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841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转动背部板组件(背ボトム)而将背抬起的电动床,尤其涉及可防止躺在床上的人的身体在背抬起时受到压迫或滑动的电动床。
背景技术
电动床作为医用床装置,可通过作动器的驱动等将背部板组件抬起或放下,以改变瘫痪的患者体位及对某种程度自己可行动患者的起身进行辅助等。另外,不限于医用床,即使在一般的床中,也有在床使用者保持躺在床上的状态下能将背部板组件抬起、放下来以便看电视或读书的电动床。
在这些电动床中,背部板组件、腰部板、膝部板及脚部板等被连接,在这些托上铺设有床垫。并且,通常在对背部板组件进行抬起的背抬起动作时,使背部板组件向抬起的方向转动,在对背部板组件进行放下的背放下动作时,相反地使背部板组件向放倒的方向转动。腰部板通常被固定,脚部板与膝部板的上升及下降相配合而被上升驱动和下降驱动。
在该场合,在各托上设有床垫,并且,床使用者躺在该床垫上。因此,当将电动床的背部板组件向抬起的方向转动时,床使用者的转动支点即腰的中心位置处于背部板组件转动支点的上方。因此,若使背部板组件上升(向抬起的方向转动)时,背部板组件上的上半身被朝脚一侧推压,身体就滑动。此外因背部板组件上升,身体会感到压迫感。
作为防止对该腹部的压迫感的电动床,有日本特许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该特许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床是,由1个作动器对背部板组件进行上升及下降驱动,同时通过连杆机构而与该背部板组件的驱动联动、使脚部板上升及下降驱动。在背抬起时,该电动床的背部板组件稍许向离开脚部板的方向移动、后退,其机械的转动支点比背部板组件处于水平状态时还处于下方。
另外,存在日本特许文献2所述的在背抬起时抑制身体滑动和对身体压迫的电动床,。该特许文献2所述的电动床作成使支承被托的背框架下端沿圆弧状的导向道移动,通过转动支点沿该圆弧状的导向道移动,防止压迫身体和身体的滑动。
特许文献1特开2001-321407号公报。
特许文献2特开2000-140039号公报。
但是,在特许文献1所述的电动床中,背部板组件具有从水平位置逐渐离开脚部板并移动到抬起位置的动作,而背部板组件的机械转动支点处于背部板组件的下方,因此,难以充分消除背抬起时对使用者的压迫感和身体滑动,并且,用来进行所述动作的连杆机构是复杂的。
另外,在特许文献2所述的电动床中,用于使支承背部板组件的被框架下端沿圆弧状的导向道移动的机构也是复杂的。因此,必要的零件个数多,且使用连杆,难以确保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防止背抬起时的床使用者的压迫感并可防止使用者滑动的电动床。
本发明的电动床的特点是,具有背部板组件、可转动地支承所述背部板组件的转动支点以及以所述转动支点为中心、对所述背部板组件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转动支点在该背部板组件处于水平位置时位于所述背部板组件的上方。
在该电动床中,还具有框架和固定在该框架上、设有所述转动支点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最好从所述框架向上方突出。
所述驱动装置可构成为具有作动器,其基部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框架上,活塞顶端部与所述背部板组件连接,可转动地支承所述作动器的基部的支承部位于所述转动支点的下方。
此外,还可构成为,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框架上的膝部板及脚部板;基部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框架上、活塞顶端部与所述膝部板及/或脚部板连接的另一作动器,利用另一作动器,使所述膝部板及/或脚部板旋转驱动。
还有,可构成为,所述背部板组件的端部和所述转动支点通过连杆连接,或通过作为扶手的棒状的连接构件连接。
而且,在所述支承部上设有覆盖该支承部的罩子,在该罩子的上表面设有可拆卸地将转动自如的扶手或栅栏进行支承的孔。
采用本发明,当背部板组件处于水平位置时,由于背部板组件的转动支点位于该背部板组件的上方,故在床使用者夹着床垫等躺在背部板组件上的场合,所述转动支点靠近床使用者的腰的位置。因此,当背部板组件向抬起的方向旋转时,床使用者的上半身以其腰的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欲将背抬起,而此时,由于背部板组件也以接近腰位置的位置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故可抑制背部板组件对床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按压的情况,可减轻对床使用者的压迫感,也可减少背部板组件抬起时的床使用者的滑动。
