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指示器的安全采血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03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指示器的安全采血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可防护安全针组件,更特别地,涉及具有壳体、针套管和与所 述壳体的一部分可限制地接合的防护罩的针组件。
背景技术
典型的针组件包括针套管,其具有近端、带穿刺尖端的尖形远端以及在其间延 伸的管腔。热塑性针座通常在与远端隔开的位置处可靠地安装在针套管上。针座典型地 设置有外螺纹或者用于将针套管安装在另一结构上的其它表面构造。一些针组件用于从 患者身上抽出样品,例如血液或其它体液的样本。用于抽出血液或其它体液样本的针组件典型地与壳体结合使用。与这些组件结 合使用的针套管典型地具有尖形近端和远端,针座安装到针套管的相对端部之间的位置 处。壳体典型地包括具有敞口近端和部分封闭远端的大致管状侧壁。现有技术的针组件 的针座可以与针保持器的部分封闭远端接合。因此,针套管的尖形近端伸入针保持器中 以与真空管接合,同时针套管的尖形远端向远侧延伸超过针保持器以刺入患者皮肤。针组件通常与样品采集管一起使用,以从患者身上抽出血液或其它体液样本。 样品采集管典型地包括封闭端、开口端和在其间延伸的侧壁。样品采集管典型地被抽真 空,并且开口端由保持管内部真空的隔膜密封。真空管的尺寸设置成滑入针保持器的开 口近端。真空管充分滑入针保持器使针套管的近端刺入真空管的隔膜。因此,针套管可 以与真空管内部形成连通。通过将针套管的尖形远端首先推入患者血管中可以使用组合的针组件和真空 管。当进入目标血管中时,真空管推入针保持器,使得针套管的近端刺入管隔膜。真 空管内的低压状态以及患者自身的脉管系统压力使血液通过针套管从患者体内流入真空 管。真空管在采集足量血液后被从针保持器上取下。一或多个附加的真空管可以类似地 推入针保持器的开口端中以抽出待分析的一或多个附加的血液样本。针套管随后在已经 为所需分析步骤采集足够量的血液之后从患者身上取下。为了降低发生偶然针刺伤,或 者发生将病原体从患者传送给开业医生的接触的风险,针套管必须在与患者接触之后进 行适当的防护。许多类型的装置可用于防护用过的针套管。示例性的防护装置包括美国专利 Nos.5,348,544 ; 5,242,417 ; 6,592,556 ; 6,635,032 和 7,001,363 中公开的那些装置,上述专 利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大部分防护针组件在执行它们的主要功能,即,防护用过的针套管方面是有效的。然而,许多开业医生认为现有的防护针组件不方便。另 夕卜,在一些情况下,开业医生可能匆忙行事并且忘记操作防护罩。在患者突然或出乎意 料地移动时会出现其它情况。因此,针套管会在抽血医师没时间开始安全防护的情况下 意外地从静脉拔出并暴露。使用许多现有技术的采血装置的另一问题涉及确保进入静脉所需的时间。特别 地,血液在静脉注射或者套管远端进入静脉时开始流过套管。然而,存在于套管中,以 及存在于覆盖套管的非患者端的多样本套筒中的空气将阻碍血液流入和流过套管。相应 地,开业医生在其相当确定已经进入静脉时将真空管推入针保持器中。位于真空管端部 的橡胶塞使位于套管的非患者端上的多样本套筒变形,并且允许套管的非患者端进入真 空管。真空管和套管之间的压差使血液流入真空管。在传统的针组件中,这通常提供了 已经正确刺入静脉的第一视觉保证。然而,存在开业医生利用针套管的远端正确地进入静脉,但是会错误地认为没 有进入静脉的多种情况。因此,开业医生会再次尝试刺入静脉。这增加了患者的不舒适 感,延长了执行采血步骤所需的时间,并且增大了开业医生和已经暴露给患者血液的套 管之间偶然接触的风险。另外,在一些情况下,被动防护机构将在套管从患者身上取下 时致动,从而使针套管不能使用并且要求开业医生获得新的针组件。

发明内容
仍然需要方便好用并且价格低廉的安全针组件,其含有至少一个或两个可视回 流指示器和防护罩,其可以从将针套管的尖端露出的缩回位置转换到针套管的尖端受到 防护的伸出位置,其使暴露给医务人员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针组件包括壳体,其具有远端和可与样品采集容器 接合的近端。壳体包括从所述壳体向远侧延伸的套管,其中,所述套管具有患者端。套 管防护罩可与壳体的一部分能去除地接合,并且至少能够保护套管的患者端。套管防护 罩包括防护罩接合部。针组件还包括枢转安全防护罩,其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接合并且 可以从套管的患者端暴露的缩回位置转换到套管的患者端由防护罩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的 伸出位置。安全防护罩包括至少一个与安全防护罩接合部可释放地接合的锁定突片,其 中,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锁定突片与壳体的一部分固定接合。在一个结构中,枢转安全防护罩可从锁定突片与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接合的限制 位置转换到缩回位置。将套管防护罩从壳体上取下允许枢转安全防护罩从缩回位置转换 到伸出位置。可选地,壳体还可以包括回流指示器,套管内部可以设置成与回流指示器 流体连通。在所述缩回位置,回流指示器可见,在所述伸出位置,枢转安全防护罩可以 设置在套管患者端的上方,并且锁定突片可以与回流指示器的至少一部分接合。可选 地,壳体还可以包括回流指示器,套管内部与回流指示器流体连通,在所述缩回位置, 回流指示器可见,并且其中,在所述伸出位置,枢转安全防护罩设置在套管患者端的上 方并且锁定突片与位于回流指示器远侧的壳体的一部分接合。在仍然另一个结构中,壳体可以包括前 针座部和可与所述前针座部相连的后针 座部,并且在其间限定了回流指示器。可选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是从套管防护罩的 外表面在脊背侧突出的突脊。安全防护罩接合部还可以沿着套管防护罩大体上纵向地延伸。突脊可以包括斜缘,锁定突片可以包括与所述斜缘相应的接合表面以在其间提供阻 力干涉。可选地,锁定突片可以包括斜缘,突脊可以包括与所述斜缘相应的接合表面以 在其间提供阻力干涉。在仍然另一个结构中,突脊的至少一部分可与锁定突片的至少一部分以制动布 置接合,用于将枢转安全防护罩和套管防护罩限制在一起。制动布置可适于防止脱离接 合,直到给枢转安全防护罩施加能使枢转安全防护罩从限制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的作用 力为止。制动布置防止套管防护罩与壳体意外脱离。制动布置的解除允许枢转安全防护 罩从限制位置枢转到缩回位置。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针组件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壳体和从所述壳体 向远侧延伸的套管。套管包括患者端。组件还包括与壳体的一部分固定地接合的枢转安 全防护罩。安全防护罩可在套管上方从将患者端露出的缩回位置转换到患者端由安全防 护罩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的伸出位置。组件还包括套管防护罩,其与壳体的一部分可释放 地接合并且防护套管的至少患者端。套管防护罩包括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枢转安全防护 罩与安全防护罩接合部可释放地接合,其中,将套管防护罩从壳体上取下允许安全防护 罩从缩回位置转换到伸出位置。可选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是从套管防护罩的外表面在脊背侧突出并沿着套管 防护罩的纵向轴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突脊。枢转安全防护罩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适于 可释放地接合突脊的锁定突片。突脊可以包括斜缘,锁定突片可以包括与所述斜缘相应 的接合表面以在其间提供阻力干涉。突脊的至少一部分可与锁定突片的至少一部分以制 动布置接合,用于将枢转安全防护罩和套管防护罩限制在一起。制动布置可适于防止脱 离接合,直到给枢转安全防护罩施加能使枢转安全防护罩从限制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的 作用力为止。制动布置可以防止套管防护罩与壳体意外脱离,制动布置的解除能够使套 管防护罩从壳体上取下。制动布置的解除允许枢转安全防护罩从限制位置枢转到缩回位 置。在另一结构中,壳体包括回流指示器,套管内部设置成与回流指示器流体连通。在本发明的仍然另一个实施例中,针组件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壳体和从所述 壳体向远侧延伸的套管。套管包括患者端。组件还包括套管防护罩,其与壳体的一部分 能去除地接合并且包括锁定突片接收结构。组件还包括枢转安全防护罩,其与壳体的一 部分接合并且可以从将套管的患者端暴露的缩回位置转换到套管的患者端由安全防护罩 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的伸出位置。安全防护罩包括至少一个锁定突片,其中,锁定突片接 收结构适于在枢转安全防护罩处于限制位置时接收锁定突片。锁定突片可以从枢转安全防护罩的内壁伸出。可选地,枢转安全防护罩可围绕 铰链枢转。当将套管防护罩从针组件上取下时,安全防护罩能够在该安全防护罩处于伸 出位置时与套管或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锁定地接合。在另一个结构中,当枢转安全防护罩 处于限制位置时,锁定突片和锁定突片接收结构防止脱离接合,直到给枢转安全防护罩 施加能使枢转安全防护罩从限制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的作用力为止。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采血组件包括第一子组件和第二子组件,其中,第 一子组件包括用于与第二子组件压配合接合的第一部分,第二子组件包括用于与第一子 组件压配合接合的相应的第二部分。第一子组件包括具有回流指示器的针座,所述针座 具有远端和可与样品采集容器接合的近端。第一子组件还包括在患者端和非患者端之间延伸并限定套管内部的套管,其中,套管的患者端从针座远端至少部分地伸出。套管内部与回流指示器流体连通。第一子组件还包括套管防护罩,其与针座远端能去除地接合 并且至少防护套管的患者端。第一子组件还包括枢转安全防护罩,其与针座的一部分固 定地接合并且可以从将患者端暴露的缩回位置转换到患者端由安全防护罩的至少一部分 防护的伸出位置。第二子组件包括具有内部的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样品采集容器可以 穿过所述内部与针座近端接合。可选地,套管防护罩包括安全防护罩接合部,安全防护罩包括至少一个与安全 防护罩接合部可释放地接合的锁定突片。安全防护罩接合部可以是从套管防护罩的外表 面向上突出并沿着套管防护罩的纵向轴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突脊。突脊的至少一部分 可与锁定突片的至少一部分以制动布置接合,用于将枢转安全防护罩和套管防护罩限制 在一起。制动布置的解除可以允许枢转安全防护罩从限制位置枢转到缩回位置。将套管 防护罩从壳体上取下可以允许安全防护罩从缩回位置转换到伸出位置。在另一结构中,锁定突片在限制位置与安全防护罩接合部可释放地接合,并且 在伸出位置与壳体的一部分固定地接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接合可以包括第一部分 和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偏转以在其间提供干涉。