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牙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105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牙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清洁牙齿的口腔护理用品,特别涉及一种牙线装置。该 装置提供了一种操纵牙线的辅助工具。通过操纵牙线,对牙缝两侧的牙齿表面进 行清洁。该装置包括一个手柄和一个牙线架。在手柄的头部、以及牙线架的插入 块上,分别设置了一套相互配合的"扣紧、释放结构",使牙线架可以方便地固 定于手柄的头部,也可以方便地从手柄的头部取下。
背景技术
利用牙线清洁牙缝两侧的牙齿表面的技术,据文献记载,人类已经运用了数 百年。同时,各种已经公开的辅助操纵牙线的装置,已相当之多。其中,牙线架 部分可以替换的牙线装置,已公开的专利也很多。比如美国专利US3892249号, 就公开了一种牙线架部分可以替换的牙线装置。通常,这种牙线装置由一个手柄 和一个可以替换的牙线架构成。手柄的头部带有一个"扣紧、释放结构",该"扣 紧、释放结构"与牙线架上配套的"扣紧、释放结构"配合,使牙线架可以固定 于手柄的头部,也可以从手柄的头部取下。这样,当牙线架清洁了若干牙齿,不 能再使用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个未使用过的牙线架替换已使用过的牙线架。
牙线架通常包括一个"U形"或"V形"支架、以及固定设置在"U形"或 "V形"支架的两个顶端之间的一段牙线。制造牙线架的牙线通常采用尼龙或聚 酯纤维长丝,或采用其它高模量纤维长丝。纤维的粗细程度大致在300-900旦尼 尔之间。牙线架的支架部分, 一般采用聚丙烯或其它硬度合适的塑胶材料制造。 制造牙线架的工艺,通常采用注塑成形技术,将牙线纤维固定在牙线架的两个顶 端。制造牙线架的技术,已经公开的有很多,在此不作赘述。
牙线装置的手柄通常具有适当的形状、长度和大小,以适合人手的抓握和操 纵。手柄通常采用聚丙烯塑料制造。当然,也有采用其它材料的。制造牙线装置 的手柄的工艺,与制造牙刷手柄的工艺十分相似。有关的工艺和技术,已经公开 的有很多,在此也不作赘述。
通常,人们采用硬度较低的材料来制造牙线装置的牙线架,同时采用硬度较 高的材料来制造牙线装置的手柄。这样,手柄上的"扣紧、释放结构"部件就不 易被磨损。
固定于牙线架上的牙线被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起毛、断裂,不能再用。 因此牙线架的生命周期较短,需要经常更换。也有一些公开的设计,比如美国专 利US D274375号,在牙线架上设置了一个固定的手柄。使用这种牙线架通常 不需要另外添加手柄。可是,当牙线架不能再用之后,必须连同手柄一起弃置, 不够经济。同时,这种设计通常其手柄都比较小,不容易抓握、操纵。因此,设 计和制造一种牙线架可以反复替换、手柄不需要弃置的牙线装置,无论从节省使 用费用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提高容易操纵性的角度来看,都显得很有必要。
3设计这种牙线架可以反复替换、手柄不需要弃置的牙线装置,其关键是提供 一种方便操作的"扣紧、释放结构",以便尽可能方便地将牙线架固定于手柄的 头部,同时,尽可能方便地将牙线架取下。目前,已经公开的设计中,也不乏较 好的"扣紧、释放结构"。比如美国专利US2004/0163666AI号,就公开了一种 简单的"扣紧、释放结构",使牙线架可以较方便地安装、固定到手柄的头部, 也可以较方便地从手柄上取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线架可以反复替换、手柄不需要弃置的牙线 装置。该装置在手柄的头部、以及牙线架的插入块上,分别设置了一套相互配合 的"扣紧、释放结构",使牙线架可以更方便地固定于手柄的头部,也可以更方 便地从手柄的头部取下。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牙线装置,包括一个牙线架(20)和一个手柄(30)。所述牙线架(20), 包括一个基部(22)、以及从基部(22)延伸出的一对彼此隔开的支柱(23),并 且包括一段牙线(21),所述牙线(21)的两端被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柱(23)的 两个顶端。所述手柄(30),包括一个用于抓握的柄体(31),并包括一个设置于 柄体一端的、用于固定牙线架的头部(32)。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30)的头部(32),构造了一个贯通的插入槽(33);所述插入槽 (33)的第一端形成一个敞开的插入口 G3A),所述插入槽(33)的第二端形 成一个敞开的尾部开口 (33B);所述插入槽(33)包括一个第一侧壁(33D)和 一个第二侧壁(33E);所述第一侧壁(33D)在靠近所述插入槽的尾部开口 (33B) 位置,构造了一个凸出(33C);
所述牙线架的基部(22),向下延伸出一个插入块(24);所述插入块包括一 个第一侧面(24A)和一个第二侧面(24B);所述第一侧面(24A)最少构造了 一个第一下陷区(24D),并且,在所述下陷区(24D)的下端,最少构造了一个 凸出(24C)。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
所述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的第一侧面(24A)在所述凸出(24C) 的下端,构造了一个第二下陷区(24E)。
