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978987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尤其是一种用于治疗腮腺炎、扁桃腺炎、喉头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的中药组合物,属中药领域。本发明同时还涉及了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上呼吸道是人体呼吸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重要通道,故多易受多种细菌及病毒的感染。在临床上,咽炎、扁桃体炎及腮腺炎的发病率都居高不下,而由于并发症的多样化,许多情况下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流行性腮腺炎又名痄腮,本病常发生在冬春两季。《汤医大全》记载“时毒痄腮,每年仲春少阳时令,必多此症。”主要是因受时行温毒,或风热之邪,更狭痰火积热,气血动行受阻,壅滞于少阳,阴阳两经,蕴结腮部所致。咽炎,也属上呼吸道炎症,中医称为“喉痹”,也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病。因咽喉疾病的产生,都有其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经脉闭阻的病理变化,因此,喉痹主要表现为咽干作痛,异物堵塞感,痰粘欲吐,胸闷不适,发声不扬,以及咽部粘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等。咽炎的发病原因之一为气候失调,湿胜或火热之邪内郁而诱发。扁桃体炎、喉头炎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中医理论中都属于温热病范畴,多由于感受外界热毒之邪,温热之邪灼伤络脉,气血运行不利,壅聚而为肿毒。
然而当前治疗此类病症,均以抗生素类和搞病毒类西药为主,较少用到中药。但众所周知,西药只能针对病症产生的直接原因起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体内或人体与自然界之间产生的不协调,因而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西药的耐药性问题也就再所难免了。
所以现在无论从临床还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这样一种中药,可以有效地治疗这些热毒之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用以治疗腮腺炎、扁桃腺炎、喉头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该中药组合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为有效治疗腮腺炎、扁桃腺炎、喉头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发明人提供了一种中药组合物,该组合物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的重楼100~180份、板蓝根90~150份、冰片1~5份、蒲公英90~150份、甘草10~80份。经优选后的的原料药配比为重楼120~160份、板蓝根110~130份、冰片1~3份、蒲公英110~130份、甘草30~50份。最优配比为重楼140份、板蓝根120份、冰片2份、蒲公英120份、甘草40份。这其中的板蓝根优选为南板蓝根。
经药理学实验证明,按以上比例进行配比的该中药组合物,对腮腺炎、扁桃腺炎、喉头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从医学理论角度分析重楼是延龄草科植物重楼和华重楼的干燥根状茎,味苦性寒,有活血散瘀、消肿解毒、软坚散结之功效;冰片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经,主清热解毒,凉血行血,行气止痛,通窍泻火的作用;板蓝根为著名的清热解毒的要药;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其它同属植物的全草,其性苦、甘,寒。入肝、胃经,其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临床多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甘草性甘,平,入十二经,其主要功能为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祛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中医临床多将之用作使药,配合诸药共同作用,但是现代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其中甘草甜素有消炎、抗过敏等多种生理活性;而甘草次酸也具有类似的抗炎、抗病毒等多种作用。本方以清热解毒为主,行气活血为辅,使得本方对于腮腺炎、扁桃体炎、喉头炎等急慢性炎症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以上中药组合物可以根据药性特点及工艺要求,制成多种剂型,包括片剂、颗粒剂、胶囊剂、软胶囊剂、丸剂等。但不论制何种剂型,其前期的提取精制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发明人着重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将原料药中的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65%~95%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煎液滤过,并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制成干浸膏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及适宜的辅料,混匀,制成药粉,使用这些药粉,即可制得各种所需剂型。
以上制备方法可以达到制成本发明制剂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发明人选择胶囊剂为最优剂型,并相应地研究其具体制备方法,内容如下将原料药中的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3次,第一、二次各2小时,第三次0.5小时,煎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制成干浸膏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及所需辅料,混匀,装成胶囊,即得。
在研究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药物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转移到最后的制剂中来,保证产品质量,发明人还制定了一套质量控制方法,并做为本发明整体思路的一部分。该质量控制方法包含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两部分,分别叙述如下定性鉴别,包含以下的一项或几项(1)取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粉末,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80-250μm,偶见梯纹和网纹导管,直径10-25μm;(2)取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粉末2g,加氯仿10ml,浸渍20分钟,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挥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玉红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0.05mg,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7∶3的石油醚-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日光下检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3)取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粉末2g,加乙醚10ml,浸渍2