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95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收纳导入被检体内来获得被检体内部的图像信息的被检体内信息取得装置、例如吞入式胶囊型内窥镜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在内窥镜的领域中,出现了配备有摄像功能和无线功能的胶囊型内窥镜。这种胶囊型内窥镜是如下的结构在为了观察(检查)而被作为被检体的被检者吞入后,到被从被检者的活体(人体)自然排出为止的观察时间内,伴随着胃、小肠等的脏器的蠕动运动而在其内部(体腔内)移动,并按顺序使用摄像功能进行摄像。
在这些脏器内移动的该观察期间内,通过胶囊型内窥镜在体腔内所拍摄的图像数据被依次通过无线通信等的无线功能发送到设置于被检体的外部的外部装置,存储在设于外部装置内的存储器内。被检者通过携带具有该无线功能和存储功能的外部装置,可以在吞入胶囊型内窥镜之后,在排出该内窥镜为止的观察时间内自由行动。在观察之后,医生或护士可以根据存储在外部装置的存储器内的图像数据在显示器等显示单元上显示体腔内的图像,以进行诊断。
在这种胶囊型内窥镜中,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吞入式胶囊内窥镜,为了控制胶囊型内窥镜的驱动,提出了在其内部具备用外部磁场来进行开/关的舌簧开关,并将其收纳于包括提供该外部磁场的永久磁铁在内的外壳内的结构。即,胶囊型内窥镜内具备的舌簧开关具有如下的结构在被施加了一定强度以上的磁场的环境之下,维持断开状态,通过降低外部磁场的强度来进行接通。因此,在收纳于外壳的状态下,胶囊型内窥镜不进行驱动。而且,在吞入时,通过从外壳中取出该胶囊型内窥镜,使得胶囊型内窥镜离开永久磁铁而不易受到磁力的影响,开始驱动。通过具有这种结构,在收纳于外壳内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胶囊型内窥镜的驱动,在从外壳中取出之后,胶囊型内窥镜使用摄像功能进行图像的拍摄和使用无线功能进行图像信号的发送。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小册子第01/35813号但在这种装置中,在对被检者使用之前需要对胶囊型内窥镜进行灭菌,但胶囊型内窥镜例如在用O型环等被保持的状态下收纳于外壳中,灭菌气体难以进入外壳内,而且难以对O型环与胶囊型内窥镜的接触面以及外壳与胶囊型内窥镜的接触面等进行灭菌,有可能无法对胶囊型内窥镜整体进行均匀的灭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均匀且可靠地对收纳于收纳壳体内的胶囊型内窥镜整体进行灭菌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保持胶囊型内窥镜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本发明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特征在于,该收纳壳体具有在互相之间形成用于保持胶囊型内窥镜的保持空间区域,并将上述胶囊型内窥镜收纳于上述保持空间区域内进行保持的第1和第2保持单元;以及封闭上述保持空间区域,且具有灭菌气体透过性的灭菌薄膜。
而且,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中的某一方收纳于另一方的保持单元内。
并且,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之间还具有可以使上述灭菌气体通过的通道。
再有,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中的至少一方上还具有可以使上述灭菌气体通过的洞部。
其次,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可以使上述灭菌气体通过的网格形状。
进而,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通过点接触或者线接触来保持收纳于上述保持空间区域内的胶囊型内窥镜。
最后,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所收纳的胶囊型内窥镜保持于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中的至少一方上,而且该胶囊型内窥镜收纳于上述保持空间区域内。
