部与腰围区域的内面结合的穿用状态下,即使将这些相互拉开的力对前后腰围区域的侧部作用,由于该力作为剪切力对腰围区域的侧部和结合部件作用,因此,结合部件的自由部不容易从腰围区域的内面剥离,在物品的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的连接不会无意中脱开。该穿用物品由于可以改变使用者的腰部的紧固状况,因此,无论使用者的腰围尺寸如何,都可以充分地紧固使用者的腰部,可以防止使用中物品的错位下落。该穿用物品由于可以通过结合部件维持物品的折叠状态,因此,可以以折叠的状态丢弃处理物品。
在结合部件的固定部的内面设置机械扣件的钩或涂敷粘接扣件的粘接剂的穿用物品中,在使结合部件的固定部和自由部与腰围区域的内面结合的穿用状态以及在使结合部件的固定部和自由部与腰围区域的外面结合的穿用状态的两种状态下,即使对前后腰围区域的侧部作用使其相互拉开的力,由于该力作为剪切力对腰围区域的侧部和结合部件作用,因此,结合部件的固定部和自由部不容易从腰围区域的内外面剥离,在物品的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的连接不会无意中脱开。
结合部件不仅具有固定部和第一自由部,而且具有第二自由部,在第二自由部的内面设置有机械扣件的钩或涂敷有粘接扣件的粘接剂的穿用物品中,由于第二自由部与腰围区域的内外面结合,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腰围区域和结合部件的结合。该物品由于结合部件的第二自由部通过机械扣件的钩或涂敷有粘接扣件的粘接剂与腰围区域的侧部外面结合,因此即使剥离力对固定部作用,剥离力也会被第二自由部抑制、剥离力很难对固定部作用。
在结合部件的纵向长度尺寸与腰围区域的侧部的尺寸大致相同的穿用物品中,使结合部件与腰围区域结合时,一方的腰围区域侧部的大致整个纵向长度尺寸能够与另一方的腰围区域结合,可以确实将前后腰围区域连接。


图1是表示一例一次性穿用物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一例图1物品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另一例图1的物品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为了丢弃处理而折叠的物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一例穿用物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XII-XII线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13是图10的XIII-XIII线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一例图10的物品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XV-XV线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另一例图10的物品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另一例物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9是图18的XIX-XIX线剖视图。
图20是表示一例图18的物品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另一例图18的物品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的XXIII-XXIII线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1A 一次性穿用物品1B 一次性穿用物品1C 一次性穿用物品2液体非渗透性外片3层叠片
4 前腰围区域5 裆区域6 后腰围区域7 两端部8 两侧部9 两侧部10两侧部11结合部件12纤维无纺布13纤维无纺布14第一腰围用弹性部件15第二腰围用弹性部件16腿围用弹性部件18固定部19第一自由部20钩(粘接剂)21液体渗透性顶片22液体非渗透性底片23吸液性芯26阻液性防漏片36第二自由部S1长度尺寸S2长度尺寸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就本发明的一次性穿用物品进行具体说明。
图1、2是表示一例穿用物品1A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和图1的II-II线剖视图,图3、4是图1的III-III线箭头方向剖视图和图1的IV-IV线箭头方向剖视图。在图1中,以箭头K表示横向、以箭头L表示纵向,以箭头M表示厚度方向。另外,外片2或结合部件11、顶片21、底片22的内面是指与使用者的皮肤相对的面,其外面是指与使用者的皮肤的非相对面。
物品1A由形成其外观形状的液体非渗透性外片2和安装在外片2内面的层叠片3构成。物品1A在纵向具有前腰围区域4和后腰围区域6以及位于该腰围区域4、6之间的裆区域5,具有在前后腰围区域4、6向横向延伸的两端部7和在前后腰围区域4、6之间向纵向延伸的两侧部8、9、10。前后腰围区域4、6的两侧部8、10的纵向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在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上安装有结合部件11。
