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补肾、解毒、降糖药物,特别是指一种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21世纪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人口老龄化的增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增多,超重和肥胖现象的加剧,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据统计,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约为1.71亿,目前已超过2.3亿,并且正以每年新增700万病人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将增加至3.66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1976年约为1.0%,1989年约为2.0%,1996年约为3.2%,几乎每年上升0.1%,预计2010年患病率将达到4%。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其所伴随的慢性并发症,长期高血糖造成的心、脑、肾晚期并发症危害极大,已成为人类的"第三大杀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和糖尿病性心肌损害等,这些并发症是造成大量病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生命预期值可能减少510岁,其中女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寻找既能综合调整机体代谢紊乱,又能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降糖调脂药物组合物是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存在着如下问题-从西医的角度而言,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进展快速,上市种类繁多,针对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发病环节的有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延缓肠道葡萄糖吸收的有a-糖苷酶抑制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但它们都只是针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某一个环节起作用,只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整体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且,这些西药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的毒副作用。如1971年1月,第一个格列酮类药物曲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问世,遗憾的是在上市后刚刚3年,就因严重的肝毒性、甚至肝衰死亡71例而迅速从全球撤出市场。而后相继出现了毒性较低的胰岛素增敏剂,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其特点是降糖作用强,同时对代谢综合征的其他内容如高血压、脂类代谢紊乱等可产生有利的影响,应用这类药物可谓"一石多鸟,终生受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时有肝毒性的个案出现,其存在的不良反应有心悸、头痛、瘙痒、腹泻、水肿、呼吸困难、体重增加等等。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亦是长期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难题。同时,这些西药对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肾并发症则基本上无防治作用,即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危害问题,对2型糖尿病的其它代谢紊乱症状的治疗效果也欠佳。从中医的角度而言,至今为止也探索出了大量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成药,成熟的品种如消渴丸、降糖舒、玉泉丸、降糖甲片、甘露消渴胶囊、参芪降糖片、以及渴乐宁胶囊等。但一方面这些中成药对不同糖尿病患者发病机理的针对性较差,益气养阴之力不足,治疗效果不足或欠佳,另一方面这些中成药或含有西药成分、或具有肝肾毒性、或具有胃肠道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的拓展。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治疗效果确切、毒副作用小、服用安全可靠的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出的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有效成分的药剂黄芪1.8757.5份、绞股蓝2.259.0份、葛根1.8757.5份、桑叶1.56.0份、葫戸巴1.56.0份、黄连0.753.0份、肉桂0.3751.5份。上述制成本发明药剂的原料的优选重量配比为黄芪1.875~3.75份、绞股蓝2.25~4.5份、葛根1.875~3.75份、桑叶1.5~3.0份、葫卢巴1.5~3.0份、黄连0.75~1.5份、肉桂0.375~0.75份。上述制成本发明药剂的原料的最佳重量配比为黄芪1.875份、绞股蓝2.25份、葛根1.875份、桑叶1.5份、葫戸巴1.5份、黄连0.75份、肉桂0.375份。上述制成本发明药剂的原料中,黄连最好采用品质和药效都较佳的川黄连。本发明的药剂可以是药剂学中任何一种可接受的剂型,通常选用的剂型是散剂、颗粒剂、片剂或胶囊剂中的一种。本发明所述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上述重量配比取黄连和葛根,混合均匀,采用乙醇分次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获得黄连葛根有效成分混合提取液;2)按上述重量配比取肉桂,碎成粗粉,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获得肉桂挥发油和肉桂残渣水液;3)按上述重量配比取葫芦巴、黄芪、绞股蓝和桑叶,加入步骤2)所得肉桂残渣水液,采用蒸馏水分次煎煮,合并煎液,减压浓縮,再加入步骤l)所得黄连葛根有效成分混合提取液和步骤2)所得肉桂挥发油,真空干燥,最后按常规方法将其制成散剂、颗粒剂、片剂或胶囊剂。