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脊柱的前外侧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262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稳定脊柱的前外侧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背景已采用各种类型的板装置和系统来稳定包括脊柱的骨部分。脊柱稳定技术采用安装在脊柱区段的后方、前方、侧方、后外侧方和前外侧方部分上的板。这些板系统可固定脊柱区段,用于修复受损或患病椎骨、椎间盘和其它脊柱元件。仍然需要解决脊柱前外侧固定的脊柱板系统。
发明概述根据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将板固定于至少两个椎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正前路途径到达椎骨;沿至少两个椎骨在前外侧设置板;沿基本平行于纵分面的路径将骨紧固件通过板接合至椎骨。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将板稳定于至少两个椎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正前路途径到达椎骨;将一融合构建物通过该途径形成的入口置于所述至少两个椎骨间的盘间隙;将板设置通过入口并位于沿所述至少两个椎骨的前外侧;以及沿经入口向前侧延伸的前-后通路使骨紧固件穿过板与椎骨接合。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稳定至少第一和第二椎骨的板系统,该系统包括板,它具有在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一椎骨的至少第一孔,和在所述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二椎骨的至少第二孔。板的下表面适合沿第一和第二椎骨的前外侧部分放置,并且第一和第二孔分别沿第一和第二轴延伸。第一和第二孔轴与板的下表面非正交取向。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稳定至少第一和第二椎骨的板系统,该系统包括板,它具有在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一椎骨的至少第一孔,和在所述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二椎骨的至少第二孔。板的下表面适合沿第一和第二椎骨的前外侧部分放置,并且第一和第二孔分别沿第一和第二轴延伸。第一和第二孔轴与板的下表面非正交取向。上表面和下表面在板的外侧缘和内侧缘间延伸,外侧缘的厚度大于板内侧缘处的厚度。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稳定第一和第二椎骨的板系统,该系统包括板,它具有在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一椎骨的至少第一孔,和在所述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二椎骨的至少第二孔。板的下表面适合沿第一和第二椎骨的前外侧部分放置,并且第一和第二孔分别沿第一和第二轴延伸。第一和第二孔轴与板的下表面非正交取向,上表面包括一阶梯式构型。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外侧板,它包括上表面和可沿至少两个椎骨向前外侧定位的下表面。上表面包括一阶梯式构型,它具有邻近板的内侧缘的第一部分和邻近板的外侧缘的第二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相互平行,各自包括至少一个垂直通过其中延伸以接受骨紧固件的孔,从而将板固定于至少两个椎骨。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板系统,它包括在纵分面相对侧上、沿椎骨前外侧定位的第一和第二板。一椎间盘内、长度可调节的联结机构与第一和第二板互连。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前外侧板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板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板的底面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板的侧视图,骨接合紧固件穿过其中。
图5是一脊柱区段的立体图,图1所示板位于其上。
图6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前外侧板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板的侧面立体图。
图8是图6所示板的侧视图,骨接合紧固件穿过其中。
图9是一脊柱区段的立体图,图6所示板位于其上。
图10是脊柱区段的前视图,图1所示板沿脊柱区段的一侧前外侧与其接合。
图11是脊柱区段的前视图,图6所示板沿脊柱区段的两侧前外侧与其接合。
图12是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前外侧板的上表面看去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12所示板的下表面看去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2所示板的中间侧面剖视图。
图15是沿脊柱椎骨水平定位的图12所示板的前视图。
图16是图12所示板的侧视图,骨接合紧固件穿过其中。
图17是一侧视图,显示板从前外侧与椎体相接合。
图18是一计划图,显示板从前外侧沿多个椎骨水平接合。