外片2划分成前后腰围区域4、6和裆区域5,同时,划分成两端部7和两侧部8、9、10。外片2由结合两张相互重叠的非伸缩性并且疏水性的纤维无纺布12、13的复合无纺布形成。无纺布12、13的相对面通过粘接剂(无图示)断续地结合。外片2的在裆区域5延伸的两侧缘向着物品1A的横向内方形成弧形,其平面形状实际上呈沙漏形。多条第一和第二腰围用弹性部件14、15和多条腿围用弹性部件16被可收缩地安装在外片2上。通过这些弹性部件14、15、16的收缩,在外片2上形成许多褶皱。
第一腰围用弹性部件14位于两端部7、向横向延伸。第一腰围用弹性部件14呈线状、沿纵向以大约一定的间隔排列多条。第二腰围用弹性部件15位于第一腰围用弹性部件14和腿围用弹性部件16之间、在前后腰围区域4、6向横向延伸。第二腰围用弹性部件15呈线状、沿纵向以大约一定的间隔排列多条。腿围用弹性部件16呈线状、位于两侧部8、9、10、从裆区域5向着前后腰围区域4、6沿纵向延伸。这些弹性部件14、15、16夹在形成外片2的无纺布12、13之间,被断续地固定在无纺布12、13的相对面上。在进行无纺布12、13与弹性部件14、15、16的固定时,使弹性部件14、15、16成为以规定的倍率伸长的状态。前后腰围区域4、6的两侧部8、10通过第一和第二腰围用弹性部件14、15可向横向伸缩。
结合部件11位于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的内面、向纵向延伸。结合部件11呈纵长的矩形,纵向的长度尺寸S2与侧部10的纵向长度尺寸S1大致相同(参照图4)。结合部件11具有被固定在侧部10的侧缘17及其附近、向纵向延伸的固定部18和与固定部18并行、从固定部18起向着后腰围区域6的横向中央延伸的自由部19。
固定部18的外面被固定在外片2(无纺布12)的内面。固定部18的上方部分18a与第一腰围用弹性部件14的横向两端部14a重合、中央部分18b与第二腰围用弹性部件15的横向两端部15a重合的同时,下方部分18c与腿围用弹性部件16的纵向端部16a重合(参照图4)。自由部19不被固定在外片2上。在自由部19的整个内面上设置机械扣件中的钩20。另外,代替设置钩20,在自由部19的整个内面上也可以涂敷粘接扣件的粘接剂。
在结合部件11中,固定部18的横向长度尺寸S4大约是结合部件11的横向长度尺寸S3的一半,自由部19的横向长度尺寸S5大约是结合部件11的横向长度尺寸S3的一半(参照图2)。在结合部件11中,固定部18的外侧缘18d为了防止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产生的不舒适的刺激,外侧缘18d位于侧部10的侧缘17的内侧。
层叠片3由位于接触皮肤侧的液体渗透性顶片21、位于不与皮肤接触侧的液体非渗透性底片22以及介于顶片21、底片22之间的吸液性芯23形成。层叠片3吸收、保持在穿用物品1A过程中排泄的排泄物。层叠片3的平面形状呈大致矩形,在前后腰围区域4、6之间延伸。层叠片3具有在前后腰围区域4、6之间向横向延伸的两端部24和在前后腰围区域4、6之间向纵向延伸的两侧部25。在层叠片3中,形成层叠片3的底片22的外面被断续或连续地固定在外片2(无纺布12)内面。在层叠片3的两侧部25上安装有在前后腰围区域4、6之间向纵向延伸的一对阻液性防漏片26。
顶片21由亲水性纤维无纺布27形成,底片22由疏水性纤维无纺布28形成。芯23被固定在顶、底片21、22中的至少一方上。芯23是粒子状或纤维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与短纤浆的混合物,或是粒子状或纤维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与短纤浆以及热可塑性合成纤维树脂的混合物,被压缩成规定的厚度。为了防止芯23的走形或聚合物的脱落,最好用薄纸或亲水性纤维无纺布等液体渗透性片包覆。聚合物可以使用淀粉类、纤维素类、合成聚合物类。
两端部24由从芯23的端缘23a起向纵向外方延伸的顶、底片21、22的端部21a、22a形成。在两端部24上,顶、底片21、22的端部21a、22a以相互重叠的状态,固定这些片21、22的内外面。两侧部25由从芯23的侧缘23b起向横向外方延伸的顶、底片21、22的侧部21b、22b形成。在两侧部25上,顶底片21、22的侧部21b、22b以相互重叠的状态,固定这些片21、22的内外面。
防漏片26由疏水性纤维无纺布29形成。防漏片26具有与层叠片3的两侧部25并行、向纵向延伸的固定侧部26a和与固定侧部26a并行、向纵向延伸的可动部26b以及位于可动部26b的纵向两侧的固定两端部26c。固定侧部26a夹在外片2和底片22之间,被固定在外片2(无纺布12)的内面和底片22的外面。在可动部26b的上方可收缩地安装有向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30。弹性部件30呈线状,以被可动部26b的一部分覆盖的状态被固定在可动部26b上。固定两端部26c位于层叠片3的两端部25,以向物品1A的横向内方倾倒的状态被固定在顶片21的外面。在防漏片26上,物品1A一旦以层叠片3为内侧沿纵向弯曲,则弹性部件30收缩、可动部26b向顶片21的上方立起,可动部26b形成对排泄物的屏障。
