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脊柱矫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42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脊柱矫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进一步是指人体全脊柱矫正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脊柱相关疾病越来越多的被医学界所认识,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把精力投入到了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中。许多曾经无法解释的临床症状通过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并给予治疗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人体脊柱是由32个不同形态的椎体组成。上部通过左右环枕关节及环枕筋膜与枕骨相联,下部通过腰5骶1椎间盘及周围韧带与骶骨及左右两髂骨所组成的骨盆相联。其主要功能为支撑人体及保护周围中枢神经的器官。正常情况下,人体脊柱除颈1、2外均以椎间盘、后关节及所附韧带等组织将椎体与椎体之间有序的连接在一起,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形成了静态中脊柱侧面的四个生理曲度及正面的垂直位。人体运动时每个椎体在周围肌肉及韧带的协同作用下,以高度非线性运动的方式,按照各自不同的功能完成人体运动的不同姿势。全身所有的脊神经及植物神经,按照各自不同的位置从脊柱中的椎间孔及椎体旁穿出或下行,并支配所管辖的器官。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不段改变,人体脊柱中椎体间位移现象(椎体间的旋转式错位、椎体的侧弯、侧移、生理曲度改变、椎体滑脱等等)越来越多,并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相关疾病,如除颈肩腰腿痛外,与一些内科功能性疾病也存在着密切关联(如高血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心脏病等等)临床上通过脊柱矫正治疗后,许多症状都得已缓解。其机理认为是通过脊柱矫正治疗后,纠正了脊柱中椎体间的位移现象,恢复了脊神经及植物神经的位置,从而使所支配区脏器正常运作。通过对脊柱生物力学及病理学分析,加之多年的临床实践,意识到目前临床上常用传统的垂直牵引及局部的旋转复位方法等,不能够对整个脊柱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治疗,故特设计出一种全脊柱矫正装置,用于人体脊柱中椎体任何形式的位移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研制出一种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目的是使人们在无痛苦的情况下,使用该装置可定期调整由于不正确姿势引起的椎体间的移位,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及排列顺序,使脊柱中穿出的脊神经及植物神经维持正常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全脊柱矫正装置包括安装在支座上的矫正台,该矫正台的台面为一张紧的软面层;在该矫正台中并在所述软面层下面设有一个安装在行走机构上的矫正器,所述行走机构同驱动机构相连而可在所述矫正台两端部之间的水平方向上作往复直线运行,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矫正器的中部为一顶部敞口的凹槽,该凹槽的两端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直线运行方向一致,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轮置于在垂直方向为曲线的曲线轨道上,且所述曲线轨道有依序由符合人体脊柱生理曲度的颈曲上凸曲线、胸曲下凹曲线、腰曲上凸曲线、骶骨下凹曲线组成的相同于人体全脊柱生理曲度的轨道曲线。