采用本发明,采用仅使背部板组件的转动支点位于背部板组件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位置的上方这样极其简单的结构,因此,可减少背抬起动作时对床使用者的压迫感和滑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电动床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其背部板组件转动支点的图。
图3是表示其动作的图。
图4是同样表示其动作的立体图。
图5是从床内侧看到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电动床左侧的旋转轴11附近的立体图。
图6是同样从床外侧看到床右侧的旋转轴11附近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其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电动床的背部板组件12处于水平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同样表示其背部板组件12的抬起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同样表示其背部板组件12的抬起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电动床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其背部板组件的转动支点的图,图3是表示其动作的图,图4是同样表示其动作的立体图。台车框架1包括在床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杆和将该纵杆连接的至少一对横杆,在该台车框架1的一对纵杆上,分别设有利用旋转轴3c将第1连杆3a及第2连杆3b在其中间连接的呈X字状的连杆机构。并且在该X字状连杆机构上设有升降框架2。升降框架2也与台车框架1相同,具有在床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杆和将该纵杆相互连接的至少一对横杆2a。第1连杆3a的下端通过旋转连接部4a而可旋转地与台车框架1的纵杆连接,第2连杆3b的上端通过旋转连接部(未图示)而可旋转地与升降框架2的纵杆连接。另外,第1连杆3a的上端可稍许沿床长度方向滑动并可旋转地支承在设于升降框架2的纵杆的滑动连接部4b上。又,第2连杆3b的下端通过滑动连接部(未图示)也可旋转和滑动地支承在台车框架1的纵杆上。作动器40的基部被可旋转地连接并支承在升降框架2上,,其活塞40a通过旋转支点41可旋转地与连接在旋转轴3c上的连杆42相连接。由此,当活塞40a通过作动器40的驱动而伸出时,旋转轴3c被向床头部侧(图1的左方)推压,转动第1连杆3a和第2连杆3b,以使由第1连杆3a及第2连杆3b上下形成的角度变小,使X连杆的宽度变窄升降框架2就上升。另一方面,当作动器40的活塞40a缩入时,旋转轴3c就被拉向床的脚部侧,转动第1连杆3a和第2连杆3b,以使X连杆的宽度变宽升降框架2就下降。
在升降框架2的一对纵杆上分别立设有背部板组件12的支承部10,在该支承部10的上部设有背部板组件12的旋转轴11(转动支点)。该旋转轴11如图2所示,当背部板组件12处于水平状态时位于该背部板组件12的上方。以使背部板组件12与连杆12a构成的角度不变的状态通过连接轴18将该背部板组件12固定连接在连杆12a的一端上,连杆12a的另一端可旋转地支承在旋转轴11上。另外,背部板组件12包括一对杆和设置在该杆上的多个(图示例子为3个)的支承板13a、13b、13c,如图4所示,背部板组件12的一对杆配置在框架2的纵杆附近,该背部板组件12的一对杆固定在1根连接轴18上。并且,该连接轴18的两端部固定在一对连杆12a的一端部上。
另外,在升降框架2上固定有作动器14的支承轴16,在该支承轴16上固定有托架15,作动器14的基部可旋转地连接支承在该托架15下部上。该作动器14的活塞14a通过旋转轴17被可旋转地连接在背部板组件12的顶端部上。由此,当作动器14的活塞14a伸出时,该活塞14a将背部板组件12向抬起的方向上推,背部板组件12以旋转轴11为旋转中心转动。另一方面,当作动器14的活塞14a缩入时,活塞14a将背部板组件12拉回,背部板组件12回到水平位置。由此,产生背抬起动作及背放下动作。此时,由于在背部板组件12处于水平位置时,旋转轴11位于背部板组件12的上方,故背部板组件12以设在其上方的旋转轴11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另一方面,在升降框架2上,膝部板22和脚部板23之间通过连接轴24连接成相互可旋转。该膝部板22通过旋转轴21可旋转地与设置在框架2上的支承部20连接。膝部板22和连杆26的一端部之间通过旋转轴33可旋转、滑动地连接,连杆26的另一端部与框架2之间通过旋转轴28可旋转地连接。另外,脚部板23与连杆27的一端部之间通过旋转轴25可旋转地连接,连杆27的另一端部与框架2之间通过旋转轴29可旋转地连接。在连杆26的中间部可旋转地与连杆32的一端部连接。并且,框架2上固定有作动器30,该作动器30的活塞30a顶端部通过旋转轴31而与连杆32的另一端部连接。由此,当作动器30的活塞30a伸出时,通过旋转轴31连接的连杆32对连杆26上推,并以旋转轴28为中心使连杆26向上方旋转。由此,膝部板22以旋转轴21为中心向抬起的方向旋转,脚部板23与其联动也向上方移动。该脚部板23的两端部由膝部板22、连杆26、框架2的旋转轴28、29间的部分及连杆27链接成链状,因此,一旦适当设定这些链状部分的长度,则当膝部板22向抬起的方向转动时,脚部板23就可保持水平状态进行上升。一旦膝部板22向成为水平状态的方向转动时,脚部板23就下降并回到框架2的位置,膝部板22及脚部板23处于水平状态。