本发明的中药基于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机理的认识,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运用中医辩证理论,谨守古训,博采众方,从毒论治,并坚持将解毒补肾贯穿治疗始终的原则,从祖国医药宝库中,筛选出具有解毒、补肾、降糖的药物原料组合,按中医理论进行实践,尽取其精华,以消除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出发点,降糖、解毒、补肾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其对机体代谢的调节作用,全面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和高尿酸血症,进而达到减缓糖尿病并发症、迅速消除患者三多一少临床症状的目的。其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降糖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基本环节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本发明通过提取原料中的活性有效成份,如葛根素、黄芪多甙、小檗碱等,使这些有效成份能够以活性分子状态进入人体组织和细胞,相互协同作用一方面调整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另一方面促进胰岛素发挥正常的生物学效应,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促进其与胰岛素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从而有利于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吸收,实现平稳降糖。其二是解毒现代研究表明,"毒"在糖尿病中的核心机制是"热毒"消灼,热毒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三消俱现;此外,高糖所致的糖基化引起所谓"糖毒性"、游离脂肪酸(FFA)升高引起所谓"脂毒性"以及体内过度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和自由基损伤诱发所谓"火毒性"也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为用"清热解毒"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发明中的黄芪是很重要的补气药,其有效成分黄芪多糖能减轻肿瘤坏死因子一a使动物产生的胰岛素抵抗;而本发明中的黄连则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另绞股蓝、肉桂、黄连具有降低游离脂肪酸的功效。其三是补肾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肾为五脏之根,对全身脏器起滋养、温煦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肾虚是致病之源,本发明中的胡芦巴有效成份不仅具有降糖的机制,还能温阳补肾,肾强则全身机能旺盛,能直接消除糖尿病的肾虚症候。丰发明以消除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出发点,综合以上降糖、解毒和补肾三方面的作用可以发现一个方面的疗效对另两个方面的疗效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毒利于降糖和补肾,补肾则利于解毒和降糖,降糖也有益于解毒和补肾,降糖、解毒和补肾的功效齐头并进,三个方面整体联动、互为照应。既针对糖尿病与肾虚有关的病机特点少佐温热药升提肾水、加强滋阴补肾;又针对高糖所致的糖基化引起所谓"糖毒性"而使用清热解毒药清除体内自由基;还针对游离脂肪酸(FFA)升高引起所谓"脂毒性"和体内过度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和自由基损伤诱发所谓"火毒性"而配伍清火的药物。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胰岛P细胞和耙器官的损伤、促进胰岛P细胞的修复,同时促进靶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促使机体内环境发生质的变化,进而实现本位治疗糖尿病、从根本上减缓和消除并发症及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并且,本发明的原料组配全部源于天然植物,早已验证基本上无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安全可靠。图1为各组大鼠的胰岛形态HE染色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图la对应正常组大鼠胰岛显微结构,图lb对应模型组大鼠胰岛显微结构,图lc对应本发明低剂量组大鼠胰岛显微结构。图2为免疫荧光法显示的各组大鼠胰岛Insulin和PDX-1蛋白表达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图2b和图2c分别对应正常组大鼠的Insulin、PDX-1和Insulin+PDX-1蛋白表达;图2d、图2e和图2f分别对应模型组大鼠的Insulin、PDX-1和Insulin+PDX-1蛋白表达;图2g、图2h和图2i分别对应本发明低剂量组大鼠的Insulin、PDX-1和Insulin+PDX-1蛋白表达。图3为各组大鼠的眼睛在扩瞳前进行观察所拍摄的状态示意图,其中图3a对应正常组大鼠,图3b对应模型组大鼠,图3c对应本发明高剂量组大鼠,图3d对应本发明中剂量组大鼠,图3e对应本发明低剂量组大鼠,图3f对应益气糖康组大鼠。图4为各组大鼠的眼睛在扩瞳后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观察所拍摄的状态示意图,其中图4a对应正常组大鼠,图4b对应模型组大鼠,图4c对应本发明高剂量组大鼠,图4d对应本发明中剂量组大鼠,图4e对应本发明低剂量组大鼠,图4f对应益气糖康组大鼠。