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2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内窥镜的缝合器。
背景技术
在患者的体内进行处理时,例如有通过外科手术切开患者 的身体时,进行经过口腔或经过肛门的内窥镜处理。缝合消化 管的穿孔的方法可进行经过口腔的内窺《竟处理。此时,将从锚 延伸出缝合线的缝合器具经过内窺镜插入到穿孔中,并收容在 穿刺针内部,穿刺至穿孔附近的组织,从针中推出带有缝合线的锚。从组织中拔出针后,若将夹着穿孔的2根缝合线系结起 来则将穿孔闭合(参照美国专利申请第11/238016号)。发明内容本发明包括缝合器具、穿刺针、推动器与外侧套;该缝合 器具具有卡定在生物体组织上的锚、从该锚中导出的缝合线、 及配置在该缝合线上的止挡件;该穿刺针为中空的,在前端具 有开口部,可以收容上述锚;该推动器可自由进退地配置在该 穿刺针内,且在其远位端抵接于上述锚的状态下其近位端延伸 到手头一侧;上述穿刺针可自由进退地收容于该外侧套中;将 挂合部配置在上述穿刺针或者上述推动器上,该挂合部可在将 上述锚收容在上述穿刺针的状态下与被导出的上述缝合线自由 装卸地挂合。


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缝合器的总体概要图。图2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缝合器 一起使用的缝合器具的总体概要图。图3是表示缝合器具的止挡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的止挡件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3中所示的止挡件的展开图。图6是表示图3中所示的止挡件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图。图7是表示缝合器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图8是表示缝合器的要部立体图。图9是图8的D — D剖视图。图IO是图1的A—A剖视图。图ll是图1的B — B剖视图。图12是表示与缝合器一起使用的内窥镜的总体概要图。 图13是表示使缝合线穿入图3所示的止挡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使缝合线穿入图3所示的止挡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是表示使缝合线穿入图3所示的止挡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是表示使缝合线穿入图3所示的止挡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7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24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25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26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27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28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29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0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1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2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3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4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5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6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7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