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175246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品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咳嗽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个病状,而不是具体疾病,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人呼吸道内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动作而排出体外。可是如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响工作与休息,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咳嗽,如感冒、肺炎、肺结核、肺气肿、急慢性咽喉炎、胸膜炎、心衰、呼吸道的其他异物刺激等。祖国传统医学辩证施治,治疗咳嗽的药物甚多,岩果止咳液是由石吊兰、果上叶、甘草流浸膏及蜂蜜制备而成。但是,由于其剂型为合剂,虽然合剂疗效迅速,但是,存在着患者携带不方便,特别是当患者第一次使用后包装口与自然界空气接触,容易感染细菌而使药物发霉变质,从而影响其疗效崩,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将岩果止咳液改剂为颗粒剂,颗粒剂由于在体外首先溶解,与合剂相比同样的疗效迅速,同时,具有携带方便,单剂量包装便于服用的优点。目前,制备颗粒剂所使用的辅料多为蔗糖、糊精和淀粉,但蔗糖有吸湿性,成型效果较差,且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龋齿等患者不宜长期服用,糊精和淀粉的冲溶性不甚理想。而在现有的新型辅料中,乳糖易溶于水,性质稳定,无吸湿性,与大多数药物不起化学反应,对主药含量测定的影响较小;可溶性淀粉、甘露醇等,在冷热水中均可溶解,对需控制糖摄入的患者增加了一种选择,但是,单独使用这些辅料制备颗粒成型不理想,且制剂成本较高。若以传统的蔗糖、糊精、淀粉制成颗粒剂,颗粒剂成型效果均不好,而蔗糖溶于水,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份,相互粘结而结成块状,影响颗粒剂溶解,溶解速度较慢,颗粒的质量受到影响,贮藏一段时间后颗粒吸潮软化结块,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了合剂携带不方便、使用后瓶口容易感染细菌的问题,解决了蜂蜜直接投料不容易制成颗粒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颗粒剂成型差和易吸湿的问题,使用组合辅料使颗粒成型好,性质稳定,制备成的药品不但药效好、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证属痰热阻肺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其溶解时间短、溶出和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按照重量份计算,它由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蜂蜜300g加适量辅料制备而成。
其中所述的辅料为可溶性淀粉、乳糖、甘露醇和常规矫味剂。
本发明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是这样制备的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精制,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冷冻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l0%-80%倍量的可溶性淀粉、10%-70%倍量的乳糖及5-30%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常规矫味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即得。
本发明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的具体制备方法是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另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40%倍量的乳糖及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常规矫味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即得。
本发明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的具体制备也可以方法是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另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加入乙醇使乙醇含量达到65%,搅拌,使沉淀完全,静置,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5 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40%倍量的乳糖及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常规矫味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即得。
本发明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的具体制备方法还可以是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用装有能切割2万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上液弃去,膜下液备用;膜下液用装有能切割150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下液弃去,膜上液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40%倍量的乳糖及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常规矫味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即得。
本发明首先将蜂蜜冻干成粉,与由药材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浸膏粉混合,然后加入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乳糖,由于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乳糖有较好的成型性和溶解性,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乳糖混合使用,能够附着在蜂蜜冻干粉及浸膏粉表面,制成的颗粒成型好,颗粒度均匀;制成的颗粒能够形成一层疏水层,隔离了蜂蜜冻干粉及浸膏粉与空气中水分,使颗粒保持较高的干燥性,防止了蜂蜜冻干粉及浸膏粉因吸收水分而软化结块,在冷热水中能够迅速溶解,提高了释放药物的速率,克服了由于各种成分及水分混合出现胶着而使溶解度下降,导致药物吸收减缓的问题。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颗粒成型好、溶解时间短、溶出和吸收快,疗效好、生物利用度高且不易吸潮软化结块,质量稳定的优点。
为了证实提取物浸膏粉加入可溶性淀粉、甘露醇、乳糖,对制成的颗粒成型性、溶解性及吸湿性的影响,申请人采用加速实验比较不同方法制备颗粒剂的粒度、澄明度及水分情况,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如下几种制备方法制备的颗粒剂高湿度试验1材料与仪器1.1材料药材处理取按重量份配比的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1.1.1取上述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100%倍量的蔗糖,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样品1。
1.1.2取上述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100%倍量的糊精,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样品2。
1.1.3取上述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100%倍量的可溶性淀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样品3。
1.1.4取上述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100%倍量的乳糖,混合均匀,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样品4。
1.1.5取上述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100%倍量的甘露醇,混合均匀,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样品5。
1.1.6取上述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40%倍量的乳糖和15%倍量的甘露醇,混合均匀,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样品6。
1.2设备赛多利斯电子天平。
2方法与结果2.1颗粒粒度试验取样品30g,称定重量,置一号筛与五号筛中,保持水平状态过筛,左右往返,边筛动边轻叩3分钟。取不能通过小号筛和能通过大号筛的颗粒及粉末,称定重量,计算所占百分比。
2.2颗粒溶化性试验取样品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立即观察,应全部溶化。可溶颗粒应全部溶化,允许有轻微浑浊。
2.3颗粒高湿度试验供试品10g置恒温密闭容器中,在25℃分别于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准确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重量,以考察供试品吸湿性能。