图5、6是表示一例图1的物品1A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和图5的VI-VI线剖视图,图7、8是表示另一例图1的物品1A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和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在图5、7中,以箭头N表示腰围方向。
保护者或看护者给使用者穿用物品1A的第一顺序如下。保护者或看护者将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的内面重叠在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内面,将结合部件11按压在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内面。一旦将结合部件11按压在侧部8的内面,则钩20挂在形成外片2的无纺布12的纤维上,结合部件11的自由部19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内面结合,可以连接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之间(参照图5)。在连接了前后腰围区域4、6的物品1A上形成腰围开口31和一对腿围开口32。保护者或看护者在连接前后腰围区域4、6后,将使用者的两腿从腰围开口31穿过腿围开口32,将物品1A提到使用者的腰部。
如图6所示,物品1A即使由于穿用着该物品1A的使用者的腰部,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被向箭头N1所示的方向拉伸,使其相互分离的力作用在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上,该力也不作为剥离力对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和结合部件11作用,而如箭头N2所示,作为剪切力作用,因此,钩20不容易从外片2的内面脱开。因而物品1A在其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4、6的连接不会无意中脱开。
保护者或看护者给使用者穿用物品1A的第二种顺序如下所示。如图5所示,保护者或看护者通过第一顺序将物品1A穿用在使用者身上后,由前后腰围区域4、6形成的对使用者的腰部的紧固不充分的情况下,解除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与结合部件11的结合,解除前后腰围区域4、6的连接。然后,使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内面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外面重合,将结合部件11按压在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一旦将结合部件11按压在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则钩20挂在形成外片2的无纺布13的纤维上,结合部件11的自由部19与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结合,可以连接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和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参照图7)。保护者或看护者由于可以通过结合部件11将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连接在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上,因此,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腰围尺寸调节物品1A的腰围方向的尺寸。
物品1A通过从图5的穿用状态解除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与结合部件11的结合,将结合部件11再次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结合,可以改变由前后腰围区域4、6形成的对使用者的腰部的紧固状态。物品1A无论使用者的腰围尺寸如何,都可以充分地紧固使用者的腰部,可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物品1A的错位下落。
物品1A由于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的上方部分18a和中央部分18b位于第一和第二腰围用弹性部件14、15的横向两端部14a、15a上,固定部18的下方部分18c位于腿围用弹性部件16的纵向端部16a上,因此,将结合部件11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结合时,与结合部件11连动地弹性部件14、15被向横向拉伸伸长的同时,弹性部件16被向纵向拉伸伸长,可以充分利用该弹性部件14、15、16的收缩力、紧固使用者的腰部和腿部。物品1A可以利用该弹性部件14、15、16的收缩力、使前后腰围区域4、6与使用者的皮肤贴紧。
