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04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丝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人体管腔内进行介入治疗时对所用的多条导丝进行分配
的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发生在人体管道系统的病变,例如血管、食道或胆道病变,可采用管腔内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是在病变部位以外通过操作输送系统将管腔内支架送达病变部位进行支架释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手术治疗,同时使治疗风险降低。介入治疗的成功实施取决于适宜的输送系统。为使输送系统能够准确的到达预定部位,首先需要应用导丝进行引导,即将导丝放置于设定的路径,然后将输送系统循导丝送入。当采用分支型支架进行治疗时,根据分支的数目,输送系统亦需要相应数量的导丝进行引导。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如导丝数量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导丝之间有可能发生缠绕,直接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为避免多条导丝的相互缠绕,需要专用器械对管腔内的导丝进行梳理,同时对导丝的走向进行分配控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丝分配器,能够避免在介入治疗中使用的多条导丝发生缠绕,并可分配和控制导丝进入预定的部位,从而降低分支型支架的操作复杂程度,提高分支型支架的可应用性。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导丝分配器由多腔管构成,可分为头端、体部和尾座,多腔管内有孔道,可供导丝通过。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腔管体部的外径在3mm 9mm之间,长度在20mm 1400mm之间,多腔管内有相互平行的孔道贯通于两端,孔道的直径在0. 5mm 2mm之间,孔道的数量在2 6个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腔管进入人体管腔的一端为头端,其外形为半圆形或圆锥形,孔道开口于头端的中心或侧壁。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腔管位于体外的一端有尾座,孔道通过尾座内腔开口于尾座的底面。 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时,首先根据病变情况将单一导丝放入预先选定的人体管腔系统,再将其穿入导丝分配器对应的孔道中,并推送分配器循导丝进入人体管腔系统,直至超过多导丝将共同通过的路段。随后,将其他导丝通过分配器相应的孔道依次分别送入预设的管腔内。在确认多条导丝均位于预设部位,完成对导丝的分配控制后,固定导丝位置,同时从人体管腔内退出分配器,导丝仍保持相互平行状态。[0009]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导丝分配器的优点是 1.通过将导丝分配器放入人体管腔内,从而在管腔内的多导丝共同通过区建立平行的独立通道;[0011] 2.通过导丝分配器头端的孔道开口,将不同导丝分别在管腔内更接近预设管道开口的位置送至预定部位,实现对导丝分配的精确控制,降低操作难度; 3.在固定导丝的条件下,从人体管腔系统内退出导丝分配器,多导丝仍保持相互平行状态,避免导丝缠绕。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导丝分配器适用于在管腔内放置多条导丝,并保持导丝相互平行,特别适用于多导丝释放系统送入分支型血管腔内支架的应用,例如用于主动脉弓分支型支架或用于腹主动脉整体式分叉型支架。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分配器的结构图,图中1是头端,2是体部,3是尾座,4是内孔道中的一个。
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的导丝分配器,主要由头端1、体部2和尾座3构成,内有孔道4贯通,
其体部的外径为6mm,长度为300mm,孔道的直径为2mm,孔道的数量2个。 该种导丝分配器可用于腹主动脉整体式分叉型支架的双导丝放置过程。双导丝自
同侧股动脉穿入,分别进入腹主动脉和对侧股动脉,双导丝的共同通道为髂动脉,导丝分配
器可以避免双导丝在髂动脉发生缠绕,并且使导丝的送入更加简易。 上述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 举例,保护范围依权利要求所限。
权利要求一种导丝分配器,主要由多腔管构成,可分为头端、体部和尾座,其特征是多腔管内有孔道,可供导丝通过。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导丝分配器,其特征还在于多腔管体部的外径在3mm 9mm 之间,长度在20mm 1400mm之间,多腔管内有相互平行的孔道贯通于两端,孔道的直径在 0. 5mm 2mm之间,孔道的数量在2 6个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分配器,其特征还在于多腔管进入人体管腔的一端为 头端,其外形为半圆形或圆锥形,孔道开口于头端的中心或侧壁。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导丝分配器,其特征还在于多腔管位于体外的一端有尾座, 孔道通过尾座内腔开口于尾座的底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人体管腔内进行介入治疗时对所用的多条导丝进行分配的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本导丝分配器的特征是主要由多腔管构成,可分为头端、体部和尾座,多腔管内有数条相互平行的孔道贯通于两端,可供导丝通过。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在管腔内放置多条导丝,并保持导丝相互平行,特别适用于多导丝释放系统送入分支型血管腔内支架的应用。
文档编号A61B19/00GK201481558SQ20092017587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31日
发明者李潮 申请人:李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