2.4结果见表1、2、3表1各样品颗粒粒度试验

从表1可以看出,样品1、2、3不过小号筛和能过大号筛的颗粒比例有较大的差别,说明颗粒均匀度较差,不合格的颗粒所占比例较大,样品4、5不过小号筛和能过大号筛的颗粒比例虽然比较均匀,但不合格比例较高,唯有样品6不过小号筛和能过大号筛的颗粒比例均匀,而且不合格比例较低,说明颗粒均匀度好,成型完整。
表2各样品颗粒溶化性试验

从表2可以看出,颗粒剂中加入糊精制成的颗粒其澄明度较差,溶化性不理想,有一定的沉淀物产生,直接影患者的接受。
表3各样品高湿度试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样品1、2、3在第5天检测时其增重已超过5%,样品4在第5天虽然没有超过5%,但已经接近5%,而在第10天也全部超过5%;样品5在第5天虽然没有超过5%,,而在第10天也已经接近5%;只有样品6在第10天其增重未超过5%。由此表明,样品1、2、3具有较高的吸湿性,样品4、5有一定的抗湿能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颗粒干燥;而样品6具有较强的抗湿能力,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颗粒的干燥性。
从三个实验的数据分析,样品6的颗粒度、溶化性以及抗湿能力均优于其它样品,而样品6是按照本发明方法制备的颗粒制剂,说明本发明能够有效的解决中药物取物制成颗粒剂的成型问题、溶轮性问题以及高吸湿的问题,制成的颗粒制剂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为了证实本方法提取的有效成分在药理上的有效性,申请人进行了相关的药理实验比较,其实验结果如下本发明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的药效学实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1.1.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g。
1.1.2药物与试剂岩果止咳颗粒由本发明人提供。规格15g/袋,用法1袋/次,3次/日。岩果止咳液,市售,由贵阳英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1001,规格120ml,用法15-20ml,3次/日。
1.1.3仪器754分光光度计;生物显微镜。
1.2方法1.2.1岩果止咳颗粒对小鼠止咳作用的观察(SO2刺激法)取18-22g小鼠40只,雌雄兼用,按体重、性别随机分4组,即空白组、岩果止咳颗粒高剂组(15g/kg)、低剂组(7.5g/kg)及阳性对照组(给岩果止咳液7.5ml/kg)。岩果止咳颗粒高、低剂组、岩果止咳液对照组按0.12ml/10g灌胃,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lh,将小鼠放入250ml广口瓶内注入SO2观察咳嗽潜伏期(由注入SO2开始至发生咳嗽所需的时间为潜伏期)。
1.2.2岩果止咳颗粒对小鼠化痰作用的观察取小鼠40只,称重、分组、给药同上实验,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30min,腹腔注射酚红0.1ml(5mg/10g体重),注射酚红后0.5h,剖开胸腔,剥离气管周围组织,剪下自甲状软骨下至气管分支处的一段气管放人盛2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再加0.1mlNaOH,用分光光度计546nm处测OD值,用酚红作标准曲线,计算酚红分泌量(μg/ml)。
1.2.3岩果止咳颗粒对慢支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取小鼠50只,雌雄兼用,按体重、性别随机分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岩果止咳颗粒高剂组(15g/kg)、低剂组(7.5g/kg)及阳性对照组(给岩果止咳液7.5ml/kg)。各组给药同上实验。每天1次。除空白组外,其它各组用烟熏法复制慢支模型,实验结束后,将各组小鼠取肺组织以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送病理室制片(石蜡包埋,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观察。
2结果2.1岩果止咳颗粒对小鼠止咳作用潜伏期的观察结果见表4。
表4岩果止咳颗粒对止咳潜伏期的影响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4可见,岩果止咳颗粒高、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止咳潜伏期明显延长,但只有高剂量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止咳潜伏期延长时间比较岩果止咳颗粒高剂组优于阳性对照组。
2.2岩果止咳颗粒对小鼠化痰作用的观察实验结果见表5。
表5岩果止咳颗粒对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n=10)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5可见,岩果止咳颗粒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加,但只有高剂量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从增加酚红排泌量比较岩果止咳颗粒高、低剂量组均优于阳性对照组。
2.3岩果止咳颗粒对慢支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见表6。
表6光镜观察结果

由表6可见模型组出现严重的炎症表现,表明造模成功。岩果止咳颗粒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可使炎症减轻,而且高剂量组的疗效极为显著并优于阳性对照组。
3讨论咳嗽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个病状,而不是具体疾病,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动作而排出体外。可是如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响工作与休息,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咳嗽,如感冒、肺炎、肺结核、肺气肿、急慢性咽喉炎、胸膜炎、心衰、呼吸道的其他异物刺激等。祖国传统医学辩证施治,岩果止咳颗粒由石吊兰、果上叶、甘草流浸膏、蜂蜜等中药配伍组成,具有清热化痰,止咳润肺等功效。岩果止咳颗粒具有延长止咳潜伏期、增加气管分泌量的作用,上述实验结果验证了岩果止咳颗粒的相应功效。这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本发明中,使用的常规矫味剂包括甜菊苷、蛋白糖、香精等。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实施例1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细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204.6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148.8g及(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40%倍量的乳糖)甘露醇55.8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10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15g,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2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加入乙醇使乙醇含量达到65%,搅拌,使沉淀完全,静置,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163.02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118.56g及(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40%倍量的乳糖)甘露醇44.46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5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12g,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3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用装有能切割2万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上液弃去,膜下液备用;膜下液用装有能切割150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下液弃去,膜上液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163.02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118.56g及(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40%倍量的乳糖)甘露醇44.46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5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12g,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4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细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36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0%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36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