物品1A由于结合部件11的纵向的长度尺寸S2与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的纵向长度尺寸S1大致相同,因此,使结合部件11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内面或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外面结合时,可以将侧部10纵向的大致整个长度尺寸S1与前腰围区域4结合。与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的一部分与前腰围区域4连接时相比较,物品1A可以确实将前后腰围区域4、6连接。
图9是为了丢弃处理而折叠的物品1A的立体图。丢弃处理使用后的物品1A的一个示例如下。保护者或看护者解除结合部件11与前腰围区域4的结合,将物品1A从使用者身上脱下后,将物品1A的裆区域5向着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折弯,将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向着裆区域5的横向中央拉伸,将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按压在裆区域5的需要部位的外面。一旦将侧部10按压在裆区域5上,则钩20挂住形成外片2的无纺布13的纤维上,结合部件11的自由部19与裆区域5的外面结合。物品1A由于通过结合部件11维持物品1A的折叠状态,因此,能够以折叠状态丢弃处理物品1A。物品1A由于通过结合部件11维持腰围开口31和腿围开口32的封闭状态,因此,排泄物不会从腰围开口31或腿围开口32向物品1A的外侧漏出,排泄物的臭气不会从腰围开口31或腿围开口32向物品1A的外侧泄漏。
图10、11是表示一例穿用物品1B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和图10的XI-XI线剖视图,图12、13是图10的XII-XII线箭头方向剖视图和图10的XIII-XIII线箭头方向剖视图。在图10中,以箭头K表示横向、以箭头L表示纵向、以箭头M表示厚度方向。
物品1B由非液体渗透性外片2和安装在外片2的内面的层叠片3构成。物品1B在纵向具有前后腰围区域4、6以及位于该腰围区域4、6之间的裆区域5,具有向横向延伸的两端部7和向纵向延伸的两侧部8、9、10。两侧部8、10的纵向长度尺寸大致相同。在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上安装有结合部件11。
外片2划分成前后腰围区域4、6和裆区域5的同时,划分成两端部7和两侧部8、9、10。外片2由接合两张相互重叠的伸缩性并且疏水性的纤维无纺布33、34的伸缩性复合无纺布形成。无纺布33、34的相对面通过粘接剂(无图示)断续结合。外片2的在裆区域5延伸的两侧缘向着物品1B的横向内方形成弧形,其平面形状实际上呈沙漏形。腰围用弹性部件35和多条腿围用弹性部件16被可收缩地安装在外片2上。
腰围用弹性部件35呈线状,位于两端部7、向横向延伸。腿围用弹性部件16呈线状、位于两侧部8、9、10、向纵向延伸。弹性部件16、35夹在形成外片2的无纺布33、34之间,被断续固定在无纺布33、34的相对面上。在这些无纺布33、34与弹性部件16、35固定时,使弹性部件16、35形成以规定倍率伸长的状态。前后腰围区域4、6的两侧部8、10通过外片2的伸缩性可向纵向和横向中的至少横向伸缩。
结合部件11位于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的内面、向纵向延伸。结合部件11呈纵长的矩形,纵向长度尺寸S2与侧部10的纵向长度尺寸S1大致相同(参照图13)。结合部件11具有被固定在侧部10的侧缘17及其附近、向纵向延伸的固定部18和与固定部18并行、从固定部18起向着后腰围区域6的横向中央延伸的自由部19。
固定部18的外面被固定在外片2(无纺布33)的内面。自由部19不被固定在外片2上、呈从外片2游离的状态。在固定部18的整个内面和自由部19的整个内面上设置机械扣件中的钩20。另外,代替设置钩20,在固定部18的整个内面和自由部19的整个内面上也可以涂敷粘接扣件的粘接剂。
在结合部件11中,固定部18的横向长度尺寸S4大约是结合部件的横向长度尺寸S3的一半,自由部19的横向长度尺寸S5大约是结合部件的横向长度尺寸S3的一半(参照图11)。固定部18的外侧缘18d位于侧部10的侧缘17的内侧。
层叠片3由液体渗透性顶片21和液体非渗透性底片22以及介于顶、底片21、22之间、与片21、22接合的吸液性芯23形成。层叠片3吸收、保持排泄物。层叠片3的平面形状呈大致矩形,在前后腰围区域4、6之间延伸。层叠片3具有向横向延伸的两端部24和向纵向延伸的两侧部25。在层叠片3上,底片22的外面被断续或连续地固定在外片2(无纺布33)的内面。在层叠片3的两侧部25上安装有向纵向延伸的一对阻液性防漏片26。顶底片21、22由与物品1A相同的亲水性纤维无纺布27以及疏水性纤维无纺布28形成。芯23与物品1A的芯相同。
两端部24由从芯23的端缘23a起向纵向外方延伸的顶、底片21、22的端部21a、22a形成。在两端部24上,顶、底片21、22的端部21a、22a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固定。两侧部25由从芯23的侧缘23b起向横向外方延伸的顶、底片21、22的侧部21b、22b形成。在两侧部25上,顶、底片21、22的侧部21b、22b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固定。