本发明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通过在第1和第2保持单元间形成的保持空间区域内收纳胶囊型内窥镜进行保持,从而在能够可靠地保持胶囊型内窥镜的同时,以封闭该保持空间区域的方式来设置具有灭菌气体透过性的灭菌薄膜,由此可以得到均匀且可靠地对收纳于收纳壳体内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整体进行灭菌的效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型被检体内信息取得系统的概念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概要结构的侧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收纳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收纳壳体上取下灭菌薄膜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收纳壳体的上表面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同样的收纳壳体的侧面的侧面图。
图8是表示图5所示的实施例1的中盖部的上表面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同样的实施例1的中盖部的侧面的侧面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孔部的扩大后的A-A剖面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图5所示的收纳壳体的上表面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B-B剖面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收纳壳体上取下中盖部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5所示的实施例2的中盖部的上表面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同样的实施例2的中盖部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5所示的实施例3的中盖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1被检体;2胶囊型内窥镜;3接收装置;4显示装置;5便携型记录介质;11密闭容器;11a前端罩;11a1抛光部;11b躯干部罩;20发光元件(LED);21LED驱动电路;22固体摄像元件;23CCD驱动电路;24RF发送单元;25发送天线部;26系统控制电路;27成像透镜;29电池;31接收夹克;32外部装置;
40收纳壳体;40a保持空间区域;40b通道;41泡壳封装;41a、42a圆筒部;41b、42b把手部;41c、42c边缘部;41d、42d突起部;41e、42e底面;41e1外侧底面;41e2内侧底面;41e3保持部;41e4突起部;42中盖部;42e1孔部;42e2突起;42e3阶梯部;42f、42g洞部;43灭菌薄膜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16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实施例。而且,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实施方式的变更。
实施例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型被检体内信息取得系统的概念的系统示意图。在图1中,该胶囊型内窥镜系统具有作为被导入被检体1的体腔内的无线型被检体内信息取得装置的吞入式胶囊型内窥镜2,以及配置在被检体1的外部,与胶囊型内窥镜2之间对各种信息进行无线通信的作为体外装置的接收装置3。而且,无线型被检体内信息取得系统具有根据接收装置3所接收的数据来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装置4以及在接收装置3和显示装置4之间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便携型记录介质5。
如图2的侧剖面图所示,胶囊型内窥镜2具有如下的构成要素作为外装壳体的密闭容器11;位于密闭容器11内,射出用于照明例如体腔内的被检体部位的照明光的LED等的多个发光元件20;接受照明光的反射光来拍摄被检体部位的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22(下面代表性地称为“CCD 22”);在该CCD 22上成像被摄体的像的成像透镜27;将该CCD 22所获得的图像信息等调制为RF信号来进行发送的RF发送单元24;放出RF信号的电波的发送天线部25;以及电池29等。