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1.875kg、绞股蓝2.25kg、葛根1.875kg、桑叶1.5kg、葫芦巴1.5kg、川黄连0.75kg、肉桂0.375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2: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2.25kg、绞股蓝3.55kg、葛根2.15kg、桑叶2.25kg、葫芦巴2.25kg、川黄连l.OOkg、肉桂0.45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3: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3.25kg、绞股蓝2.25kg、葛根3.25kg、桑叶1.80kg、葫芦巴1.80kg、川黄连1.25kg、肉桂0.55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4: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3.75kg、绞股蓝4.50kg、葛根2.55kg、桑叶2.80kg、葫芦巴2.50kg、川黄连1.50kg、肉桂0.75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5: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4.25kg、绞股蓝6.50kg、葛根4.55kg、桑叶4.80kg、葫芦巴5.50kg、川黄连2.50kg、肉桂U5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6: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5.45kg、绞股蓝5.50kg、葛根6.50kg、桑叶3.75kg、葫芦巴3.50kg、川黄连2.25kg、肉桂l.OO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7: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6.50kg、绞股蓝8.50kg、葛根7.50kg、桑叶5.75kg、葫芦巴4.50kg、川黄连1.75kg、肉桂0.85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8: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7.50kg、绞股蓝3.50kg、葛根5.50kg、桑叶3.75kg、葫芦巴2.50kg、川黄连2.00kg、肉桂1.25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9: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2.50kg、绞股蓝3.50kg、葛根3.50kg、桑叶1.75kg、葫芦巴2.50kg、川黄连2.25kg、肉桂0.75kg制备而成的药剂。实施例10: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是由黄芪1.875kg、绞股蓝3.25kg、葛根2.25kg、桑叶1.75kg、葫芦巴2.25kg、川黄连1.25kg、肉桂1.25kg制备而成的药剂。上述各实施例中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上述重量配比取川黄连和葛根两种原料,破碎混合均匀,采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70~75%的乙醇分三次提取第一次提取时间为2.5~3.0小时,第二次提取时间为1.5-2.0小时,第三次提取时间为1.0~1.5小时,以最大限度地提取其有效成分,合并各次提取液,减压回收其中的乙醇至无醇味,获得黄连葛根有效成分混合提取液。2)按上述重量配比取肉桂原料,粉碎成粗粉,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肉桂中的有效成分,获得肉桂挥发油和肉桂残渣水液。3)按上述重量配比取葫芦巴、黄芪、绞股蓝和桑叶四种原料,加入步骤2)所得肉桂残渣水液,采用蒸馏水煎煮法分三次提取第一次煎煮时间为2.0~2.5小时,第二次煎煮时间为1.0~1.5小时,第三次煎煮时间为1.0~1.5小时,以充分获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合并各次煎液,减压浓縮,再加入步骤l)所得黄连葛根有效成分混合提取液和步骤2)所得肉桂挥发油,真空浓縮干燥,最后按常规方法将其制成散剂、颗粒剂、片剂或者是胶囊剂。按上述制备方法所获得的降糖调脂中药,糖尿病患者可根据医嘱的药量大小服用。一般而言,以每粒0.4g的胶囊剂为例,成人每日三次,每次两至三粒,温开水冲服,两个月为一疗程。为了证实本发明在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方面的优异疗效,下面进一步介绍本发明的降糖调脂中药在各项药理学基础研究中所取得的结果一、本发明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实验动物选择约2月龄的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20~250g,购于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先适应性喂养2周,70只大鼠自由进食,并以30mg/kg的剂量通过尾静脉注射STZ。普通饲料喂养2周后,筛选出54只糖耐量异常的大鼠,随机分为以下5组(1)本发明低剂量组11只,以1.025g/kg'd灌服本发明;(2)本发明中剂量组11只,以2.05g/kg-d灌服本发明;(3)本发明高剂量组11只,以4.1g/kg*d灌服本发明;(4)益气糖康组10只,以2.67g/kg,d灌服益气糖康;(5)糖尿病模型组ll只,灌服同样体积含0.5M羧甲基纤维素的PBS溶液。以上5组大鼠均喂以高脂饮食(蔗糖猪油奶粉鸡蛋基础饲料=30:40:8:4:63)。(6)另外10只大鼠未予任何干预,作为正常组,喂以普通饲料。药物干预100天后,观察各组药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及抗氧化应激状态等指标的影响,实验过程中有4只大鼠死亡,各时间点血糖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齒法检测,各组大鼠口服糖耐量试验测定的结果见表1。从表1所列各组大鼠口服糖耐量试验测定比较参数可知本发明的中药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异常、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特别是以本发明低剂量组的作用最强,优于传统中药益气糖康组。