防漏片26由与物品1A的防漏片相同的疏水性纤维无纺布29形成。防漏片26具有向纵向延伸的固定侧部26a、向纵向延伸的可动部26b以及位于可动部26b的纵向两侧的固定两端部26c。固定侧部26a夹在外片2和底片22之间,被固定在外片2(无纺布33)的内面和底片22的外面。在可动部26b的上方可收缩地安装有向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30。通过弹性部件30收缩、可动部26b向顶片21的上方立起,形成对排泄物的屏障。固定两端部26c位于层叠片3的两端部24,以向物品1B的横向内方倒伏的状态被固定在顶片21的外面。
图14、15是表示一例图10的物品1B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和图14的XV-XV线剖视图,图16、17是表示另一例图10的物品1B在穿用状态的立体图和图16的XVII-XVII线剖视图。在图14、16中,以箭头N表示腰围方向。另外,丢弃处理该物品1B的顺序与图9所示的物品1A的相同,省略该说明。
保护者或看护者将物品1B安装在使用者身上的第一顺序如下。保护者或看护者将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的内面重叠在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内面,将结合部件11按压在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内面。一旦将结合部件11按压在侧部8的内面,则钩20挂在形成外片2的无纺布33的纤维上,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和自由部19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内面结合,可以连接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彼此之间(参照图14)。在连接了前后腰围区域4、6的物品1B上形成腰围开口31和一对腿围开口32。保护者或看护者在连接前后腰围区域4、6后,将使用者的两腿从腰围开口31穿过腿围开口32,将物品1B提到使用者的腰部。
如图15所示,物品1B即使由于穿用着该物品1B的使用者的腰部,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被向箭头N1所示的腰围方向拉伸,使其相互分离的力对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作用,该力也如箭头N2所示地作为剪切力对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和结合部件11作用,因此,钩20不容易从外片2(无纺部33)的内面脱开,图14所示的物品1B在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4、6的连接不会无意中脱开。
物品1B在图15的穿用状态下、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被向箭头N1所示的腰围方向拉伸时,剪切力主要对结合部件11的自由部19强力地作用,形成在自由部19上的钩20与无纺布33的纤维强力地缠绕。但是,在固定部18上,剪切力不象自由部19那样强力地作用,因此,形成在固定部18上的钩20与无纺布33的纤维的缠绕比自由部19的钩20与无纺布33的纤维的缠绕要弱,可容易地解除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和结合,容易解除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之间的连接。
保护者或看护者将物品1B安装在使用者身上的第二种顺序如下。如图14所示,保护者或看护者按第一顺序将物品1B穿用在使用者身上后,前后腰围区域4、6对使用者的腰部的紧固不充分的情况下,解除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与结合部件11的结合,解除前后腰围区域4、6的连接。然后,使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内面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外面重合,将结合部件11按压在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一旦将结合部件11按压在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则钩20挂在形成外片2的无纺布34的纤维上,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和自由部19与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结合,可以连接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和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参照图16)。保护者或看护者由于可以通过结合部件11使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连接在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上,因此,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腰围尺寸调节物品1B的腰围方向的尺寸。