在另一个结构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 分可以包括两级压配合接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接合可以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中至少一个的一部分第一次偏转以在其间提供干涉,以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至少一 个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次偏转以在其间提供第二干涉。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的至少一部分还可以包括用于其间螺纹啮合的相应配合表面。第一子组件的第一部分和 第二子组件的第二部分的压配合接合可以防止第一子组件在样品采集容器与针座的近端 接合时与第二子组件发生脱离。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针组件的透视图,所述针组件具有铰接安全防护罩 和针保护罩。图2是图1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针组件的顶视图。图4是图1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5是针保护罩拆下并且处于缩回位置的图1所示针组件的透视图。图6是图5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7是图5所示针组件的顶视图。图8是图5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9是处于伸出位置的图5所示针组件的透视图。图10是图9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11是图9所示针组件的剖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防护罩与前针座部接合的透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防护罩与前针座部之间接合的放大截面透视 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回流腔的针组件的透视图。
图15是具有图14所示回流腔的针组件的后部透视图。图16是具有图14所示回流腔的针组件的分解图。图17是具有图14所示回流腔的针组件的剖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针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9是具有与另一实施例中的采血组件结合使用的回流腔的针组件的剖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针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铰接安全防护罩的针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2是处于缩回位置的图21所示针组件的装配透视图。图23是图22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24是图22所示针组件的顶视图。图25是图22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26是图22所示针组件的前视图。图27是图22所示针组件的后视图。图28是图22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铰接安全防护罩的针组件的可选的分解图。图30是处于伸出位置的图22所示针组件的透视图。图31是处于伸出位置的图30所示针组件的顶视图。图32是图30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33是处于伸出位置的图30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34是图30所示针组件的前视图。图35是图30所示针组件的后视图。图3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处于伸出位置的可选的铰接安全防护罩的局部透视 图。图3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括套管防护罩和枢转安全防护罩的针组件的分解 透视图。图38是包括套管防护罩和处于限制位置的安全防护罩的图37所示针组件的装配 透视图。图39是包括处于限制位置的安全防护罩的图38所示针组件的可选的透视图。图40是图38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41是图38所示针组件的顶视图。图42是图38所示针组件的底视图。图43是图38所示针组件的前视图。图44是图38所示针组件的后视图。图45是图40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46是根据本发明 实施例的具有套管防护罩和处于限制位置的枢转安全防护罩 的针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47是沿图46中的直线CXLII-CXLII截取的剖视图。图48是包括套管防护罩和处于缩回位置的安全防护罩的图38所示针组件的透视 图。
图49是图48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50是图48所示针组件的顶视图。图51是图48所示针组件的前视图。图52是图48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53是图48所示针组件 的透视图,其中,套管防护罩取下并且显示了处于缩回 位置的安全防护罩。图54是图53所示针组件的可选的透视图,其中,套管防护罩取下并且显示了处 于缩回位置的安全防护罩。图55是图53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56是图53所示针组件的顶视图。图57是图53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58是图53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所述针组件具有与之接合的样品采集容器。图59是图53所示针组件的透视图,显示了处于伸出位置的安全防护罩。图60是图59所示针组件的侧视图。图61是图59所示针组件的顶视图。图62是图59所示针组件的底视图。图63是图59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图6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处于伸出位置的枢转安全防护罩的针组件的横 截面侧视图。图65是沿图64中的直线CLXIX-CLXIX截取的剖视图。图66是沿图64中的直线CLXX-CLXX截取的剖视图。图67是沿图64中的直线CLXXI-CLXXI截取的剖视图。图68是沿图64中的直线CLXXII-CLXXII截取的剖视图。图6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非患者套管防护罩的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 包括处于限制位置的安全防护罩。图70是图69所示针组件的横截面侧视图,显示了处于缩回位置的安全防护罩。图7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针组件的第一子组件的局部透视图。图72是与第二子组件接合的图71所示第一子组件的局部透视图。图73是与图72所示第二子组件接合的第一子组件的后视图。图74是沿图73的直线CLXXVI_CLXXVI截取的局部剖视图。图75是沿图73的直线CLXXVII_CLXXVII截取的局部剖视图。图76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的针组件的第一子组件的局部透视图。图77是与第二子组件接合的图76所示第一子组件的局部透视图。图78是与图77所示第二子组件接合的第一子组件的后视图。图79是沿图78的直线CLXXXI-CLXXXI截取的局部剖视图。图80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的与第二子组件接合的第一子组件的后视图。图81是沿图80的直线CLXXXIII-CLXXXIII截取的局部剖视图。图82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的与第二子组件接合的第一子组件的后视图。
图83是沿图82的直线CLXXXV-CLXXXV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通常,本发明的针组件允许针套管进入患者的脉管系统,提供脉管系统进入的 可见指示,并且随后对针套管进行安全防护以保护开业医生。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大体如图1-13所示的针组件30cl。针组件 30cl通常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与之形成整体的回流腔60cl)、安全防护罩64cl和与 所述壳体相关联的套管32cl,所述安全防护罩适于从图5-8所示缩回位置移动到图9-11 所示伸出位置,以在使用针组件30cl期间和/或之后对套管32cl进行安全防护。针组 件30cl处于图5所示在样品采集步骤,如采血步骤中准备使用的缩回位置,使用之后处 于图9所示对套管进行防护的伸出位置。尤其是参考图1-13,针组件30cl包括具有远侧患者端34cl和近侧非患者端36cl 的套管32cl。注意到,在此使用的术语"远侧"通常是指适于刺入患者皮肤并且进入患 者脉管系统的针组件30cl的前端,术语"近侧"通常是指可与样品采集容器8003(如图 58所示)接合的针组件的后端。套管32cl包括在患者端34cl和非患者端36cl之间延伸 并界定了套管内部35cl的侧壁。在一个实施例中,套管32cl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 针,例如,远侧患者针35c2和近侧非患者针35c3,两者限定了位于套管内部35cl内的共 用中心管腔。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远侧患者针35c2大体上沿公共轴线与近侧非患者针 35c3对准并且与近侧非患者针35c3以一定间隙隔开。套管32cl的近侧非患者端36cl设 置为刺入样品采集容器8003 (如图5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套管32cl的近侧非患者 端36cl由可刺破的弹性体多样本套筒覆盖。远侧患者端34cl可以具有能够使刺入患者 皮肤更容易的斜面。针组件的套管32cl可以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支撑。在一个实施例 中,所述壳体可以是用于支撑套管32cl的一部分的针座58cl。例如,近侧非患者针35c3 和远侧患者针35c2可以固定或否则粘附在针座58cl的中心开口内,其中,在近侧非患者 针35c3和远侧患者针35c2之间具有间隙。在另一构造中,针座58cl可以由分离的元件 形成。例如,近侧或后针座部3028可以与前针座部3026相连或相固定,从而使针座58cl 形成为单一结构,并且套管32cl在其间延伸。如图1-11所示,壳体可以具有远端35c5和可与样品采集容器8003 (如图58所 示)接合的近端35c4。当在此使用时,措词"可与样品采集容器接合"是指样品采集容 器可以附接或固定到所述壳体的近端35c4的一部分上,或者是指样品采集容器可以在所 述壳体的近端35c4的一部分内经过或者在所述部分上方或围绕所述部分布置,并且固定 到所述壳体的另一部分上。在一个实施例中,针组件30cl的近端35c4可以限定适于接 收样品采集容器的样品采集容器接收端口。在另一实施例中,针组件30cl是样品采集组件,例如采血组件,其中,针组件 30cl的壳体包括与针组件30cl的近端部35c4相邻的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42cl。样品采 集容器保持器42cl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具有径向对位凸缘90以方便针组件30cl的操作。 凸缘90可以是非圆形以防止针组件30cl滚动或用于其它目的,例如,将针组件30cl的 预定朝向告知使用者。