8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39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40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41是说明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42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43是表示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44是表示缝合器的缝合针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45是表示缝合器的缝合针的变形例的要部剖视图。图46是图45的I — I剖视图。图47是图45的II 一 II剖视图。图48是表示缝合器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立体图。图49是表示图48所示的缝合器的作用的说明图。图50是表示缝合器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立体图。图5 l是表示缝合器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立体图。图52是表示缝合器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53是表示缝合器具的变形例的整体立体图。 图54是表示缝合器具的变形例的整体立体图。 图55是表示缝合器具的变形例的整体立体图。 图56是表示缝合器具的变形例的整体立体图。 图57是表示缝合器具的变形例的整体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 下说明中,对相同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 说明。如图1及图2中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缝合器l具有 缝合器具6、套9、推动器(线)IO、操作部14、推动器操作部(线 操作部、第二操作部)13、弹簧构件(弹性构件)15、可动止 挡件(可动构件)16以及锁定构件(控制构件)17;该缝合器 具6具有用于卡定在未图示的生物体组织上的锚2、从该锚2中 导出的缝合线3、及配在该缝合线3上的止挡件5;该套9具有穿 刺针7和可使上述穿刺针7自由进退地收容上述穿刺针7的外侧 套8,该穿刺针7为中空、且配置有在前端设有开口部7a的硬质 针部7A、且可在其内部收容锚2;该推动器10配置成可在该穿 刺针7内自由进退,且在其远位端10a抵接于上述锚2的状态下 其近位端延伸到手头 一侧;该操作部14具有被与外侧套8基端 连接并延伸出的操作部主体ll、及被固定在穿刺针7基端且可 自由进退地配置在操作部主体ll上的针致动件(第一操作部) 12;该推动器操作部13与推动器10基端连接,并配置成可相对 于操作部主体ll自由进退;该弹簧构件15具有第一端15a与第二端15b,该第一端15a与推动器操作部13连接,该弹簧构件15 在第一端15a与第二端15b之间伸缩;该可动止挡件16与第二端 15b连接,可相对于操作部12移动;该锁定构件17配置在可动 止挡件16上,对可动止挡件16相对于操作部12的可动状态与固 定状态进行切换。缝合器具6的锚2具有第一锚2A与第二锚2B。锚2A、 2B都 做成同一种形状,具有圆柱形的细长形状,在其中央部分沿圆 周方向形成有槽2a。使缝合线3的第 一端3a与第 一锚2A的槽2a 的附近连接并延伸出,在中途折返而形成可供推动器10穿过的 环18,使缝合线3的第二端3 b与第二锚2 B的槽2 a的附近连接。如图3至图6所示,止挡件5的带状薄板件的两端侧分别向 中央侧折返,形成了基部5A与一对折曲片5B、 5C。在止挡件5 的基部5A设有缝合线3可穿过的通孔5a。将一对折曲片5B、 5C 配置成与基部5A大致平行。在一对折曲片5B、 5C各自的前端,在相对于一对折曲片 5B、 5C的中心轴线C向相互分离开的方向上偏心的位置,设有 在缝合线3的穿过方向上形成得较厚的、用于夹持缝合线3的厚 板部5b、 5c。厚板部5b、 5c之间的距离L形成为比缝合线3的直 径小。在与折曲片5B相对的另 一折曲片5C上配置有厚板部5c,在 厚板部5c上设置有卡合突出部5d,该卡合突出部5d向因上述偏 心而在折曲片5B的侧缘与厚板部5b之间形成的间隙Sl突出。同 样,在折曲片5B上配置有厚板部5b,在厚板部5b上设置有卡合 突出部5e,该卡合突出部5e向在折曲片5C的侧缘与厚板部5c 之间形成的间隙S2突出。