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杵臼式铰链型椎弓根螺钉连接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15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杵臼式铰链型椎弓根螺钉连接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可调节弯曲度的铰链式脊柱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连接杆。
背景技术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高速公路的发展、各种意外损伤的增加,尤其是车祸、运动伤、高空作业伤及矿下作业伤等,以致因脊柱退变及外伤等因素而需要手术的病例与日俱增,每年约在百万人以上。
脊柱手术种类繁多,其中90%以上为后路手术。在各种后路手术中,包括减压术,复位固定术,肿瘤切除术等,均需要对已施术的椎节加以固定,以求尽快恢复术前脊柱原有的稳定状态及原有高度。
脊柱固定手术已有百余年历史,从最早的植骨融合术发展到其后的钢丝结扎术、钢板固定术,鲁氏棒、哈氏棒等均有一定疗效,但仍其固定效果难令人满意。
经过不断探索,近十年来,大家公认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当前疗效最佳的术式。因为椎弓根固定技术是通过一次手术同时对脊柱的前段、中段和后段(即“三柱”)加以固定,在恢复椎节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恢复椎节的正常高度。因此,当前国内外有80%以上的病例选择此项技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装置主要包括两大部件,即1.椎弓根螺钉 从椎骨后方小关节下方作为入口、再穿过椎弓根将一枚长度5cm左右的细长螺钉插(旋)至椎体前缘,每一椎体左右两侧各一枚,起力点作用。其材料多选用医用钛合金。
2.连接杆 凡是需要施行此项技术者,均需在两个或多个需固定的椎节两侧旋入螺钉,一般为3~5个椎节(个别病例可达10节以上),两侧共配6~10枚螺钉(或20枚螺钉);诸椎节每根螺钉均需要用连接杆加以串连,方起固定及复位作用,因此选用与螺钉同质金属材料制成圆柱状棒,通过每个螺钉尾部之开口将同侧2根~多根的螺钉加以固定。并根据病情而采取单纯固定或复位+固定。
除前两种主要部件之外,尚有横杆、螺帽等附件来增加其制动效果。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体结构特点、椎弓根变异、病情需要及技术问题等因素,各椎节之椎弓根螺钉尾部大多不在一条线或一个平面上,以致给连接杆的安装带来困难,尤其是目前所用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均为圆棍状(个别为方柱形),必需在手术时将其弯成不同角度来适应不同高度和不同方向之椎弓根螺钉。此种折弯工作十分困难,特别是对节段短、曲度大之病例,操作尤为不易;由于在术中需多次预弯—试用—再弯—再试用,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病人失血量,且易导致固定失败而直接影响手术疗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杵臼式铰链型(软鞭状)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在对椎弓根螺钉起固定作用的同时,兼具可以自由调节其角度和长度等特点,这样就避免了术中的反复预弯、试用等耗时费力的操作,可以通过杵臼咬合之优点而使多个不在同一平面上之椎弓根螺钉快速固定,不仅大大缩短手术时间,且安全可靠,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之圆棍状连接杆。本实用新型双杵臼式铰链型椎弓根螺钉连接杆由两个或多个元件组成。每个元件分为头部、体部及尾部三大部分。头部为椭圆形或扁圆形或圆形球形体,正面观时的纵径大于侧面观时的纵径;颈部与体尾部连接处呈蜂腰状;体尾部呈圆柱形或方柱形或多边柱形棒状,与颈部相连的端面略呈球面状外凸,尾部位于体部的远端,尾部后方端面则呈内凹之臼状,以使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呈链球式衔接并锁定其端面呈杵臼式咬合;尾部中央有一开口朝外之圆球形臼槽,在臼槽一侧侧壁上有一椭圆形或扁圆形或圆形开口,形状与头部的侧面观形状相似,其垂直径比横径小,比头部侧面观时的垂直径大,臼槽底部的直径比椭圆形或扁圆形或圆形开口横径大3mm,比头部的横径亦大,此侧方开口用于嵌合另一元件的头部斜向或垂直向插入开口尾部,并形成杵臼状连接。另有起加强作用的“∩”形扣环。