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42cl适合于以配合关系容纳套管32cl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42cl可以包括接合部,套管32cl的一部分,例如非患者端36cl 穿过针座58cl的一部分安装在所述接合部上。针座58cl还可以粘附地固定到样品采集 容器保持器42cl上。在另一实施例中,针座58cl可以压配合、搭扣或螺纹旋入样品采 集容器保持器42cl中。可选地,针座58cl可以与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42cl的远端35c5 一体形成,提供将套管32cl直接附接到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42cl上的机构。在某些实 施例中,厂商将套管32cl与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42cl的一部分连接起来,使得所述装置 为开业医生的快速和便利使用做好准备。在某些构造中,套管32cl的患者端34cl从所述壳体的远端至少部分地伸出,并 且非患者端36cl从患者端34cl沿大体上近侧方向延伸。在另一实施例中,远侧患者针 35c2从所述壳体的远端至少部分地伸出,并且近侧非患者针35c3从患者针沿大体上近侧 方向延伸。所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包括针座58cl,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42cl)包括回流腔 60cl。当在此使用时,术语"回流腔"包括这样的腔室,例如血液的样品可以从患者体 内流入所述腔室中,并且开业医生可以可视地察觉所述腔室内存在样品。回流腔60cl可 以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一体形成,或者可选地,可以分开形成并且随后与所述壳体的一 部分接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套管内部35cl与回流腔60cl流体连通。在进一步的实施 例中,套管32cl的侧壁可以限定在套管内部35cl和回流腔60cl之间延伸的开口以允许 例如血液的样品从套管32cl流向回流腔60cl。在另一实施例中,套管32cl包括与回流 腔60cl流体连通的远侧患者针35c2,和与回流腔60cl流体连通的近侧非患者针35C3。 因此,当远侧患者针35c2进入患者的脉管系统时,血液可以从患者体内通过远侧患者针 35c2流入回流腔60cl。当近侧非患者针35c3与抽真空的样品采集容器8003接合时,如 图58所示,血液可以从回流腔60cl通过近侧非患者针流动。在一个实施例中,针座58cl可以包括位于后针座部3028的一部分和前针座部 3026的一部分之间的内部。回流腔60cl可以形成在针座58cl的至少一部分内部中。在 一个构造中,针座58cl或针座58cl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前针座部3026)可以由透明或半 透明材料,如聚合材料或树脂制造而成。可选地,回流腔60cl可以一体形成在所述壳体 的另一部分内,例如,与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42cl—体形成。在使用中,从患者流过套管32cl的血液将通过套管32cl上的开口流入回流腔 60cl,从而使回流腔60cl部分地填充血液。回流腔60cl给开业医生提供用于识别进入 静脉的可视机构。例如美国专利公开号2005/0004524中描述了回流指示器的实例。如图14-20所示,可选的回流腔可以包括与针组件周围的外界环境连通的通气 机构,还可以想到,针组件可以包括具有通气孔塞的回流腔,所述通气孔塞在血液流入 回流腔时密封,从而防止可能在回流腔内积聚的任何压缩空气沿相反方向朝向套管进口 流动。如图14-20所示,还可以想到,类似的通气孔塞可以定位在壳体内,其位置使得 通气孔塞将壳体分成具有形成预定容积的大小和尺寸的两个腔室。此外,多孔排气件 (porous vent)可以使血液透过,并且在与血液接触时不密封。人们希望血液在最初回流 指示时不与通气孔塞接触,而是在组件使用期间的稍后时刻发生这样的密封,如这里更 详细描述的那样。
例如,如图14-17所示,多孔排气件位于壳体内,使得所述排气件将壳体分成 具有形成预定容积的大小和尺寸的两个腔室,使得血液在最初回流指示时不与多孔排气 件接触,而是在组件使用期间的稍后时刻发生这样的接触,如这里更详细描述的那样。如图14-17所示,针组 件410包括壳体412,其具有流体进口端或第一端部414 和流体出口端或第二端部416。针组件410包括限定了壳体内部的外壁418。外壁418在 第一端部414处大致纵向地延伸,形成具有第一直径的细长纵向第一部分419。在第二端 部416处,外壁418形成具有第二直径的第二部分421,所述第二直径通常大于第一部分 419的第一直径。因此,壳体412可以形成具有大体T形横截面的结构。第二端部416 处的外壁418可以具有可附接到形成壳体412的主体部430上的单独元件428,从而有助 于针组件410的制造和装配。第一部分419和第二部分421可以按照多种布置方式相对 于彼此进行布置,只要它们能够执行如此所述在其间进行空气输送的功能即可。针组件410进一步包括从壳体412的第一端部414伸出的流体进口套管436。 流体进口套管436包括限定了患者穿刺尖端438处的尖锐斜面的外端439,流体进口套管 436在壳体412的第一端部414内延伸并且可以固定地安装在其内部。流体进口套管436 的特征还在于在端部之间延伸并且与壳体412的内部连通的大体上圆柱形管腔。针组件410还包括从壳体412的第二端部414伸出的非患者穿刺尖端。如图16 所示,这可以通过给针组件410提供第二套管(其形式为流体出口套管452)实现。特别 地,流体出口套管452的端部可以限定形成非患者穿刺尖端462的尖锐斜面。流体出口套 管452在壳体412的第二端部416内延伸,并且可以固定地安装于其内部。流体出口套 管452的特征还在于与壳体412的内部连通的大体上圆柱形管腔。流体出口套管452安 装在壳体412内,使得内端464大体上同轴地穿过其中,使得流体出口套管452与进口套 管436的内端大体上沿轴向对准。人们希望的是,这通过将流体出口套管452安装在邻 近壳体412的第二端部416的位置处实现,使得流体出口套管452的内端464在壳体412 内延伸到邻近进口套管436的内端439的位置。另外,流体出口套管452的内端464与 进口套管436的内端439只隔开很小距离,从而在其间形成用于使血液流入围绕流体出口 套管452的回流腔426的轴向间隙。流体出口套管452的内端464和进口套管436的内端 439之间形成轴向间隙的距离足以在静脉穿刺之后根据患者的血压使血液流入回流腔426 中。在某些实施例中,小于0.5mm的轴向间隙会产生不连贯的回流。如图18所示,流体进口套管436和流体出口套管452在壳体412中的位置和尺 寸如此设置,从而实现血液令人满意地通过组件410的流动和实现有效的回流指示。特 别地,壳体412的壁418的尺寸如此设置,从而在围绕流体出口套管452的内端464的区 域内提供围绕流体出口套管452的大约0.2mm的径向间隙。该间隙实现了回流腔426内 的大体上层流血液流动并且避免血液溶血现象。另外,壁418的内表面和流体出口套管 452之间位于内端464周围区域处的小径向间隙能够使血滴稀薄地经过回流腔426内的径 向间隙散布开,以利用非常少量的血液提供放大的回流指示。因此,易于看见的回流指 示在回流腔426内首次出现血液时迅速完成。可以想到,出口套管452的内端464可以 部分地支撑在壳体412中,只要在内端464周围实现血液流入回流腔426即可。在替代的方案中,提供单个套管。图19-20的实施例中描述了这种方案(与采血 组件一起显示,如这里更详细描述的那样)。在这种方案中,流体进口套管和流体出口套管是一个单一套管470,具有患者穿刺尖端438、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和贯穿延伸的管腔 442,其中,套管470的主体固定地附接到壳体412的一部分上并且全部穿过壳体412。 套管470延伸穿过壳体412的部分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口(例如狭缝或孔口 444)以提供管 腔442和壳体412中的回流腔436之间的连通。在图19-20所示实施例中,显示了位于 套管470的相对侧面上的两个分开的孔口 444,但是可以想到,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开口 或孔口 444以使血液流入回流腔436。回到图14-17所示实施例,针组件410进一步包括安装到壳体412的流体出口端 416上的可密封套筒461。这可以通过在壳体412的第二端部416处,例如元件428上设 置安装突起429实现,其中,可密封套筒461是弹性体元件,其可以摩擦装配或以其他方 式固定到突起429上。当可密封套筒461处于非偏置状态时,可密封套筒461盖住位于 流体出口套管452的外端处的非患者穿刺尖端462。然而,可密封套筒461可以根据真空 管的塞子所施加的压力塌缩,用于推动流体出口套管452的外端460穿过可密封套筒461 和真空管的塞子,如现有技术已知的那样。图14-17的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位于壳体412的内部的多孔排气件402。多孔排气 件402位于壳体412中以将壳体412分成两个不同的腔室,即由回流腔426表示的第一腔 室和由副腔427表示的第二腔室。多孔排气件402可以由上文参考通气孔塞900描述的 适当材料制造而成,但是不包括在接触时膨胀的亲水材料。这样,多孔排气件402适于 使空气排出,并且提供包括允许血液从中流过的多个孔隙的多孔结构。如这里更详细讨 论的那样,在使用针组件410的期间,由于副腔427中产生的负压,多孔排气件402内的 内部孔隙至少部分地填充血液。这种被填充的孔隙连同副腔427中的负压一起防止空气 在副腔427和回流腔426之间流动,并且提供血液流过多孔排气件402的流体阻力,如下 面进一步详细描述的那样。希望的是,多孔排气件402在壳体412的内部中位于第一部分419和第二部分 421之间。这样,壳体412的第一部分419主要界定回流腔426,壳体412的第二部分 421主要界定副腔427。可选地,多孔排气件402可以在壳体412内部位于横跨第一部分 419的第一直径和第二部分421的第二直径之间的过渡区域的位置,如图19-20的实施例 中所示。总之,多孔排气件402通常为圆柱形构件,内部具有轴向环绕套管的一部分, 尤其是流体出口套管452的中心开口。壳体412的内部容积由回流腔426和副腔427的容积以及由多孔排气件402的孔 隙所具有的容积之和限定。这样的内部容积配置为保证针组件410的某些特性,尤其是 针对副腔427至少部分地排出一部分空气,以在针组件使用期间将真空管应用于针组件 410时建立负压的能力。当血液接触多孔排气件402并且部分地填充其孔隙时,副腔427 中的负压通过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抽吸血液。在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中,壳体412的 总内部容积可为大约300mm3到大约400mm3。这样的容积在针组件410用于传统的静脉 穿刺,以便利用具有用于静脉穿刺的常规规格的针套管从患者身上抽出血样(如本领域 已知的那样)的情况下尤为有用。利用这样的内部容积,优选地多孔排气件402位于壳 体内部以将回流腔 426限定为具有壳体412的总容积(包括副腔427的容积和多孔排气件 402内的孔隙容积)的大约5%到大约20%的容积,优选地,具有壳体412的总容积的大 约7 %到大约12 %的容积。回流腔426与壳体412的总容积之比确保了回流腔426具有足够的容积以正确看到最初的回流,优选的是,与此同时,基于由迫使血液流入回流腔426 的静脉压力引起的副腔427内的压力初始累积防止血液在初始静脉穿刺时完全接触多孔 排气件402。这样的容积比对于这里进一步详细描述的期望用途来说也是有效的,其中, 在初始静脉穿刺时流入回流腔426的血液不接触多孔排气件402,并且其中,以真空采血 管应用于针组件410为基础,从副腔427抽出至少一部分空气。