图19是沿脊柱中线看去的视图,显示了将前外侧板接合至脊柱的前路外科手术路径。
图20是沿椎体定位的两个板以及与板互连的椎间盘内联结机构的侧视图。
图21是沿脊柱中线看去的视图,显示将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前外侧板接合于脊柱的器具和技术。
图22是部分截面前视图,显示图21器具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
的描述为了促进对本发明原理的理解,现在将参考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并用具体语言描述这些实施方式。但是,应理解,这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认为所示装置中的任何改变和进一步改进,以及本文所述本发明原理的任何其它应用都是本发明熟练技术人员通常所明白的。
前外侧板用于附连于人体骨区段,例如脊柱的两个或多个椎骨。在一些应用中,将板放置在前外侧位置使得侵入性或板与沿脊柱前方延伸的大血管的接触最小。在脊柱的前路途径中,板可附连于两个或多个椎骨的前外侧或倾斜部分。当处于前外侧位置时,板被构造成可接受通过前路途径从前-后方轨迹插入的骨紧固件,使得对前路途径侧面组织的侵入性最小。板可与通过相同前路途径的前路融合方法相结合以稳定前外侧脊柱,这些前路途径是为了将融合构建物放置到椎间盘间隙的中所建立的。
认为板可附连于脊柱颈部、胸部、腰部和骶部区域中的任一种或其组合。板可以单侧使用,即将单一的板沿脊柱中线的一侧附连于椎骨。板也可双侧使用,即将两个板在脊柱中线的相对侧附连于椎骨。无论在板的单侧或外侧使用中,可采用多块板来稳定脊柱同一椎骨水平或多个水平。板也可以是相互附连的模块,形成沿多个椎骨区域延伸的板组合件。
通过至少一个邻近板各端的骨接合紧固件可将板固定于各个椎骨。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板包括可沿上位椎骨定位的第一部分、可沿下位椎骨定位的第二部分和在它们之间沿相邻椎骨间的脊椎间盘间隙延伸的中间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对孔,可接受骨接合紧固件以使板与上位椎骨相接合,第二部分包括一对孔,可接受骨接合紧固件以使板与下位椎骨相接合。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板包括第三部分,它具有至少一个孔,可接受骨接合紧固件以使板与第三椎骨相接合。
板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可接合或附连于板的保持元件,它们可在原位防止骨紧固件从板孔中脱出。这种保持装置的例子参见美国专利6,152,927;6,533,786;5,364,399和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0/219,516;这些申请的内容参考包括在此。也考虑其它实施方式的保持元件,包括设置在每个板孔或多个板孔中、周围或附近的卡环。卡环允许骨接合紧固件穿过其中或抵靠卡环进入板孔并进入椎骨。当回到其插入之前的构型时,骨接合紧固件形成的接触面、接合座或其它结构与卡环对齐、接触或接受卡环。卡环与骨接合紧固件间的相互作用可防止或抵抗骨接合紧固件相对于板的脱出。
参考图1-5,显示了可附连于脊椎区段的第一和第二椎骨的板10。板10包括一主体11,它具有上表面12和相对的下表面14。主体11在外侧16和内侧18之间延伸,还在头端24和尾端26之间延伸。一对第一孔20位于头端24附近,一对第二孔22位于尾端26附近。
孔20,22在上下表面12,14之间延伸并在上下表面12,14处开口,其大小可接受骨紧固件穿过其中,如图4所示。其它实施方式考虑,端部24,26中的一个或两者附近仅具有一个孔。又一些实施方式考虑,端部24,26中的一个或两者处具有两个以上的孔。另一些实施方式考虑,主体11的尺寸可沿三个或更多个椎骨延伸,在头端24和尾端26之间的各个椎骨区域提供一个或多个通过主体11的孔。
如图3所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板10包括下表面14,下表面14具有从其邻近各个头端24和尾端26突出的针柱30。针柱30可定位在各个第一和第二椎骨中,以在插入骨接合紧固件之前暂时将板10固定于椎骨。其它实施方式考虑具有两个以上针柱30、一个针柱30或没有针柱的板。另一些实施方式考虑的板具有针柱、但没有用于接受骨接合紧固件的孔。针柱可使板与椎骨相接合,和/或板可与盘内和盘外稳定结构中的一个或两种相连接,以使板固定于脊椎区段。
下表面14可包括在外侧16和内侧18之间的凹形曲率,该曲率符合抵靠放置板10的椎体前外侧的曲率。上表面12包括在外侧16和内侧18之间的凸形曲率。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外侧16处主体41的厚度大于内侧18处的厚度。如图5所示,这就使得板10的外侧16沿下表面14围绕椎体向外侧延伸,同时使主体11的上表面12进入主体11的前方的和外侧6外侧的周围组织的侵入性最小。
如图2所示,孔20,22沿与下表面14非正交的轴延伸。在这种构型中,孔22,24轴的取向使得当板10被设置在沿椎骨的前-后位置中时,该轴在基本平行于纵分面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5所示。骨接合紧固件70在图4中显示,它们可定位通过孔20,22以使板10与脊椎区段的各个椎骨相接合。在所示实施方式中,骨接合紧固件70包括在下表面14下方伸出的螺纹轴72,用于接合下方的骨结构。骨接合紧固件70还包括在上表面12附近保留在各个孔20,22中的膨大头部74。膨大头部74与主体11相接触,并在头部74抵靠主体11定位时固定板10抵靠骨结构。
如图5所示,对于其它板实施方式则至少如图10、17和18所示,板10植入取向的一个实施方式考虑沿L4和L5椎骨前外侧定位。头端24沿椎骨L4定位,尾端26沿椎骨L5定位。内侧18向内侧或朝脊柱中线定向,外侧16向外侧或远离脊柱中线定向。相对于患者,板10可定位在脊柱中线的左手侧。其它实施方式考虑板10的镜像设置在脊柱中线右手侧上。
