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山楂冲剂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4527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砂仁山楂冲剂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营养食品及其制备工艺,尤其是涉及一种包含砂仁山楂等多种原料的天然营养素的营养食品。
背景技术
传统方剂中常以砂仁、山楂等为主要成分,以消食化积、开郁导滞。但含有砂仁、山楂而可全面调理消化系统功能的营养食品目前市场上尚未发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全面调理消化系统功能的营养食品砂仁山楂冲剂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一种砂仁山楂冲剂,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单位为克的原料成的砂仁5-40、山楂30-80、茯苓20-60、山药20-60、炙甘草15-55、陈皮10-60。
其最佳配比是砂仁2/21、山楂5/21、茯苓4/21、山药4/21、炙甘草3/21、陈皮3/21。
其制备工艺为(1)煨砂仁取砂仁埋入炭火灰中,煨至表面焦黄色,有香气,取出放凉;(2)炒山楂取净山楂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变深,取出放凉;(3)土制茯苓用武火将白土炒热,再将白茯苓块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取出,筛去白土,摊开,晾凉;(4)黄土炒山药取净黄土晒干,研成细粉,过筛;取净山药片人清水,稍浸湿即捞起,置竹筛中滤干水再倒入竹匾内,摊平;把定量黄土细粉分5次均匀覆盖其上,拌匀,使饮片两面都挂土,再摊平晒干;部分黄土可能从饮片表面脱落,但无妨害;然后分次把经黄士处理过的饮片与脱落的黄土一起置热锅中用文火勤加搅拌,炒至表面呈微黄色并发出药材固有香气时,出锅,筛去黄土细粉,晾凉;每10kg饮片用黄土粉3kg;(5)炙甘草先将炼蜜加适量黄酒稀释后,加入净甘草片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取出,放凉;每甘草100kg,用炼蜜25kg,黄酒5公斤;(6)法制陈皮取陈皮加水漂2天,加入洋参、川贝细末,与生蜜糖拌匀蒸透即可;每陈皮1kg,用洋参、川贝各30g,生蜜糖60g;然后将以上六种原料经煎煮提取营养素后,共同混合配制成冲剂。
其食用方法是每日2次,一次3克。
本发明中砂仁味辛,性温,入脾、胃、肾经。可化湿行气,温脾止泻,安胎。常用于胸脘痞闷、脾胃虚寒、食积不消、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砂仁为芳香化湿类中药,《本草纲目》称其“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补肺益肾,理元气,通滞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砂仁富含挥发油,油中含乙酸龙脑酯、樟脑、樟烯、柠檬烯、β一蒎烯、苦橙油醇等,另含黄酮等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防治应激性溃疡,并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激活机体的抗癌防御能力,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并能起延年益寿之功效。
山楂味甘酸,性平,入脾、胃、肝经。可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主治肉积,积聚,痰饮,上腹胀满,返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恶露不尽,小儿饮食停滞,产后瘀滞腹痛等病症。我国应用山楂治病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山楂性味酸甘微温,有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化瘀、收敛止痢之功效。《本草纲目》称其可“化饮食,清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现代研究发现山楂营养成份丰富,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磺素、核黄素、尼克酸、山楂酸、柠檬酸、维生素C等成份,其中每100克果实中,含钙85毫克,占各种果品中的第一位;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多17倍以上,堪称“果中珍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山楂对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扩张冠状动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具有降脂、降压、强心、抗心律不齐、防癌抗癌、抗炎杀菌等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经,既有滋补强身作用,又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开心益智之功。茯苓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有可祛邪。。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
茯苓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珍贵的中药材。在我国著名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称其“主胸胁逆气,利小便,久服安魂宁神,不饥延年。”《本草纲目》也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暧腰膝,主五劳七伤”。另对清代64种宫廷长寿补益秘方研究分析发现,茯苓的使用频率高达78%。
据现代医学检测,茯苓有效成分中70%以上为茯苓多糖,此外还含有丰富的茯苓酸、卵磷脂等营养成分。临床上茯苓是一味较好的健脾养胃药,其可有效调节消化吸收功能,防治胃肠疾患。茯苓也是一种扶正抗癌药,它除了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外,尚具有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等免疫增强作用;可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兼有脾虚者;也可在放化疗及手术治疗期间,作健脾扶正之用。此外,茯苓还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肝脏,防止肝细胞坏死,以及利水、降低血糖、镇静、抑菌、美容养颜、抗衰老等作用。
山药我国食用山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被誉为补虚佳品,备受历代医家称赞。其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固精。常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症。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是一种最平和的补中益气食物。