这样,当患者穿刺尖端 438从患者身上拔下并且暴露给外界环境时,副腔427可以从回流腔426内以及从流体进 口套管436内朝向副腔427有效地抽血,例如,流入并流过多孔排气件402。在一个特 定实施例中,壳体412的总内部容积为大约380mm3,其中,回流腔426具有大约30mm3 的容积,副腔427具有大约300mm3的容积,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具有大约50mm3的容 积。针组件410可以装配如下。流体进口套管436穿过壳体412的第一端部414定 位,使得敞口内端439在第一部分419处定位在壳体412的内部部分中,并且患者穿刺尖 端438在第一端部414的外面延伸。流体出口套管452穿过相对的端部定位在壳体412 内,使得敞口内端464与流体进口套管436的内端439相邻地、在第一部分419处定位在 壳体412的内部部分中,其中,内端439和内端464之间具有微小间隙,并且非患者穿刺 尖端在第二端部416的外面延伸。流体进口套管436和流体出口套管452可以按照各种 已知方式,优选地通过医学级粘合剂固定在内部。在只包括单个套管470的替换实施例中,这种套管470固定在壳体412中,使得 开口 472在第一部分419处定位在壳体412的内部部分中,其中,患者穿刺尖端438在第 一端部414的外面延伸,并且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在第二端部416的外面延伸。多孔排气件402随后插入壳体412内并且定位在流体出口套管452 (或者单一套 管470)上,元件428随后固定到第二端部416上,包围壳体412的内部。可密封套筒 461随后固定在突起429上。同样,壳体412的内部与外界环境隔开,通过患者穿刺尖端 438提供用于壳体412的内部和外界环境之间流体连通的唯一路径。如图19-20所示实施例那样,如此装配的针组件410可以与采血管保持器403结 合使用。
在使用中,针组件410可以设置有附接于其上的采集管保持器403。患者穿刺 尖端438刺穿患者皮肤并且刺入患者的脉管系统(优选的是,静脉)。在静脉穿刺时, 在壳体412内部获得封闭环境,因为壳体412是完全封闭结构,并且因为可密封套筒461 封闭壳体412仅有的出口(即,流体出口套管452)。患者血压使血液流过患者穿刺尖端 438,流入流体进口套管436,从内端439流出(或者流过图19-20所示实施例中的开口 472),流入围绕流体出口套管452的内端464的回流腔426。壳体412的透明或半透明性 质允许看到回流腔426中的血液,提供完成静脉穿刺的指示。因为壳体412的内部为封闭环境,血液流入回流腔426使空气截留在壳体内部, 包括在回流腔426、多孔排气件402和副腔427内部,以及在流体出口套管452内,使得 截留空气使内部略微加压。回流腔426和副腔427的大小和尺寸如此设置,使得其容积 允许血液在初始静脉穿刺时流入回流腔426,但是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和副腔427内气 压累积防止了血液完全接触多孔排气件402,优选的是,防止血液在初始静脉穿刺时甚至 部分地接触多孔排气件402。
在初始静脉穿刺和回流观察之后,内部具有负压的采样容器,例如本领域通常已知的真空采血管(未显示)插入管保持器403中。这种真空容器的塞子(未显示)接 触可密封套筒461并使其移动,使得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刺穿可密封套筒461和真空容器 的塞子。这时,在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和真空采集容器的内部之间建立流体连通。真空 采集容器内的负压将已经采集到回流腔426中的血液吸入流体出口套管452和真空采集容 器。连同回流腔426中的血液,真空采集容器中的负压还将至少一部分空气通过多孔排 气件402的孔隙从回流腔426和副腔427吸出,吸向并吸入真空采集容器。另外,流体 出口套管452和流体进口套管426的紧贴和对准导致在从回流腔426和副腔427吸出这样 的空气的同时,将血液从流体进口套管436和患者体内吸出。以这样的方式吸出空气降低了回流腔426和副腔427中的压力,在其内部相对于 患者血流和外界环境建立负压。已经在壳体412的内部,具体来说是回流腔426和副腔 427内建立的负压将额外的血液从流体进口套管436和患者体内吸入回流腔426,其中, 血液接触多孔排气件402。当血液充满回流腔426时,血液完全接触在回流腔426内延 伸的多孔排气件402的表面,并且开始充满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正位于多孔排气件 402的界面处的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以及回流腔426的填充使多孔排气件402不能使气 流通过,但是不完全起到密封的作用,这是因为血液不会使多孔排气件402的材料膨胀 或隔离空气流,而仅仅是物理上填充多孔排气件402内的空隙。此外,由于副腔427中 的一部分空气已经从副腔427吸出,副腔427为内部相对于外界环境具有负压的封闭腔 室。因此,副腔427将继续对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以及回流腔426内的血液通过多孔 排气件402的孔隙朝向副腔427产生抽吸作用,由于位于回流腔426的接触面处的多孔排 气件402的孔隙充满血液而不会使空气从副腔427沿相反方向释放,从而由于被填充的孔 隙的缘故有效地防止空气流过多孔排气件402。由副腔427内的负压产生的抽吸具有基于 填充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的血液和由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产生的曲径的流体阻力,因 此是流体运动减少的逐渐抽吸。这时,真空采集容器和副腔427均相对于外界环境(和相对于患者血流)处于 负压,因此均从流体进口套管436产生抽吸。这种作用基本上建立了回流腔426内部的 平衡,使得回流腔426中的血液不朝向或通过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吸向或吸入副腔427 或吸入真空采集容器(通过流体进口套管436),而是基本上以稳定状态保持在回流腔426 中。由于流体出口套管452和流体进口套管436紧密接近和对准,以及由于回流腔426 内建立的平衡(根据真空采集容器和真空副腔427之间的反向吸力),真空采集容器的负 压将血液通过流体进口套管436从患者体内直接抽出。将血液持续吸入真空采集容器逐 渐导致采集容器内的压力升高。当真空采集容器填充所需数量的血液时,将容器从非患者穿刺尖端462上取 下,从而解除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和真空采集容器之间的流体连通,随后,可密封套筒 461覆盖并封闭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在缺少来自真空采集管负压的这种抽吸的情况下, 副腔427中的负压通过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对回流腔426内的血液产生轻微的抽吸。然 而,由于血液流过多孔排气件402的孔隙的曲径,这种抽吸非常缓慢和平缓。额外的真空采集容器随后可以插入管保持器403中,并且通过将第二真空采集 容器放在保持器403中并且通过如上所述刺穿塞子来建立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和真空采集容器内部之间的流体连通,如上所述通过非患者穿刺尖端462进行样本采集。在该另外 的采样中,真空采集容器和副腔427均处于负压,因此两者从流体进口套管436进行抽 吸。如上所述,这种作用基本上建立了回流腔426内的平衡,从而防止回流腔426内的 血液吸向或吸入副腔427 (通过多孔排气件402)。由于流体出口套管452和流体进口 套管 426紧密接近和对准,真空采集容器的负压通过流体进口套管436直接从患者体内抽出血 液,如上所述。当任何额外的真空采集容器填充所需数量的血液时,容器从非患者穿刺 尖端462上取下,从而解除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和真空采集容器之间的流体连通,随后, 可密封套筒461覆盖并封闭非患者穿刺尖端462。当以这种方式抽出全部所需血样时,患者穿刺尖端438从患者脉管系统中取 出,从而将患者穿刺尖端438的开口暴露给外界环境。由于壳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 唯一连通路径穿过患者穿刺尖端438,副腔427内相对于外界环境建立的负压将对回流腔 426以及流体进口套管436内的血液产生朝向和通过多孔排气件402的逐渐抽吸。这种抽 吸作用使流体进口套管436内的血液远离患者穿刺尖端438移动,从而防止血液从患者穿 刺尖端438泄漏到流体进口套管436外面。副腔427内的这种负压可以通过多孔排气件 402在患者穿刺尖端438从患者身上取下之后长时间持续具有逐渐抽吸作用,并且可以将 流体进口套管436和回流腔426内的所有剩余血液通过多孔排气件402进行抽吸和/或吸 入副腔427。针组件410因此能够按照已知方式适当地处置。可以想到,参考图14-20 所述的回流腔426可以在本申请其他地方描述的任何实施例中使用。再次参考图1-13所示实施例,显示了具有铰接安全防护罩64cl的针组件30cl。 针组件30cl通常包括与针保持器42cl相关联的针结构32cl,和适于在装置使用之后对 针结构32cl进行安全防护的安全防护罩64cl。针组件30cl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撑针结构 32cl的针座58cl和位于其内部的回流指示器60cl,如前所述。在图1-13所示实施例中,安全防护罩64cl可以包括第一悬臂3000和与第一悬 臂3000大体上平行的第二悬臂3002。第一悬臂3000和第二悬臂3002通过连接表面3004 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表面与第一悬臂3000和第二悬臂3002大体上垂直。安全防护罩 64cl具有邻近针保持器42cl的近端部3006和与所述近端部3006相对的远端部3008。安 全防护罩64cl的近端部3006的至少一部分枢转连接到针保持器42cl上。优选地,安全 防护罩64cl的近端部3006通过两个相对的枢轴3010连接到针保持器42cl上。在进一 步的实施例中,安全防护罩64cl通过延伸穿过相对的附接臂3014的枢轴3010枢转连接 到针保持器42cl的前锥部3012上,所述附接臂连接到前锥部3012上并且沿着针保持器 42cl的纵轴定向。枢轴3010允许安全防护罩64cl相对于针保持器42cl以旋转方式从如图5_8所 示的缩回位置转换枢转到如图9-11所示的伸出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安全防护罩64cl 还可以包括与近端部3006相邻地位于连接表面3004内的防护罩接合区域3016,该防护 罩接合区域具有与针保持器42cl的外表面3018和/或前锥部3012的外表面3018的轮廓 大体上相应的轮廓。在这种构造中,防护罩接合区域3016可以在缩回位置靠在针保持器 42cl的一部分上。如图4所示,针座58cl可以包括前针座部3026和连接到第一针座部3026上的 后针座部3028。前针座部3026可以具有围绕回流指示器60cl布置的大体上圆锥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前针座部3026的至少一部分向远侧延伸超过针保持器42cl的前锥部 301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前针座部3026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针保持器42cl的前锥部 3012的轮廓相对应的轮廓。针座58cl的后针座部3028可以包括盘形结构,其尺寸设置 成接触针保持器42cl的内周以防止真空采血管(未显示)进一步推进。针结构32cl的至 少一部分可以延伸穿过针座58cl的前针座部3026和后针座部3028。尽管针座58cl可以 在采集组件内作为一体元件设置,但在可选构造中,包括前针座部3026和后针座部3028 的针座58cl以及针结构32cl可以分别形成并随后装配在采集组件30cl中。