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体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415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体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吸收体物品。
背景技术
纸尿布等的吸收体物品是通过利用木材纸浆、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以下也称为“SAP”)等的吸收成分的吸收体,来吸收穿用者排出的尿,并且容纳便(大便)的物品。现有的吸收体物品由于没有分离尿和大便的功能,因此使用时尿和大便容易混合。并且,一旦尿和大便混合,则具有臭味增大、容易产生皮肤炎症的问题。
对此,就分离尿和大便的方法有各种提案。
例如,提出了用隔离部件分离尿和大便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并且,提出了在吸收体物品的后部设置开口、将大便收容到该开口中、与尿分离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5)。
而且,提出了通过使尿迅速吸收、从吸收体物品的内部表面去掉,以此使尿和大便不接触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和7)。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99092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2/24130号小册子专利文献3特开平6-327715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平6-343660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平8-56986号公报专利文献6特开平6-90977号公报专利文献7特开平9-28732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吸收体物品中,不能有效地进行尿和大便的分离。并且,由于尿吸收能力低,因此,需要增加更换次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使用时可以有效地分离尿和大便,并且尿吸收能力高的吸收体物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结果,完成了具有新结构的吸收体物品。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1)~(10)。
(1)一种吸收体物品,具有片状的第一防漏体;片状的第二防漏体,该第二防漏体位于上述第一防漏体上部的后部;吸收体,该吸收体从上述第一防漏体上部的前部起至上述第二防漏体的下侧为止至少设置一层,并含有高吸水性树脂、可吸收体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尿导入部形成部件结合在上述第二防漏体的前端部下面的一部分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在上述第二防漏体的前端部或其周边具有尿便阻挡部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在上述第一防漏体的前部,上述吸收体被左右分开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在上述第一防漏体的后部,上述吸收体被左右分开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上述第一防漏体在周围的一部分上或全部上,向上侧立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上述第一防漏体的左右侧壁向中间折回。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上述第一防漏体的左右侧壁形成褶皱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在被形成褶皱状的上述第一防漏体的上述左右侧壁限定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空间中,至少设置两个的上述吸收体。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上述第二防漏体在周围的一部分或全部上,向上侧立起。
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在使用时可以有效地分离尿和大便,并且尿吸收能力高。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示例的模式图。
图2是表示第二防漏体的各种形状的模式图。
图3是表示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作用的模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11是表示各种尿便阻挡部件的模式图。
图12是表示各种尿便阻挡部件的模式图。
图13是表示各种尿便阻挡部件的模式图。
图14是表示各种尿便阻挡部件的模式图。
图15是表示吸收体设置的各种示例的模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图23是表示第一防漏体与第二防漏体的位置关系的各种示例的模式图。
图24是表示第一防漏体、第二防漏体和吸收体的位置关系的各种示例的模式图。
图25是表示形成胶带型尿布状态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26是表示形成胶带型尿布状态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27是表示形成胶带型尿布状态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28是表示形成无胶带型尿布状态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29是表示形成无胶带型尿布状态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30是表示形成无胶带型尿布状态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31是表示形成胶带型尿布状态的其他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32是表示形成胶带型尿布状态的其他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33是表示形成胶带型尿布状态的其他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34是表示形成胶带型尿布状态的其他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适当实施方式就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在实际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情况下,将靠近使用者的皮肤一侧称为“上”,将远侧称为“下”。并且,在实际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情况下,将对应使用者的身体前侧的一侧称为“前”,将对应后侧的一侧称为“后”。并且,在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将实际接触的部件进行分离进行表示。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示例的模式图。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沿着图1(A)中的IB-IB线的纵端面图,图1(C)是沿着图1(A)中的IC-IC线的横端面图。