在该植入取向中,板10位于沿脊柱中线延伸的大血管V1的外侧。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板在L4-L5椎骨上的放置使得板位于大血管V1的分支V2,V3的头侧。由于板10避免了与沿脊柱前面的大血管的接触,因此该路径的侵入性最小。可穿过用于达到L4和L5椎间盘间隙以放置融合构建物相同的路径,使板10沿脊柱定位。因为可提供外部稳定而无需后方侵入以放置板或杆结构,所以该路径的侵入性最小。并且,孔20,22的轴与前路途径形成的开口对齐也能使通过板孔放置骨紧固件器具沿路径侧向进入组织的侵入性最小。
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板40如图6-9所示。板40可附连于脊柱区段的第一和第二椎骨,例如图9所示的椎骨L4和L5。板40包括主体41,它具有上表面42和相对的下表面44。主体41在外侧46和内侧48之间延伸,也在头端54和尾端56之间延伸。一对第一孔50位于头端54附近,一对第二孔52位于尾端56附近。孔50,52在上下表面42,44间延伸并在上下表面42,44处开口,其大小可接受骨接合紧固件穿过其中,如图8所示。
其它实施方式考虑,端部54,56中的一个或两者附近具有一个孔。又一些实施方式考虑,端部54,56中的一个或两者处具有两个以上的孔。另一些实施方式考虑,主体41的尺寸可沿三个或更多个椎骨延伸,在头端54和尾端56之间的各个椎骨水平提供一个或多个通过主体41的孔。
下表面44可包括在外侧46和内侧48之间凹形曲率,该曲率符合抵靠放置板40的椎体前外侧的曲率。上表面42包括邻近内侧48的第一部分58和邻近外侧46的第二部分60。上升部分62在第一和第二部分58,60之间延伸。因此,上表面42形成在内侧和外侧48,46之间延伸的阶梯状构型。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外侧46处主体41的厚度大于内侧48处的厚度。如图9所示,这就使得板41的外侧46沿下表面44围绕椎体延伸,同时使主体41的上表面42进入位于主体41前方和外侧46外侧的周围组织的侵入性最小。
如图7所示,孔50,52沿与下表面44非正交,但相对于沿各个第一和第二部分58,60延伸的上表面42部分正交取向的轴延伸。在这种构型中,孔52,54的取向使得当板10被设置在沿椎骨的前-后位置中时,其轴在基本平行于纵分面的前-后方面上延伸,如图9所示。骨接合紧固件70在图8中显示,它们可通过孔50,52定位以使板40与脊椎区段的各个椎骨相接合。上表面部分58,60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用于引导设置骨接合紧固件70通过孔50,52。
如图9和图11所示,板40一个实施方式的植入取向考虑沿L4和L5椎骨的前外侧定位。头端54沿椎骨L4定位,尾端56沿椎骨L5定位。内侧48向内或朝脊柱中线定向,外侧46向外或远离脊柱中线定向。在图9中,相对于患者,一块板40在脊柱中线的左手侧定位。其它实施方式考虑在脊柱中线的右手侧设置镜像板40,如图11所示,实现椎骨水平的双侧盘外稳定。
类似于板10,在其植入取向中,板40位于沿脊柱中线延伸的大血管V1的外侧。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板在L4-L5椎骨上的位置将板定位在大血管V1分支V2,V3的头侧。由于板40避免了与沿脊柱前面的大血管的接触,因此该路径的侵入性最小。可穿过用于达到L4和L5椎骨间盘间隙以放置融合构建物的前路途径形成的同一入口,使板10沿脊柱定位。因为可提供外部稳定而无需后方侵入以放置板或杆结构,所以该路径的侵入性最小。并且,孔50,52的轴基本上平行于前路途径入口中的矢平面,使得沿该路径通过板孔放置骨紧固件侧向进入组织的侵入性最小。
现在参考图12-13,显示了用于前外侧稳定脊柱区段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板120。板120包括主体121,它具有上表面122和相对的下表面124。主体121在外侧126和内侧128之间延伸,也在头端136和尾端138之间延伸。一对第一孔130位于头端136附近,一对第二孔132位于尾端138附近。孔130,132在上下表面122,124间延伸并在上下表面122,124处开口,它们的大小可接受骨接合紧固件穿过其中,如图16-17所示。板120在孔130,132周围的角以及相邻板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可光滑圆钝,以消除可能侵入相邻组织和解剖学结构的尖锐角或过渡区。
板120还具有在各个第一孔130附近的第一内孔136和在各个第二孔132附近的第二内孔138。第一和第二内孔136,138可接受保持机构,以固定和/或防止骨接合紧固件从板孔脱出。这种保持机构包括紧定螺钉、卡环、螺丝垫圈组件或任何其它保持机构的实例。可还存在中央内孔134,它可与插入器、引导钻、或其它器具接合,便于板120沿脊柱的放置和固定。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紧固件可与中央内孔134相接合,以将保持元件固定在板120的上表面122上。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中央内孔13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内孔,用于接受一个或多个紧固件通过板120接合椎体间装置或椎体。板120的其它实施方式考虑,不设置内孔134,136,138中的任一个或所有。
如图14,16和17所示,下表面124可包括在外侧126和内侧128之间的凹形曲率,该曲率符合抵靠放置板120的椎体的前外侧曲率。上表面122包括在外侧126和内侧128之间的凸形曲率。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外侧126处主体121的厚度大于内侧128处的厚度。如上文其它板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这就使得板120的外侧126沿下表面124围绕椎体向外侧延伸,同时使主体121的上表面122朝内侧128进入周围组织的侵入性最小。