该止挡件5例如将板厚0.4mm的带状薄板构件的除了厚板 部5b、 5c之外的部位冲压成形至厚度0.2mm。之后,从两端将规定长度的部分分別向中央折返,从而形成基部5A与 一对折曲片5B、 5C。或者,如图6所示,例如,也可以通过铆接或焊接 W在板厚为0.2mm的带状薄板构件的端部固定连接厚度 0.4mm的厚板部20c及卡合突部20d来形成止挡件5。穿刺针7还具有前端与针部7A连接的管状手头侧构件7B, 手头侧构件7 B用具有挠性的软性构件构成。该手头侧构件7 B 为了可以承受随着后述穿刺针7从外侧套8突出和没入而产生 的拉伸负荷、压缩负荷、及随着生物体组织的紧缚而使由止挡 件5在缝合线3上移动所引起的拉伸载荷,例如用PEEK (聚醚 醚酮)的挤出成形管构成。如由图7至图9所示,穿刺针7与外侧套8—起穿过后述内窥 镜插入部EI的通道CH1。相对于穿刺针7的长度方向倾斜地设 置穿刺针7的前端的开口部7 a 。在比穿刺针7内的推动器10的前 端位置更靠手头侧的侧面设有导入孔7b,该导入孔7b用于将缝 合线3的环18从穿刺针7外部引入其内腔。具体来说,导入孔7b 的位置设置成该导入孔7b与开口部7a的距离大于第 一锚2A及 第二锚2B串联排列时的长度。而且,设有可从开口部7a向导入 孔7b穿过缝合线3的宽度的狭缝7c。方突出的限制构件21,该限制构件21用于限制推动器10向穿刺 针7内的手头侧的移动量。在针部7A的比穿刺针7的导入孔7b更靠手头侧的基端,向 径向内方突出设有限制构件21。限制构件21设置成穿刺针7的 前端一侧的倾斜较陡、且手头一侧的倾斜较緩。在该限制构件 21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紋部,在手头侧构件7 B的前端形成可与 该外螺紋部螺紋连接的内螺紋部。因此,通过螺紋连接,可用 简单的结构,以可承受较高的拉伸与压缩负荷的强度,将针部7A与手头侧构件7B连接起来。在穿刺针7的前端侧的内周面设有凸部22,该凸部22在将 第 一锚2A与第二锚2B收纳于穿刺针7的内部时与各自的槽2a卡合。推动器10为细长的线。在推动器10上设有挂合部23,在将 缝合器具6的锚2收容在穿刺针7内的状态下,该挂合部23可与 从狭缝7c导出的缝合线3自由装卸地结合。挂合部23是使推动 器10前端侧的 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的。夕卜侧套8具有前端侧套8A与手头侧套8B,该前端侧套8A;ft 盖收容了缝合器具6的穿刺针7的前端侧,该手头侧套8B与前端 侧套8A的基端连接并覆盖前端侧套8A的手头侧。外侧套8是由 金属线8a紧密地缠绕成线圏状而构成的。前端侧套8A为了收容 止挡件5与穿刺针7而具有比手头侧套8B的内径大的内径。手头侧套8B的外表面被树脂管24覆盖。树脂管24通过热收 缩而紧密固定在金属线8a上。或者,通过将未图示的线圏作为 芯的挤出成形来形成手头侧套8B的外表面。另外,也可以用树 脂涂层来替代树脂管24。如图l、图10及图11所示,在操作部主体ll上沿中心轴线 Cl方向形成有U字形槽lla,在操作部主体ll的基端配置有指 扣部11A 。在操作部主体11的前端侧配置有用于限制针致动件 12移动的调整止挡件25 。通过固定螺钉26将该调整止挡件25 定位在操作部主体ll上。在调整止挡件25上设有半圆形指扣部 25A。针致动件12具有与U字形槽lla卡合的突出构件12A,能在 操作部主体ll上自由进退地与操作部主体ll进行卡合,在针致 动件12的基端配置有沿相对于中心轴线C1方向倾斜的中心轴 线C2方向延伸出的分支部27,该分支部27与突出构件12A相连接。在针致动件12上配置有两个指扣部12B。在分支部27的基端侧设有供推动器IO基端侧贯通的推动 器通孔27a。在推动器通孔27a的前端设有针固定部27A,该针手头侧构件7B前端的连接一样为螺紋连接。分支部27形成为圆 柱状,可动止挡件16可自由进退地外套在分支部27上。推动器操作部13形成为圆柱状,与推动器10的基端连接。调整弹簧构件15的弹力使其在被最大限度地压缩时,使推 动器10的移动量成为一个锚2的长度。另外,弹力可调整为小 于推动器IO与穿刺针7的摩擦力。可动止挡件16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其底部16a与分支部 27的基端27b相距规定距离的状态下,可动止挡件16可自由滑 动地外套在分支部27的基端27b上。弹簧构件15的第二端15b 与底部16a连接。锁定构件17被设置成沿推动器操作部13的长度方向从可 动止挡件16突出,在可动止挡件16直径缩小的方向上进行弹性 变形。如图12所示,与内窥镜E—起使用该缝合器l。内窺镜E具 有供使用者操作的内窥镜操作部ES和从内窥镜操作部ES延伸 出的具有挠性的内窥镜插入部EI。在内窥镜插入部EI设有在其 前端开口的供缝合器1等插入的通道CH1、 CH2。