在一个实施例中,针组件30cl可以设置有可去除的静脉留置针护罩3020,其覆 盖针结构32cl的至少一部分,例如覆盖远侧针部34cl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 如图4所示,针护罩3020的大小设置成延伸罩住针座58cl的前针座部3026、针保持器 42cl的前锥部3012、回流指示器60cl和/或针座58cl的至少一部分。针护罩3020可 以在使用之前通过典型的手动外加压力从针组件30cl上取下。再次参考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针护罩3020可以设置有布置在针护罩3020的 外表面3024上的突起3022。在一个实施例中,突起3022围绕针护罩3020周向布置。在 另一个实施例中,突起3022与安全防护罩64cl中的凹口 3030相对应,使得针护罩3020 不能从针组件30cl上意外释放,直到安全防护罩64cl位于缩回位置为止,如图5-8所示。安全防护罩64cl的大小设置成具有如下任意尺寸,所述尺寸适于允许安全防护 罩64cl在缩回位置(如图5-8所示)枢转远离针结构32cl以允许开业医生使针结构32cl 与患者接合,以及在伸出位置(如图9-11所示)朝向针结构32cl枢转并防护该针结构 32cl,具体地,朝向远侧针部34cl的尖端枢转并防护该远侧针部34cl的尖端。在一个 实施例中,安全防护罩64cl可以远离针结构32cl的轴线枢转足够大的角度,以在缩回位 置允许开业医生查看回流指示器60cl和/或针座58cl。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安全防护 罩64cl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以允许开业医生通过其观察回流指示器60cl和/或针座 58cl。当远侧针部34cl已经从患者身上取下时,针组件30cl可以从缩回位置转换到伸 出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安全防护罩64cl的第一悬臂3000和第二悬臂3002可以构造 为与前针座部3026、前锥部3012和/或针保持器42cl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压配合锁定。 这防止了安全防护罩64cl在已经发生从缩回位置到伸出位置的初次转换时再次转换到缩 回位置。如图12-13所示,第一悬臂3000和第二悬臂3002可以分别包括向内成角度的 限制部3032,其邻近位于安全防护罩64cl的近端部3006处的枢轴3010设置。成角度 的限制部3032包括倾斜表面3036和限制表面3038。前针座部3026还可以包括多个用 于接合成角度的限制部3032的突出部分3034。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针组件30cl的安全 防护罩64cl从缩回位置转换到伸出位置时,安全防护罩64cl的成角度的限制部3032与 前针座部3026的突出部分3034接合。具体地,限制表面3038与突出部分3034接合并 防止安全防护罩64cl的后续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突出部分3034位于针座58cl的远 端3050上。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成角度的限制部3032位于安全防护罩64cl上远离枢轴 3010的位置,用于相应地接合位于针座58cl的远端3050上的突出部分3034。可选地, 前锥部3012还可以包括用于接合安全防护罩64cl的成角度的限制部3032的多个突出部分3034a。在仍然另一个实施例中,成角度的限制部3032位于安全防护罩64cl的上侧 3052上,并且可以沿靠近枢轴3010的方向延伸。因此,在针组件30cl的上侧3052(底 侧)会发生安全防护罩64cl和针座58cl的接合。可以利用典型的手动压力使成角度的 限制部3032越过突出部分3034。如图13所示,安全防护罩64cl可选地包括偏压元件 3040,用于将前针座部3026进一步固定到安全防护罩64cl中。因此,安全防护罩64cl 的锁定结构与限定在针座58cl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回流腔接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安全防 护罩64cl的锁定结构在远离回流腔的位置处与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例如针座58cl接合。 图21-35显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可选的铰接组件实施例。针组件5000(如图 21-27所示)通常包括与针座58c2相关联的针结构32C2以及连接到所述针座58C2上并 且适合于在装置使用之后安全防护针结构32c2的安全防护罩64c2。在一个实施例中, 针组件5000可以包含具有铰接安全防护罩的其它已知针组件的特征,例如美国专利公开 No.2005/0187493中公开的那些。针结构32bc2可以包括远侧针部5002和近侧针部5004。远侧针部5002和近侧 针部5004可以是分开的针,两者具有限定了贯穿延伸的中心腔5006的针套管。近侧针部 5004具有针结构32bc2的非患者端,其用于刺穿真空采血管(未显示)。近侧针部5004 可以由弹性体多样本套筒5008覆盖,所述多样本套筒可以由针结构32c2的近侧针部5004 的尖端刺破。远侧针部5002具有针结构32c2的患者端,并且可以具有斜面以限定用于 刺入患者皮肤和进入患者脉管系统的穿刺尖端。针座58c2可以包括前针座部5010和后针座部5012,并且能够支撑由此穿过的针 结构32c2。在一个实施例中,远侧针部5002可以与前针座部5010为一体结构,近侧针 部5004可以与后针座部5012为一体结构。前针座部5010和后针座部5012构造为配合 接合。前针座部5010可以包括突起5014,例如凸起环形圈,用于接合与后针座部5012 整体形成的相应凹部501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前针座部5010和后针座部5012可以通 过粘合剂或焊接连接到一起。一旦装配,针座58c2在内部限定了回流指示器60c2,如前 所述。针座58c2还可以包括用于围绕安全防护罩64c2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如前所述安 全防护罩64c2的枢轴5020的轴环5018。在一个实施例中,前针座部5010包括第一轴环 部5022,后针座部5012包括第二轴环部5024。第一轴环部5022可以包括大体C形区域 5028,用于在内部容纳安全防护罩64c2的附接轴承5026 (如图26和28所示)。附接轴 承5026可以与安全防护罩64c2形成一体结构。附接轴承5026还可以与针座58C2的一部 分,例如第一轴环部5022和/或第二轴环部5024形成一体结构。可选地,附接轴承5026 可以单独提供,随后与安全防护罩64c2和/或针座58c2装配在一起。附接轴承5026可 以在安全防护罩64c2的第一悬臂5044和第二悬臂5046之间延伸,如图29所示。第二 轴环部5024可以包括帽区域5030,其具有与安全防护罩64c2的附接轴承5026大体上相 应的内表面5032。第一轴环部5022可以包括突起5034,用于接合与第二轴环部5024形 成一体的相应凹部5036。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前针座部5010与后针座部5012的接 合还使第一轴环部5022与第二轴环部5024接合。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轴环5018大体上 定位在针座58c2的顶面上,从而允许安全防护罩64c2类似地连接到针座58c2的顶面上。再次参考图21-27,近侧静脉留置针护罩5038和远侧静脉留置针护罩5040可以在使用之前分别设置在近侧针部5004和远侧针部5002上,如这里所描述的那样。在使用期间,近侧静脉留置针护罩5038可以从近侧针部5004上取下,针保持器 42c2(如图29-35所示)可以插在近侧针部5004上并且与针座58C2的至少一部分接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针保持器42c2与后针座部5012的一部分接合。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安全防护罩64c2的附接轴承5026可以包括 用于将安全防护罩64c2保持在指定位置的凹口 5042。例如,凹口 5042可以在轴环5018 内以指定角度将安全防护罩64c2摩擦保持在缩回位置。这允许开业医生在治疗期间将安 全防护罩64c2定位在希望的角度,而不会使安全防 护罩64c2意外闭合或滑动。如图29-35所示,针组件30C2可以从图28所示的缩回位置(其中,远侧针部 5002为刺入患者身体的目的而未加防护)转换到伸出位置(其中,远侧针部5002被安全 防护以免暴露),如这里描述的那样。参考图21-35,在另一实施例中,安全防护罩64c2 可以包括拇指按压区域64c2a,用于使开业医生能够转动安全防护罩64c2以在刺入患者 皮肤之前接合近侧静脉留置针防护罩5038的一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拇指按压区域 64c2a至少部分地延伸超过安全防护罩64c2,以使开业医生能够利用单个手指或拇指容易 地接触拇指按压区域64c2a。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采集组件130w可以包括安全防护罩64w, 安全防护罩64w可以包括第一端部138w,其具有第一悬臂132w和与第一悬臂132w大体 上平行的第二悬臂134w。第一悬臂132w和第二悬臂134w可以连接在一起。第一悬臂 132w和第二悬臂134w可以具有大体上相同的面积。安全防护罩64w具有端部140w,其 通过至少一个枢轴142w连接到针保持器42w上。优选地,安全防护罩64w的端部140w 通过两个枢轴142w连接到针保持器42w上。美国专利公开No.2005/187,493中描述了枢 转机构的实例。在一个实施例中,枢轴142w可以包括与安全防护罩64w的第二端部140w —体 形成的突起和限定在针保持器42w的远端处的相应凹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枢轴142w 可以包括限定在安全防护罩64w的第二端部140w内的凹部和限定在针保持器42w的远 端内的相应凹部。在仍然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枢轴142w可以设置在针保持器42w的 远端的第一侧上,第二枢轴142w可以设置在针保持器42w的远端的第二侧上,针保持器 42w的第一和第二侧大体上彼此相对。枢轴142w允许安全防护罩64w以旋转方式相对 于针保持器42w从如图36所示的缩回位置枢转到伸出位置,如前所述。图37-44显示了本发明的仍然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具有枢转安全防护罩8064 和与壳体8005接合的可去除的套管防护罩8066的针组件8000,例如采血组件大体显示为 处于限制位置。如图37具体所示,针组件8000通常包括套管结构8032,该套管结构与 针座8058相关联,同时枢转安全防护罩8064连接到针座8058上并且适合于在装置使用 之后安全防护套管结构8032。套管结构8032可以包括远侧针部8002和近侧针部8004。 远侧针部8002和近侧针部8004可以是分开的针,两者具有限定了贯穿延伸的套管内部和 中心腔的针套管。可选地,远侧针部8002和近侧针部8004可以是一个在端部之间带或 不带开口的针。近侧针部8004具有套管结构8032的非患者端,其用于刺穿真空样品采 集容器8003,例如图58所示。近侧针部8004可以由弹性体多样本套筒8008覆盖,所述 弹性体多样本套筒可以由套管结构8032的近侧针部8004的尖端刺破。远侧针部8002具有套管结构8032的患者端,并且可以具有斜面以限定用于刺入患者皮肤和进入患者脉管 系统的穿刺尖端。远侧针部8002的患者端从与壳体8005的近端部8007相对的壳体8005 的远端8001至少部分地突出,所述近端部8007可与样品采集容器8003接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8005包括针座8058,其包括远侧前针座部8010和近侧后 针座部8012并且能够支撑由此穿过的套管结构8032。在一个实施例中,远侧针部8002 可以与前针座部8010为一体结构,近侧针部8004可以与后针座部8012为一体结构。前 针座部8010和后针座部8012构造为配合接合。前针座部8010和后针座部8012中的至 少一个可以包括突起,例如凸起环形圈,用于接合与前针座部8010和后针座部8012中的 另一个形成整体的相应凹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前针座部8010和后针座部8012可以 通过粘合剂或焊接连接到一起。一旦装配,针座8058在内部限定了如前所述的回流指示 器8060。针座8058还可以包括同样如前所述的多孔排气件8061。