如图15所示,板120下表面124的曲率也可符合椎骨沿头侧和尾侧方向的表面特征。例如,主体121可包括一沿椎骨间椎间盘向盘外定位的凸形盘状部分125,和在部位125各端处的凹形口袋123,用于接受各个相邻椎骨的皮质缘。下表面122沿头端和尾端136,138延伸的部分各自的角度倾斜远离上表面122,并且相对于相邻盘状部分125为相同方向,以符合相邻椎体的外表面特征。主体121的头-尾侧曲率与内-外侧曲率结合,形成从椎体向外伸出的浅印迹轮廓。
如图16-17所示,板120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下表面124,其曲率符合沿内-外侧方向的椎骨前外侧特征。如上文其它板实施方式中所述,这种曲率有利于在通往脊柱区段的前路途径140中沿前-后放置轴142设置板120。孔130,132的轴也在平行于前路放置轴142的方向上延伸,也平行于纵分面。孔130,132的轴相对于板120的下表面124倾斜取向。在手术位置,孔130,132的轴还相对于垂直轴144倾斜取向,轴144同样垂直于设置下表面124的椎骨表面。
现在参考图18,显示了沿脊柱多个区域多水平稳定放置板120。各板120,120’的头端交错排列以使各板的内侧比外侧更加向头端延伸。各板120,120’的尾端交错排列以使外侧比内侧更加向尾端延伸。板120,120’的头端和尾端还包括在板孔之间的凹形或凹陷的末端壁部分,以嵌套接受其它板元件的各个节点或突出部分,引导板相互间定位并允许板相互邻接放置。
现在参考图19,显示了板10的操作过程,应理解,该操作过程也可应用于本文所述其它板的实施方式。在患者皮肤S中作一前路切口,形成通往包括椎骨L4的一个或多个椎骨水平的通道入口P,应理解,也可考虑通往不包括椎骨L4的其它椎骨水平的通道。通道入口P提供了基本上以纵分面SP为中心的通往脊柱的直接前路途方便径。用牵引器或其它器具操纵大血管V1以到达脊柱盘间隙,使盘间隙和椎骨准备好接受融合构建物I。融合构建物I可包括螺纹融合架、推入架、骨植入物、间隔物、骨移植物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以及骨生长材料和治疗物质。融合构建物I可以相对于纵分面SP对称或不对称。可用引导插套、牵引器、斜坡、插入器、或任何其它用于放置构建物的装置或器具来引导或融合构建物I的放置。还考虑,可沿脊柱多个水平使用融合构建物。
当融合构建物I位于椎骨间的盘间隙中时,板10可沿其间放置融合构建物的椎骨的前外侧定位。下表面14的形状符合该前外侧轮廓,而上表面12朝入口P取向且可到达入口P。在一些操作过程中,沿入口P的软组织可侧向移动,以提供用于放置和使用板10的额外空间。
然后,将骨紧固件70穿过板孔20,22定位,以使板10固定于椎骨。骨紧固件70可沿从孔20,22延伸的路径轴A1和A2定位。路径轴A1,A2基本上平行于纵分面SP延伸,因而允许骨紧固件与椎骨相接合,而不需要另外收缩或平移组织以容纳骨紧固件70的放置。可通过入口P采用标准直纹驱动器具将骨紧固件70旋入椎骨。当需要双外侧稳定时,可在纵分面SP的相对侧上将第二板从前外侧接合于椎骨。本文所述的板实施方式提供了通过与前路椎体间融合操作中所采用的前路途径相同的方向,用于前外侧使用板稳定和设置紧固件。
本文所述的板实施方式可包括朝板的内侧相互成角的头端和尾端,以限制板的内侧尺寸,也可允许板孔的设置更接近板中央轴,使板的宽度最小。两侧间板主体过渡区的角和板主体末端为圆形,以消除可能挤捏、切割或磨损组织的尖锐边缘。上下表面间板主体过渡区的表面也可以是光滑圆润的,以消除可能挤捏、切割或磨损组织的尖锐边缘。
考虑可使板的整体构型标准化并提供一定范围的尺寸。根据待稳定区域的标准化测量或手术前建模确定的患者解剖学特征,板的外形尺寸也可变化。板的形状适合前外侧附连于颈部、胸部、腰部和骶部区域中的脊柱区段的椎骨。
板孔和紧固件可被构造成能使紧固件相对于板具有固定角度取向或可变角度取向。一个或多个孔可为圆形、或长形以允许紧固件沿孔平移。孔可包括围绕其延伸的凹面,以使骨紧固件的头部陷入板中,尽可能减少紧固件从板延伸进入板附近的组织中。板可采用一个或多个保持元件来防止紧固件从板孔中脱出,使紧固件接合入板孔,和/或将紧固件固定在板孔中。
现在参考图20,显示了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操作过程,其中,第一板10沿脊柱一侧向前外侧定位,第二板10’沿脊柱另一侧向前外侧定位。双外侧、前外侧定位的板可通过盘内联结机构204相互连接。联结机构204可以是在两板间延伸的椎间盘间隙内的椎体内装置、连接杆、或融合构建物。
为了适应脊柱区段解剖学结构的和两板间间隔的变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联结机构包括一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杆。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杆包括柔性或铰合连接结构,以实现连接杆与板之间相对取向的调节。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联结机构是例如螺丝扣、中央螺丝、或滑杆。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杆包括与连杆203,203’互连的旋转连接件。可将旋转连接件安装到连杆203,203’中的一个上并可相对其自由旋转,并螺纹接合连杆203,203’中的另一个。旋转连接件的旋转缩短或增加了板10,10’之间联结机构204的长度。
还考虑,板10,10’可包括连臂202,202’,它们枢转和/或可滑动地连接于联结机构204。随着臂202,202’的缩短或延长,其可相对于联结机构204枢转。当联结机构204缩短时,将板10,10’朝相邻的前外侧椎骨表面拉动,使其与该表面牢固接合。可通过球形接头、万向接头、销联接、或其它合适的连接件来实现枢转连接。可锁定连接件,以将连臂202,202’、连杆203,203’和/或联结机构204固定在所需的与板10,10’相对的取向。
