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301887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更具体的讲是一种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定义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得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2.症状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呈圆锥型。炎症继续发展,结节增大,疼痛加剧。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流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症状。面部疖肿如合并颅内感染时,面部肿胀严重,可伴寒战,高热,头痛等海绵窦感染性栓塞。3.治疗通常采用抗感染的药物。(1)如采用青霉素易发生变态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最危险的过敏性休克,可发生在做皮肤试验的当时,极少数发生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后者称迟发性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2)釆用氨苄西林可出现胃肠道不适,肌注局部有疼痛,引起皮疹。(3)采用阿莫西林偶见皮疹,可有恶心、上腹部不适、腹泻、伪膜型肠炎等。(4)采用阿帕西林可出现脸红、发热、腹泻、血压下降、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等反应。
发明内容为克服上述特点,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制备方法。该病的病因机理是多因夏秋炎热季节,气候炎热或在强的日光下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因天气闷热,汗泄不畅,遂使热不能外泄,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感毒而生,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蕴阻于皮肤所致,或因禀性不耐,感受沥青之毒,加之日光热毒,结聚皮肤而成亦有因患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阴虚内热,易于染毒所致.临床表现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常在原发病灶附近,继续延生,缠绵不休,如星状罗布,几个到数十个不等,或全身各部散发。伴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象滑数。它的技术方案为取防风12重量份、荆芥12重量份、麻黄6重量份、紫苏6重量份、羌活9重量份、葱白9重量份、大黄9重量份、栀子6重量份、天花粉6重量份、芦根15重量份、莲子心9重量份、桔梗9重量份、金银花15重量份、连翘12重量份、大青叶15重量份、板蓝根15重量份、石膏9重量份、黄芩9重量份、当归12重量份、川芎9重量份、白芍12重量份、白术12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将以上23味药放入11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过滤去渣得药液300毫升,即为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该发明的优点是该中药液,制造简单,制成的中药毒副作用小,容易吸收,疗程短,治愈率高。还可避免应用青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避免采用氨苄西林引起的胃肠道不适,避免采用阿莫西林引起的皮疹、恶心、上腹部不适、腹泻、伪膜型肠炎等,避免采用阿帕西林引起的脸红、发热、腹泻、血压下降、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等反应。防风、荆芥、麻黄、紫苏、羌活、葱白,以上6味药具有疏风解表、胜湿、消疮、止血、利水消肿、止痛、通阳之功效。在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过程中,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大黄、梔子、天花粉、芦根、莲子心,以上5味药具有荡热于下、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通小便、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之功效;当归、川芎、白芍,以上3味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润肠通便、养血柔肝之功效。大黄、栀子、天花粉、芦根、莲子心、当归、川芎、白芍,这8味药在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过程中,能辅助主药发挥治疗作用,故为臣药。桔梗、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石膏、黄芩,这7味药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除烦止渴、燥湿之功效。在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过程中,能清解肺胃之热、上下分消、表里同治,故为佐药。白术、甘草,这2味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在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过程中,皆能究诸药之偏性,又能解诸药之毒性,故为使药。防风、荆芥、麻黄、紫苏、羌活、葱白、大黄、栀子、天花粉、芦根、莲子心、桔梗、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石膏、黄芩、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甘草。这23味药配伍应用,具有疏风解表、胜湿、消疮、止血、止痛、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通小便、消肿排脓、宣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除烦止渴、燥湿之功效,是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的最佳配方。防风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解表祛风、胜湿、止痉。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紫苏辛、温。归肺经。散寒解表、理气宽中。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通阳、利尿。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栀子苦、寒。归心、肝、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泄热利湿、凉血止血。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消肿排脓。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莲子心味苦、性寒、归心经。清心去热。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胃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凉散风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大青叶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板蓝根苦、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凉血。石膏辛甘、寒。入肺、胃经。解肌清热、除烦止渴。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芍苦酸、凉。入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甘草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具体实施例方式取防风12g、荆芥12g、麻黄6g、紫苏6g、羌活9g、葱白9g、大黄9g、栀子6g、天花粉6g、芦根15g、莲子心9g、桔梗9g、金银花15g、连翘12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石膏9g、黄芩9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白术12g和甘草9g,将以上23味药放入11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过滤去渣得药液300毫升,即为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当有湿火风邪型疗病的病人需要治疗时,使药液温度为36。C,每次150毫升,每日早晚各一次,三日为一个疗程。若仍有相关症状,再服第二疗程,直至痊愈。在316例患有湿火风邪型疖病的病人中,男性225例,占71.2%,女性491例,占28.8%。男性多于女性。表一,316例湿火风邪型疖病的病人疗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表二,316例湿火风邪型疖病的病人治疗前后情况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防风12重量份、荆芥12重量份、麻黄6重量份、紫苏6重量份、羌活9重量份、葱白9重量份、大黄9重量份、栀子6重量份、天花粉6重量份、芦根15重量份、莲子心9重量份、桔梗9重量份、金银花15重量份、连翘12重量份、大青叶15重量份、板蓝根15重量份、石膏9重量份、黄芩9重量份、当归12重量份、川芎9重量份、白芍12重量份、白术12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将以上23味药放入11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过滤去渣得药液300毫升,即为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全文摘要一种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通常采用抗感染的药物,如采用青霉素易发生变态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取防风、荆芥、麻黄、紫苏、羌活、葱白、大黄、栀子、天花粉、芦根、莲子心、桔梗、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石膏、黄芩、当归、川芎、白芍、白术和甘草,将以上23味药放入11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过滤去渣得药液300毫升,即为治疗湿火风邪型疖病的中药。它的优点是服用该中药液可避免应用青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好。文档编号A61K36/899GK101474370SQ20091001365公开日2009年7月8日申请日期2009年1月19日优先权日2009年1月19日发明者伊东升,孙建元,杜平山,贾翠菊,赵爱华,靳福利申请人:杜平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