以下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所述装置包括安装在支座1上的矫正台2(该矫正台周边可设有支撑),矫正台2的台面3为一张紧的软面层;参见图2,在该矫正台中并在所述软面层下面设有一个安装在行走机构上的矫正器4,所述行走机构同驱动机构相连而可在所述矫正台2两端部5、6之间的水平方向(设为直角坐标系的X方向)上作往复直线运行,其结构特点是,如图4所示,所述矫正器4的中部为一顶部敞口的凹槽7,该凹槽7的两端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直线运行方向一致;所述凹槽7的形状是,该凹槽7可与人体脊柱背侧棘突、后关节及横突形成的“凸”样形状相啮合;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轮8置于在垂直方向(设为所述直角坐标系的Y方向,即高度方向)为曲线的曲线轨道9上,且所述曲线轨道9有依序由符合人体脊柱生理曲度的颈曲上凸曲线10、胸曲下凹曲线11、腰曲上凸曲线12、骶骨下凹曲线13组成的相同于人体全脊柱生理曲度的轨道曲线(参见图5)。
如图1所示,可以在所述矫正台2的后端加装一个辅助台15,用以支承人体的腿部。所述软面层是指有一定强度、可托起人体上身的软质层,如一定厚度的帆布、无纺布及适宜材质的其它面层均可,按常规方法张紧在矫正台(箱体)的上端口即可,可依所述上端口两侧的相应曲线边成型(参见图2)。
所述行走机构的一种实施结构是(参见图2、图3),二条曲线轨道9分别设置在矫正台2内腔两侧,装在车轴16两端的两只行走轮8分别置于所述两条曲线轨道9上,车轴9上装有支架17,矫正器4安装在所述支架17上。
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种实施结构是(参见图2),在矫正台2内腔两端分别安装主动轴18和从动轴19,传动皮带20套装在该两轴上且与所述车轴16固定连接(参见图3)。主动轴18的一端同一电动机(如伺服电极)的转轴相连接,只要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方向及旋转圈数,即可实现矫正器4的不同运行模式。
参见图4,可以在所述矫正器4中设置电发热器21(如电发热灯、半导体陶瓷电热元件等常规电热原件);如图2所示,还可在矫正台2中设置电发热器22(采用常规电热元器件),这些电发热元件起红外热疗作用。
参见图6、图7,还可将所述矫正器4设计为可左右摆动一定角度的结构;该结构的一种实施例是,矫正器4装在一根小轴23上并在底部设置一前端顶住所述小轴23的紧固螺钉24,小轴23两端固定安装在支架17上;使用时,松开紧固螺钉24,使矫正器4摆动一个角度后,再拧紧该紧固螺钉24即可。还可设置如图7所示的矫正器4自动摆动机构,其结构是,矫正器4装在小轴23上,小轴23经两端的轴承座25、26安装在支架17上,小轴23的一端经齿轮传动副27同一伺服电动机28的转轴联接。控制伺服电动机28的旋转角度,即可实现矫正器4的预定摆动。
参见图1和图2,还可将所述台面3设计为与曲线轨道9相同并对应的曲线形状的曲面,并在所述颈曲上凸曲线10对应的曲面前端设置后脑下凹面14和水平端面29。
本发明所述装置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人体仰面躺在图1所示矫正台4上(头朝左,脚朝右)并使用脊柱曲线与台面3(或是曲线轨道9)的相应曲面相对应,同时使矫正器4的凹槽7对准脊柱棘突部位,接通工作电源,则矫正器4会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沿人体脊柱棘突方向在全脊柱长度范围内,按预定运行模式对全脊柱周围的骶棘肌进行挤压,从而矫正了所述椎体的位移。另外通过首先设计好的人体生理曲线,利用人体自身重量及矫正头的矫正,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的存在。并辅以适当温度的加热治疗,使骶棘肌放松,有助于错位椎体的矫正。它包括一、枕、颈部矫正1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目前传统的颈椎垂直牵引式存在着①无法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②更加改变了颈椎后上、下关节面的方向,破坏了颈椎生物力学的运动模式,使颈椎在前屈,后伸时所伴随的椎体间水平位移的运动形式不能够完成,从而增加了其它颈椎体间为完成颈部的活动而代偿性的增加其水平位移的活动范围,加速了颈椎体的退变现象。
而本发明全脊柱矫正装置则可通过人体自身重量及设计好的人体颈椎生理曲度,利用矫正头进行生理性的牵引,使颈椎体恢复原有位置,关节面的正常咬合均可得到生理性的恢复。促使颈椎前屈、后伸时耦合的椎体间水平位移的颈椎生物力学现象的恢复。