物品1B通过从图14的穿用状态解除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与结合部件11的结合,将结合部件11再次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结合,可以改变前后腰围区域4、6对使用者的腰部的紧固状态。物品1B无论使用者的腰围尺寸如何,都可以充分地紧固使用者的腰部,可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物品1B错位下落。
如图17所示,物品1B即使由于穿用着该物品1B的使用者的腰部,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被向箭头N1所示的腰围方向拉伸,使其相互分离的力作用在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上,由于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通过钩20与侧部8结合,因此,该力也不作为剥离力对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和固定部18作用,而如箭头N2所示,作为剪切力对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和固定部18作用,钩20不容易从外片2的外面脱开。物品1B不仅在图14的穿用状态下,而且在图16的穿用状态下,在物品1B的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4、6的连接不会无意中脱开。
物品1B由于结合部件11的纵向长度尺寸S2与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的纵向长度S1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将结合部件11与前腰围区域4结合时,可以将侧部10纵向的大致整个长度尺寸S1与前腰围区域4结合,可确实地将前后腰围区域4、6连接。在丢弃处理物品1B时,通过将裆区域5向着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折弯,使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和自由部19与裆区域的外面结合,可以与物品1A同样地折叠。物品1B通过结合部件11维持其折叠的状态,因此,能够以折叠的状态丢弃处理物品1B。
图18、19是表示另一例物品1C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和图18的XIX-XIX线剖视图。在图18中,以箭头K表示横向、以箭头L表示纵向、以箭头M表示厚度方向。该物品1C只是结合部件11的构成与图10所示的物品1B的不同,其他构成与物品1B的相同,与物品1B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对结合部件11以外的构成的说明。
结合部件11位于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的内面、向纵向延伸。结合部件11呈纵长的矩形,纵向的长度尺寸与侧部10的纵向长度大致相同。结合部件11具有被固定在侧部10的侧缘17的内侧、向纵向延伸的固定部18、与固定部18并行、从固定部18起向着后腰围区域6的横向中央延伸的第一自由部19以及与固定部18并行、从固定部18起向着后腰围区域6的横向外方延伸的第二自由部36。
固定部18的外面被固定在外片2(无纺布33)的内面。第一和第二自由部19、36不被固定在外片2上。第二自由部36隔着固定部18、位于第一自由部19的相反侧,从侧部10的侧缘17向横向外方稍微伸出。在固定部18的整个内面和第一以及第二自由部19、36的整个内面上设置机械扣件中的钩20。另外,代替设置钩20,在固定部18的整个内面和第一和第二自由部19、36的整个内面上也可以涂敷粘接扣件的粘接剂。在结合部件11上,固定部18的横向长度尺寸S4是结合部件11的横向长度尺寸S3的大约三分之一,自由部19、36的横向长度尺寸S5、S6是结合部件11的横向长度尺寸S3的大约三分之一。
图20、21是表示图18的物品1C在穿用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和图20的XXI-XXI线剖视图,图22、23是表示图18的物品1C在穿用状态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和图22的XXIII-XXIII线剖视图。在图20、22中,以箭头L1表示腰围方向。另外,该物品1C的穿用顺序和丢弃处理顺序与物品1A、1B的相同,省略说明。