针座8058还可以包括用于围绕安全防护罩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安全防护罩8064 的附接轴承8020的轴环8018,如前所述。在一个实施例中,前针座部8010包括第一轴 环部8022,后针座部8012包括第二轴环部8024。第一轴环部8022可以包括用于在内部 容纳安全防护罩8064的附接轴承8020的大体C形区域。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轴环部 8022可以包括邻近C形区域的斜切部,用于进一步限制位于内部的附接轴承8020。附接 轴承8020可以与安全防护罩8064形成一体结构。附接轴承8020还可以与针座8058的 一部分,例如第一轴环部8022和/或第二轴环部8024形成一体结构。可选地,附接轴 承8020可以单独提供,随后与安全防护罩8064和/或针座8058装配在一起。第二轴环 部8024可以包括与安全防护罩8064的附接轴承8020大体上相应的内表面,使得当第一 轴环部8022和第二轴环部8024相连时,安全防护罩8064与壳体8005固定地接合并且能 够相对于壳体8005枢转。在一个实施例中,安全防护罩8064能够沿着壳体8005的纵向 轴线LPlv。t枢转,如图38所示。再次参考图37,可以想到,针组件8000可以包括一体的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 8011。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8011可以限定内部8013,样品采集容器8003 (图62所示) 可以通过所述内部与后针座部8012的近端部接合。可选地,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8011的 近端部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8011的内部8013在使用前保持无菌的盖子 8017,如前所述。可选地,尽管针组件8000描述为与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8011接合, 可以想到,针组件8000的近端部可以在没有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8011与之接合的情况下 提供。具体地,套管结构8032的近侧针部8004可以由近侧针盖罩覆盖,例如图21-27 所示及参考其所述。再次参考图37,在使用针组件8000之前,套管结构8032的远侧针部8002由套 管防护罩8066盖住。套管防护罩8066适于可去除地接合壳体8005的一部分,例如针座 8058,并且防护所述套管结构8032的远侧针部8002的至少患者端。在一个实施例中, 套管防护罩8066的近侧部8072适于接合远侧前针座部8010。套管防护罩8066的近侧部 8072可以包括附接突起8074,其具有从附接突起8074向外延伸的多个附接突脊8076, 适于接合远侧前针座部8010的接收凹部8080以将套管防护罩8066固定到针座8058上。 在该构造中,附接突起8074和接收凹部8080之间形成摩擦干涉配合。在另一结构中, 附接突脊8076可以适于抵靠接收凹部8080的内表面8081略微变形,以增大套管防护罩8066和针座8058之间的摩擦干涉。再次参考图37,套管防护罩8066进一步包括安全防护罩接合部8090,例如锁定突片接收结构。在针组件8000使用之前,安全防护罩接合部8090适于在限制位置可释 放地接合安全防护罩8064的至少一部分,如图38-4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套管防护罩 8066的一部分和安全防护罩8064的一部分相接合以将套管防护罩8066可释放地锁定到针 组件8000上,用以防止套管防护罩8066在使用之前从针组件8000上意外脱离。因此, 除了套管防护罩8066和针座8058之间的摩擦干涉,套管防护罩8066和安全防护罩8064 之间的可释放接合提供了附加的锁定机构以防止套管防护罩8066从针组件8000上意外脱 离。在现有针组件中,温度变化及其它环境因素会削弱保护盖结构和基座组件之间的摩 擦阻力,导致保护盖的意外脱离。在本发明中,套管防护罩8066和安全防护罩8064之 间的可释放接合提供了附加的机械锁定结构,用于在使用之前进一步将套管防护罩8066 同针组件8000限制在一起。如图38-47所示,当针组件8000处于限制位置时,套管防护罩8066与安全防护 罩8064接合。在本结构中,例如温度变化的环境因素或者作用于套管防护罩8066上的 典型手动施加轴向力FAxml(如图38所示)不会使套管防护罩8066与针组件8000脱离。如图42所示,可选的无菌标签9007可以贴在套管防护罩8066的一部分和壳体 8005之间,以证明套管防护罩8066在使用之前没有从针组件8000上拆下。如图45-47具体所示,安全防护罩接合部8090可以是从套管防护罩8066的外表 面8091在脊背侧,例如沿大体向上方向突出的突脊。安全防护罩接合部8090可以沿着 套管防护罩的纵向轴线Lttnnulashldd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如图45所示。如图47所示,突脊 可以包括由分界区域9006隔开的第一突脊部9008和第二突脊部9010。在另一结构中, 第一突脊部9008和第二突脊部9010可以包括相应的斜缘部9012、9014,其布置成相对地 面向外表面8091并且通过颈部区域9018与外表面8091分隔开。再次参考45-47,安全防护罩8064可以设置有第一悬臂9000和第二悬臂9002, 其构造为与套管防护罩8066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压配合锁定。在一个构造中,第一悬臂 9000包括第一锁定突片9032,第二悬臂9002包括第二锁定突片9034,其中,第一锁定突 片9032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均适于可释放地接合安全防护罩接合部8090。在另一个构 造中,第一锁定突片9032可释放地接合第一突脊部9008,第二锁定突片9034可释放地 接合第二突脊部9010。第一锁定突片9032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各具有与斜缘部9012、 9014相应的接合表面9040、9041以在其间提供阻力干涉。在另一实施例中,接合表面 9040、9041可以具有向上成角度的斜面和/或相对的相应斜缘,以在与第一突脊部9008 和第二突脊部9010接合时增大干涉阻力。套管防护罩8066的安全防护罩接合部8090和安全防护罩8064的锁定突片 9032、9034的接合以制动布置设置,从而可释放地将安全防护罩8064和套管防护罩8066 限制在一起。制动布置防止套管防护罩8066从针组件8000的壳体8005上意外脱离。制 动布置适于防止脱离,直到沿与套管防护罩8066相反的方向给安全防护罩8064施加有意 向上的作用力为止,如图46中的箭头Fappm所示。有意向上的作用力可以由开业医生施 加的典型手动压力提供。当施加这种作用力时,安全防护罩8064的第一锁定突片9032 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沿相反方向横向偏转,如图47中的箭头FDefleetl。n所示。当第一锁定突片9032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横向偏转时,第一锁定突片9032与第一突脊部9008的接 合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与第二突脊部9010的接合被释放,并且套管防护罩8066与安全 防护罩8064的制动布置脱离接合。当安全防护罩8064从图38-47所示的限制位置转换到图48_52所示的缩回位置 时,安全防护罩8064和套管防护罩8066之间的制动布置脱离。制动布置的脱离允许开业 医生随后通过沿套管防护罩的纵向轴线1^_13;^1(1施加手动作用力将套管防护罩8066从针 组件8000上取下。套管防护罩8066从针组件8000上取下使图42所示的无菌标签9007 断裂,从而证明套管结构8032的远侧针部8002暴露,如图52所示。 当针组件8000转换到缩回位置并且套管防护罩8066 (显示为与图48_52中的针 组件8000接合)取下时,针组件8000的远侧针部8002露出并且开业医生准备用于接触 患者的脉管系统,如图53-57所示。当在此使用时,术语"缩回位置"是指安全防护罩 8064枢转远离套管结构8032的远侧针部8002的患者端的位置。当安全防护罩8064转换 到缩回位置并且套管防护罩8066 (图37-47所示)取下时,限定在针座8058内的回流指 示器8060可由开业医生看到,如前所述,用于提供套管结构8032的远侧针部8002与患 者脉管系统之间接触的目视证据。如图58所示,在脉管系统进入手术过程中使用针组件 期间,样品采集容器8003可以插入针组件8000的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8011的内部8013 中。同样如图58所示,安全防护罩8064的外部轮廓9050和壳体8005的外部轮廓9052 可以具有大体上相应的轮廓以提供改进的用户稳定性。当针组件8000,尤其是套管结构8032的远侧针部8002已经与患者脱离接触时, 安全防护罩8064可以转换到伸出位置,如图59-68所示。安全防护罩8064可在套管结 构8032的远侧针部8002上方从朝向患者的远侧针部8002露出的缩回位置转换到朝向患 者的远侧针部8002由安全防护罩8064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的伸出位置。应该注意到,安 全防护罩8064从缩回位置转换到伸出位置只可能在套管防护罩8066 (如图37-53所示) 已经从针组件8000上取下之后发生。因此,套管防护罩8066从壳体8005上取下允许安 全防护罩8064从图48-58所示缩回位置转换到图59-68所示伸出位置。人们进一步注意 至IJ,从伸出位置到缩回位置的转换不会在套管防护罩8066从针组件8000上取下时自动发 生,相反,开业医生必须对安全防护罩8064的一部分,例如拇指按压区域9063施加向下 作用力以将安全防护罩8064从缩回位置转换到伸出位置,如前所述。如图63-64具体所示,当安全防护罩8064转换到伸出位置时,第一悬臂9000的 第一锁定突片9032和第二悬臂9002的第二锁定突片9034与壳体8005的至少一部分,例 如前针座部8010接合并锁定于其上,如前所述。具体地,第一锁定突片9032的接合表 面9040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的接合表面9041均与壳体8005的一部分接合,以将安全防 护罩8064固定地并大体上非可去除地固定到远侧针部8002上。如图65所示,安全防护罩8064的第一悬臂9000的第一锁定突片9032接合表面 9040与前针座部8010的第一突出部分9073接合,以至少部分地支撑套管结构8032,如 之前参考图13所述。同样如图65所示,安全防护罩8064的第二悬臂9002的第二锁定 突片9034的接合表面9041与前针座部8010的第二突出部分9075接合,以至少部分地支 撑套管结构8032,同样如前面参考图13所述。可以想到,第一锁定突片9032的接合表 面9040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的接合表面9041可以与回流指示器8060接合。