所述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的第二侧面(24B)最少构造了一个第一 下陷区(24D),并且,在所述下陷区的下端,最少构造了一个凸出(24C)。
所述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的第二侧面(24B)在所述凸出(24C) 的下端,构造了一个第二下陷区(24E)。
所述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的第一侧面(24A)构造的第一下陷区(24D) 和凸出(24C)、以及第二下陷区(24E),与所述第二侧面(24B)构造的第一下 陷区(24D)和凸出(24C)、以及第二下陷区(24E),沿第一侧面(24A)和第 二侧面(24B)的中轴呈对称排列。
所述手柄(30)的头部(32)的插入槽的第二侧壁(33E)的长度比第一侧 壁G3D)的长度短。
通常,所述插入槽(33)的厚度和宽度、以及插入槽(33)的形状,与所述 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的厚度和宽度、以及形状相适应,使所述插入槽(33) 刚好可以容纳所述牙线架(20)的插入部分。在未使用的时候,牙线架(20)和手柄(30)通常是分离的。往往若干个牙 线架(20)被包装在一起。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取一个牙线架(20),使牙线架 的插入块(24)的底端对准手柄头部的插入口 (33A);然后把牙线架的插入块
(24)插入插入槽(33)内;并继续用力向内插入;在插入块(24)不断进入插 入槽(33)的过程中,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将逐渐向下移动,最终超越 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此时,牙线架的基部(22)刚好被插入口 (33A) 的侧壁阻挡,使牙线架(20)及其插入块(24)不能再向下移动。同时,插入块 的侧面的凸出(24C)也被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阻挡,使牙线架(20) 及其插入块(24)不能向上移动。牙线架(20)因而被固定。牙线架(20)被固 定后,使用者因而可以操纵手柄(30),利用牙线架上的牙线(21)清洁牙齿。
通常,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上部、以及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 的下部,被构造成弧面;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下部、以及插入块的侧 面的凸出(24C)的上部,被构造成平面。在插入块(24)不断进入插入槽(33) 的过程中,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将逐渐向下移动。当插入块的侧面的凸 出(24C)的下部碰到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上部时,将会被插入槽的 侧壁的凸出(33C)所阻挡。由于这两个相互接触的面呈弧面结构,于时产生了 一个向外侧的推力。在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的上端,构造了一个第一下 陷区(24D)。插入块(24)的这一部分区域较薄,加上插入块(24)使用的材 料具有弹性,因而易于扭曲。当受到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向外侧的推 力时,插入块的侧面的第一下陷区(24D)所在部位会适当弯曲,带动插入块的 侧面的第一下陷区(24D)以下的部分向外旋转,从而允许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
(24C)超越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G3C)。
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超越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以后,在插 入块(24)自身(弹性材料)的弹力作用下,插入块的侧面的第一下陷区(24D) 以下的部分将恢复到旋转前的位置。此时,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下部 与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的上部彼此接触。由于这两个相互接触的面都是 平面,因此,牙线架(20)即使受到向上的拉力,也不会产生向外侧的推力;此 时,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将阻止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向上移动。 插入块(24)因而被锁紧。
当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超越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以后,插 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被容纳在插入块的侧面的第一下陷区(24D)内。 牙线架(20)清洁了若干牙齿以后,它的牙线会起毛、断裂。此时,牙线架