在物品1C上,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和第一以及第二自由部19、36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结合、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之间被连接(参照图20)。如图21所示,物品1C即使由于穿用着该物品1C的使用者的腰部,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被向箭头N1所示的腰围方向拉伸,使其相互分离的力对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作用,该力也如箭头N2所示地作为剪切力对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和结合部件11作用,因此,钩20不容易从外片2的内面脱开,图20所示的物品1C在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4、6的连接不会无意中脱开。
在物品1C上,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和第一以及第二自由部19、36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结合、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外面与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被连接(参照图22)。如图23所示,物品1C即使由于穿用着该物品1C的使用者的腰部,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被向箭头N1所示的腰围方向拉伸,使其相互分离的力对前后腰围区域4、6的侧部8、10作用,由于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和第二自由部36通过钩20结合在侧面8的外面,因此,该力不会作为剥离力对上述部分18、36和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作用,而如箭头N2所示地作为剪切力对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和上述部分18、36作用,钩20不容易从外片2的外面脱开,图22所示的物品1C在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4、6的连接不会无意中脱开。并且,物品1C由于结合部件11的第二自由部36通过钩20结合在侧面8的外面,因此,即使剥离力要对固定部18作用,剥离力也会被第二自由部36抑制,剥离力很难对固定部18作用。
物品1C由于结合部件11的第一和第二自由部19、36通过钩20结合在侧面8的外面,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前腰围区域4与结合部件11的结合,因而,即使剥离力作用在固定部18上,也可以在这些自由部19、36上维持对结合部件11的侧部8的结合状态。
物品1C通过使结合部件11再次与前腰围区域4的侧部8的需要部位结合,可以改变物品1C对使用者的腰部的紧固状态。物品1C在使结合部件11与前腰围区域4结合时,可以使两侧部10的大约整个纵向长度尺寸与前腰围区域4结合,可以确实地连接前后腰围区域4、6。
在丢弃处理物品1C时,通过将裆区域5向着前腰围区域4的外面弯曲,使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以及第一和第二自由部19、36与裆区域的外面结合,可以与图9所示的物品1A同样地折叠。物品1C可以通过结合部件11维持其折叠的状态,因此,可以以折叠的状态丢弃处理物品1C。
顶片21除了使用亲水性纤维无纺布外,还可以使用具有许多开孔的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底片22也可以使用透气的液体非渗透性塑料薄膜。外片2或底片22、防漏层26可使用在具有高耐水性的通过喷熔法形成的纤维无纺布的至少一面上层压具有高强度以及良好的柔软性的通过纺粘法形成的纤维无纺布的复合无纺布(SM无纺布、SMS无纺布)。
纤维无纺布可使用通过射流喷网、针刺、熔喷、热粘合、纺粘法、化学粘合的各种制造方法制造的无纺布。亲水性纤维无纺布可以由进行亲水处理后的合成纤维、半合成纤维、再生纤维中的一种,或混合这些纤维的复合纤维中形成。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可由合成纤维形成。在疏水性纤维无纺布中也可以含有经过防水处理后的半合成纤维或再生纤维。对合成纤维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聚酯类、聚丙烯腈类、聚氯乙烯类、聚乙烯类、聚丙烯类、聚苯乙烯类。合成纤维可以使用芯鞘型复合纤维、并列型复合纤维、异型空心纤维、微多孔纤维、接合型复合纤维。
形成图10、18的外片2的伸缩性纤维无纺布33、34可以使用通过熔喷或纺粘法的各种制造方法制造的无纺布。伸缩性纤维无纺布33、34的构成纤维可以使用将热可塑性合成橡胶树脂熔融、纺丝后的伸缩性纤维。外片2可使用复合无纺布,即在热可塑性合成橡胶树脂纤维形成的具有伸缩性以及疏水性纤维无纺布的至少一面上,重叠将聚丙烯、聚乙烯、聚酯中的任何一种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熔融、纺丝后的弯曲纤维构成的疏水性纤维无纺布。