另外,在附图中的各俯视图中,使吸收体物品等的前侧位于图的上侧进行表示。
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100基本上具有片状的第一防漏体10;位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部的后部的片状的第二防漏体12;以及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部的前部到第二防漏体12的下侧至少设置一层的、含有高吸水性树脂并可吸收体液的吸收体14。
第一防漏体10和第二防漏体12的材质一般可分别使用作为底片而使用的材料。具体可以使用例如PE、PP、PET、EVA等树脂的薄膜、上述树脂的发泡片等的体液非渗透性片。体液非渗透性片最好使用透气性薄膜等具有透气性的片。
并且,在使用上述树脂的薄膜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触觉和外观,也可以使用薄膜与无纺布的多层片。这种情况下,无纺布适合使用单位面积重量较低的SB、SMS、热粘合无纺布等。
并且,也可以使用上述树脂的薄膜与后述的片状吸收体的多层片。
并且,也可以使用高耐水性无纺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使用薄膜与高耐水性无纺布的多层片。
第一防漏体10和第二防漏体12都可由多个部件构成。
第二防漏体12只要可容纳大便,则对前后方向的长度和位置、左右方向的长度等没有限制。
并且,第二防漏体12只要是片状,则对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形成图2所示的形状。
图2是第二防漏体的各种形状的模式图。图2(A)~图2(J)都是俯视图。
本发明中使用的吸收体14只要可吸收体液,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粉末状的木材纸浆、未加工的SAP等的粉体状吸收体,但考虑到形状的稳定性、脱落的可能性等,最好使用片状吸收体。
在片状吸收体中,最好使用含有大于等于50质量%的SAP的高吸水性片,含有60~95质量%的高吸水性片更好。
高吸水性片是以SAP为主要成分的极薄的片状吸收体。由于高吸水性片的SAP的含有量非常高,因此厚度很薄。高吸水性片的厚度最好小于等于1.5mm,小于等于1mm更好。
高吸水性片只要是以SAP为主要成分的极薄的片状吸收体,则对其构成和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
例如可举出通过气流成网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气流成网法是将粉碎的木材纸浆和SAP混合,添加接合剂形成片状、得到高吸水性片的方法。用该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已知有例如美国里奥尼亚(Rayonier)公司生产的NOVATHIN(美国注册商标)、王子KINOCLOTH(キノクロス)公司生产的B-SAP。
并且,也有使用将SAP的分散料浆涂覆在无纺布等的体液渗透性片的上面的方法而得到的高吸水性片。在此,SAP的分散料浆最好是将SAP和微纤丝化纤维素(MFC)分散到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而得到的物质。用该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例如有(株)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生产的MegaThin(注册商标)。
除此之外,有利用例如使起毛状无纺布大量承载SAP并用热熔粘合剂、乳胶粘合剂、水性纤维等进行固定的方法而得到的高吸水性片,有利用使纤维状SAP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混合、成形为网状的方法而得到的高吸水性片,将SAP层的上下用薄纱夹住的SAP片。
吸收体14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部的前部到第二防漏体12的下侧、至少设置一层。即,吸收体14可以是一层,也可以大于等于两层(多层)。并且,吸收体14也可配置成折叠的状态。
以下,就吸收体物品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作用的模式图。图3是吸收体物品的纵剖视图。
吸收体物品100使使用者的尿道口m位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部、肛门a位于第二防漏体12的上部,以该状态进行穿戴。
并且,如图3的箭头所示,从使用者的尿道口m排泄到位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部的吸收体14的上侧的尿,在整个吸收体14上一面扩散一面被吸收。
另一方面,从使用者的肛门a排泄到第二防漏体12上的大便被第二防漏体12收容。
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100用位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部的吸收体14容纳尿,并且,用第二防漏体12容纳大便,因此,只要尿不向第二防漏体12溢出、或大便不向吸收体14溢出,尿与大便就不会接触。
并且,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100上,吸收体14被设置在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部的前部起到第二防漏体12的下侧,因此,与通过隔离部件分离尿和大便、只用前部吸收尿的现有的方法相比较,尿的吸收量大幅度增加。
以下,以本发明的其他适当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沿着图4(A)中的IVB-IVB线的纵端面图,图4(C)是沿着图4(A)中的IVC-IVC线的横端面图。
图4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10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100相同,只有在以下方面不同,即,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通过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与吸收体14的上面接合。