密闭容器11为人能吞入的大小,将大致半球状的前端罩11a和筒形状的躯干部罩11b弹性嵌合,形成将内部液密性地密封的外装壳体。前端罩11a为大致半球状的圆顶形状,圆顶的后侧开口为圆形形状。该前端罩11a由具有透明性或者透光性的透明部件、例如适于确保光学性能和强度的环烯烃聚合物或者聚碳酸酯等形成,而且具有对其表面进行抛光加工的后述的抛光部11a1,既可以将来自发光元件20的照明光透过到密闭容器11的外部,又可以将该照明光在被检体上的反射光透过到内部。该抛光部11a1形成于由固体摄像元件22的拍摄范围等所确定的规定的抛光范围(图2中单点划线a,a所示范围)内。
另外,躯干部罩11b位于前端罩11a的后端,是覆盖上述构成要素的部件。该躯干部罩11b使圆筒形状的躯干部和大致半球形状的圆顶形状的后端部形成为一体,该躯干部的前侧开口为圆形形状。该躯干部罩11b由适于确保强度的聚砜等形成,将后述的照明单元、摄像单元和电池29收纳于躯干部,将无线发送单元收纳于后端部。
如图3的框图所示,胶囊型内窥镜2在密闭容器11的内部具有作为照明单元的LED 20和控制LED 20的驱动状态的LED驱动电路21、经由成像透镜27拍摄来自LED 20所照射的区域的反射光即体腔内的图像(被检体内信息)的作为摄像单元的CCD 22和控制CCD 22的驱动状态的CCD驱动电路23、作为无线发送单元的RF发送单元24和发送天线部25。
而且,胶囊型内窥镜2通过具有控制这些LED驱动电路21、CCD驱动电路23和RF发送单元24的动作的系统控制电路26,从而在将该胶囊型内窥镜2导入被检体1内的期间,按照用CCD 22来获得LED 20所照射的被检部位的图像数据的方式进行动作。该所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而通过RF发送单元24而转换为RF信号,经由发送天线部25发送到被检体1的外部。进而,胶囊型内窥镜2具有向系统控制电路26提供电力的电池29,系统控制电路26具有将电池29所提供的驱动电力分配给其他的构成要素(功能执行单元)的功能。
该系统控制电路26具有例如连接于各构成要素和电池29之间的具有切换功能的开关元件和锁存电路等。而且,当施加了来自外部的磁场时,该锁存电路使开关元件成为接通状态,之后保持该接通状态,将来自电池29的驱动电力提供给胶囊型内窥镜2内的各构成要素。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对胶囊型内窥镜2内具备的具有摄像功能的摄像单元、具有照明功能的照明单元以及具有无线功能的无线发送单元总称为执行规定功能的功能执行单元。具体而言,除去系统控制电路26之外都是执行预设的规定功能的功能执行单元。
如图1所示,接收装置3具有作为接收从胶囊型内窥镜2无线发送的体腔内的图像数据的无线接收单元的功能。该接收装置3具有穿着于被检体1上且具有未图示的多个接收用天线的接收夹克31和对所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信号处理等的外部装置32。
显示装置4用于显示胶囊型内窥镜2所拍摄的体腔内图像等,具有根据便携型记录介质5所得到的数据来进行图像显示的工作站等的结构。具体而言,显示装置4既可以构成为由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等来直接显示图像的结构,还可以构成为像打印机等那样向其他介质输出图像的结构。
便携型记录介质5还可与外部装置32和显示装置4连接,具有安装于二者之上,在连接时可以输出或者记录信息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便携型记录介质5具有如下的结构在胶囊型内窥镜2于被检体1的体腔内移动的期间,便携型记录介质5插入外部装置32中,记录胶囊型内窥镜2所发送的数据,接着,当胶囊型内窥镜2从被检体1排出后,即结束了被检体1的内部的拍摄后,从外部装置32取出而插入显示装置4上,通过该显示装置4,读取记录在便携型记录介质5中的数据。例如该便携型记录介质5由Compact Flash(注册商标)存储器等构成,可经由便携型记录介质5来间接进行外部装置32和显示装置4之间的数据的输入输出,与有线地直接连接外部装置32和显示装置4之间的情况不同,被检体1在拍摄体腔内时可以自由活动。
另外,具有功能执行单元的胶囊型内窥镜在对被检者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灭菌以保持其灭菌状态。于是,在该实施例中,将上述胶囊型内窥镜2收纳于可以进行灭菌的收纳壳体中。下面使用图4至图12来说明实施例1的收纳壳体。此处,图4是表示收纳该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收纳壳体上取下灭菌薄膜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收纳壳体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同样的收纳壳体的侧面的侧面图,图8是表示图5所示的实施例1的中盖部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同样的实施例1的中盖部的侧面的侧面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孔部的扩大后的A-A剖面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图5所示的收纳壳体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图11的B-B剖面的剖面图。