在内窺镜插 入部EI的前端配置有照明光学系EL。以下,结合图13至图43,与缝合方法一起说明缝合器l及 缝合器具6的作用。另外,示出胃来作为管腔器官的一个例子。首先,如图14所示,对于图13所示状态的止挡件5,将缝 合线3插入到止挡件5的基部5A的通孔5a中,使一对折曲片5B、 5C在使厚板部5b、 5c相分离的方向上变形,同时使缝合线3穿过。此时,在向基部5A的方向dl拉缝合线3时,厚板部5b、 5c 也向方向dl移动,厚板部5b、 5c间的距离縮小,厚板部5b、 5c 夹住缝合线3而将其锁定,从而限制缝合线3的移动。也就是说,使锚2与止挡件5拉开的方向的力在作用于缝合 线3时,起到使一对折曲片5B、 5C移动而闭合、并锁定缝合线 3的动作的作用。即,由于厚板部5b、 5c夹紧缝合线3而锁定了 止挡件5相对于缝合线3的位置,因此,即使被止挡件5与锚2夹 入的吻合对象要向缝合线3的另 一端的方向d2推止挡件5,止挡 件5也不会向d2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在使止挡件5向靠近锚2的方向移 动时,即,在向与基部5A相反的d2方向拉缝合线3时,使厚板 部5b、 5c也向d2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乂人而解除缝合 线3的夹紧。也就是说,止挡件5的结构起到允许缝合线3在使 锚2与止挡件5接近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即,在将止挡件5推压 在吻合对象上时,也就是在使止挡件5向缝合线3的 一 端的d 2方 向移动时,厚板部5b、 5c之间打开,解除厚板部5b、 5c对缝合 线3的夹紧。而且,如图16所示,通过吻合对象所产生的压力,强制性 地使止挡件5向d2方向移动。此时,处于使止挡件5的基部5A 与一对折曲片5B、 5C大致平行的状态。因为该状态与成形时的 状态相同,因此在一对折曲片5B、 5C上几乎不产生弯曲应力。 因此,不会相对于吻合对象的移动,而可维持对缝合线3的夹 紧力。接着,如图17所示,从戴着口部构件MP的患者PT的口插 入内窥镜插入部EI,使内窥镜插入部EI的前端弯曲。之后,如 图18所示,在内窥镜插入部EI的通道CH1中,例如插入圏套器 等切开处理器具SW,切除含有病变的粘膜M3。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将缝合器具6的第一锚2A与第二 锚2B串联收容在穿刺针7内,使凸部22与第一锚2A的槽2a相卡 合。然后,使缝合线3从狭缝7c突出,使环18从导入孔7b再次 导入穿刺针7内。进而,成为使环18套在推动器10上并结合在 挂合部23上、且将止挡件5收容在穿刺针7内的状态。切除粘膜M3后,替换切开处理器具SW而将缝合器1插入 通道CH1,使外侧套8的前端从通道CH1的前端突出。如图20所示那样,从该状态使针致动件12相对于操作部主 体11前进,如图21所示那样,使穿刺针7从外侧套8突出。此时, 使拇指伸入指扣部11A,且使食指、中指或者无名指中某根手 指伸入指扣部12B,通过将两者分开的操作,使针致动件12向 前方移动。或者,也可以使拇指搭在指扣部12B上,且使食指、 中指或者无名指中的某根手指勾住半圆形指扣部25A,通过握 动它们而使之向 一起靠拢的操作,使针致动件12向前方移动。 向 一起靠拢的握动操作可以进行比分开操作更微妙的调整,较 容易施力,可以调整穿刺针7从外侧套8的突出量与速度。接着,如图22所示,将钳子F插入到通道CH2中,并使其 从通道CH2前端突出,如图23所示,夹持着粘膜缺损部M4内 侧的断端M5向离开粘膜缺损部M4的方向牵引、提起。在该状态下,为了规定穿刺针7的穿刺方向,如图24所示, 使内窥镜插入部EI弯曲。此时,由于穿刺针7的手头侧构件7B 由软性管构成,因此以推动器10为轴的外侧部分可向弯曲方向 延伸。另一方面,因为推动器10是刚性高、直径小的线,所以 不会随着弯曲而伸缩。因此,推动器10的挂合部23卡挂在穿刺 针7内的限制构件21上,相对地,将推动器操作部13与可动止 挡件16—起向分支部27 —侧拉入。之后,使针致动件1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1前进,直到与调整止挡件25抵接,使穿刺针7从外侧套8的前端突出。这样,如 图25所示,通过使整个缝合器l或内窥镜插入部EI前进,使穿 刺针7穿过由于操作钳子F与内窥镜的操作而被提起的粘膜 M5。接着,如图26所示,同时夹持可动止挡件16的锁定构件17 与分支部27,固定可动止挡件16与分支部27。因此,如图27 所示,将推动器操作部13向前端侧移动,压缩弹簧构件15。此 时,推动器10相对于穿刺针7只移动1个锚的长度。