为便于叙述,先介绍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元件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元件的侧壁缺口处水平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元件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元件连接时第一步嵌入时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元件连接时第一步嵌入时头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元件连接时第二步旋转90°后使用前状态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元件连接时第二步旋转90°后使用前状态头部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双杵臼式铰链型椎弓根螺钉连接杆由2个或多个元件组合而成。每个元件分头部1、颈部2、体尾部3三部分。
头部头部1为椭(扁)圆球形,正面观为圆形,即垂直(纵)径4与横径6相等,均为3mm;侧方观则为椭(扁)圆形,垂直(纵)径5比横径6小0.5mm,即2.5mm左右。
颈部颈部2为头部下方之连接处7,呈蜂腰状柱形结构,与体尾部相连接,其长度1.2mm左右,最细部直径8为2mm,亦呈臼形与体尾部相连。
体尾部 由圆柱形体部9及尾部10二者组成。
1.体部 基本设计为为圆柱形(或为方柱形及多边柱形),其长度随元件的规格不同而长短不一,一般分为1.8、2.3、2.8、3.8及4.8cm五个型号(亦可预定);按此规格,减去4.2mm头颈部长度,即为体尾部长度。
2.尾部 臼槽部,系圆柱体末端中央之圆形臼槽11;此圆球形臼槽内径12长度相等,为3.1~3.2mm,此长度比头部横径(即最长直径)大0.1~0.2mm,以便在与另一元件头部嵌合时留有活动间隙。在臼槽之一边侧壁上有一椭(扁)圆形开口,开口处横径13比头部横径6小0.2mm,亦比臼底横径12短0.3~0.4mm;而垂直径(即开口高度)14比头部正面观(圆形状态)垂直径4小0.4mm,但比头部侧面观(扁圆形)时的垂直径5大0.1mm(图1,2,3);以便在使用时,将另一元件顺时针方向旋转90°,即将头部以长度较短的垂直径状态斜向插(嵌)入臼槽内,随即放平(图4,5);而后再逆时针旋回90°,使头部之圆形面朝向扁圆形开口处。如此,可使头部在臼槽内呈紧密嵌合而不会滑出(图6,7),使二者紧密嵌合而不会滑出,并可在360°范围内随意调节。
两个元件咬合部之前方边缘连接处7及另一元件柱状体后缘15二者亦呈杵臼状,因而更为灵活。当两个或多个元件相互连成一整体并嵌入椎弓根螺钉尾部并旋紧螺帽后,易从多角度适应高低不一、方向不同的椎弓根钉,且不会脱出。必要时可将“∩”形扣环扣至连接部起加强作用。
本实用新型产品既易于装卸,又适用于不同高度和排列不整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从而在直接缩短手术时间之同时,又减少了失血量,且可提高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双杵臼式铰链型椎弓根螺钉连接杵由2个或多个元件组合而成。每个元件分头部1、体部2、尾部3三部分。头部1为椭(扁)圆之球形体,正面观时垂直径(纵径)4大于侧面观时的纵径5;与体部2连接处7呈蜂腰状柱形结构;体尾部3呈圆柱形棒状(或方柱形、或多边柱形),与颈部2连接处7呈臼面状外凸,体尾部3又分为体部9及尾部10;体部为圆柱形实体,而尾部则为实体末端中央之圆球形臼槽11。尾部接触面15呈相应的臼状内凹,当两个元件衔接时其前后界面呈杵臼式咬合。尾部10一侧壁上有一椭(扁)圆形开口,此椭(扁)圆形开口横径13为2.8mm左右,比臼槽底部中心之横径12短0.3mm,比头部1的横径6小0.2mm;而垂直径14为2.6mm左右;此开口成为另一元件头部1嵌入之通道,并形成杵臼状连接,以使其在嵌合后头部1既能灵活转动,又不会滑出。使用时,先将第二个元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使头部1呈椭(扁)圆形从该椭(扁)圆形开口斜向插入臼槽11底部,放平后(二个元件呈一直线状态)再将第二个元件旋回90°;此时两个元件即不会滑脱。最后在尾部10的后缘15及与其相接的颈部连接处7卡一“∩”形扣环。