并且,根据需要,在框架2的背部板组件12与膝部板22间的位置固定有水平的腰部板(未图示)。这样,背部板组件12及膝部板22处于水平位置时,背部板组件12、腰部板、膝部板22及脚部板23就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当背部板组件12及膝部板22上升后,床使用者的腰的部分因不动的腰部板而保持原来状态。
下面,对上述那样结构的本实施例的电动床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作动器40的活塞40a的伸出,使第1连杆3a及第2连杆3b所构成的连杆机构转动而变窄,升降框架2就上升。另一方面,作动器40的活塞40a缩入时,第1连杆3a及第2连杆3b所构成的连杆机构就转动而变宽,升降框架2就下降。
另外,当作动器14的活塞14a伸出时,如图3所示,背部板组件12就以旋转轴11为中心转动、抬起。另一方面,当作动器14的活塞14a缩入时,如图2所示,背部板组件12就以旋转轴11为中心向放倒的方向转动。
此外,当作动器30的活塞30a伸出时,膝部板22就向抬起的方向转动,脚部板23与其联动并保持水平状态进行上升。另一方面,当作动器30的活塞30a缩入时,膝部板22就向放倒的方向转动,脚部板23与其联动而下降。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背部板组件12处于水平状态时,其旋转轴11位于背部板组件12的上方。因此,当在各托上铺设床垫且床使用者仰卧在其上时,旋转轴11比背部板组件12端部(连接轴16)位于靠近床使用者的腰的位置。因此,在背部板组件12向上升的方向旋转时,床使用者的上半身以其腰为中心旋转,背部板组件12也以靠近床使用者的腰的位置的旋转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因此,赋予床使用者的压迫感减小,且床使用者在床长度方向的滑动也少。当仰卧腰的中心位置与旋转轴11的位置一致时,该腰的中心位置已考虑了临时在背部板组件12上铺设床垫、仰卧在其上的床使用者身体厚度,由于床使用者的上半身与背部板组件12以同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因此,背部板组件12不会将床使用者在床长度方向推压,床使用者完全感觉不到压迫感。但是,由于旋转轴11设在立设于床两边的支承部10的上部上,故当支承部10从床垫上面向上方突出时,对床使用着来说,支承部10成为障碍。因此,该支承部10最好不从床垫表面向上方突出,即便该场合,旋转轴11只要位于背部板组件12的上方,背部板组件12的旋转轴11尽可能位于靠近床使用者的腰的位置,也可减轻压迫感和滑动。另外,背部板组件12由于不使用连杆机构而由作动器14进行直接驱动,故背部板组件12的刚性较高。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图5是从床内侧看到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电动床的左侧旋转轴11附近的立体图,图6是从床外侧看到该床右侧旋转轴11附近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8也表示使用状态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相对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是,在旋转轴11及支承部10上设有罩子,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例相同。背部板组件12的支承部11(参照图1)是利用垂直于框架2的一对杆56、57支承在框架2上的垂直板状的部件,该支承部11背罩子51遮住。罩子51的上表面在上层和下层之间设有高低平面,在上层形成有矩形的凹部54,而在罩子51上表面的下层设有一对孔55a、55b。此外,在该罩子51的外面侧形成有放入床使用者手指的槽58。另一方面,在该罩子51中床的脚侧的位置设有在上表面开有孔53的罩子52。另外,与支承部10的旋转轴11连接的连杆12a被罩子50遮住。
例如可通过树脂的注射模成形罩子50及52,罩子51例如可通过对树脂进行吹塑来制造。并且,由于由这些罩子将使用者容易碰到的支承部10及其附近的部分遮住,使旋转轴11尽可能位于上方,因此,可防止因设置从框架2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部10所造成的不佳的美观,并确保安全性。
如图6所示,支承部10的高度、甚至罩子51上层部的高度,最好也不从设在各托上的床垫60表面向上方突出。若该罩子51的上层部从床垫60向上方突出,就妨碍床使用者上下床。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罩子51中,由于在其外面形成有槽58,故当床使用者翻身或起来时,通过将手指插入该槽58的部分,并用臂力将其拉到跟前,就可自己翻身或起来。因此,即使是护理用床,在患者症状较轻、容易自立的场合,通过利用该罩子51的槽58来自己翻身或起来的训练,就容易起床。