因此,解除 凸部22与第一锚2A的槽2a的卡合,如图28所示,第二锚2B前 进,将与穿刺针7面接触的第一锚2A向穿刺针7的前端推出。然 后再使第二锚2B的槽2a与凸部22卡合。其结果是,第一锚2A 脱落至粘膜M5的内侧。然后,当从粘膜M5拔出穿刺针7时,缝 合线3穿过粘膜M 5 ,锚2 A被留置在粘膜缺损部M 4的里侧。接着,放开锁定构件17,使可动止挡件16恢复到原来的形 状。在此,弹簧构件15的弹性复原力被设定为小于推动器10与 穿刺针7的整个长度上产生的摩擦力。因此,在推动器10与穿 刺针7没有相对移动的状态下,在弹簧构件15复原到原来的长 度期间,如图29所示,可动止挡件16相对于分支部27前进。接着,将内窥镜插入部EI的前端移动到留置第二锚2B的部 位。然后,如图30所示,与第一锚2A相同,夹着粘膜缺损部 M4,用钳子F夹持并提起处于与粘膜M5大致对称的位置的手 头侧的粘膜M 6的端部。在使穿刺针7再从外侧套8的前端突出 的状态下使整个缝合器l或内窥镜插入部EI前进,由此使穿刺 针7穿过被提起的粘膜M 6 。在此,如图31所示,再次把持锁定构件17而使之变形,并 抵接在分支部27。之后,如图32所示,使推动器操作部13相对 于可动止挡件16移动,压缩弹簧构件15。这样,如图33所示,解除凸部22与第二锚2B的槽2a的卡合,第二锚2B被放出至粘 膜M6的内侧。从粘膜M6拔出穿刺针7,缝合线3穿过粘膜M6, 如图34所示,第二锚2B被留置在粘膜缺损部M4的手头侧。接着,如图35所示,使针致动件1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1向 手头侧后退。这样,将穿刺针7相对地拉入到外侧套8内,如图 36所示,外侧套8的前端抵接于缝合器具6的止挡件5。另外, 如图37所示,通过使针致动件12向手头侧移动,由于止挡件5 与锚2的距离缩小、且锚2A与锚2B的距离縮小,因此,使被卡 定在锚2A与锚2B上的粘膜M5与粘膜M6相靠近。最后,如图38 所示,止挡件5抵接在粘膜M5、粘膜M6上并将它们紧固,缩小 了粘膜缺损部M4。而且,如图39所示,使可动止挡件16相对于分支部27向手 头侧后退。此时,如图40及图41所示,缝合线3的环18从推动 器10的挂合部23脱开,并且,挂合部23弹性变形,越过限制构 件21,推动器10相对于穿刺针7向手头侧移动。在此,当使缝 合器l或内窥镜插入部EI后退而离开粘膜缺损部M4时,如图42 所示,将环18从穿刺针7的导入孔7B拉到穿刺针7的外侧。这样, 如图4 3所示,在用止挡件5保持以使缝合线3不松驰的状态下, 缝合器1与缝合器具6相分离,缝合器具6被留置。根据该缝合器l,通过使可动止挡件16处于可动状态、且 使弹簧构件15处于伸长状态,即使在套9弯曲时,也可以配合 套9的伸缩使推动器操作部13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1移动。另夕卜,15处于收缩状态,可以使推动器10的前端10a的位置相对于套9 仅仅移动恒定量。因此,不管是在套9的弯曲之前还是之后, 都可以通过简易的操作使推动器10相对于套9高精度地进退恒 定量。此时,通过把持锁定构件17使其抵接在分支部27,可以使可动止挡件16成为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1固定的状态。另 一方 面,在未使锁定构件17变形时,可以使可动止挡件16成为相对 于分支部27可动的状态。另外,因为用弹簧构件15将可动止挡件16与分支部27相连 接,所以可以容易地规定弹簧构件15的伸缩量,可以高精度地 使推动器10进退。而且,因为在推动器10上配置有挂合部23,所以,即使在 用穿刺针7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穿刺、移动推动器10并留置锚2之 后,也可以使缝合线3继续挂在推动器上。因此,在使外侧套8 抵接在缝合器具6的止挡件5的状态下,通过将穿刺针7与推动 器10 —起^立向外侧套8的手头侧,可以 -使止挡件5向锚2侧移动。 另外,通过在其后解除缝合线3与推动器10之间的挂合,可以 将缝合器具6留置在生物体组织。因此,不必更换多个处理器 具,就可以连续进行缝合器具6的留置与缝合。针7内,使推动器10穿过环18,由此,可较容易地将环18挂在 挂合部23上。另外,通过使针致动件1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1进退移动, 可以使穿刺针7相对于外侧套8突出没入。另外,通过使推动器 操作部13相对于针致动件12进退移动,可以使推动器10相对于 穿刺针7进退。此时,因为分支部27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1倾斜 地设置,所以在进行针致动件12与推动器操作部13的进退操作 时,不用换手就可以连续操作两者。