为了将排泄的尿顺利地移动到位于第二防漏体12的下侧的吸收体14上,尤其是在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附近,最好在第二防漏体12与吸收体14之间设置稳定存在的间隙。
在吸收体物品110上,在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的下面和吸收体14的上面之间设置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确保第二防漏体12和吸收体14之间的间隙。并且,由于向第二防漏体12的下侧移动的尿被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左右分开、进行整流,因此移动可以顺利地进行。而且,由于第二防漏体12和吸收体14通过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结合,因此,即使在使用中,第二防漏体12和吸收体14与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也保持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另外,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只要与第二防漏体12接合即可,可不与吸收体14接合。
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为了确保第二防漏体12和吸收体14之间的间隙,需要一定程度的厚度,除此之外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的材料例如有粘合剂、橡胶、薄膜、泡沫橡胶(发泡体)、体积大的无纺布。在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涂敷一定程度的厚度。并且,在使用橡胶、薄膜、泡沫橡胶或体积大的无纺布的情况下,形成为细片或带状体,通过粘合剂将其表面与第二防漏体12的表面结合。
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是用热熔粘合剂将纵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10mm、横宽(左右方向的长度)为20mm、厚度为3mm的氨基甲酸乙脂泡沫的块设置在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的下面和吸收体14的上面之间、使其固定。
在吸收体物品110上,如图4(A)中的箭头所示,尿通过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的两侧、向吸收体14的后部移动。这是由于用于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的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没有液体渗透性。这样,通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尿的流路,使大量的尿集中流入特定的地方,因此尿容易向吸收体14的后部移动。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VB-VB线的纵端面图,图5(C)是沿着图5(A)中的VC-VC线的横端面图。
图5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20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110相同,只是尿导入部形成部件的形状不同。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6在左右方向上为直线状,而尿导入部形成部件18形成顶点朝向前侧的V字形。通过形成该形状,可促进尿从吸收体14的前部向后部顺利地移动,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尿从吸收体14的后部向前部倒流。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6(A)是俯视图,图6(B)是沿着图6(A)中的VIB-VIB线的纵端面图,图6(C)是沿着图6(A)中的VIC-VIC线的横端面图。
图6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30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110相同,只是尿导入部形成部件的存在位置不同。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0左右分离。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沿着图7(A)中的VIIB-VIIB线的纵端面图,图7(C)是沿着图7(A)中的VIIC-VIIC线的横端面图。
图7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40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130相同,只是尿导入部形成部件的形状不同。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2左右分离,外侧为前侧、内侧为后侧地进行设置。通过形成这样的形状,可以使尿集中在中央、促进从吸收体14的前部向后部顺利地移动,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尿从吸收体14的后部向前部倒流。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8(A)是俯视图,图8(B)是沿着图8(A)中的VIIIB-VIIIB线的横端面图。
图8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50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100相同,在以下方面不同,即,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在整个左右方向的全长上,通过具有许多蜂窝状孔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4与吸收体14的上面接合。第二防漏体12和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4之间以及吸收体14与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4之间通过粘合剂接合。