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氯仿0.5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冰片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7∶3的石油醚-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4)取[鉴别]3项下乙醚浸渍过的残渣挥干,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水4ml使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加水饱和的正丁醇8ml,轻轻振摇3分钟,静置半小时,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4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重楼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7∶3∶0.5的氯仿-甲醇-水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烤数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具体方法如下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填充剂;90∶10的乙腈-水为流动相;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薯蓣皂苷元对照品3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粉末0.6g,精密称定,加甲醇索氏提取3小时,回收甲醇至干,残渣加2mol/L盐酸20mL,置沸水浴中水解2h,冷却后用石油醚提取三次,每次20mL,合并石油醚液,用水洗至中性,回收石油醚,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可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腮腺炎、扁桃体炎,喉头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发明人选择了最为常见的扁桃体炎患者为对象,进行了临床实验,实验中所用“热毒清胶囊”是按本发明最优技术方案制备而得。
1、治疗扁桃体炎的临床资料取病例300例中,男127例,女173例;5-14岁71例,14-25岁212例,45岁以上17例;病程1天117例,2天168例,3天13例,5天2例;体温37.5-38.5℃者202例,38.6-39℃98例;白细胞正常者47例,1-1.5×109/L者185例,1.6-2.0×109/L58例,2.0×109/L以上者10例;其中反复发作2年者78例,2年以上者37例。
2、治疗方法给患者服用“热毒清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6天为1疗程,病情于第2天缓解者,6天后复查,确定疗效,加重者随诊。
3、治疗结果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扁桃体回缩,脓性分泌物消失,咽充血消退;好转体温下降至38℃以下,症状明显减轻,扁桃体分泌物明显减少,充血减轻;无效体温下降,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结果治愈286例,占95.3%;好转11例,占3.7%;无效3例,占1%,无效者为扁桃体周围脓肿形成,切开排脓后治愈。
至此,发明人已完成了本次发明,达到其发明目的。但应注意,发明申请所用原料药,也可以用具有相同或相近功效的其他药物代替。各原料药的用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来调整,可以是公斤、吨或克,但各原料药之间的比例不变。以下通过实施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处方重楼10kg、板蓝根9kg、冰片0.1kg、蒲公英9kg、甘草1kg
制法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时,煎液滤过,并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减压干燥,并粉碎成浸膏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及淀粉0.6kg,混匀,压制成片。
实施例2处方重楼18kg、板蓝根15kg、冰片0.5kg、蒲公英15kg、甘草8kg制法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小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浸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3次,煎液滤过,并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喷雾干燥成细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及微晶纤维素50g,混匀,装成胶囊剂。
实施例3处方重楼10kg、板蓝根15kg、冰片0.1kg、蒲公英15kg、甘草1kg制法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3次,第一、二次各2小时,第三次0.5小时,煎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喷雾干燥成浸膏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混匀,拌入3.5kg大豆油,在胶体磨上研磨均匀,上软胶囊机,压成软胶囊,即得。
实施例4处方重楼16kg、板蓝根11kg、冰片0.3kg、蒲公英11kg、甘草3kg制法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65%乙醇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3次,第一、二次各2小时,第三次0.5小时,煎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减压干燥,粉碎成浸膏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及淀粉0.8kg,混匀,制软材,压制成丸,干燥,打光,即得。
实施例5处方重楼14kg、板蓝根12kg、冰片0.2kg、蒲公英12kg、甘草4kg制法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3次,第一、二次各2小时,第三次0.5小时,煎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喷雾干燥成浸膏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及淀粉0.4kg、糊精1.2kg,混匀,制成颗粒剂,即得。
实施例6对实施例2所制胶囊进行质量检验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80-250μm,偶见梯纹和网纹导管,直径10-25μm。
(2)取本品内容物2g,加氯仿10ml,浸渍20分钟,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挥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玉红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0.05mg,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日光下检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内容物2g,加乙醚10ml,浸渍2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氯仿0.5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冰片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鉴别](3)项下乙醚浸渍过的残渣挥干,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水4ml使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加水饱和的正丁醇8ml,轻轻振摇3分钟,静置半小时,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4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重楼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7∶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烤数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90∶1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薯蓣皂苷元对照品3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0粒的内容物,精密称定,取约0.6g,精密称定,加甲醇索氏提取3小时,回收甲醇至干,残渣加2mol/L盐酸20mL,置沸水浴中水解2h,冷却后用石油醚(60℃~90℃)提取三次,每次20mL,合并石油醚液,用水洗至中性,回收石油醚,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粒含重楼以薯蓣皂苷元(C27H42O3)计不低于0.20mg。