还可以想至丨J,第一锁定突片9032的接合表面9040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的接合表面9041可以与壳 体8005的一部分,例如在位于回流指示器8060远侧的位置处与针座8058接合。安全防 护罩8064的接合表面9040、9041适于固定地接合壳体8005以防止其在没有故意作用力 的情况下脱离。因此,第一锁定突片9032和第二锁定突片9034在限制位置(如图37-53 所示)可释放地接合套管防护罩8066的一部分,并且在伸出位置(如图59-68所示)固 定地接合的壳体8005的一部分,例如前针座部8010。如图66所示,安全防护罩8064还可以包括可变形的针限制部9077,用于在安全 防护罩8064通过沿箭头FExtended方向(如图66所示)施加作用力转换到伸出位置时在套管 结构8032上方偏转。当可变形的针限制部9077在套管结构8032上接合时,可变形的针 限制部9077在沿同样在图66中示出的箭头方向FReveree给安全防护罩8064施加反向作用 力时抵抗偏转。如前所述,可以想到,针组件8000的壳体8005可以包括或不包括样品采集容器 保持器8011,如图37-44所示。可选地,如图69-70所示,针组件9080可以包括布置在 近侧针部8004上的非患者套管防护罩9081,代替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该结构与参考图 21-27所述类似,区别在于如图69-70所示,针组件9080包括套管防护罩8066A,其具有 安全防护罩接合部8090A,例如突脊。如前所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8090A在限制位置 与安全防护罩8064A可释放地接合。安全防护罩8064A可从限制位置转换到缩回位置并 且随后从缩回位置转换到伸出位置,同样如前所述。安全防护罩8064A在限制位置与套 管防护罩8066A可释放地接合,并且当套管防护罩8066A已经从壳体8005A去除时,在 伸出位置与壳体8005A的一部分固定地接合。如图71-75所示,如本文所述的针组件的装配可以通过装配第一子组件9090, 随后将第一子组件9090与第二子组件9091通过压配合接合连接起来来完成。第一子组 件9090可以包括前面参考图37-68所述的元件,包括针座8058、远侧针座部8010、回流 指示器8060、套管结构8032、与针座8058可去除地接合的套管防护罩8066以及与针座 8058的一部分固定接合的枢转安全防护罩8064。安全防护罩8064可从限制位置转换到 缩回位置,随后可从缩回位置转换到伸出位置。安全防护罩8064在限制位置和套管防护 罩8066可释放地接合。安全防护罩8064在伸出位置与回流指示器8060的一部分和/或 远侧针座部8010固定地接合。第二子组件9091包括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8011,其具有 如前面参考图37-44所述的内部8013,图58所示样品采集容器8003可以通过所述内部与 针座8058的近端部或近侧后针座部8012接合。如图74-75所示,第一子组件9090包括用于与第二子组件9091压配合接合的 第一部分9092。第二子组件9091包括用于与第一子组件9090压配合接合的第二部分 9093。第一部分9092可以包括用于与第二部分9093的第一限制表面9095接合的第一 邻接表面9094。第一邻接表面9094和第一限制表面9095的接合基本避免了第一子组件 9090和第二子 组件9091之间沿着如图74所示纵向轴线LSub_Assembly沿近侧或向右方向的运 动。同样如图74-75所示,第一子组件9090包括用于限制第二子组件9091的第二邻 接表面9097的第二限制表面9096。第二邻接表面9097和第二限制表面9096的接合基本 避免了第一子组件9090和第二子组件9091之间沿着如图74所示纵向轴线LSub_Assembly沿远侧或向左方向的运动。另外,第二子组件9091可以包括适于容纳在第一子组件9090的 颈部9098内的限制部9099,用于使第一子组件9090与第二子组件9091进一步固定到一 起。限制部9099可以包括用于接合限制突舌10002的接合表面10001。在一个结构中, 第一子组件9090和第二子组件9091的接合需要第一部分9092和第二部分9093中的至 少一个偏转以在其间提供干涉。在接合期间,沿如图74所示纵向轴线LSub_As_bly施加轴 向力,以使第一部分9092和第二部分9093中的至少一个靠着第一部分9092和第二部分 9093中的另一个偏转。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子组件9090和第二子组件9091的接合包 括两级压配合接合。在第一级,在施加轴向力期间,第一部分9092和第二部分9093中 至少之一的第一部分抵靠第一部分9092和第二部分9093中的另一个。在第二级,仍然 在施加轴向力期间,第一部分909 2和第二部分9093中至少之一的第二部分抵靠第一部分 9092和第二部分9093中的另一个。例如,限制部9099首先抵靠第一邻接表面9094偏 转,随后抵靠第二限制表面9096偏转。可选地,如图76-79所示,第一子组件9090B和第二子组件9091B的接合可以包 括第一部分9092B的一部分,所述部分包括锁定齿10004,所述锁定齿10004用于与第二 部分9093B的相应部分10006接合。在本结构中,第一子组件9090B和第二子组件909IB 以压配合结构接合,锁定齿10004和相应部分10006的进一步接合使第一子组件9090B和 第二子组件9091B克服沿着如图74所示纵向轴线LSub_Assembly向近侧或远侧施加的作用力 进一步固定。在仍然另一个结构中,如图80-83所示,第一子组件9090C和第二子组件9091C 可以通过第一部分9092C和第二部分9093C的上述压配合接合以及通过其间相应的螺纹 啮合进行固定。在一个结构中,第一部分9092C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部分9093C的至少 一部分包括用于其间螺纹啮合的相应配合表面。如图83所示,第一部分9092C包括多个 螺纹9194,用于与限定在第二部分9093C内的多个相应凹部9195相接合。同样如图83 所示,第一子组件9090C和第二子组件9091C可以通过一系列凸起环形突脊和相应凹部 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压配合接合。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子组件9091C可以包括至少一 个在第二子组件9091C的内部9113中向外延伸的凸起环形突脊9100。第一子组件9090C 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限定在第一部分9092C的一部分内并且适于在内部接收凸起环形突脊 9100的相应凹部9115。在第一子组件9090和第二子组件9091之间的每一种上述压配合接合中,压配合接 合防止第一子组件9090在样品采集容器(例如图58中的部件8003)与针座8058的近端部 和/或近侧后针座部8012 (例如图37所示)接合时与第二子组件9091脱离。上述压配合 接合机构提供了优于通过粘合剂固定在一起的子组件的改进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它们与温 度无关并且克服其它的环境变化。上述压配合接合机构还提供了优于仅通过螺纹啮合连接 在一起的子组件的改进的稳定性,因为压配合机构不能通过意外施加的旋转力发生接合。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 认识到,按照本发明的教导可以对细节进行各种改进和替换。本发明的实施例仅为说明 性的,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效表述所 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其它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 说显而易见并且易于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组件,包括壳体,其具有远端和能与样品采集容器接合的近端;套管,其从所述壳体向远侧延伸,所述套管包括患者端;套管防护罩,其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能去除地接合并且能够防护所述套管的至少患 者端,所述套管防护罩包括安全防护罩接合部;和枢转安全防护罩,其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接合并且能从将所述套管的患者端暴露出 来的缩回位置转换到所述套管的患者端由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的伸出 位置,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能释放地接合的锁定 突片,其中,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锁定突片能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固定地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能从锁定突片与安全防 护罩接合部接合的限制位置转换到所述缩回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将所述套管防护罩从所述壳体上取下允许所 述枢转安全防护罩从所述缩回位置转换到所述伸出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回流指示器,所述套管内 部设置成与所述回流指示器流体连通,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回流指示器可见,并且其 中,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设置在所述套管的患者端上方,并且所述锁 定突片与所述回流指示器的至少一部分接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回流指示器,所述套管内 部设置成与所述回流指示器流体连通,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回流指示器可见,并且其 中,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设置在所述套管的患者端上方并且所述锁定 突片与位于所述回流指示器远侧的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前针座部和能与所述前针座部 相连的后针座部,并且在所述前针座部和后针座部之间限定了回流指示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是从所述套管防护罩 的外表面在脊背侧突出的突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沿着所述套管防护罩 大体上沿纵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突脊包括斜缘,所述锁定突片包括与所 述斜缘相应的接合表面以在所述突脊与所述锁定突片之间提供阻力干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锁定突片包括斜缘,所述突脊包括与 所述斜缘相应的接合表面以在所述突脊与所述锁定突片之间提供阻力干涉。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突脊的至少一部分能与所述锁定突片 的至少一部分以制动布置接合,用于将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和套管防护罩限制在一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制动布置适于防止脱离接合,直到以 能够使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从限制位置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的方式给所述枢转安全防护 罩施加作用力为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制动布置防止所述套管防护罩从所述 壳体上意外脱离。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制动布置的解除允许所述枢转安全防 护罩从一限制位置枢转到所述缩回位置。