在吸收体物品150上,如图8(A)中的箭头所示,尿通过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4向吸收体14的后部移动。尿的流动被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4分开、整流,同时,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尿从吸收体14的后部向前部倒流。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沿着图9(A)中的IXB-IXB线的纵端面图,图9(C)是沿着图9(A)中的IXC-IXC线的横端面图。
图9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60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100相同,在以下方面不同,即,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在整个左右方向的全长上,通过液体渗透性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6与吸收体14的上面接合。第二防漏体12和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6之间以及吸收体14与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6之间通过粘合剂结合。
作为液体渗透性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6只要是液体渗透性的,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PP无纺布、PET无纺布、PE无纺布等合成纤维无纺布,网状薄膜(例如イノアツク公司生产的モルト薄膜),具有连续气泡的高发泡橡胶等的片状的切片。作为无纺布,体积大、纤维粗的缓冲性和液体渗透性好,因此十分理想。
在吸收体物品160上,如图9(A)中的箭头所示,尿穿过液体渗透性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6向吸收体14的后部移动。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10(A)是俯视图,图10(B)是沿着图10(A)中的XB-XB线的纵端面图。
图10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70在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具有尿便阻挡部件30。
尿便阻挡部件的作用是将尿保持在第一防漏体10内和/或将大便保持在第二防漏体12内,这样,防止尿与大便接触、尿和/或大便漏出。
作为尿便阻挡部件30的材料,虽然没有特别限制,但最好整体是液体非渗透性的。例如,有发泡体(例如PU、PP、PP/EVA制的),以发泡体为芯、用亲水性材料包覆周围的材料,以发泡体为芯、用亲水性材料包覆周围、并用无纺布或体液非渗透性片包覆其周围的材料。尿便阻挡部件也可以延长第二防漏体12而形成。
图11是表示各种尿便阻挡部件的示例的模式图。图11(A)~图11(C)以及图11(E)都是纵端面图,图11(D)是俯视图。
图11(A)所示的尿便阻挡部件32从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起,其上端位于前侧。这样,可特别有效地防止尿进入第二防漏体12。
图11(B)所示的尿便阻挡部件34从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起,其上端位于后侧。这样,可特别有效地防止大便从第二防漏体12漏出。
图11(C)所示的尿便阻挡部件36呈T字形。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尿进入第二防漏体12以及大便从第二防漏体12漏出两方面。
尿便阻挡部件一般设置在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上,但图11(D)所示的尿便阻挡部件38设置在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中央的一部分上。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在尿和大便特别容易接触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防止其接触。
图11(E)所示的尿便阻挡部件39与第二防漏体12的前方形成大约2~3cm的距离并设置在吸收体14的表面上。这样,即使尿越过尿便阻挡部件39流入后侧,也会被位于尿便阻挡部件39和第二防漏体12之间的吸收体14吸收,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尿向第二防漏体12上溢出。
上述的尿便阻挡部件30、32、34和36都可以作为尿便阻挡部件38的结构。
对尿便阻挡部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除上述以外,还可以形成图12~图14所示的形状。
图12~14是表示各种尿便阻挡部件的模式图。图12(A)~图12(M)都是俯视图,图13(A)~图13(D)都是侧视图,图14(A)~图14(E)都是横端面图。在图12~图14中,12a~12m表示第二防漏体,27表示液体渗透性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42a~42m、44a~44d以及46a~46e表示尿便阻挡部件。
另外,图13(C)和图13(D)分别是在图13(A)和图13(B)的第二防漏体12的左右两侧也设置尿便阻挡部件的图。
图15是吸收体设置的各种示例的模式图。图15(A)~图15(F)都是俯视图。
上述图1所示的吸收体14被设置在第一防漏体1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吸收体的量增大,因此可以增加尿的吸收量。
图15(A)所示的吸收体14a在第一防漏体10的前部被左右分开设置,在第一防漏体10的后部设置在其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上。在这种情况下,在吸收初期,主要是吸收体14a的前部吸收尿、膨胀,这样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凹陷。之后,如果尿被进一步排出,则该凹陷成为流路、促进尿向吸收体14a后部移动。因此,形成吸收体14a后部的使用效率高的吸收体。
图15(B)所示的吸收体14b在第一防漏体10的前部被设置在其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上,在第一防漏体10的后部左右分开设置。这种情况下,吸收体14b的后部一旦吸收尿、膨胀,则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凹陷。这样,由于第二防漏体12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可以垂下来,因此,大便的容纳量增加。
在该方式中,可以使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面接合。在图15(F)中,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通过结合部17与第一防漏体10的上面接合。在该方式中,从使用初期就形成了用于容纳大便的空间。
