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粉刺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78989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粉刺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治疗粉刺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热毒蕴结,血脉瘀滞所引起的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治疗这一疾病多为化妆品类或西药,该类产品疗效一般,对皮肤刺激性强,有些甚至灼烧皮肤,使患者不敢轻易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对粉刺(寻常性痤疮)有治疗作用,其疗效确切、不易复发、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用下列原料制备而成,各原料药的用量为大黄10~30g、木芙蓉叶15~45g、重楼20~45g、海藻15~35g、白芷15~45g、白芨15~35g、冰片0.5~3g。
各原料的最佳用量为大黄20g、木芙蓉叶30g、重楼30g、海藻24g、白芷30g、白芨24g、冰片2g。
所述的中药制剂包括搽剂、喷剂、酊剂。
其制备方法上述7味中药除冰片外,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用55%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以每小时12000ml的速度渗漉,收集渗漉液,滤液加入冰片,用55%乙醇调整总量,分装,即得。
本发明是从贵州民族民间验方中精心筛选,利用现代制药工艺研制而成的纯中药提取物制剂,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经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止痒、解热和抑菌作用。
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本发明属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临床使用安全,且治疗简单、方便、快捷、疗程短、疗效高、见效快。
临床资料临床验证共观察300多例,以贵阳中医学院一、二附院为例,两院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痤疮共80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0%,现将观察结果验证总结如下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观察粉刺(寻常性痤疮)共80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20例。临床资料(见表1)表1

观察指标及治疗方法一、观察指标用药期间应按计划详细观察记录各项指标,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具体要求如下1、注意观察发病因素,如饮食、气候、化学物质刺激等因素。
2、症状与体征注意观察肿胀、灼热、瘙痒、疼痛、皮疹部位、形态、颜色、大小、数量、分泌物等。
3、化验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
4、不良反应应注意用药部位皮肤有否潮红、刺痛、灼痛、瘙痒、肿胀、皮疹及全身反应。
以上各项,第1项治疗前观察记录1次;第2项于治疗前、后各观察记录1次;第3项于治疗前、后各观察记录1次;第4项于治疗前、后各观察记录1次。
二、治疗方法治疗组本发明外用,以棉球蘸取药液涂于患处,1日3次,15日为1疗程。
对照组维生素B6软膏外用,1日3次,15日为1疗程。
三、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皮肤损害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2、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60%以上;3、有效自觉症状有一定减轻,皮损消退30-60%以上;4、无效皮肤及症状治疗前后相比均无变化,或皮损消退不及30%者。
结果与分析一、临床疗效分析1、治疗组总疗效(见表2)表2

2、对照组疗效(见表3)表3

3、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4)表4

经Pidit分析,治疗组R值为0.5,对照组R值为0.3233,95%可信区间为0.1942-0.4524,包括0.5,故P<0.0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4、治疗组不同证型疗效比较(见表5)表5

经Pidit分析,肺经风热型R值为0.5,痰湿疑结型R值为0.4789,95%可信区间为0.3687-0.5909,包括0.5,故P>0.05,两证型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5、治疗组病程与疗效的分析(见表6)
表6

表6结果表明,病程短,疗效好,病程长则疗效差。
6、治疗组疗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7表7

表7结果表明,本发明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
7、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见表8)表8

表8中显示,治疗后皮肤潮红、肿胀、瘙痒等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二、不良反应治疗组60例患者在治疗观察期间,未出现皮肤潮红、刺痛、肿胀、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变化。
三、典型病例例一邵××,男,18岁,贵阳铁路中学学生,家住贵阳29中宿舍,因面部双颊及额有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约30-40个,反复发作3年,部份丘疹有脓疮并形成硬结与黑头粉刺,曾经用珊娜拉等外擦疗效不佳。每因服刺激性饮食,辛辣及多脂食物后加重与诱发,局部皮肤有红肿、瘙痒及灼热感,色红、有色素沉着,经用复方芙蓉叶酊外擦两天后,肿胀、红肿与瘙痒感明显减轻。一周后丘疹消失80%以上,续用2周后丘疹完全消失,局部原有硬结也明显消散,无瘙痒与肿胀感,临床治愈。
例二朱××,男,27岁,因面、颈部皮肤结节于2002年8月10日来本科就诊,病程8年。查见面额、两下颊处长有黄豆至蚕豆大小结节,皮损呈暗褐色,并遗有凹凸不平的斑痕,诊断为粉刺(痰湿凝结证型)用复方芙蓉叶酊外擦,方法为用棉签蘸药液直接搽于皮损处,一日三次,15天为一疗程,两周后皮损消退,仅遗有暗褐色色素,无新皮损出现。
讨论与结论1、本发明治疗粉刺(寻常性痤疮)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本发明治疗粉刺,对中医辨证为肺经风热、痰湿凝结两证型疗效较好,两证型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本发明的疗效与患者的病程和疗程有关,病程长则疗效差,病程短则疗效较好,疗程长的疗效比疗程短稍好。
4.本发明对皮肤潮红、疼痛、肿胀、瘙痒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说明本品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散结的功效。
5、本发明临床验证全部病例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散结的功效,对中医辨证为肺经风热、痰湿凝结两证型粉刺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具有清凉感,对皮肤无刺激和不留下色素沉着的特点,使用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称取大黄10g、木芙蓉叶15g、重楼20g、海藻15g、白芷15g、白芨15g、冰片0.5g,将7味中草药材(除冰片外),将其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D),用55%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以每小时12000ml的速度渗漉,收集渗漉液,滤液加入冰片,用55%乙醇调整总量至1000ml,用常规方法制成搽剂,分装,即得。
实施例2称取大黄20g、木芙蓉叶30g、重楼30g、海藻24g、白芷30g、白芨24g、冰片2g,将7味中草药材(除冰片外),将其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D),用55%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以每小时12000ml的速度渗漉,收集渗漉液,滤液加入冰片,用55%乙醇调整总量至1000ml,用常规方法制成喷剂,分装,即得。
实施例3称取大黄30g、木芙蓉叶45g、重楼45g、海藻35g、白芷45g、白芨35g、冰片3g,将7味中草药材(除冰片外),将其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D),用55%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以每小时12000ml的速度渗漉,收集渗漉液,滤液加入冰片,用55%乙醇调整总量至1000ml,用常规方法制成酊剂,分装,即得。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粉刺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用下列原料制备而成,各原料药的用量为大黄10~30g、木芙蓉叶15~45g、重楼20~45g、海藻15~35g、白芷15~45g、白芨15~35g、冰片0.5~3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粉刺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用量为大黄20g、木芙蓉叶30g、重楼30g、海藻24g、白芷30g、白芨24g、冰片2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粉刺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制剂包括搽剂、喷剂、酊剂。
4.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粉刺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7味中药除冰片外,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用55%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以每小时12000ml的速度渗漉,收集渗漉液,滤液加入冰片,用55%乙醇调整总量,分装,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粉刺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用下列原料制备而成,各原料药的用量为大黄10~30g、木芙蓉叶15~45g、重楼20~45g、海藻15~35g、白芷15~45g、白芨15~35g、冰片0.5~3g。本发明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止痒、解热和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发明属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临床使用安全,且治疗简单、方便、快捷、疗程短、疗效高、见效快。
文档编号A61K9/00GK1785352SQ20051020069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1日
发明者丁先露, 张莹, 张俊巍 申请人:丁先露, 张莹, 张俊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