另外,通过适当设定罩子52相对于框架2的位置,罩子52的脚侧端部也可作为背部板组件12起来时的床垫60弯曲位置的基准,可作为使用者躺在床垫60上时位置的基准。
并且,如图7所示,罩子51上层部上表面的矩形凹部54可用于卡止电动床的手动开关61。另外,如图8所示,罩子51的上层部上表面的孔53可用于插入扶手62的轴,旋转自如地支承扶手62。该扶手62是用于床使用者握持该扶手靠自己使自己身体起来等的构件,且当上半身在床上起来时,可使该扶手62转到外侧而避开,可在床使用者离开床时,不成为障碍。而且,罩子51下层部上表面的一对孔55a、55b可插入侧栏杆63的轴,用于可拆卸地将该侧栏杆63立设在床侧部。
下面,参照图9至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对背部板组件12的支承板13a~13c进行支承的一对杆的各外侧固定有安装板70,通过倒U字状的棒状连接构件71分别将设于框架2各纵杆的一对支承部10和一对安装板7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不使用连杆12a、12b。连接构件71的支承部10侧的端部可旋转地与支承部10的旋转轴11连接,连接构件71的背部板组件12侧的端部固定在安装板70上。
在本实施例中,背部板组件12的转动支点是位于背部板组件12上方的旋转轴11,与第1实施例相同,在背抬起时,可减轻床使用者的压迫感和滑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倒U字状的棒状连接构件71将背部板组件12和旋转轴11连接,因此,在可将该连接构件71作为当床使用者翻身等时支撑身体的扶手。另外,由于该连接构件71突出在床的床垫上,故可用作为能防止身体落下的栅栏。而且,由于该连接构件71在背部板组件12上升及下降时跟从背部板组件12进行动作,因此在背部板组件12移动时也可防止身体落下。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背部板组件12与用于旋转背部板组件12的旋转轴11之间的连接部兼作扶手,故与随后附加设置扶手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零件个数及可减少制造工序,可降低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背部板组件、可转动地支承所述背部板组件的转动支点以及以所述转动支点为中心、对所述背部板组件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转动支点在该背部板组件处于水平位置时位于所述背部板组件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框架和固定在该框架上、设有所述转动支点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从所述框架向上方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具有作动器,该作动器的基部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框架上,该作动器的活塞顶端部与所述背部板组件连接,可转动地支承所述作动器的基部的支承部位于所述转动支点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框架上的膝部板及脚部板;基部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框架上、活塞顶端部与所述膝部板及/或脚部板连接的另一作动器,利用所述另一作动器,对所述膝部板及/或脚部板进行旋转驱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板组件的端部和所述转动支点之间通过连杆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板组件的端部和所述转动支点之间通过作为扶手的棒状的连接构件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上设有覆盖该支承部的罩子,在该罩子的上表面设有可拆卸地将转动自如的扶手或栅栏进行支承的孔。
全文摘要
一种电动床,结构简单,可防止背抬起动作时对床使用者的压迫感,防止使用者滑动。背部板组件(12)处于水平状态时,其旋转轴(11)位于背部板组件(12)的上方,因此,在床使用者仰卧在床垫上时,旋转轴(11)位于比背部板组件(12)的端部(连接轴16)靠近床使用者的腰的位置。因此,当背部板组件(12)向上升的方向旋转时,床使用者的上半身以其腰为中心进行旋转,背部板组件(12)也以靠近床使用者的腰位置的旋转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故作用于床使用者的压迫感较少,床使用者在床长度方向的滑动也少。
文档编号A61G7/00GK1875902SQ20061007928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0日
发明者岛田龙也, 田村纯一, 岛田由香, 池田健一 申请人:八乐梦医用床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