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含接骨木炭粉的艾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灸疗技术用品
技术领域:
,尤其中医为患者灸疗时使用的艾条。
背景技术: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植物生于荒地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经过现代药理研究艾叶具有松弛平滑肌、镇咳、祛痰、利胆、镇痛、止血等作用,作为传统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的温灸正是采用由艾叶制成的艾条作为灸疗用品。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l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将适量艾绒均匀平铺在一张长28cm、宽15cm的白棉纸上,将棉纸两端折叠约6cm,巻紧成条,粘合封闭,低温干燥,即得艾条。接骨木,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可祛风,利湿,活血,止痛。接骨木具有治风湿筋骨疼痫,腰痛,水肿,风痒,瘾疹,产后血晕,跌打肿痛,骨折,创伤出血的疗效。《本草新编》记载接骨木,入骨节,专续筋接骨,折伤酒吞,风痒汤浴。独用之以接续骨节固奇,然用之生血活血药中,其接骨尤奇,但宜生用为佳。现在临床上还用它来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风疹瘙痒等症。现有的艾条在灸疗疗效单一,并未能同时配伍其余中药药物,且在燃烧的过程中由于艾绒的燃烧而产生大量的烟雾,使周围环境受到影响,其气味也相对较为刺激人体感官。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同时在温灸治疗过程中发挥其余药物的药效并在燃烧时产生较低烟雾的灸疗艾条是相关科学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含接骨木炭粉的艾条,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技术特征实现的本发明在现有的艾条中加入经过煅烧或借助公知技术的千馏后的接骨木炭,并研磨成炭粉,使得在温灸治疗的过程中同时使接骨木的药效发挥对人体的治疗作用,并使得艾条在燃烧过程中减少烟雾的产生,并为使艾条的主要成分艾絨和千馏后的接骨木炭粉很好的混散粘合在艾条同时加入膨润土和高岭土。膨润土和高岭土具有粘合、阻燃和抗湿的效果,使得艾条使用过程燃烧更加均匀,不至于快速落灰。含接骨木炭粉的艾条组份重量A'分比如下接骨木炭粉15—35%;木炭粉15—35%;膨润土5—8%;高岭土3—5%;香料微量。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具体实施本发明时,首先要选适量艾绒均匀平铺在一张长28cm、宽15cm的白棉纸上,在艾绒中按比例加入煅烧或干馏好的接骨木炭粉,并按比例加入木炭粉、膨润土、高岭土、香料,充分混合后将棉纸两端折叠约6cm,巻紧成条,粘合封闭,低温干燥,即得低烟雾艾条。组份重量百分比如下接骨木炭粉15--35%;木炭粉15—35%;膨润土5—8%;高岭土3—5°/0;香料微量。下面给出按组分配比的实施例<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含接骨木炭粉的艾条,其制作步骤如下A、首先要选适量艾绒均匀平铺在一张长28cm、宽15cm的白棉纸上;B、在艾绒中按比例加入燃烧性能好,易点火的煅烧或干馏好的接骨木炭粉,并按比例加入木炭粉、膨润土、高岭土、香料;C、充分混合后将棉纸两端折叠约6cm,卷紧成条,粘合封闭,低温干燥,即得低烟雾艾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含接骨木炭粉的艾条,组份重量百分比如下接骨木炭粉15--35%;木炭粉15-35%;膨润土5—8%;高岭土3-5%;香料微量。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中医灸疗技术用品
技术领域:
,尤其中医为患者灸疗时使用的一种含接骨木炭粉的艾条。现有的艾条在灸疗疗效单一,并未能同时配伍其余中药药物,且在燃烧的过程中由于艾绒的燃烧而产生大量的烟雾,使周围环境受到影响,其气味也相对较为刺激人体感官。本发明在现有的艾条中加入经过煅烧或借助公知技术的干馏后的接骨木炭,并研磨成炭粉,使得在温灸治疗的过程中同时使接骨木的药效发挥对人体的治疗作用,并使得艾条在燃烧过程中减少烟雾的产生,并为使艾条的主要成分艾绒和干馏后的接骨木炭粉很好混散粘合在艾条同时加入膨润土和高岭土。膨润土和高岭土具有粘合、阻燃和抗湿的效果,使得艾条使用过程燃烧更加均匀,不至于快速落灰。文档编号A61K36/35GK101375909SQ20071004546公开日2009年3月4日申请日期2007年8月31日优先权日2007年8月31日发明者张建君申请人:上海甲秀工业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