现在参考图21和22,显示了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与在正前位置放置到椎骨间一个或多个盘间隙内的融合构建物结合,沿两个或多个椎骨放置和接合板90的操作过程。板90包括紧固件70,紧固件70沿与板90的下表面正交且与纵分面倾斜取向的轴A1,A2穿过板90延伸。这样,当板90如图13所示向前外侧定位时,孔轴A1,A2从形成通往椎骨的正前方途径的入口P向外伸出。
提供器具100,它被构造成当器具100位于入口P中时,它可将骨紧固件70接合到板90的孔中。器具100包括一手柄102、第一轴部分104、和倾斜且可旋转地连接第一轴部分104的第二轴部分106。如图22所示,轴部分104,106之间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包括在第一轴部分104远端的锥齿轮108,第二轴部分106包括在其近端的锥齿轮110。齿轮108,110可被收纳在外壳112中,以防止旋转期间齿轮挤捏或磨损组织或其它解剖学结构。
齿轮108,110相互作用,使得第一轴部分104沿箭头112所示方向的旋转影响了第二轴部分106沿箭头116所示方向的旋转。第二轴部分106的远端可被安装到延伸通过板90的孔的骨紧固件上,随着其的旋转可将骨紧固件螺旋推进到板孔中。还考虑远端轴部分106可具有能够接受各种用器具100进行的操作的附连的模块构型。这种模块尖端可包括例如钻头、螺丝攻、锥钻、或螺丝刀附连元件。
虽然在附图和上述说明中详细阐述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认为这些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应理解仅显示和描述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希望保护在本发明精神范围内的所有改变和改进。
权利要求
1.一种将板固定于患者至少两个椎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正前路途径到达椎骨;在患者纵分面的第一侧上沿所述至少两个椎骨在前外侧设置板;沿大致平行于纵分面的路径将骨紧固件设置到所述至少两个椎骨中,以将板固定于所述至少两个椎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骨紧固件的步骤包括沿所述路径将一对骨紧固件分别螺纹接合到所述至少两个椎骨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骨紧固件的步骤包括沿大致平行于纵分面的方向将各个骨紧固件设置到所述椎骨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板的步骤包括将从所述板的下表面延伸的针柱嵌入所述至少两个椎骨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沿其外侧的第一厚度大于沿其内侧的第二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包括在所述内侧和外侧间凹形弯曲的下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包括在所述内侧和外侧间凸形弯曲的上表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包括上表面,其具有位于第一平面中的第一部分、位于平行于该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中的第二部分、和它们之间的上升部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包括在第一部分中、与所述第一平面垂直取向的并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间延伸的第一孔;和在第二部分中、与所述第二平面垂直取向的并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间延伸的第二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纵分面的第二侧上沿所述至少两个椎骨在前外侧设置第二板;和沿大致平行于纵分面的第二路径将骨紧固件设置到所述至少两个椎骨中,以将所述第二板固定于所述至少两个椎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用一延伸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椎骨间的盘间隙的长度可调节的联结机构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相互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沿所述两个椎骨中至少一个和沿至少另一个椎骨在纵分面的第一侧上在前外侧设置第二板;和沿大致平行于纵分面的路径设置骨紧固件,以将所述第二板固定于各个椎骨。
13.一种将板固定于患者至少两个椎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正前路途径到达椎骨;将一融合构建物设置通过正前路途径形成的入口并进入所述至少两个椎骨间的盘间隙;将板设置通过所述入口并位于沿所述至少两个椎骨的前外侧,其中,在所述前外侧位置中,所述板完全偏离纵分面侧;以及沿前-后方向使骨紧固件与椎骨接合,以将所述板固定于所述椎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合骨紧固件的步骤包括将一对骨紧固件沿前-后路径分别接合到所述至少两个椎骨中。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合骨紧固件的步骤包括将所述骨紧固件设置通过所述入口。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板的步骤包括将从所述板的下表面延伸的针柱嵌入所述至少两个椎骨中。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沿其外侧的第一厚度大于沿其内侧的第二厚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包括在所述内侧和外侧间凹形弯曲的下表面。