本连接杆既可用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也可用于侧块螺钉的固定现根据常用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直径大小及相关数据,列举如下实施例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连接杆元件扁圆形头部1横径及正面观时的纵径4为3mm,侧面观时的纵径5为2.5mm,颈部2连接处7为蜂腰状柱形结构,其最小处直径8为2mm。体尾部3包括圆柱体9及尾部10圆球形臼槽11二组结构。圆柱体直径6mm。长度视规格而定。尾部10中心为圆球形臼槽11,此臼槽在一侧侧壁上有一椭(扁)圆形开口,横径13为2.8mm,垂直径14为2.6mm,臼槽底部12直径为3.1mm。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应按手术常规,依序先拧(旋)入椎弓根螺钉,再根据拟固定节段的数量,选择相应规格型号的连接杆元件逐节嵌合。首先将第二节按顺时针旋转90°,使头部呈椭(扁)形状态从侧方斜向(约45°)插入第一节的臼槽11内,直达底部再放平;并按逆时针方向再将第二节旋回90°,使两节元件呈不会滑出嵌合状态,但可旋转及侧弯活动。按同一方式操作,依序再将第三节、第四节之头部嵌入之前节尾部侧方臼槽内。选用元件节数及长度视病情而定。之后,依据椎弓根螺钉尾部位置(高低及侧向),将连接杆调节至相应角度并嵌入椎弓根螺钉尾部缺口内;或利用此连接秆具有软鞭自动调节角度作用,当其嵌入高低不一、左右不齐之椎弓根尾部缺口内,即获得自调角度效能;之后再旋上椎弓根尾部螺帽(起压柑作用)将连接杆压紧;对椎节需复位或延长之病例,则于旋紧尾部螺帽的同时将椎节间距撑开即达复位或延长的目的;与此同时应旋死(卡紧)螺帽。最后用“∩”形扣环卡于二个元件衔接处,全部完成椎节椎弓根固定或撑开固定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且可随意调节角度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杆,以双杵臼式铰链型连接方式,安装时可从多方位对不同高度及不同角度之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加以调节,并可通过增加不同长度的连接杆用于90%以上的病例。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可广泛用于临床。
权利要求1.一种双杵臼式铰链型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其特征在于由2个或多个元件组合而成,每个元件分头部(1)、颈部(2)、体尾部(3)三部分,头部(1)为椭圆形或扁圆形或圆形球形体,正面观时的纵径(4)大于侧面观时的纵径(5);颈部(2)与体尾部(3)的连接处(7)呈蜂腰状;体尾部(3)呈圆柱形或方柱形或多边柱形棒状,与颈部(2)相连的连接处(7)端面略呈球面状外凸,尾部(10)位于体部(3)的远端,尾部后方端面(15)则呈内凹之臼状,以使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呈链球式衔接并锁定其端面呈杵臼式咬合;尾部(10)中央有一开口朝外之圆球形臼槽(11),在臼槽一侧侧壁上有一椭圆形或扁圆形或圆形开口,形状与头部(1)的侧面观形状相似,其垂直经(14)比横径(13)小,比头部侧面观时的垂直经(5)大,臼槽底部的直径(12)比椭圆形或扁圆形或圆形开口横径(13)大3mm,比头部(1)的横径(4)亦大,此侧方开口用于嵌合另一元件的头部(1)斜向或垂直向插入开口尾部,并形成杵臼状连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杵臼式铰链型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其特征在于在尾部(10)与另一元件衔接处卡一“∩”形扣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双杵臼式铰链型椎弓根螺钉连接杆,由2个或多个元件组合而成,每个元件分头部(1)、颈部(2)、体尾部(3)三部分,头部(1)为椭(扁)圆之球形体;与颈部(2)相连的连接处(7)呈蜂腰状;体尾部(3)呈柱形棒状,分为体部(9)及尾部(10)。体部为圆柱状实体,尾部则为实体末端中央之圆球形臼槽(11),其一侧壁上有一椭(扁)圆形开口,此开口为另一元件头部(1)嵌入之通道,并形成杵臼状连接,以使其在嵌合后头部(1)既能灵活转动,又不会滑出。在尾部接触面(15)及颈部连接处(7)卡一“∩”形扣环。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可广泛用于临床。
文档编号A61B17/86GK2829649SQ200520040608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日
发明者赵定麟, 赵杰, 王新伟 申请人:赵定麟, 赵杰, 王新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