(2)缓解颈前肌挛缩由于是采用按人体颈椎生理曲度进行的牵引,缓解了因生理曲度变直引起的颈前肌及前纵韧带的挛缩。
(3)颈椎体间隙变窄传统的牵引主要是针对某一部位进行牵引,这种牵引形式有可能出现椎体间韧带及联结组织松弛部通过牵引更加加大了椎体间的间隙,而由于肌群紧张或有旋转式错位的椎体间狭窄现象不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牵引。本发明全脊椎矫正装置则是利用人体自身重量,通过矫正头(即矫正器)对颈部骶棘肌的挤压,间接的使颈椎移位的棘突、后关节及横突归位,起到了复合式矫正的功效。在缓解颈骶棘肌紧张及旋转式错位的同时,对每一椎体间进行了牵引,可改善椎体间隙变窄的现象。
(4)颈椎侧弯或某一椎体侧偏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矫正头近棘突侧对颈椎侧弯的棘突挤压,纠正颈椎侧弯的现象。
(5)颈椎体后移可通过矫正头(矫正器)对椎体后移所引起的两侧颈骶棘肌的凸起进行挤压,恢复椎体后移现象。
(6)颈椎体旋转式错位可通过矫正头对旋转椎体所引起的一侧颈骶棘肌的凸起及棘突侧移进行挤压,恢复椎体旋转式错位的现象。
(7)环椎侧移及枢椎棘突偏歪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矫正头(即矫正器)近棘突侧对环椎及枢椎棘突偏歪一侧枕下软组织进行挤压,从而矫正环椎及枢椎棘突的偏歪现象。
(8)枕后及颈后肌群紧张通过发热的矫正头(即矫正器)缓解枕及颈后肌群的紧张及挛缩。
二、胸椎矫正(1)胸椎侧弯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矫正头近棘突侧对胸椎侧弯的棘突挤压,矫正胸椎侧弯的现象。
(2)胸椎后移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矫正头对棘突两旁骶棘肌的挤压,推动后移胸椎体的复位。
(3)胸椎体间僵硬现象全脊椎矫正装置利用人体自身重量,通过矫正头对胸椎体的挤压在缓解旋转式错位的同时,对每一胸椎体间进行牵引,可恢复胸椎体间的距离,缓解胸椎体间僵硬的现象,促其胸椎正常活动恢复。
(4)胸椎旋转式错位全脊椎矫正装置利用人体自身重量,通过矫正头对因胸椎旋转式错位引起的一侧胸骶棘肌的挤压,迫使所止的错位椎体归回原位。
三、腰椎矫正(1)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传统的牵引只能够采用垂直式,确切的说这种牵引更加破坏了腰椎的生理曲度,同时也改变了腰椎软组织力学结构及后关节的受力面。全脊柱矫正装置则可通过人体自身重量根据人体腰椎的生理曲度进行生理性的牵引,使腰椎恢复原有位置,促使关节面的正常咬合,恢复腰生物力学的正常功能。
(2)腰椎生理曲度下移正常情况下,腰椎生理曲度以第三腰椎为中心,但由于生活习惯使大部分的患者都出现了腰椎生理曲度下移至腰5骶1部的现象。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首先设计好的腰椎正常生理曲线,利用人体自身重量通过矫正头的挤压使变形的腰椎曲线恢复其正常。
(3)腰骶角增大腰骶角的加大可使腰椎的正常运动发生改变,增加腰5,骶1椎体间的水平运动度,其负荷加重,加速了腰骶部的退变速度。全脊柱矫正装置则可通过首先设计好的腰骶椎正常生理曲度,利用人体自身重量通过矫正头挤压,使增大的腰骶角恢复正常。腰骶角的恢复对腹腔及盆腔内脏器的归位也有很大的作用。
(4)腰椎间隙变窄传统的牵引主要是针对某一部位进行牵引,有可能出现椎体间韧带及联结组织松弛者通过牵引更加加大了椎体间的间隙,而由于肌群紧张或有一定旋转式错位的椎体间不能够得到充分的牵引。全脊椎矫正装置则是利用人体自身重量,通过矫正头对腰骶部骶棘肌的挤压,使腰椎体的错位得到缓解,矫正头对每一腰椎体间进行的牵引,同时可改善前屈、后伸时耦合的椎体间水平位移的生理力学现象,而从减少了代偿性增加其它椎体间活动度的现象。
(5)腰椎体的滑脱现象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矫正头对腰部滑脱椎体上下突起的腰骶棘肌的挤压,改善滑脱椎体的位置。
(6)腰大肌间隙的张力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对腰椎体两侧骶棘肌的挤压,可缓解因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及椎体旋转错位引起椎体侧所止腰大肌的紧张或挛缩的现象,改善从腰大肌间隙通过腰丛的通道,减少其刺激症的表现。
四、骨盆矫正(1)骶骨点头位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设计好的腰、骶部曲线,使矫正头对腰椎及过水平位的骶尾部进行挤压,减少腰骶角度,使腰骶关节面恢复正常位置。全脊柱矫正装置也可通过对腰骶部软组织的挤压,对骶髂关节也有调节作用。