19.一种用于稳定脊柱区段的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板,它具有在所述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一椎骨的至少第一孔,和在所述板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二椎骨的至少第二孔,其中,所述板的所述下表面适合沿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的前外侧部分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孔分别沿第一和第二轴延伸,所述第一和第二孔轴相对于所述板的所述下表面非正交取向,使得当所述板沿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的所述前外侧部分定位时,穿过孔定位的所述骨紧固件平行于所述脊柱区段的纵分面延伸。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穿过所述板孔定位时,所述骨紧固件沿大致平行于所述纵分面的方向延伸进入所述椎骨。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包括从所述下表面延伸的用于嵌入所述椎骨的针柱。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沿其外侧的第一厚度大于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沿其内侧的第二厚度。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的所述下表面在所述内侧和外侧之间凹形弯曲。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的所述上表面在所述内侧和外侧之间凸形弯曲。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的所述上表面包括位于第一平面中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二平面中的第二部分、和它们之间的上升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部分相互平行。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包括在所述第一部分中的、与所述第一平面垂直取向的并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间延伸的第一孔;和在第二部分中的、与所述第二平面垂直取向的并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间延伸的第二孔。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在所述纵分面的与所述板相对的一侧上的、能沿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在前外侧设置的第二板;和一能设置穿过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间的盘间隙并与各个板相接合的长度可调节的联结机构。
28.一种用于稳定脊柱区段的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板,它包括在所述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一椎骨的至少第一孔,和在所述板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二椎骨的至少第二孔,所述板的所述下表面适合沿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的前外侧部分设置,所述第一和第二孔分别沿第一和第二轴延伸,所述第一和第二轴相对于所述板的所述下表面非正交取向,其中,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在所述板的外侧和内侧间延伸,所述外侧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间的厚度大于所述板在所述内侧处的厚度。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的所述下表面在所述内侧和外侧之间凹形弯曲。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的所述上表面在所述内侧和外侧之间凸形弯曲。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包括一盘状部分,它能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之间向盘外定位,具有沿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间的方向上的凸形弯曲型面。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包括邻近所述盘状部分的各个末端的第一和第二凹形弯曲口袋,所述第一和第二口袋被构造成当所述板元件的所述下表面抵靠其定位时能分别接受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的皮质缘。