首先,在图4和图5中,收纳壳体40具有由可以在内部收纳胶囊型内窥镜2的外部收纳部构成的泡壳(blister)封装41、由设置在泡壳封装41内的在与泡壳封装41之间保持胶囊型内窥镜2的内部收纳部构成的中盖部42和设置在泡壳封装41的上表面上用于封闭泡壳封装41的开口的灭菌薄膜43。而且,泡壳封装41和中盖部42构成第1和第2保持单元。
如图6和图7所示,泡壳封装41具有有底的圆筒部41a、设置于该圆筒部41a的开口上部边缘的局部上的舌片形状的把手部41b、设置于该圆筒部41a的开口上部边缘和把手部41b的外周的边缘部41c、以及设置于圆筒部41a的周面上的从圆筒部41a的内部向外部方向突出的大致半圆柱形状的多个突起部41d。
该圆筒部41a具有底面41e,该底面41e由设置在圆筒部41a的外周侧的外侧底面41e1和设置在该外侧底面41e1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内侧底面41e2构成。内侧底面41e2形成为规定半径的圆盘形状,外侧底面41e1由从内侧底面41e2的位置朝向圆筒部41a的外部(开口方向的反方向)突出的底面构成,下表面形成为具有规定宽度的中空的圆环形状。如图7所示,该外侧底面41e1和内侧底面41e2之间产生高低差D。而且在内侧底面41e2的中央部分上设置有从内侧底面41e2的位置朝向外侧底面41e1方向凹陷的大致半球形状的保持部41e3。该保持部41e3用于保持构成胶囊型内窥镜2的躯干部罩11b的圆顶形状的后端部,在内侧朝开口方向设置了十字形状的突起部41e4,灭菌气体进入由线接触所保持的躯干部罩11b的后端部,能够均匀地对该后端部整体进行灭菌。而且,该突起部41e4可以构成为由多个突起构成,分别用点接触来保持后端部。
把手部41b的上表面由大致三角形的板状部件构成,如图5所示,构成为可以抵接后述的中盖部42的把手部42b。边缘部41c具有规定的宽度,按照阶梯状的高一级的状态设置在圆筒部41a的开口上部边缘和把手部41b的外周,用于抑制抵接于把手部41b上的中盖部42的把手部的动作。而且,该边缘部41c的高度构成为大于等于抵接于把手部41b上的中盖部42的把手部42b和边缘部42c的厚度,在将该中盖部42收纳于泡壳封装41内的状态下,可以将灭菌薄膜43贴在边缘部41c的上表面上。
该突起部41d由设置在圆筒部41a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半圆柱形状的突起构成,构成为上端(圆筒部41a的开口侧)的直径最大,随着朝向下端(底面41e侧)而直径逐渐变小,并且,沿着圆筒部41a的长度方向分别大致以等间隔配置。该突起部41d的上端开口,下端形成为半圆顶形状的底面。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分别在圆筒部41a的周面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了5个突起部41d。
如图8和图9所示,中盖部42具有有底的圆筒部42a、设置于该圆筒部42a的开口上部边缘的局部上的舌片形状的把手部42b、设置成在该圆筒部41a的开口上部边缘与把手部42b连接的边缘部42c和从圆筒部42a的内部向外部方向突出的大致半圆柱形状的多个突起部42d。
如图8至图12所示,该圆筒部42a具有底面42e,该底面42e的中央部分设置有用于保持胶囊型内窥镜2的孔部42e1。该孔部42e1形成为具有从底面42e的位置向圆筒部42a的内部(开口方向)突出的上表面的大致圆筒的剖面凸形状,其内径由比胶囊型内窥镜2的外径大一些的内径构成。该孔部42e1的内周上形成有多个朝向孔部42e1的开口且在长度方向上为直线状的突起42e2,在本实施例中为4个。而且,在该孔部42e1的上表面侧上设有阶梯部42e3,该阶梯部42e3内径由比孔部42e1的开口侧的内径小的直径构成。如图12所示,在将中盖部42收纳于泡壳封装41内时,包含该圆筒部42a的孔部42e1的底面42e与包含泡壳封装41内的保持部41e3的内侧底面41e2形成本发明的保持空间区域40a,可以收纳胶囊型内窥镜2来进行保持。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图12所示,在将胶囊型内窥镜2的前端罩11a侧插入孔部42e1时,构成为突起42e2用线接触来保持密闭容器11的躯干部罩11b的一部分,并且阶梯部42e3的前端部用线接触来保持前端罩11a的一部分,使得单点划线a,a范围内的抛光部11a1与包含突起42e2和阶梯部42e3的孔部42e1的构成部分成为非接触的状态。而且,这些突起42e2不限于沿孔部42e1的长度方向形成为直线形状,还可以构成为例如在孔部42e1上设置多个突起部,分别用点接触来保持密闭容器11的躯干部罩11b的一部分。