另外,因为外侧套8形成为线圈状,因此,即使在将缝合侧套8的前端推压缝合线3的止挡件5,缝合线3也可以很好地承压縮力。另外,因为将树脂管24嵌合在手头侧套8B上,所以可以很 好地承受相对于外侧套8推出穿刺针7时在外侧套8产生的拉伸力。另外,如图41所示,因为在穿刺针7上设有限制构件21, 所以,在组装时将推动器10插入到穿刺针7内时,可以一边使 推动器10抵接于手头侧的倾斜较緩的部分、 一边将其插入,可 以容易地进行组装。另一方面,在组装后,推动器10即使不经 意地向穿刺针7的基端侧相对移动,因为挂合部23抵接在限制 构件21的倾斜较陡的部分,所以可以限制进一 步移动。另夕卜,根据该缝合器具6,在用缝合器具6的一对折曲片5B、 5C前端的厚^反部5b、 5c夹持缝合线3时,可以更恰当地增大一 对折曲片5B、 5C与缝合线3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小在一对折曲 片5B、 5C上产生的应力。因此,可以维持使止挡件5对生物体 组织的稳定的固定力。另外,在使缝合线3穿过了止挡件5时,虽然成为使一对折 曲片5B、 5C相对于基部5A倾斜的状态,但相对于缝合线3移动 止挡件5并使其固定在生物体组织上时, 一对折曲片5B、 5C与 基部5A再次成为初期加工时的大致平行状态。即,因为一对折 曲片5B、 5C可返回到初期加工的状态时,所以在使止挡件5移 动期间,固定缝合线3的力不会减弱。其结果是,可以较佳地 抑制折曲片5B、 5C在被留置期间相对于缝合线3移动。另外,在用止挡件5夹持缝合线3时,厚板部5b、 5c及卡合 突部5d、 5e相卡合,因此,可以较佳地抑制折曲片5B、 5C彼 此相对于与一对折曲片5B、 5C中心轴线C交叉的方向的力的偏 移。另外,如图44至图47所示,穿刺针28的设有导入孔28b的部分也可以偏心而形成隆起部28A。其原因是,在将穿刺针28 配置在外侧套8内时,成为使外侧套8的中心轴线C3与穿刺针28 的中心轴线C4偏心的状态,因此利用了在外侧套8与穿刺针28 之间形成有空间S的量。另外,如图48所示,也可以在穿刺针32的侧面以狭缝状设 置缝合器30的挂合部31。该缝合器30将缝合器具6的第 一锚2A及第二锚2B串联收 容在穿刺针32内,使缝合线3从狭缝32c突出,之后在该状态下 将环18挂在挂合部31上,而预先成为将止挡件5收容在穿刺针 32内的状态。而且,通过与第l实施方式同样的操作,留置缝合器具6的 未图示的锚,在从挂合部31卸下缝合线3时, 一旦使穿刺针32 从外侧套8突出,使穿刺针32摆动。此时,如图49所示,缝合 线3脱离挂合部31。根据该缝合器30,因为挂合部31形成为狭缝状,所以可以 利用挂着缝合线3的 一部分来使环18容易地挂合在穿刺针32的 表面。另外,如图50所示,缝合器33也可以具有覆盖桂合部31 的盖35。该盖35与设于穿刺针36表面的引导槽37卡合,为了使 其沿引导槽37移动而在该盖35上连接牵引构件38。根据该缝合器33,通过在使环18挂在挂合部31之后用盖35 覆盖该挂合部31,可以较佳地抑制缝合线3从挂合部31误脱离。 另外,通过牵拉牵引构件38而移动盖35,可以容易地使环18 脱离挂合部31。另外,如图51所示,也可以以向穿刺针42的侧面突出的方 式设置缝合器40的挂合部41。该缝合器4 0也可以使环18挂合在挂合部41上、并留置未图示的锚。在从挂合部41取下缝合线3时, 一旦使穿刺针42从外 侧套8突出, 一边使穿刺针42摆动、 一边使缝合线3脱离挂合部 41。根据该缝合器40,因为突出设置有挂合部41,所以可以使 缝合线3的环18容易地挂在穿刺针42的表面。另外,如图52所示,也可以在推动器10上设置可切断缝合 器45中的缝合线3的刀具46。在此,将刀具46配置在推动器10的比挂合部23更靠前端侧离短的距离。刀具46只在其手头一侧设有刃面46a。该缝合器45通过与第l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将缝合器具6 的第一锚2A及第二锚2B串联收容在穿刺针7内,使缝合线3从 狭缝7c突出,之后将环18从导入孔7b导入穿刺针7内,并使环 18穿过止挡件5的前端,挂在挂合部23上。在此,由于将刃面 46a配置在手头侧,因此,在环18挂在挂合部23上时,环18不 会被刀具46切断。在从挂合部2 3取下缝合线3时,将推动器10相对于穿刺针7 向手头侧拉。此时,由于环18抵接于刃面46a,因此,环18被 切断,缝合线3脱离挂合部23。根据该缝合器45 ,通过使推动器IO在与其穿过缝合线3的 环18时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相对移动,可以用刀具46容易地切 断环18而解除挂合。另外,如图53所示,在缝合器具47只具有一个锚48时,也 可以将缝合线3的第一端3a及第二端3b —起连接在锚48的同一 部位。