据现代药学分析,山药富含多糖、糖蛋白、淀粉脢、粘液质、精胺酸、皂甙、胆碱、尿囊素、3,4-二羟基苯乙胺、碘等营养成分。医学研究发现,山药可促进胃肠节律性运动,有益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临床上山药对于消化不良、厌食、腹泻、慢性肠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营养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疾病有显著疗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腹痛、四肢痉挛疼痛、痈肿疮毒等病症,并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称其“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含有100多种营养素,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甙等,甘草酸是非常珍贵的天然解毒剂,有显著的促肾上腺皮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症、降压、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调节血脂、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方面。国内外都有研究报导,甘草酸能促进艾滋病患者免疫力的恢复,诱导干扰素,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甘草被美国、前苏联誉为“神草”。随着对甘草的研究,甘草的临床运用日益广泛,至少有17个方面的用途已被证实即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肝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心律不齐、抑郁症、白塞氏病、阿狄森氏病、血栓性静脉炎、解痉止痛、解食物中毒、减弱药物毒副作用、消炎抗菌、抗病毒、调节脂质代谢、防治艾滋病、防治癌症等方面。
陈皮是中医用来消食导滞最重要的药食两用之品,其性温,味苦、辛,入脾、肺经,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疏肝和胃最为见长。常用于胸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上腹痛、腹胀、早饱、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药理研究表明,陈皮富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黄酮甙(橙皮甙)、胡萝卜素等营养素。其挥发油可缓和消化道刺激,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吸收。也能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物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并有抗菌消炎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陈皮可治疗上腹胀满、口臭、胆囊炎、反流性食道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糖尿病胃轻瘫等疾病,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肿瘤也有一定疗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富含多种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多糖、挥发油、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砂仁以化湿行气功效卓著而被奉为“四大南药”之一,山楂因营养丰富、益寿防衰而被称为“长寿之果”。本品以砂仁、山楂为主要原料,配以茯苓、山药、炙甘草、陈皮等药食两用之品,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可为人体提供多种天然特殊营养素。适用于上腹胀满疼痛、烧心返酸、厌食、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患者。通过补充具有健脾养胃、消食化积、开郁导滞作用的多种天然特殊营养素,对消化系统起到特别的滋养作用,可使机体保持平衡健康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砂仁山楂冲剂及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单位为克的原料成的砂仁5-40、山楂30-80、茯苓20-60、山药20-60、炙甘草15-55、陈皮10-60。其最佳配比是砂仁2/21、山楂5/21、茯苓4/21、山药4/21、炙甘草3/21、陈皮3/21。
其制备工艺为(1)煨砂仁取砂仁埋入炭火灰中,煨至表面焦黄色,有香气,取出放凉;(2)炒山楂取净山楂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变深,取出放凉;(3)土制茯苓用武火将白土炒热,再将白茯苓块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取出,筛去白土,摊开,晾凉;(4)黄土炒山药取净黄土晒干,研成细粉,过筛;取净山药片人清水,稍浸湿即捞起,置竹筛中滤干水再倒入竹匾内,摊平;把定量黄土细粉分5次均匀覆盖其上,拌匀,使饮片两面都挂土,再摊平晒干;部分黄土可能从饮片表面脱落,但无妨害;然后分次把经黄士处理过的饮片与脱落的黄土一起置热锅中用文火勤加搅拌,炒至表面呈微黄色并发出药材固有香气时,出锅,筛去黄土细粉,晾凉;每10kg饮片用黄土粉3kg;(5)炙甘草先将炼蜜加适量黄酒稀释后,加入净甘草片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取出,放凉;每甘草100kg,用炼蜜25kg,黄酒5公斤;(6)法制陈皮取陈皮加水漂2天,加入洋参、川贝细末,与生蜜糖拌匀蒸透即可;每陈皮1kg,用洋参、川贝各30g,生蜜糖60g;然后将以上六种原料经煎煮提取营养素后,共同混合配制成冲剂。其食用方法是每日2次,一次3克。本品以山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炒山楂消食化积,开胃导滞;陈皮砂仁健脾化湿,理气通便;茯苓健脾和胃,渗湿利水。以上综合配方可有效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是胃肠疾病患者较理想的营养食品。
权利要求
1.砂仁山楂冲剂,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单位为克的原料成的砂仁5-40、山楂30-80、茯苓20-60、山药20-60、炙甘草15-55、陈皮10-6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仁山楂冲剂,其特征在于其最佳配比是砂仁2/21、山楂5/21、茯苓4/21、山药4/21、炙甘草3/21、陈皮3/2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仁山楂冲剂,其特征在于其制备工艺为(1)煨砂仁取砂仁埋入炭火灰中,煨至表面焦黄色,有香气,取出放凉;(2)炒山楂取净山楂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变深,取出放凉;(3)土制茯苓用武火将白土炒热,再将白茯苓块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取出,筛去白土,摊开,晾凉;(4)黄土炒山药取净黄土晒干,研成细粉,过筛;取净山药片人清水,稍浸湿即捞起,置竹筛中滤干水再倒入竹匾内,摊平;把定量黄土细粉分5次均匀覆盖其上,拌匀,使饮片两面都挂土,再摊平晒干;部分黄土可能从饮片表面脱落,但无妨害;然后分次把经黄士处理过的饮片与脱落的黄土一起置热锅中用文火勤加搅拌,炒至表面呈微黄色并发出药材固有香气时,出锅,筛去黄土细粉,晾凉;每10kg饮片用黄土粉3kg;(5)炙甘草先将炼蜜加适量黄酒稀释后,加入净甘草片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取出,放凉;每甘草100kg,用炼蜜25kg,黄酒5公斤;(6)法制陈皮取陈皮加水漂2天,加入洋参、川贝细末,与生蜜糖拌匀蒸透即可;每陈皮1kg,用洋参、川贝各30g,生蜜糖60g;然后将以上六种原料经煎煮提取营养素后,共同混合配制成冲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砂仁山楂冲剂及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单位为克的原料成的砂仁5-40、山楂30-80、茯苓20-60、山药20-60、炙甘草15-55、陈皮10-60。通过煨、炒、土制、炙、法制等方法处理原料,然后经煎煮提取营养素后,共同混合配制成冲剂。本发明以山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炒山楂消食化积,开胃导滞;陈皮、砂仁健脾化湿,理气通便;茯苓健脾和胃,渗湿利水。以上综合配方可有效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是胃肠疾病患者较理想的营养食品。
文档编号A61K36/076GK1742971SQ200510106238
公开日2006年3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7日
发明者张志祥 申请人:张志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