(20)便不能再使用了,需要取下用过的牙线架(20),换上未使用过的牙线架
(20)。为了取下牙线架(20),需要用手指按压插入块(24)的底部,以对插入 块(24)的底部同时施加向上和向外侧的压力。在插入块(24)插入插入槽(33) 的过程中,当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超越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以 后,插入块(24)的底部会穿出插入槽(33)的尾部开口,并留在尾部开口 (33B) 的外面。这种结构,使手指很容易按压到插入块(24)的底部。
当手指按压插入块(24)的底部、对插入块(24)的底部施加向外侧的压力 时,插入块的第一下陷区(24D)以下的部分将向外侧旋转;这种旋转将带动插 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向外侧移动,并绕过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插 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绕过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以后,插入块(24) 受到手指施加的向上的压力的牵引,将向上移动。插入块(24)因而被释放。插 入块(24)被释放后,可以取出牙线架(20),将其弃置;然后再插入未使用过
5的牙线架(20)。
在插入牙线架(20)的过程中,以及在取出牙线架(20)的过程中,插入块 的第一下陷区(24D)以下的部分将向外侧旋转,以便让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 (24C)绕过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通常,插入槽的第二侧壁(33E)的 长度比第一侧壁(33D)的长度短。这样,当插入块的第一下陷区(24D)以下 的部分向外侧旋转时,就不会被插入槽(33)的侧壁阻挡。事实上,也可以在插 入块(24)需要旋转的这一部分空间,适当增加第二侧壁(33E)与第一侧壁(33D) 之间的距离,这样,插入块(24)也不会被插入槽(33)的侧壁阻挡。在这种情 况下,插入槽的第二侧壁(33E)的长度不必比第一侧壁(33D)的长度短。
通常,手柄的头部(32)由手柄的柄体(31)的一端延伸而成。手柄头部的 插入槽(33)与手柄的柄体(31)纵向的中轴线呈"T形"排列。或者,手柄头 部的插入槽(33)与手柄的柄体(31)纵向的中轴线呈"平行"排列。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出,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很简单将牙线架的插入块(24) 插入手柄的头部的插入槽(33),即可将牙线架(20)扣紧并固定。取出牙线架 (20)时,只需用手指按压插入块(24)的底部,牙线架(20)将会被释放。与 其它已经公开的牙线装置比较,本发明更换牙线架(20)的方式更方便。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透视图,显示牙线架与手柄彼此分离的状态。 图1A是图1中的手柄头部的放大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透视图,显示牙线架固定在手柄上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的牙线架的透视图。
图4是手柄头部的插入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牙线架插入插入槽以后的状态。
图6、图7、图8分别是插入槽的分解示意图。
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分别显示牙线架插 入插入槽、被锁紧、以及被释放的过程。
图17、图18分别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的侧面的不同结构。 图19、图20分别显示插入槽在手柄头部的不同设置方式。 图21是牙线架的正面的示意图。
图22、图23、图24分别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在插入槽中的位置。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手柄的透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牙线架在包装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中20-牙线架、21-牙线、22-基部、23-支柱、24-插入块、24A-第 一侧面、24B-第二侧面、24C-侧面的凸出、24D-第一下陷区、24E-第二下陷 区、30-手柄、31-柄体、32-手柄的头部、33-插入槽、33A-插入口、 33B-尾 部开口、 33C-侧壁的凸出、33D-第一侧壁、33E-第二侧壁、33F-插入槽的侧 边沿、40-包装容器、50-箭头。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透视图。实施例1包括一个牙线架(20)和一个手柄(30)。手柄(20)包括一个用于抓握的柄体(31),并包括一个设置于柄体 (31) —端的、用于固定牙线架的手柄头部(32)。图中,牙线架(20)与手柄