33.一种用于稳定脊柱区段的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板,它具有在所述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一椎骨的至少第一孔,和在所述板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穿过板以接受骨紧固件通入第二椎骨的至少第二孔,所述板的所述下表面被构造成可沿所述第一和第二椎骨的前外侧部分设置,所述第一和第二孔分别沿第一和第二轴延伸,所述第一和第二轴相对于所述板的所述下表面非正交取向,并且所述上表面包括一阶梯式构型。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的所述上表面包括位于第一平面中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二平面中的第二部分、和它们之间的上升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平面相互平行。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孔中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中,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间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平面垂直取向;和所述第一和第二孔中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中,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间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平面垂直取向。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在所述板的内侧和外侧之间凹形弯曲。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限定一厚度,所述厚度在邻近所述外侧处大于在所述内侧处。
38.一种前外侧脊柱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在患者脊柱区段纵分面的第一侧上可沿至少两个椎骨向前外侧定位的第一板;在与所述第一板相对的纵分面的第二侧上可沿所述至少两个椎骨向前外侧定位的第二板;和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板之间延伸的长度可调节的联结机构,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板沿所述至少两个椎骨向前外侧定位时,所述联结机构可在所述至少两个椎骨间的盘间隙中定位,其中,所述联结机构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板间的长度是可调的。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板各自包括在其上表面和下表面间延伸的孔,用于接受骨紧固件。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板各自包括在所述各个板的内侧和外侧间凸形弯曲的下表面。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还各自包括从所述下表面延伸的针柱,用于接合所述脊柱区段的椎骨。
42.一种用于脊柱区段的前外侧板,所述板包括一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上表面和可沿至少两个椎骨向前外侧定位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包括一阶梯式构型,其具有邻近所述板的内侧的第一部分和邻近所述板的外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部分相互平行且各自包括至少一个垂直通过其中延伸以接受骨紧固件的孔,用于将板固定于所述至少两个椎骨。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在所述内侧和所述外侧之间凸形弯曲。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具有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邻近所述内侧处的第一厚度,和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邻近所述外侧处的第二厚度,所述第二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厚度。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稳定骨区段的板系统,它包括可与至少第一和第二骨元件接合的板(10,10’,40,90,120,120’)。为了稳定脊柱,可将板(10,10’,40,90,120,120’)附连到至少第一和第二椎骨的前外侧部分处,其结构有利于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路径将板(10,10’,40,90,120,120’)接合到椎骨。
文档编号A61B17/70GK101048110SQ200580032331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12日
发明者E·C·朗格, K·M·安德森, A·J·麦尔肯特 申请人:华沙整形外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