结合部17的位置最好是其前端从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起向后侧0~40mm的位置,并且,其后端最好是从第二防漏体12的前端部起向后侧20mm的位置到第二防漏体12的后端部的位置之间。
结合部17左右方向的长度最好为2~20mm。
结合部17的位置和大小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不会抑制吸收体的膨胀,因此,可以更多地保持尿的吸收量。
图15(C)所示的吸收体14c从第一防漏体10的前部起直到后部、左右分开设置。这种情况下,可以具有上述的吸收体14a和吸收体14b双方的效果。
图15(D)所示的吸收体14d基本上与吸收体14a相同,但在前端上左右接合这点上不同。这种情况下,具有与上述的吸收体14a大致相同的效果。
图15(E)所示的吸收体14e基本上与吸收体14b相同,但在后端上左右接合这点上不同。这种情况下,具有与上述的吸收体14b大致相同的效果。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16(A)是俯视图,图16(B)是沿着图16(A)中的XVIB-XVIB线的横端面图,图16(C)和图16(D)分别是其他方式的吸收体物品的横端面图。
在图16(A)和图16(B)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80中,吸收体14f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第二防漏体12左右方向的长度短。
图16(C)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90基本上与吸收体180相同,但在以下方面不同,即,第二防漏体12n在其左右两边向下侧下垂、形成侧壁,而且,该侧壁向中间折回、包住吸收体14f。
图16(D)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00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190相同,但在以下方面不同,即,第二防漏体12o的侧壁末端重合、完全包住吸收体14f。
第一防漏体最好在周围的一部分上或全部上、向上侧立起。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17(A)是俯视图,图17(B)是沿着图17(A)中的XVIIB-XVIIB线的纵端面图,图17(C)是沿着图17(A)中的XVIIC-XVIIC线的横端面图。
图17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10,其第一防漏体10a在左右两边、向上侧立起。这样,尿很难从第一防漏体10a的左右漏出。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18(A)是俯视图,图18(B)是沿着图18(A)中的XVIIIB-XVIIIB线的纵端面图,图18(C)是沿着图18(A)中的XVIIIC-XVIIIC线的横端面图。
图18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20,其第一防漏体10b在整个周围、向上侧立起。这样,尿很难从第一防漏体10b的周围漏出。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19(A)是俯视图,图19(B)是沿着图19(A)中的XIXB-XIXB线的纵端面图,图19(C)是沿着图19(A)中的XIXC-XIXC线的横端面图。
图19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30,其第一防漏体10c在左右两边上、向上侧立起形成侧壁,而且,该侧壁向中间折回。这样,尿很难从第一防漏体10c的左右漏出,并且由该侧壁形成的空间成为流路、促进了尿向吸收体14的后部移动。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20(A)是俯视图,图20(B)是沿着图20(A)中的XXB-XXB线的纵端面图,图20(C)是沿着图20(A)中的XXC-XXC线的横端面图。
图20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40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230相同,但在第一防漏体10d的左右侧壁形成为褶皱状这点上不同。这样,第一防漏体10d可形成的空间容积增大,因此,可以增加吸收体14的量、增加尿的吸收量。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21是横端面图。
图21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20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210相同,但在设置两层吸收体14g这点上不同。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22(A)和图22(B)都是横端面图。
图22(A)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60,其第一防漏体10e在左右两边、向上侧且向内侧立起、形成侧壁。第二防漏体12p在其左右两端向下方下垂、覆盖第一防漏体10e的左右侧壁。
在图22(B)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70中,基本上与吸收体物品260相同,但在第二防漏体12q在其左右两端向下方下垂、覆盖吸收体14f的左右两端这点上不同。
图23是表示左右的侧壁形成为褶皱状的第一防漏体与第二防漏体的位置关系的各种示例的模式图。图23(A)~图23(O)都是横端面图。在图23中,空白的部件是第一防漏体,网状(綱掛け)的部件是第二防漏体。在图23中,省略了吸收体。
图24是表示左右的侧壁形成为褶皱状的第一防漏体与第二防漏体以及吸收体的位置关系的各种示例的模式图。图24(A)~图24(H)都是横端面图。在图24中,空白的部件是第一防漏体,网状的部件是第二防漏体,斜线的部件是吸收体。
其中,在被形成为褶皱状的第一防漏体的左右侧壁限定的两层以上的空间中,最好至少设置两个吸收体。具体是图24(C)~图24(H)的方式。这样,如果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吸收体,则尿的吸收能力增大。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图。图35(A)是俯视图,图35(B)是沿着图35(A)中的XXXVB-XXXVB线的纵端面图,图35(C)是沿着图35(A)中的XXXVC-XXXVC线的横端面图。
图35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80,其第二防漏体12r在整个周围向上侧立起。这样,第二防漏体一旦在周围的一部分上或在全部上向上侧立起,则大便很难从第二防漏体的周围漏出。