0%倍量的乳糖)及甘露醇18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30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9g,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5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加入乙醇使乙醇含量达到65%,搅拌,使沉淀完全,静置,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29.64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0%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29.64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0%倍量的乳糖)及甘露醇14.82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30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8g,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6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用装有能切割2万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上液弃去,膜下液备用;膜下液用装有能切割150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下液弃去,膜上液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29.64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0%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29.64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10%倍量的乳糖)及甘露醇14.82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30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8g,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7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细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279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7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241.8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65%倍量的乳糖)及甘露醇108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30%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5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20g,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8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加入乙醇使乙醇含量达到65%,搅拌,使沉淀完全,静置,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222.3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7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192.66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65%倍量的乳糖)及甘露醇88.92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30%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5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18g,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9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用装有能切割2万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上液弃去,膜下液备用;膜下液用装有能切割150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下液弃去,膜上液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可溶性淀粉222.3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7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乳糖192.66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65%倍量的乳糖)及甘露醇88.92g(相当于上述混合粉的30%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5g甜菊苷,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包装每袋18g,即得。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算,它由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蜂蜜300g加适量辅料制备而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料为可溶性淀粉、乳糖、甘露醇和常规矫味剂。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精制,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冷冻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10%-80%倍量的可溶性淀粉、10%-70%倍量的乳糖及5-30%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常规矫味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即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40%倍量的乳糖及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常规矫味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即得。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加入乙醇使乙醇含量达到65%,搅拌,使沉淀完全,静置,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40%倍量的乳糖及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常规矫味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即得。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称取原料药材石吊兰500g、果上叶500g、甘草流浸膏80ml及蜂蜜300g,以上四味,取石吊兰、果上叶分别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煎液用装有能切割2万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上液弃去,膜下液备用;膜下液用装有能切割150分子量超滤膜的超滤装置过滤,将膜上液与膜下液分离,膜下液弃去,膜上液干燥,粉碎成细粉,得浸膏粉,备用;蜂蜜加等量的水稀释,滤过,滤液以0.38℃/min-0.40℃/min速度进行降温,降温至-20℃,预冻1小时,然后将真空度保持在60-100Pa进行干燥,粉碎成细粉,得蜂蜜冻干粉,备用;取上述浸膏粉和蜂蜜冻干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加入上述混合粉55%倍量的可溶性淀粉、40%倍量的乳糖及15%倍量的甘露醇,最后加入常规矫味剂,混合均匀,然后加人甘草流浸膏,制成颗粒,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止咳化痰的中药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它由石吊兰、果上叶、甘草流浸膏、蜂蜜及适量辅料制备而成;本发明的药品具有清热化痰,止咳润肺的功效,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证属痰热阻肺者;本发明采用冻干技术,将蜂蜜先行冻干成粉,并在提取的活性物质中加入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乳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药品有疗效好、颗粒硬度好、溶出和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且不易吸潮变质,质量稳定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P11/14GK1977949SQ20051000330
公开日2007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6日
发明者吴艾纹 申请人:吴艾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