(30) 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
图1A是图1中的手柄头部(32)的放大图。手柄头部(32)由手柄的柄体
(31) 的一端延伸而成。手柄头部(32)上设置了一个贯通的插入槽(33)。插 入槽(33)与手柄的柄体(31)纵向的中轴线呈"T形"排列。插入槽(33)的 第一端形成一个敞开的插入口 (33A)。牙线架的插入块(24)可以通过插入口
(33A)插入插入槽(33)内。
图2是实施例1的透视图,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24)插入插入槽(33)并 被锁紧以后,牙线架(20)被固定在手柄(30)上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的牙线架(20)的透视图。牙线架(20)包括一个基部(22)、 以及从基部(22)延伸出的一对彼此隔开的支柱(23),并且包括一段牙线(21), 所述牙线(21)的两端被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柱(23)的两个顶端。
从牙线架的基部(22),向下延伸出一个插入块(24);插入块(24)包括一 个第一侧面(24A)和一个第二侧面(24B);第一侧面(24A)构造了一个第一 下陷区(24D),并且,在第一下陷区(24D)的下端,构造了一个凸出(24C)。 在凸出(24C)的下端,构造了一个第二下陷区(24E)。所述第二侧面(24B) 构造了一个第一下陷区(24D),并且,在下陷区(24D)的下端,构造了一个凸 出(24C)。在凸出(24C)的下端,构造了一个第二下陷区(24E)。第一侧面(24A) 构造的第一下陷区(24D)和凸出(24C)、以及第二下陷区(24E),与第二侧面 (24B)构造的第一下陷区(24D)和凸出(24C)、以及第二下陷区(24E),沿 第一侧面(24A)和第二侧面(24B)的中轴呈对称排列。
图4是本发明的手柄头部的插入槽(33)的结构示意图。插入槽(33)是一 个上、下贯通的通道;插入槽(33)的第一端形成一个敞开的插入口 (33A), 插入槽(33)的第二端形成一个敞开的尾部开口 (33B);
图5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24)插入插入槽(33)内,并被锁紧时的状态。
图6、图7、图8分别显示插入槽(33)的分解结构。
图6中,插入槽的第二侧壁(33E)被分解开,以便进一步展示牙线架的插 入块(24)插入插入槽(33)内,并被锁紧时的状态。
图7中,插入槽的第一侧壁(33E)也被分解开,以便进一步展示第一侧壁 (33D)的结构。第一侧壁(33D)在靠近插入槽的尾部开口 (33B)位置,构 造了一个凸出(33C)。
图8中,牙线架(20)被移开,以便进一步展示插入槽(33)的结构。插入 槽(33)包括一个第一侧壁(33D)和一个第二侧壁(33E)、还包括两个侧边沿 (33F)。第一侧壁(33D)和第二侧壁(33E)、以及两个侧边沿(33F)形成一 个上、下贯通的通道。第一侧壁(33D)在靠近插入槽的尾部开口 (33B)的位 置,构造了一个凸出(33C)。本实施例中,插入槽的第二侧壁(33E)的长度比 第一侧壁(33D)的长度短。
通常,插入槽的侧边沿(33F)是一个平面或曲面。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 如,当牙线架的插入块(24)的横切面仅仅由两个曲面构成时,插入槽的侧边沿 (33F)则是一条直线或曲线。
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分别显示牙线架的 插入块(24)插入插入槽(33)、被锁紧、以及被释放的过程。
图9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24)还未插入插入槽(33)内。图中,箭头(50)
7表示牙线架(20)的运动方向。
图10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24)通过插入口 (33A)进入插入槽(33) 内。此时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还未触及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
图11显示,牙线架(20)的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己经触及插入槽 的侧壁的凸出(33C)。图11还显示,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上部、以及 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的下部,被构造成弧面;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 的下部、以及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的上部,被构造成平面。在插入块(24) 不断进入插入槽(33)的过程中,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将逐渐向下移动。 当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的下部碰到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上部 时,将会被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所阻挡。由于这两个相互接触的面呈弧 面结构,于时产生了一个向外侧的推力。