片2、21、22、26之间的固定、或芯23相对于片21、22的接合、弹性部件30相对于片26的固定可以使用粘接剂。最好将粘接剂以螺旋状或波状、锯齿状、点状、条纹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涂敷在外片2或顶底片21、22、防漏片26上。一旦将粘接剂以这些方式涂敷在外片2或顶底片21、22、防漏片26上,这些片2、21、22、26之间被断续固定,芯23被断续固定在片21、22上的同时,弹性部件30被断续固定在片26上。外片2与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的固定可以使用粘接剂或利用超声波密封或热密封的通过热进行的热粘接方法。粘接剂可以使用热熔型粘接剂或丙烯类粘接剂、橡胶类粘接剂的任何一种。
利用粘接剂固定外片2和结合部件11的情况下,形成外片2的无纺布12、13、33、34中含有的精加工用油剂的含有率最好是每构成无纺布的纤维重量小于等于0.04wt,该含有率根据溶剂提取法(JISL10157.22)进行测定。如果精加工用油剂的含有率超过每纤维重量0.04wt,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加工用油剂会降低粘接剂的粘接力,相对于外片2的固定部18的粘接强度降低,固定部18有可能从外片2剥离。精加工用油剂的含有率如果低于每纤维重量0.04wt,则可以防止粘接剂的粘接力降低,即使长时间放置物品1A、1B、1C,也可以防止结合部件11的固定部18对外片2的粘接强度的降低。精加工用油剂可使用阴离子类或非离子类、阳离子类、两性类的任何一种表面活性剂或者混合这些活性剂的物质。在阴离子类或非离子类的表面活性剂中,为了使其容易附着在纤维上,有时在这些表面活性剂中混合油脂蜡、脂肪酸、高级乙醇、矿物质油、硬化油的任何一种。
在图示的物品1A、1B、1C中,结合部件11被安装在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的内面,也可以将结合部件11安装在前腰围区域4的两侧部8的内面。
权利要求
1.一种一次性穿用物品,具有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以及位于这些腰围区域之间的裆区域,在上述前后腰围区域任何一方的两侧部的内面安装有向纵向延伸的结合部件,通过上述结合部件将上述两侧部与这些区域的内外面可结合脱开地固定,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部件具有固定在上述腰围区域的侧部的固定部和从上述固定部起向上述腰围区域的横向中央延伸的第一自由部,在上述第一自由部的内面设置有机械扣件的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固定部的内面设置有机械扣件的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部件在隔着上述固定部、上述第一自由部的相反侧具有从该固定部起向着上述腰围区域的横向外方延伸的第二自由部,在上述第二自由部的内面设置有机械扣件的钩。
4.一种一次性穿用物品,具有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以及位于这些腰围区域之间的裆区域,在上述前后腰围区域任何一方的两侧部的内面安装有向纵向延伸的结合部件,通过上述结合部件将上述两侧部与这些区域的内外面可结合脱开地固定,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部件具有固定在上述腰围区域侧部的固定部和从上述固定部起向上述腰围区域的横向中央延伸的第一自由部,在上述第一自由部的内面涂敷有粘接扣件的粘接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固定部的内面涂敷有粘接扣件的粘接剂。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部件在隔着上述固定部、上述第一自由部的相反侧具有从该固定部起向着上述腰围区域的横向外方延伸的第二自由部,在上述第二自由部的内面涂敷有粘接扣件的粘接剂。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部件的纵向长度尺寸与上述腰围区域的侧部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前后腰围区域的两侧部可向纵向和横向中的至少横向伸缩。
全文摘要
提供在穿用过程中前后腰围区域的连接不会脱开的一次性穿用物品。一次性穿用物品(1A)具有前后腰围区域(4、6)以及位于该腰围区域(4、6)之间的裆区域(5),在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的内面安装向纵向延伸的结合部件(11)。在物品(1A)上,结合部件(11)具有被固定在后腰围区域(6)的侧部(10)的固定部(18)和从该固定部(18)向着后腰围区域(6)的横向中央延伸的第一自由部(19),机械扣件中的钩(20)形成在第一自由部(19)的内面,通过结合部件(11)将后腰围区域(6)的两侧部(10)可结合脱开地固定在前腰围区域(4)的内外面。
文档编号A61F13/62GK1856286SQ20048002773
公开日2006年11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9日
发明者大坪俊文, 杉藤智子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