15.—种针组件,包括壳体,其具有远端和近端;套管,其从所述壳体向远侧延伸,所述套管包括患者端;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固定地接合的枢转安全防护罩,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能在套管 上方从将所述患者端暴露出来的缩回位置转换到所述患者端由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的至 少一部分防护的伸出位置;和套管防护罩,其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能释放地接合并且防护所述套管的至少患者 端,其中,所述套管防护罩包括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与所述安全防 护罩接合部能释放地接合,其中,将所述套管防护罩从所述壳体上取下允许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从所述缩回位 置转换到所述伸出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是从所述套管防护 罩的外表面在脊背侧突出并沿着所述套管防护罩的纵向轴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突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还包括至少一个适于 与所述突脊能释放地接合的锁定突片。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突脊包括斜缘,所述锁定突片包括与 所述斜缘相应的接合表面以在所述突脊与所述锁定突片之间提供阻力干涉。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突脊的至少一部分能与所述锁定突片 的至少一部分以制动布置接合,用于将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和套管防护罩限制在一起。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制动布置适于防止脱离接合,直到以 能够使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从限制位置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的方式给所述枢转安全防护 罩施加作用力为止。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制动布置防止所述套管防护罩从所述 壳体上意外脱离。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制动布置的解除能够使所述套管防护 罩与所述壳体脱离。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制动布置的解除允许所述枢转安全防 护罩从一限制位置枢转到所述缩回位置。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回流指示器,所述套管内 部设置成与所述回流指示器流体连通。
25.—种针组件,包括壳体,其具有远端和近端;套管,其从所述壳体向远侧延伸,所述套管包括患者端;套管防护罩,其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能去除地接合并且包括锁定突片接收结构;和枢转安全防护罩,其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接合并且能从将所述套管的患者端暴露出 来的缩回位置转换到所述套管的患者端由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的伸出 位置,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包括至少一个锁定突片;其中,所述锁定突片接收结构适于在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处于一限制位置时接收所 述锁定突片。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针组件,其中,所述锁定突片从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的内壁 伸出。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针组件,其中,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能围绕一铰链枢转。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针组件,其中,当将所述套管防护罩从所述针组件上取下 时,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能够在该枢转安全防护罩处于伸出位置时锁定地接合所述套管 或壳体中的至少一个。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针组件,其中,当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处于限制位置时,所 述锁定突片和锁定突片接收结构防止脱离接合,直到以能够使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从所 述限制位置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的方式给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施加作用力为止。
30.—种采血组件,包括第一子组件,包括包括回流指示器的针座,该针座具有远端和能与样品采集容器接合的近端,在患者端和非患者端之间延伸并且限定了套管内部的套管,所述套管的患者端从所 述针座的远端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套管内部与所述回流指示器流体连通,套管防护罩,其与所述针座的远端能去除地接合并且防护所述套管的至少患者端,和枢转安全防护罩,其与所述针座的一部分固定地接合并且能从将所述患者端暴露出 来的缩回位置转换到所述患者端由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的伸出位置; 和第二子组件,其包括具有内部的样品采集容器保持器,样品采集容器能穿过所述内 部与所述针座的近端接合,其中,所述第一子组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子组件压配合接合的第一部分,所述 第二子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子组件压配合接合的相应的第二部分。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套管防护罩包括安全防护罩接合部, 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能释放地接合的锁定突片。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是从所述套管防护 罩的外表面向上突出并且沿着所述套管防护罩的纵向轴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突脊,并 且所述突脊的至少一部分能与所述锁定突片的至少一部分以制动布置接合以将枢转安全 防护罩和套管防护罩限制在一起。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制动布置的解除允许所述枢转安全防 护罩从一限制位置枢转到所述缩回位置。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将所述套管防护罩从所述壳体上取下允许 所述枢转安全防护罩从所述缩回位置转换到所述伸出位置。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在一限制位置,所述锁定突片与所述安全 防护罩接合部能释放地接合,并且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锁定突片能与所述壳体的一部 分固定地接合。
36.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接合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偏转以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提供干涉。
37.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两级压 配合接合,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接合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至少一个 的一部分进行第一次偏转以在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提供干涉,以及第一部分 和第二部分中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第二次偏转以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 提供第二干涉。
38.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 分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螺纹啮合的相应配合表面。
39.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采血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子组件的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子 组件的第二部分的压配合接合防止所述第一子组件在样品采集容器与针座的近端接合时 与所述第二子组件发生脱离。
全文摘要
一种采血组件,包括壳体、从所述壳体向远侧延伸并包括患者端的套管以及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可去除地接合的套管防护罩。套管防护罩能够防护所述套管的至少患者端并且包括安全防护罩接合部。所述组件包括枢转安全防护罩,其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接合并且可以从将所述套管的患者端暴露出来的缩回位置转换到所述套管的患者端由所述安全防护罩的至少一部分防护的伸出位置。安全防护罩包括至少一个与安全防护罩接合部可释放地接合的锁定突片,其中,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锁定突片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固定地接合。
文档编号A61M5/32GK102014747SQ200880128766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7日
发明者B·M·威尔金森, B·巴特费尔德, C·L·A·谭, C·M·纽比, J·克劳福德, J·莫, N·Y·L·介, R·埃利斯, S·西姆 申请人: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