把手部42b的上表面由略小于把手部41b的大致三角形的板状部件构成,如图8、图11所示,其与设置于圆筒部41a的开口上部边缘的边缘部42c形成为一体。当中盖部42收纳于泡壳封装41内时,该把手部42b构成为可与泡壳封装41的把手部41b相抵接。另外,边缘部42c设置于圆筒部42a的开口上部边缘,当中盖部42收纳于泡壳封装41内时,该边缘部42c构成为可抵接于泡壳封装41的开口上部边缘。如上所述,这些把手部42b和边缘部42c的厚度构成为小于等于泡壳封装41的边缘部41c的厚度。而且,当该中盖部42收纳于泡壳封装41内时,由该边缘部41c将把手部42b的动作限制在把手部41b的宽度的范围内,并且当在边缘部41c的上表面贴上了灭菌薄膜43时,包含这些把手部42b和边缘部42c的中盖部42的整体成为收纳于泡壳封装41内的状态。
突起部42d由设置于圆筒部42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半圆柱形状的突起构成,并且沿着圆筒部42a的长度方向分别大致等间隔地配置。该突起部42d的上端开口,下端形成为半圆顶形状的底面。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在圆筒部42a的周面上分别大致等间隔地配置了5个突起部42d。这些突起部42d在中盖部42收纳于泡壳封装41内、把手部41b与把手部42b抵接的状态下,分别形成在不与泡壳封装41的突起部41d对置的位置上而且形成为突起部42d的最突出部分可接触圆筒部41a的内周面,防止中盖部42在泡壳封装41内晃动。
如图5、图11、图12所示,在泡壳封装41的突起部41d的内周面和中盖部42的圆筒部42a的外周面之间通过空隙形成了本发明的通道40b,可以经由灭菌薄膜43使从外部进入的灭菌气体通过。另外,该通道40b与保持空间区域40a互相连通,通过通道40b的灭菌气体可以到达保持空间区域40a。
另外,胶囊型内窥镜2在内部具有根据来自外部的磁场进行开/关动作的电源供给用的舌簧开关(未图示),通过图2所示的LED 20的闪烁而向外部通知该舌簧开关变为接通状态而向各功能执行单元提供了电源。于是,在使用时从收纳壳体40剥落灭菌薄膜43,将磁体(磁铁)收纳于中盖部42的圆筒部42a内侧,通过该所收纳的磁体的磁场来使舌簧开关成为接通状态,能够根据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孔部42e1来确认LED 20的闪烁状态。即,孔部42e1除了对胶囊型内窥镜2的保持和保护功能之外,还具有易于进行LED的闪烁确认的功能。
这样,在该实施例中,在中盖部42收纳于泡壳封装41内时,将所制造的胶囊型内窥镜2收纳于由中盖部42的底面42e和泡壳封装41内的内侧底面41e2所形成的保持空间区域40a内,通过用保持部41e3和孔部42e1来进行保持,将胶囊型内窥镜2置于收纳壳体40内。接着,将灭菌薄膜43热密封于该收纳壳体40的开口之后,通过对收纳壳体40的整体进行EOG灭菌,可以消灭收纳壳体40内部的细菌,使得通过点接触或者线接触而保持于保持空间区域40a内的胶囊型内窥镜2的整体均匀且可靠地成为灭菌状态。而且,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所热密封的灭菌薄膜43防止新细菌进入收纳壳体40内,从而可以保持收纳壳体内的灭菌状态。
而且,在对被检者使用时,从收纳壳体40上剥落灭菌薄膜43,例如将灭菌完毕的磁体收纳于中盖部42的圆筒部42a的内侧,使胶囊型内窥镜2的舌簧开关接通,可从电池29向各功能执行单元提供电源。接着,如图13所示,用手指捏着中盖部42的把手部42b而将中盖部42从泡壳封装41内取出时,胶囊型内窥镜2可以在不触及任何人的手而保持于孔部42e1内的状态下被取出。而且,为了取出中盖部42,也可以例如用手指捏着从中盖部42的内侧取出孔部42e1。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泡壳封装和中盖部间形成通道和连通该通道的保持空间区域,而且在所形成的保持空间区域内收纳胶囊型内窥镜而以线接触来保持,从而能够可靠地保持胶囊型内窥镜,同时由于用具有灭菌气体透过性的灭菌薄膜以封闭该通道和保持空间区域的方式来封闭泡壳封装的开口,所以在气体灭菌时,灭菌气体经由通道和保持空间区域还能进入胶囊型内窥镜的接触部分,进行气体灭菌,由此能够对收纳于收纳壳体的胶囊型内窥镜整体进行均匀且可靠的灭菌。