以下,以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图25~图27是表示作为胶带型尿布的方案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图25是俯视图,图26(A)是沿着图25中的XXVIA-XXVIA线的纵端面图,图26(B)是沿着图25中的XXVIB-XXVIB线的横端面图,图27是表示使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吸收体物品300中,片状的第一防漏体101是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稍微变窄的长方形,在后侧的两端部具有结合用胶带64。在第一防漏体101的上部的后部设置有片装的第二防漏体121。并且,从第一防漏体101的上部的前部起到第二防漏体121的下侧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的吸收体141。第二防漏体121的左右两边向下下垂、形成侧壁,该侧壁进一步向中间折回,覆盖吸收体141。另外,在图26(A)中,第一防漏体101和第二防漏体121完全分离,但实际上在吸收体物品300的前后端被一体化,防止尿或大便泄漏。
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剖面大致为椭圆形的棒状的尿便阻挡部件40,其前侧是尿容纳部P、后侧是大便容纳部Q。尿便阻挡部件40稍微向后侧倾斜地设置。
在吸收体141的上面设置有皮肤接触片50。若具有皮肤接触片50,则使用时的表面触觉良好。皮肤接触片只要是体液渗透性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现有的作为顶片使用的众所周知的片。具体可使用例如PP无纺布、PET无纺布、PE无纺布等的合成纤维无纺布。并且,也可以使用混合人造丝、棉等亲水性纤维与合成纤维的干式无纺布。
皮肤接触片50从吸收体141的前端的更前侧的位置起到第二防漏体121的前端的后侧的位置为止覆盖吸收体141的上面。
在第一防漏体101的左右两边的中央部设置有作为伸缩性带状部件的外部褶裥60。并且,在第一防漏体101上,在第二防漏体1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作为带状部件的内部褶裥62。
如图27所示,吸收体物品300在使用时通过结合用胶带64结合第一防漏体101的前端和后端,形成一个腰孔W和两个腿孔H。
第二实施方式图28~图30是表示形成无胶带型尿布的方案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图28是表示使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9是使图28中的结合部70分离、打开的俯视图,图30(A)是沿着图29中的XXXA-XXXA线的纵端面图,图30(B)是沿着图29中的XXXB-XXXB线的横端面图。
图28所示的吸收体物品310通过结合部70结合前身周围和后身周围,形成具有一个腰孔W和两个腿孔LH的短裤形状。图29是使图28中的结合部70分离、打开的俯视图。
片状的第一防漏体102的左右两边向上立起、形成侧壁,而且该侧壁向中间折回。在第一防漏体102的侧壁的端部,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设置在大致整个长度上。
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具有保持侧壁端部的形状的功能。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尿向体液容纳区域的外侧漏出。而且,可以防止在使用时在侧壁的端部形成不均匀的大的凹凸。
作为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的材料,最好具有缓冲性(弹性)和一定程度的厚度。例如可适用发泡体(例如PU、PP、PP/EVA制成的),合成橡胶片、伸缩性弹性薄膜、橡胶长丝、聚氨酯长丝。
在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时,该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的前侧部分位于尿道口的两侧、其上表面与使用者的身体接触,将吸收体物品弹性地固定,使尿道口不与吸收体物品直接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向尿道口施加强的压力。通过这样,可以消除使用时对尿道口的压迫感。并且,由于形成在两个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之间的空间作为尿的流路,因此,可以只弄湿使用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而不弄湿其他部位地进行排尿。
并且,在吸收体物品310的前侧,通过将生殖器收容在两个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之间,防止尿向外侧漏出。在吸收体物品310的后侧,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沿着臀部的圆形与使用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即使排出大便、尤其是软便,也可以防止向外侧泄漏。其结果,不需要内部褶裥和外部褶裥。但是,也可以有这些褶裥。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设置了外部褶裥60。
在第一防漏体102的上部的后部设置有片状的第二防漏体122。并且,形成软管状的吸收体142左右分开设置在从第一防漏体102的上部的前部起到第二防漏体122的下侧。吸收体142被收容在第一防漏体102的侧壁形成的空间中,只露出一部分。
将吸收体形成软管状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本发明者在特开平10-314217号公报中提出的方法。这样,如果吸收体142是软管状,则可以在狭小的空间中有效地吸收尿,在这点上是理想的。具体是,由于吸收体142是软管状,因此尿可以通过软管的内部,因此不容易发生阻塞,可以形成前后较长的连续的形状。并且,由于吸收体142是软管形状,因此吸收尿时不容易破损,由于在膨胀的两个吸收体142之间形成空间,因此可以确保尿的流路。
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尿便阻挡部件40,其前侧为尿容纳部P、后侧为大便容纳部Q。尿便阻挡部件40具有剖面分别大致为椭圆形的棒状的尿中断部40a和大便中断部40b,以及将两者结合的片状的基底部40c。尿中断部40a向前侧倾斜,防止尿向后侧移动。大便中断部40b向后侧倾斜,防止大便向前侧移动。尿便阻挡部件40设置在第一防漏体102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上。
尿便阻挡部件40的下面与第二防漏体122的前端部的上面通过结合部19在中央部直接结合,并且,在左右两侧通过第一防漏体102的侧壁的折回部分和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进行结合。即,尿便阻挡部件40、第二防漏体122和第一防漏体102的侧壁的折回部分以及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被结合部19一体化。结合部19例如可以由热敏性粘合剂等的粘合剂形成。