在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的上端,构造了一个第一下陷区(24D)。插 入块的这一部分区域较薄,加上插入块使用的材料具有弹性,因而易于扭曲。当 受到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向外侧的推力时,插入块的侧面的第一下陷 区(24D)所在部位会适当弯曲,带动插入块的侧面的第一下陷区(24D)以下 的部分向外旋转,从而允许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绕过插入槽的侧壁的凸 出(33C)。
图12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即将绕过插入槽的侧壁 的凸出(33C)。图中还显示,插入槽的第二侧壁(33E)的长度比第一侧壁(33D) 的长度短。这样,当插入块的第一下陷区(24D)以下的部分向外侧旋转时,就 不会被插入槽的侧壁(33E)阻挡。
图13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已经绕过插入槽的侧壁的 凸出(33C)。在插入块(24)自身(弹性材料)的弹力作用下,插入块的侧面的 第一下陷区(24D)以下的部分恢复到旋转前的位置。此时,插入块的侧面的凸 出(24C)的上部与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的下部彼此接触。由于这两个 相互接触的面都是平面,因此,牙线架(20)即使受到向上的拉力,插入块的侧 面的凸出(24C)也不会受到向外侧的推力;插入块的侧面的第一下陷区(24D) 以下的部分也不会向外侧旋转。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因而无法绕过插入 槽的侧壁的凸出(33C)而向上移动。
同时,牙线架的基部(22)刚好被插入槽的插入口 (33A)的侧壁阻挡,使 牙线架(20)及其插入块(24)不能再向下移动。插入块(24)因而被锁紧。
图13还显示,当插入块(24)被锁紧以后,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被 容纳在插入块的侧面的第一下陷区(24D)内。
在插入块(24)插入插入槽(33)的过程中,插入块(24)的底部将从插入 槽的尾部开口 (33B)穿出。当插入块(24)被锁紧以后,插入块(24)的底部 将留在尾部开口 (33B)的外面。这种结构,使手指很容易按压到插入块(24)
的底部。
当牙线架(20)清洁了若干牙齿以后,它的牙线(21)会起毛、断裂。此时, 牙线架便不能再使用了,需要取下用过的牙线架,换上未使用过的牙线架。为了 取下牙线架(20),需要用手指按压插入块(24)的底部,以对插入块(24)的 底部同时施加向上和向外侧的压力。
图14中,箭头(50)表示使用者的手指对插入块(24)的底部同时施加向 上和向外侧的压力。在这个压力的作用下,插入块的第一下陷区(24D)以下的 部分将向外侧旋转;这种旋转将带动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向外侧移动,
8并绕过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G3C)。
图15显示,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绕过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 以后,插入块(24)受到手指施加的向上的压力的牵引,继续向上移动。
图16显示,插入块(24)完全被释放。插入块(24)被释放后,可以取出 牙线架(20),将其弃置;然后再插入未使用过的牙线架。图中箭头(50)表示 取出牙线棒(20)时,牙线棒(20)移动的方向。
图17、图18分别示出了牙线架的插入块(24)的侧面的不同结构。这些不 同结构表明,牙线架的插入块(24)的侧面的结构、以及侧面的形状,可以在本 发明的技术特征允许的范围内,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
图17显示,牙线架的插入块的第一侧面(24A)和第二侧面(24B),均构 造了一个第一下陷区(24D),并且,在第一下陷区(24D)的下端,构造了一个 梯形状的凸出(24C)。
图18显示,牙线架(20)的插入块的第一侧面(24A)构造了一个第一下 陷区(24D),并且,在第一下陷区(24D)的下端,构造了一个凸出(24C)。 在凸出(24C)的下端,构造了一个第二下陷区(24E)。同时,牙线架(20)的 插入块的第二侧面(24B),仅仅构造了一个第一下陷区(24D)。牙线架(20) 的插入块的第二侧面(24B),既没有构造凸出,也没有构造第二下陷区。
图19、图20分别显示插入槽(33)在手柄头部(32)的不同设置方式。
图19显示,插入槽(33)设置在手柄的头部(32),插入槽的第一侧壁(33D) 靠近手柄的柄体Gl) —侧。插入槽(33)的中轴线(图中虚线所示)与手柄的 柄体(31)的中轴线(图中虚线所示)之间的夹角设置为钝角。通常,这个夹角 的角度在110-150度之间较佳。
插入槽(33)设置在手柄的头部(32)的位置和角度,允许有适当的变化。 图20示出了插入槽(33)设置在手柄的头部(32)的另一种方式。图中,插入 槽的第二侧壁(33E)靠近手柄的柄体(31) —侧。图中显示,插入槽的第一侧 壁(33D)的外部边沿的底部,比插入块(24)的底部低(图中虚线所示)。这 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即使手柄的头部(32)碰撞到牙齿,插入块(24)的底部 也不会碰撞到牙齿。因而,插入块(24)不会因为这种碰撞而被释放。