(2)髂骨前、后或向内及向外位移通过矫正头对左、右骶髂关节面的挤压,一方面可使骶髂关节的耳状面更加咬合,另一方面可挤压左、右髂骨使其恢复至原有位置。
(3)双下肢假性不等长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对骶髂关节的调整,间接的改变双下肢假性不等长及耻骨联合的错位。
五、对植物神经的调整人体脊柱中椎体的位移,不可避面的会挤压或牵拉位于椎体前两侧所通过的植物神经链,从而影响所支配内脏的功能。全脊柱矫正装置可通过矫正头及人体自身重量纠正椎体间位移,使植物神经链的病理现象得以改善,恢复所支配内脏的正常功能。
六、全脊柱矫正对脊柱的整体调节本发明认为脊柱是一个器官。脊柱中任何一个部位的错位均有可能引起其上下椎体位置改变,任何一段椎体曲度的改变,都会出现其上部或下部曲度的变化,故此,全脊柱矫正装置以整体观为主导,进行了枕、颈、胸、腰、骶、骨盆及下肢的全方位矫正。
目前临床上对脊柱的调整基本上多采用按部位的调整,且只注意到某一方面,如美国整脊疗法虽有较完整的整脊手法及影像学的客观指标,但却忽略了脊柱周围软组织对脊柱的影响及在调整生理曲度方面的不足。全脊柱矫正装置则从脊柱的整体观出发,充分考虑了目前脊柱矫正疗法的不足之处,使与脊柱有关的组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
由以上可知,本发明为一种全脊柱矫正装置,它可在人们无痛苦的情况下,使用该装置可定期调整由于不正确姿势引起的椎体间的移位,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及排列顺序,使从脊柱中发出的脊神经及植物神经回复正常位置,使其所支配脏器正常运作;全脊柱矫正装置适应于脊柱椎体位移所引起的与之相关的疾病(脊柱相关疾病)。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矫正台2的一种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矫正器(矫正头)的一种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表示曲线轨道9或台面3的曲线(曲面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和图7分别表示矫正器4的二种不同摆动机构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支座, 2-矫正台, 3-台面,4-矫正器, 5、6-端部, 7-凹槽,8-行走轮, 9-曲线轨道,10-颈曲上凸曲线(面),11-胸曲下凹曲线(面),12-腰曲上凸曲线(面),13-骶骨下凹曲线(面),14-后脑下凹曲线(面),15-辅助台, 16-车轴, 17-支架,18-主动轴, 19-从动轴, 20-传动皮带,21、22-电发热器,23-小轴, 24-紧固螺钉,25、26-轴承座, 27-齿轮传动副, 28-伺服电动机,29-水平端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装置由装在支座1上的矫正台2和辅助台15组成,矫正台2的台面3为一张紧的帆布软面层,参见图2,所述软面层下面设有一个安装在行走机构上的矫正器4,所述行走机构同驱动机构相连而可在所述矫正台2两端部5、6之间的水平方向(设为直角坐标系的X方向)上作往复直线运行,如图4所示,所述矫正器4的中部为一顶部敞口的凹槽7且该凹槽7的两端开口与所述直线运行方向一致,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轮8置于在垂直方向(设为所述直角坐标系的Y方向,即高度方向)为曲线的曲线轨道9上,且所述曲线轨道9有依序由符合人体脊柱生理曲度的颈曲上凸曲线10、胸曲下凹曲线11、腰曲上凸曲线12、骶骨下凹曲线13组成的相同于人体全脊柱生理曲度的轨道曲线(参见图5)。
如图1所示,在所述矫正台2的后端加装一个辅助台15,用以支承人体的腿部。所述软面层按常规方法张紧在矫正台(箱体)的上端口即可。
所述行走机构的结构是(参见图2、图3),二条曲线轨道9分别设置在矫正台2内腔两侧,装在车轴16两端的两只行走轮8分别置于所述两条曲线轨道9上,车轴9上装有支架17,矫正器4安装在所述支架17上。
所述驱动机构的结构是(参见图2),在矫正台2内腔两端分别安装主动轴18和从动轴19,传动皮带20套装在该两轴上且与所述车轴16固定连接(参见图3)。主动轴18的一端同一电动机(如伺服电极)的转轴相连接,只要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方向及旋转圈数,即可实现矫正器4的不同运行模式。