表l:各组大鼠口服糖耐量试验测定结果比较(^±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代O.01,ks正常組;af<0.05,<0.01,w模型组'/°<0.05,w益气糖康组二、本发明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影响动物实验方法同上。TC、TG采用酶学方法检测;HDL-C、LDL-C采用镁P钨酸沉淀法检测;ApoAI、ApoB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FFA采用铜试剂显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脂质参数测定的结果见表2。从表2所列各组大鼠血清脂质参数测定结果比较可知本发明的中药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脂紊乱,以低剂量组的作用最强,优于传统中药益气糖康组。表2:各组大鼠血清脂质参数测定结果比较(^±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尸<001,M正常组;VO.05,^PO.Ol,w模型组;V<0.05,**尸<0.01,w益气糖康组三、本发明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胰岛细胞的作用1.动物实验方法同上。血清胰岛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的结果见表3。从表3所列各组大鼠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参数比较可知本发明的中药能改善高胰岛素血症,恢复第一时相分泌,保护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P细胞的功能,尤以低剂量组作用最强,优于传统中药益气糖康组。表3:各组大鼠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结果比较(^土s)_<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2.动物实验方法同上。各时间点血糖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胰岛素耐量试验测定的结果见表4。从表4所列各组大鼠胰岛素耐量试验测定参数比较可知本发明的中药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尤其以低剂量组作用最强,优于传统中药益气糖康组。表4:各组大鼠胰岛素耐量试验测定结果比銜^hs)<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3.动物实验方法同上。采用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胰岛形态HE染色显微结构见图l。从图l所示各组大鼠的胰岛显微形态可见正常组大鼠胰岛边界清楚整齐,形态完整规则,岛形丰满,岛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均一,各细胞核呈椭圆形,胞浆丰富,胰岛数量及岛内细胞数均较多;模型组大鼠胰岛大小不等,明显萎縮,轮廓欠圆润,边界欠清楚且不整齐,岛细胞胞浆减少,部分胰岛细胞胞浆内有空泡变性,细胞核固缩,视野中胰岛数量显著下降,体积縮小;本发明低剂量组大鼠胰腺组织较为完好,与正常组的胰腺组织相似,并且视野中胰岛组织较完整,境界较清晰,细胞体积较正常,岛内毛细血管较丰富,岛形较饱满。说明本发明的中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具有保护作用。4.动物实验方法同上。采用免疫荧光组化分析方法,各组大鼠胰岛组织的Insulin和PDX-1蛋白表达显微结构见图2。从图2所示的染色结果可知正常组大鼠的胰岛细胞中呈强阳性,荧光强(绿色一Insulin蛋白;红色一PDX-1蛋白,下同),模型组大鼠的胰岛细胞中呈弱阳性,荧光弱(红色+绿色),给药后可见荧光明显增强,提示模型组大鼠的聘岛Insulin和PDX-1蛋白表达减少;而本发明低剂量组大鼠在治疗后的Insulin和PDX-1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说明本发明的中药可增加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数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增加胰岛PDX-1蛋白的表达有关。四、本发明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1.动物实验方法同上。HbAlC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OD、GSH-pxactivity以化学比色法测定;NO、MDA以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全血HbAlC含量及血清中NO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见表5。从表5所列各组大鼠的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比较可知本发明的中药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状态,减轻自由基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尤其以低剂量组作用最强,优于传统中药益气糖康组。表5:各组大鼠全血HbAlC含量及血清中NO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比较(^士s)<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代O.01,ks正常组;V<0.05,<0.01,ks模型组;'尸<0.05,"尸<0.01,ks益气糖康组2.动物实验方法同上。HbAlC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OD、GSH-pxactivity以化学比色法测定;NO、MDA以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SOD、GSH-px活性,MDA和NO含量测定结果见表6。从表6所列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相关指标比较可知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匀浆中MDA、NO较正常组明显升高,SOD、GSH-px显著降低(尸O.05);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胰腺组织匀浆中MDA、NO较低,而SOD、GSH-px含量较高,说明本发明的中药可增强胰岛组织抗氧化能力,从而保护胰岛不受损伤。