图21是牙线架(20)的正面的示意图,进一步显示牙线架(20),以及牙线 架的插入块(24)的结构。
图22、图23、图24分显示牙线架(20)被锁紧以后,牙线架的插入块(24) 在插入槽(33)中的位置。
图22显示插入槽的第一侧壁(33D)的正面的形状和结构。图中,插入槽 的第一侧壁(33D)设置于牙线架(20)的后面。
图23示出了插入槽的侧边沿(33F)的正面的形状。图中可见,插入槽的侧 边沿(33F)设置于牙线架(20)的两侧。牙线架(20)进入插入槽(33)内的 部分,其侧边沿刚好被插入槽的侧边沿(33F)容纳。
图24示出了插入槽的第二侧壁(33E)的正面的形状和结构。图中,插入 槽的第二侧壁(33E)设置于牙线架(20)的前面。
当牙线架的插入块(24)插入插入槽G3),并且,插入块的侧面的凸出(24C) 超越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以后,插入槽的第一侧壁(33D)和第二侧壁 (33E)将阻止牙线架(20)沿前、后方向移动;插入槽的侧边沿(33F)将阻 止牙线架(20)沿左、右方向移动;插入槽的侧壁的凸出(33C)将阻止牙线架 (20)沿上、下方向移动;因而,牙线架(20)被锁紧。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手柄(30)的透视图。与实施例l相比,实施 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手柄头部(32)的插入槽的插入口 (33A)与手柄的柄体 (31)纵向的中轴线呈平行排列。这样,当牙线架的插入块(24)插入插入槽(33) 并被锁紧以后,牙线架上的牙线(21)将与手柄的柄体(31)纵向的中轴线位于 同一平面内。
图26是本发明的牙线架(20)在包装状态下的透视图。图中显示,12个牙 线架(20)被整齐地置放于包装容器(40)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牙线装置,包括一个牙线架(20)和一个手柄(30)。所述牙线架(20),包括一个基部(22)、以及从基部(22)延伸出的一对彼此隔开的支柱(23),并且包括一段牙线(21),所述牙线(21)的两端被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柱(23)的两个顶端。所述手柄(30),包括一个用于抓握的柄体(31),并包括一个设置于柄体一端的、用于固定牙线架的头部(32)。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30)的头部(32),构造了一个贯通的插入槽(33);所述插入槽(33)的第一端形成一个敞开的插入口(33A),所述插入槽(33)的第二端形成一个敞开的尾部开口(33B);所述插入槽(33)包括一个第一侧壁(33D)和一个第二侧壁(33E);所述第一侧壁(33D)在靠近所述插入槽的尾部开口(33B)位置,构造了一个凸出(33C);所述牙线架的基部(22),向下延伸出一个插入块(24);所述插入块包括一个第一侧面(24A)和一个第二侧面(24B);所述第一侧面(24A)最少构造了一个第一下陷区(24D),并且,在所述下陷区(24D)的下端,最少构造了一个凸出(24C)。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 的第一侧面(24A)在所述凸出(24C)的下端,构造了一个第二下陷区(24E)。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 的第二侧面(24B)最少构造了一个第一下陷区(24D),并且,在所述下陷区的 下端,最少构造了一个凸出(24C)。
4、 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牙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 的第二侧面(24B)在所述凸出(24C)的下端,构造了一个第二下陷区(24E)。
5、 按权利要求2和权利要求3和权利要求4所述的牙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牙线架(20)的插入块(24)的第一侧面(24A)构造的第一下陷区(24D) 和凸出(24C)、以及第二下陷区(24E),与所述第二侧面(24B)构造的第一下 陷区(24D)和凸出(24C)、以及第二下陷区(24E),沿第一侧面(24A)和第 二侧面(24B)的中轴呈对称排列。
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30)的头部(32) 的插入槽的第二侧壁(33E)的长度比第一侧壁(33D)的长度短。
全文摘要
一种牙线装置,包括一个手柄(30)和一个牙线架(20)。在手柄的头部(32)设置了一个插入槽(33)。在牙线架的基部(22),向下延伸出一个插入块(24)。所述插入槽(33)和插入块(24)分别设置了一套相互配合的“扣紧、释放结构”,使牙线架的插入块(24)可以方便地插入插入槽(33)内,并被插入槽(33)锁紧;同时,也使牙线架(20)可以方便地从插入槽(33)内取出。该装置提供了一种操纵牙线的辅助工具。通过操纵牙线,对牙缝两侧的牙齿表面进行清洁。
文档编号A61C15/00GK101455592SQ20071003237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1日
发明者丁松俊 申请人:丁松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