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是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重楼100~180份、板蓝根90~150份、冰片1~5份、蒲公英90~150份、甘草10~8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优选比例如下重楼120~160份、板蓝根110~130份、冰片1~3份、蒲公英110~130份、甘草30~50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最优配比为重楼140份、板蓝根120份、冰片2份、蒲公英120份、甘草40份。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中的板蓝根优选为南板蓝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可以制成片剂、颗粒剂、胶囊剂、软胶囊剂、丸剂等剂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工艺过程为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65%~95%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浸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煎液滤过,并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制成干浸膏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及药剂学常规辅料,混匀,制成所需剂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工艺过程为重楼、冰片分别粉碎成细粉,板蓝根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浸膏;药渣加入甘草及蒲公英,加水煎煮3次,第一、二次各2小时,第三次0.5小时,煎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成浸膏,与上述浓缩液合并,制成干浸膏粉,加入重楼粉、冰片粉及所需常规辅料,混匀,装成胶囊,即得。
8.如权利要求5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含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两部分,其特征在于定性鉴别包括如下项目中的任一种或几种(a)取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粉末,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80-250μm,偶见梯纹和网纹导管,直径10-25μm;(b)取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粉末2g,加氯仿10ml,浸渍20分钟,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挥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玉红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0.05mg,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7∶3的石油醚-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日光下检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c)取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粉末2g,加乙醚10ml,浸渍2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氯仿0.5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冰片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7∶3的石油醚-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d)取[鉴别]c项下乙醚浸渍过的残渣挥干,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水4ml使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加水饱和的正丁醇8ml,轻轻振摇3分钟,静置半小时,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4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重楼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7∶3∶0.5的氯仿-甲醇-水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烤数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含量测定是按如下方法进行的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填充剂;90∶10的乙腈-水为流动相;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薯蓣皂苷元对照品3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粉末0.6g,精密称定,加甲醇索氏提取3小时,回收甲醇至干,残渣加2mol/L盐酸20mL,置沸水浴中水解2h,冷却后用石油醚提取三次,每次20mL,合并石油醚液,用水洗至中性,回收石油醚,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腮腺炎、扁桃体炎,喉头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是一种用于治疗腮腺炎、扁桃腺炎、喉头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的中药组合物,属中药领域。该组合物是由一定比例的重楼、板蓝根、冰片、蒲公英、甘草,按照特定工艺制备而成,剂型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剂、丸剂、软胶囊剂等。该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对于热毒内盛所致的腮腺炎、扁桃体炎,喉头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具有显著的疗效。本发明同时还公开了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文档编号A61P11/04GK1961939SQ20051020068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0日
发明者吴伯灵 申请人:北京益芝堂现代制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