在第二防漏体122的前端的下侧设置有液体渗透性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8。因此,被尿中断部40a阻止的尿通过液体渗透性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8向第二防漏体122的下侧移动。
在吸收体142的上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设置有皮肤接触片50。皮肤接触片50从吸收体142的前端的前侧的位置起到第二防漏体122的前端的后侧的位置为止覆盖吸收体142的上面。
在第一防漏体102的侧壁的外侧上设置有与第一防漏体102、皮肤接触片50、第二防漏体122以及与尿便阻挡部件40的侧缘接合的由无纺布构成的外部部件61,在外部部件61的左右两边的中央部上设置有作为伸缩性带状部件的外部褶裥60。
在第一防漏体102上和外部部件61的前后两端上设置有腰褶裥66。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防漏体102和第二防漏体122分别形成口袋状且相互独立,因此几乎可以完全分离尿和大便。
第三实施方式图31~图34是表示形成胶带型尿布的方案的其他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模式图。图31是俯视图,图32是沿着图31中的XXXII-XXXII线的纵端面图,图33(A)~图33(C)分别是沿着图31中的XXXIIIA-XXXIIIA线、XXXIIIB-XXXIIIB线和XXXIIIC-XXXIIIC的横端面图,图34是表示使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吸收体物品320上,片状的第一防漏体103的前后左右的四条边向上立起形成壁,而且,该壁向中间折回。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被设置在第一防漏体103的壁的端部上,形成为长方形。
在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时,该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的前侧部分位于尿道口的两侧和前侧、其上表面与使用者的身体接触,将吸收体物品弹性固定,使尿道口不与吸收体物品直接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对尿道口施加强的压力。通过这样,可以消除使用时对尿道口的压迫感。并且,由于形成在左右的两个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之间的空间作为尿的流路,因此,可以只弄湿使用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而不弄湿其他部位地进行排尿。
并且,在吸收体物品320的前侧,通过将生殖器收容在左右的两个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之间,并且,前侧的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与使用者的身体紧密接触,另一方面,第一防漏体103的前侧的壁形成口袋状,因此可非常有效地防止尿向外侧泄漏。尤其是,在通常尿容易从前侧漏出的伏卧位上其效果更好。
在吸收体物品320的后侧,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沿着臀部的圆形与使用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并且,后侧的周缘部形状保持部件68与使用者的身体紧密接触,另一方面,第一防漏体103的后侧的壁形成口袋状,因此,可非常有效地防止大便向外侧泄漏。在通常大便尤其是软便容易从后侧漏出的仰卧位上其效果尤其大。其结果,不需要内部褶裥和外部褶裥。这样,对使用者的身体不会紧固,使用感良好。但也可以有上述褶裥。
第一防漏体103的左右的侧壁形成为褶皱状,被中间的折回的部分分成上下两层。这样,可以吸收更多的尿,可以承受长时间的使用。
在第一防漏体103的上层的后部设置有片状的第二防漏体123。并且,大致长方形的吸收体143从第一防漏体103的下层的前部起到第二防漏体123的下侧、以及在第一防漏体103的上层的前部被左右分开设置。即,吸收体143在吸收体物品320的前侧为两层,在后侧为一层。吸收体143被收容在第一防漏体103的侧壁形成的空间内,只露出一部分。
这样,由于位于第二防漏体123下面的吸收体143只是一层,因此,容纳大便时容易向下侧下垂。即,大便的容纳量增加。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防漏体123的前侧的中央部通过其下面的部件(在这里是液体引导片80)与结合部17进行结合,因此,事先增加了大便容纳区域的容积。
并且,由于吸收体143被左右分开地设置,因此一旦吸收体143吸收尿,则中央部的容积进一步增大。
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尿便阻挡部件40,其前侧为尿容纳部P、后侧为大便容纳部Q。尿便阻挡部件40具有剖面分别大致为椭圆形的棒状的尿中断部40a、大便中断部40b和将两者结合的片状的基底部40c。尿中断部40a向前侧倾斜,防止尿向后侧移动。大便中断部40b向后侧倾斜,防止大便向后侧移动。尿便阻挡部件40设置在第一防漏体103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上。
尿便阻挡部件40的下面与第二防漏体123的前端部的上面通过结合部17直接结合,结合部17例如可以由热敏性粘合剂的粘合剂形成。
在第二防漏体123的前端的下侧设置有液体渗透性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8。因此,被尿中断部40a阻止的尿通过液体渗透性的尿导入部形成部件28向第二防漏体123的下侧移动。
第二防漏体123左右两边的上面通过第一防漏体103的侧面与结合部21进行结合。这样,防止大便从第二防漏体123的左右泄漏。
在第二防漏体123的上侧设置有大便处理用片13。大便处理用片吸收大便、尤其是软便的水分,使大便不大范围扩散。并且,大便处理用片在没有排便的状态下,也发挥皮肤接触片的作用。作为大便处理用片,最好使用例如纸浆等制造的吸水性无纺布、具体有王子KINOCLOTH(キノクロス)公司生产的KINOCLOTH(キノクロス)。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设置在第一防漏体103的上部的吸收体143的上面设置有皮肤接触片50。皮肤接触片50从吸收体143的前端的更前侧的位置起到第二防漏体123的前端的后侧的位置为止覆盖吸收体143的上面。
在设置在第一防漏体103下部的吸收体143的下面设置有液体引导片80。
液体引导片80只要是具有可移动尿的流路的结构,则没有特别限制,但不具有体液吸收性或体液保持性则可以使尿的移动加快,在这点上是理想的。具体是在凸部上具有开孔的凹凸片部件(开孔凹凸片部件)最适合。