表6:各组大鼠胰腺组织SOD、GSH-px活性,MDA和NO含量的比较(^is)<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P<0.01,vs正常组;AP<0.05,AAPO.01,vs模型组;#P<0.05,絲PO.Ol,vs益气糖康组五、本发明中药对早期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影响动物实验方法同上。BUN以脲酶法测定;尿白蛋白、P2-MG釆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肌酐采用苦味酸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肾脏/体重、24h尿量、尿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检测结果见表7。从表7所列各组大鼠的肾脏等检测参数比较可知本发明的中药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肾脏早期高滤过状态,起到保护糖尿病肾脏的作用,以低剂量组作用最强,优于传统的益气糖康组。表7:各组大鼠肾脏/体重、24h尿量、尿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测定结果比较(;is)<table>complex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PO.01,w正常组;^O.05,MfO.01,w模型组;#P<0.05,**P<0.01,w益气糖康组六、本发明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病变的影响动物实验方法同上。各组大鼠的眼睛在扩瞳前进行观察所拍摄的状态示意图见图3;各组大鼠的眼睛在扩瞳后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观察所拍摄的状态示意图见图4。从图3、图4所示的各组大鼠的眼睛状态对比可知模型组大鼠的晶状体出现明显混浊,而其他各组大鼠未出现此变化,说明模型组大鼠发生了糖尿病白内障病变,而本发明高、中、低剂量组和益气糖康组的干预药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病变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其特征在于制成该中药有效成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组成为黄芪1.875~7.5份、绞股蓝2.25~9.0份、葛根1.875~7.5份、桑叶1.5~6.0份、葫芦巴1.5~6.0份、黄连0.75~3.0份、肉桂0.375~1.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其特征在于制成该中药有效成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组成为黄芪1.875~3.75份、绞股蓝2.25~4.5份、葛根1.8753.75份、桑叶1.5~3.0份、葫芦巴1.5~3.0份、黄连0.75~1.5份、肉桂0.375-0.7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其特征在于制成该中药有效成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组成为黄芪1.875份、绞股蓝2.25份、葛根1.875份、桑叶1.5份、葫芦巴1.5份、黄连0.75份、肉桂0.375份。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其特征在于制成该中药有效成分的黄连原料采用川黄连。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的剂型是散剂、颗粒剂、片剂或胶囊剂中的一种。6.—种权利要求5所述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上述重量配比取黄连和葛根,混合均匀,采用乙醇分次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获得黄连葛根有效成分混合提取液;2)按上述重量配比取肉桂,碎成粗粉,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获得肉桂挥发油和肉桂残渣水液;3)按上述重量配比取葫芦巴、黄芪、绞股蓝和桑叶,加入步骤2)所得肉桂残渣水液,采用蒸馏水分次煎煮,合并煎液,减压浓縮,再加入步骤l)所得黄连葛根有效成分混合提取液和步骤2)所得肉桂挥发油,真空干燥,最后按常规方法将其制成散剂、颗粒剂、片剂或胶囊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步骤1)中,采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70~75%的乙醇提取三次,第一次提取时间为2.53.0小时,第二次提取时间为1.52.0小时,第三次提取时间为1.(M.5小时。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步骤3)中,采用蒸馏水煎煮提取三次,第一次煎煮时间为2.0~2.5小时,第二次煎煮时间为1.0~1.5小时,第三次煎煮时间为1.0-1.5小时。全文摘要一种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是由黄芪、绞股蓝、葛根、桑叶、葫芦巴、黄连、肉桂按比例制成的药剂。其制备方法为1)取黄连和葛根,乙醇分次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获得黄连葛根有效成分混合提取液;2)取肉桂碎成粗粉,蒸馏法提取,获得肉桂挥发油和肉桂残渣水液;3)取葫芦巴、黄芪、绞股蓝和桑叶,加入肉桂残渣水液,蒸馏水分次煎煮,合并煎液,减压浓缩,再加入黄连葛根有效成分混合提取液和肉桂挥发油,真空干燥,最后按常规方法将其制成散剂、颗粒剂、片剂或胶囊剂。其能从根本上修正机体代谢紊乱,具有显著的降糖、调脂、预防并发症功效,且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文档编号A61P3/06GK101336974SQ200810048729公开日2009年1月7日申请日期2008年8月7日优先权日2008年8月7日发明者徐丽君,陆付耳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