参见图4,在所述矫正器4中设置电发热器21(采用半导体陶瓷电热元件);如图2所示在矫正台2中设置电发热器22(采用常规半导体陶瓷电热元器件),发热温度40-65℃可调。
参见图1和图2,将所述台面3设计为与曲线轨道9有相同并对应的曲线形状的曲面,并在所述颈曲上凸曲线10对应的曲面前端设置后脑下凹面14和水平端面29。
所述曲线轨道9和矫正器4可做成拆卸式结构,以根据不同身高的人进行更换,也可将装置做成不同长度的系列产品,以满足使用需要。
权利要求
1.一种全脊柱矫正装置,包括装在支座(1)上的矫正台(2),矫正台(2)的台面(3)为一张紧的软面层,在该矫正台中并在所述软面层下面设有一个安装在行走机构上的矫正器(4),所述行走机构同驱动机构相连而可在所述矫正台(2)两端部(5、6)之间的水平方向上作往复直线运行,其特征是,所述矫正器(4)的中部为一顶部敞口的凹槽(7),该凹槽(7)的两端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直线运行方向一致,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轮(8)置于在垂直方向为曲线的曲线轨道(9)上,且所述曲线轨道(9)有依序由符合人体脊柱生理曲度的颈曲上凸曲线(10)、胸曲下凹曲线(11)、腰曲上凸曲线(12)、骶骨下凹曲线(13)组成的相同于人体全脊柱生理曲度的轨道曲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矫正器(4)的中部凹槽(7)的形状是,该凹槽(7)可与人体脊柱背侧棘突、后关节及横突形成的“凸”样形状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台面(3)设计为与曲线轨道(9)有相同并对应的曲线形状的曲面,并在所述颈曲上凸曲线(10)对应的曲面前端设置后脑下凹面(14)和水平端面(2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行走机构的结构是,二条曲线轨道(9)分别设置在矫正台(2)内腔两侧,装在车轴(16)两端的两只行走轮(8)分别置于所述两条曲线轨道(9)上,车轴(9)上装有支架(17),矫正器(4)安装在所述支架(17)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的结构是,在矫正台2内腔两端分别安装主动轴(18)和从动轴(19),传动皮带(20)套装在该两轴上且与所述车轴(16)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矫正器(4)中设置电发热器(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特征是,在矫正台(2)中设有电发热器(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特征是,矫正器(4)装在一根小轴(23)上并在底部设置一前端顶住所述小轴(23)的紧固螺钉(24),小轴(23)两端固定安装在支架(17)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脊柱矫正装置,其特征是,矫正器(4)装在小轴(23)上,小轴(23)经两端的轴承座(25、26)安装再支架(17)上,小轴(23)的一端经齿轮传动副(27)同一伺服电动机(28)的转轴联接。
全文摘要
一种全脊柱矫正装置,包括装在支座上的矫正台,矫正台的台面为一张紧的软面层,矫正台中并在所述软面层下面有装在行走机构上的矫正器,行走机构同驱动机构相连而可在矫正台两端间的水平方向上作往复直线运行,矫正器的中部为一顶部敞口的凹槽,该凹槽的两端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直线运行方向一致行走机构的行走轮置于在垂直方向为曲线的曲线轨道上,且所述曲线轨道有依序由符合人体脊柱生理曲度的颈曲上凸曲线、胸曲下凹曲线、腰曲上凸曲线、骶骨下凹曲线组成的相同于人体全脊柱生理曲度的轨道曲线。本装置可在无痛苦的情况下,定期调整由于不正确姿势引起的椎体间的移位,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及排列顺序。
文档编号A61F5/01GK101049272SQ20061003183
公开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5日
发明者章瑛, 周锦财, 董福慧, 陆明, 周中焕, 黄开斌 申请人:章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