另外,如图54所示,也可以采用将缝合线3的第一端3a连 接在锚48上、并在第二端3b上配置环50来替代环18的缝合器具51。另外,如图55所示,也可以采用缝合线52的第二端预先形 成为环18的缝合器具53。另外,如图56所示,也可以釆用使缝 合线3折返而将第二端3 b系在缝合线3的中途而形成系结5 5从 而形成有环18的缝合器具56,或者如图57所示,也可以采用由 铆接构件5 7铆接来形成环18的缝合器具5 8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 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 的添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说明, 只受附加的权利要求书的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缝合器,该缝合器包括缝合器具、穿刺针、推动器与外侧套;该缝合器具具有卡定在生物体组织上的锚、从该锚中导出的缝合线、及配置在该缝合线上的止挡件;该穿刺针是中空的,在前端具有开口部,可以收容上述锚;该推动器可自由进退地配置在该穿刺针内,且在其远位端抵接于上述锚的状态下其近位端延伸到手头一侧;上述穿刺针可自由进退地收容于该外侧套中;在上述穿刺针或者推动器上配置有挂合部,该挂合部可在将上述锚收容在上述穿刺针中的状态下与被导出的上述缝合线自由装卸地挂合。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在上述缝合线上形成有可供上述推动器穿过的环; 在上述穿刺针的、比上述穿刺针内的上述推动器的前端位置更靠手头侧的侧面设有导入孔,该导入孔用于将上述环从上 述穿刺针的外部引入到上述穿刺针的内腔中;上述推动器的一部分弯曲而设有上述挂合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在上述缝合线的端部形成有环;上述挂合部以狭缝状设置在上述穿刺针的侧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合器,其中,覆盖上述挂合部的盖被可相对于上述穿刺针移动地设置在 上述穿刺针上。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在上述缝合线的端部形成有环;上述挂合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穿刺针的侧面。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在上述推动器上设置有可切断上述缝合线的刀具。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上述外侧套的线材被紧密缠绕成线圏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合器,其中,在上述外侧套的表面配置有树脂。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缝合器,其中,上述缝合器包括操作部主体、第 一 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该操作部主体与上述外侧套的基端连接并延伸出来;该第一操作部被固定在上述穿刺针的基端,可自由进退地配置在上述操作部主体上;该第二操作部被固定在上述推动器的基端,被配置成可相 对于第一操作部自由进退。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合器,其中,上述第 一 操作部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倾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该缝合器包括缝合器具、穿刺针、推动器与外侧套;该缝合器具具有卡定在生物体组织上的锚、从该锚中导出的缝合线、及配置在该缝合线上的止挡件;该穿刺针为中空的,在前端具有开口部,可以收容上述锚;该推动器配置成可在该穿刺针内自由进退,且在其远位端抵接上述锚的状态下其近位端延伸到手头一侧;上述穿刺针可自由进退地收容于该外侧套中;在上述穿刺针或者推动器上配置有挂合部,该挂合部可在将上述锚收容在上述穿刺针中的状态下与被导出的上述缝合线自由装卸地挂合。
文档编号A61B17/94GK101254121SQ20071018712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27日
发明者梶国英, 盐野润二, 铃木孝之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