在第一防漏体103的后端设置有带状的腰带72,在其两末端安装有拆装部件74。在第一防漏体103前端的下面设置有拆装部件76。拆装部件74和拆装部件76可相互自由拆装。例如,由各种扣件(面フアスナ一)构成。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防漏体103和第二防漏体123分别形成口袋状且相互独立,因此,几乎可以完全分离尿和大便。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者自己穿戴困难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一面确认使用者的尿道口、肛门的位置一面穿戴。
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中,第二防漏体是可拆装的。这种情况下,在容纳大便后、可拆掉第二防漏体废弃。并且,可装上新的第二防漏体再次使用。并且,也可以不装新的第二防漏体、而作为不分离尿和大便的普通的尿布使用。
并且,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具有大便处理用片时,也可同样地使大便处理用片能够拆装。并且,也可以不装上新的大便处理用片进行使用。
对使第二防漏体等可拆装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有只可拆装大便处理用片的方案,只可拆装第二防漏体的方案(没有大便处理用片的情况下),可拆装第二防漏体和尿便阻挡部件的方案,可拆装第二防漏体和尿便阻挡部件以及尿导入部形成部件的方案。在可拆装尿便阻挡部件的情况下,可以只是一部分(例如尿中断部、大便中断部)可拆装,也可以是全部可拆装。
这些可拆装的部件可以是各个部件独立地可拆装,也可以是作为一个整体可拆装。
以上,根据图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例如,各部的结构可与可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的结构进行置换。
并且,可任意组合各实施方式中的各部的结构,形成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适合于成人男性、成人女性以及儿童。
实施例以下,出示实施例就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下所述,利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和市场销售的吸收体物品进行了使用实验。
1.吸收体物品作为实施例,使用了图31~图34所示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吸收体使用了用将SAP的分散料浆涂覆在无纺布上的方法而得到的高吸水性片((株)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生产的MegaThin(注册商标)、SAP单位面积重量140g/m2)。
吸收体物品的各部上的高吸水性片的含有量、设计脱水吸水量以及设计自由吸水量如表1所示。另外,设计自由吸水量根据JISK7223-1996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收量试验方法》的规定来进行。设计脱水吸水量在测定了设计自由吸水量后,以1000G进行10分钟的离心分离,以此进行脱水求得。
表1

2.使用试验使用者是使具有正常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的四名健康者(男性138岁、男性264岁、女性132岁、女性254岁),让其穿上吸收体物品后,如下所述地进行排尿和排便。
首先,使使用者保持站位、坐位、侧卧位以及仰卧位的各体位,感到通常的尿意时进行排尿。在结束排尿的时候拆下吸收体物品,测定尿的吸收量。顺便穿上相同的吸收体物品、同样地测定尿的吸收量。
然后,在站位和坐位的情况下,穿戴同样的吸收体物品,感到要排便时进行排便。排便结束的时候拆下吸收体物品,测定大便的捕获量,并且,观察吸收体物品以及使用者是否有污染以及尿便的分离程度。
四个人的第一次排尿和第二次排尿的吸收量的平均值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尿的吸收量在任何体位都大大超过了设计脱水吸水量,其中,在站位和坐位时达到了与设计自由吸水量相同的高水平。
表2

并且,大便的捕获量以及吸收体物品和使用者是否有污染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没有看到排便后的吸收体物品的污染或即使看到也只有少许。
没有看到排便后使用者的污染。表3中的使用者的臀部在这里是指臀部中除了肛门周围以外的部分。因此,除了随着大便的排出而弄脏的肛门周围以外的部分没有污染,是表示大便被大便容纳部牢牢地捕获。而且,所有的使用者都是尿与大便完全分离、没有相互混合。
表3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体物品,具有片状的第一防漏体;片状的第二防漏体,该第二防漏体位于上述第一防漏体上部的后部;吸收体,该吸收体从上述第一防漏体上部的前部起至上述第二防漏体的下侧为止至少设置一层,并含有高吸水性树脂、可吸收体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尿导入部形成部件结合在上述第二防漏体的前端部下面的一部分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防漏体的前端部或其周边具有尿便阻挡部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防漏体的前部,上述吸收体被左右分开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防漏体的后部,上述吸收体被左右分开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防漏体在周围的一部分上或全部上,向上侧立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防漏体的左右侧壁向中间折回。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防漏体的左右侧壁形成褶皱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在被形成褶皱状的上述第一防漏体的上述左右侧壁限定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空间中,至少设置两个的上述吸收体。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防漏体在周围的一部分或全部上,向上侧立起。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使用时可以有效地分离尿和大便,并且尿吸收能力高的吸收体物品。通过具有片状的第一防漏体、片状的第二防漏体以及吸收体的吸收体物品能够完成上述课题,所述第二防漏体位于上述第一防漏体上部的后部,所述吸收体从上述第一防漏体上部的前部起到上述第二防漏体的下侧为止至少设置一层,并含有高吸水性树脂、可吸收体液。
文档编号A61F5/452GK1842310SQ20058000097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19日
发明者森谷丽子, 铃木磨 申请人:株式会社 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