实施例2图14是表示图5所示的实施例2的中盖部的上表面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而且,在以下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同样的符号。图中,中盖部42在孔部42e1的近邻处的底面42e上具有多个洞部42f,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了4个洞部42f,灭菌气体经由该洞部42f可以在中盖部42的内侧和外侧流通。通过将该洞部42f设置于临近孔部42e1的位置上,使得灭菌气体能够尽早到达保持于孔部42e1内的胶囊型内窥镜2,能更迅速地使胶囊型内窥镜2的整体处于均匀且可靠的灭菌状态。
而且,图15是表示同样的实施例2的中盖部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中,在孔部42e1的头顶部设有洞部42g,灭菌气体经由该洞部42g可以在中盖部42的内侧和外侧流通。由于该洞部42g设置于保持胶囊型内窥镜2的孔部42e1的头顶部,所以能进一步增快灭菌气体到达胶囊型内窥镜2,能更迅速地使胶囊型内窥镜2的整体处于均匀且可靠的灭菌状态。
而且,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的2个例子,还可以例如组合这2个例子而在底面42e和孔部42e1的头顶部上设置洞部42f、42g,在孔部42e1的周面上设置与上述同样的洞部。这些情况下也能获得与实施例2同样的效果。而且,除此以外还可以在中盖部42的圆筒部42a的周面上设置洞部。
实施例3图16是表示图5所示的实施例3的中盖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中,在本实施例中,用网眼形状的网格构成除去中盖部42的把手部42b和边缘部42c的部分、即圆筒部42a、底面42e和孔部42e1,灭菌气体可以在中盖部42的内侧和外侧流通。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全部用网格构成中盖部42的主要部分,所以能进一步增快灭菌气体到达胶囊型内窥镜2,能更迅速地使胶囊型内窥镜2的整体处于均匀且可靠的灭菌状态。
而且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例如也可以仅用网格构成圆筒部42a的周面、底面或者孔部,还可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来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对于被导入人体内部来观察被检部位的医疗用观察装置是有用的,特别适于均匀且可靠地对收纳于收纳壳体内的胶囊型内窥镜整体进行灭菌。
权利要求
1.一种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该收纳壳体具有在互相之间形成用于保持胶囊型内窥镜的保持空间区域,并将上述胶囊型内窥镜收纳于上述保持空间区域内进行保持的第1和第2保持单元;以及封闭上述保持空间区域,具有灭菌气体透过性的灭菌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中的某一方保持单元收纳于另一方保持单元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之间还具有可以使上述灭菌气体通过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中的至少一方上还具有可以使上述灭菌气体通过的洞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可以使上述灭菌气体通过的网格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通过点接触或者线接触来保持收纳于上述保持空间区域内的胶囊型内窥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所收纳的胶囊型内窥镜保持于上述第1和第2保持单元中的至少一方上,而且该胶囊型内窥镜收纳于上述保持空间区域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胶囊型内窥镜的收纳壳体,在将中盖部(42)收纳于泡壳封装(41)中时,在该中盖部(42)的底面(42e)和泡壳封装(41)的内侧底面(41e2)之间形成可以收纳胶囊型内窥镜(2)的保持空间区域(40a),而且通过用设置于泡壳封装(41)上的保持部(41e3)和设置于中盖部(42)上的孔部(42e1)来保持胶囊型内窥镜(2),从而将胶囊型内窥镜(2)设置于收纳壳体(40)内,并且通过用灭菌薄膜(43)封闭泡壳封装(41)的开口,可以均匀、可靠地对收纳于收纳壳体内胶囊型内窥镜的整体进行灭菌。
文档编号A61B5/07GK101065047SQ20058004012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5日
发明者濑川英建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