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排气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47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排气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排气输液器。 技术背景现有输液器的输液器排气困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自输液器问世以来一直困扰 输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申请200610146971. 2自动排气 自毁式输液器提出了解决方案,中国专利ZL 200820204818. 5 一种改进的输液器滴斗内排 气管也提出了改进方案,前者提出了在滴斗内底部安装排气管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在消除 气液混合,实现自动排气的性能独具先进性,然而由于工艺上的局限性,容易引起排气管内 藏气泡下行进入人体的风险和与导管连接处内藏气泡下行两方面的问题,还不是彻底的技 术解决方式;后者提出的改进方案则可处理前者由于排气管与导管连接处内藏气泡的性能 缺陷,但其提出的排气管“顶端闭合”设计则仍然无法处理排气管顶部内藏气泡在快速排气 时下行的性能缺陷,在应用上仍然缺乏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无需手动干 预即可有效排气,并且真正实现无残留气泡下行进入人体的风险的自动排气输液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动排气输液器,包括滴斗1、滴管 12、排气管2、导管3,其特征在于排气管2安装在滴斗1内腔底部,管壁21上至少开有一个 气液通道22,排气管2的下端有一底座23,底座23局部或全部伸入滴斗1下端颈部11的 内孔与滴斗下端颈部11连接,导管3的连接端伸入排气管底座23的内孔24与之连接。所述排气管2是底端开口的中空管,气液通道22与排气管2的内腔贯通,排气管 2的内腔和导管3连通,滴斗1的内腔经排气管2的气液通道22与导管3连通。所述排气 管2的顶部26为由气液通道22在管壁21上所形成的槽口向顶部26延伸并贯穿顶部26 侧壁的半闭合构型。其中,所述排气管2伸入滴斗1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滴斗1内腔高度,而排 气管2管壁21上的气液通道22为长条形式时,其横向宽度在0. 3mm至0. 8mm之间,纵向可 为连续的长条形或分隔的多段形,气液通道22的底端高于滴斗1内腔底端至少1mm。药液在重力作用下经滴管12进入滴斗1时,会直接到达滴斗1内腔底部,由于液 相和固相表面分子张力客观存在的缘故,药液被阻挡在滴斗1内无法即时进入排气管2的 内腔通道,在排气管2的的阻挡下,药液会累积并在滴斗1内逐渐抬高液面,而在液面被抬 高的过程中,滴斗1内多余的空气则已经被挤压,并经排气管2的气液通道22由输液器的 导管3排出。而当药液累积到约1/2滴斗1内腔高度时,其自身重力克服表面分子张力的 阻挡,而进入气液通道22,经导管3下行至完成排气。其中,由于气液通道22的底端高于滴斗1内腔底端至少1mm,而排气管2管壁21 上的气液通道22的横向宽度在0. 3mm至0. 8mm之间,使药液在进入滴斗1时,不会因为水流冲击产生的紊流进入排气管2而气液混合,而且气液通道22的横向数据可确保排气管2 具有合适的阻力,又因为排气管2伸入滴斗1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滴斗1内腔高度, 在两者共同作用下使得上述药液累积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实现了在重力驱动下的自动排气 过程,同时也完成了无需手动挤压滴斗即可达到合适的滴斗内液位需要。所述排气管2的顶部26为由气液通道22在管壁21上所形成的槽口向顶部26延 伸并贯穿顶部26侧壁的半闭合构型,这样的构型在药液进入气液通道22时,为内藏于排气 管2内腔的空气提供了外逸的通道,有助于药液尽快充满排气管2的内腔,使排气管2顶部 26既能防止液体冲击又能有效消除内藏于排气管2中的空气,避免造成风险。而输液器导管3以伸入排气管底座23内孔24的结构方式,避免通路形成台阶,则 直接消除了空气下行时粘附的可能,从而消除了该处内藏气泡的现象。由此实现自动排气,消除排气管2内藏空气和消除排气管2连接位置内藏气泡的 性能,达到自动排气而不会因此产生新气泡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动排气输液器,其结构简单,性能有效,适于工业化生产。 真正全面解决输液器排气困难的问题,使输液安全变成必然,对提高输液质量安全方面有
着显著意义。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排气输液器的特征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排气管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排气管顶部的A-A向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的工作情况。如图1所示,药液在重力作用下经滴管12进入滴斗1时,会直接流入滴斗1的内 腔底部并到达排气管2,由于排气管2药液下行的通路气液通道22被优选设置成至少一个 0. 3mm至0. 8mm宽的狭长槽口,并且由于液相和固相表面分子张力客观存在的缘故,药液无 法即时进入,而被阻挡在滴斗1内。在排气管2的阻挡下,药液会累积并在滴斗1内逐渐抬 高液面,而在液面被抬高的过程中,滴斗1内多余的空气则已经被进入的液体挤压,并经排 气管2的气液通道22由输液器下导管3排出。而当药液累积到约1/2滴斗1内腔高度时, 其自身重力克服表面分子张力的阻挡,而进入气液通道22,经输液器导管3下行至完成排 气,实现无需人为干预,即可自动排气的性能。其中,由于气液通道22的底端高于滴斗1内腔底端至少1mm,其高出部分是密闭 的,所以药液在进入滴斗1时,该密闭部分会缓和及消除药液冲击而下的势能,使其不会因 为水流冲击产生的紊流进入排气管2而气液混合,使得上述药液累积时无其他外力因素干 扰,得以顺利完成。又因为排气管2伸入滴斗1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滴斗1内腔高 度,而排气管2管壁21上的气液通道22的横向宽度在0. 3mm至0. 8mm之间,在两者共同作 用下,使排气管2对药液的阻挡能力和正常输液所需要的滴斗1液面高度之间取得一个巧 妙的平衡,即由上述排气管2的结构数据限制药液在滴斗1内累积到液面高度约等于1/2 滴斗1内腔高度时,其所达到的重力恰好能克服排气管2对药液的阻挡能力,从而突破阻挡进入气液通道22,经由输液器导管3排出。而排气管2伸入滴斗1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 1/2滴斗1内腔高度的设置,保证了在排气全过程中,在药液进入气液通道22时,并使内藏 于排气管2内的空气段暴露于滴斗1的上方,可随液面抬高的过程中排出,不至于被药液 淹没,而被内藏于排气管2中,被快速下行的药液拉下,同时,所述排气管2的顶部26为由 气液通道22在管壁21上所形成的槽口向顶部26延伸并贯穿顶部26侧壁的半闭合构型, 在不带输液针排气药液快速充注滴斗并可能淹没排气管时,利用空气比重远小于药液的特 性,也为内藏于排气管2内腔的空气提供了外逸的通道,顺利地逸出空气,避免被快速下行 的药液拉下进入人体。两者的结合使排气管2既能防止顶部液体冲击产生气泡又能有效消 除内藏于排气管2中的空气,避免造成风险。上述构造的设置彻底消除了排气管2中内藏 的气泡下行的可能,使排气管2真正达到了完善的自动排气性能。而输液器的导管3以伸入排气管底座23的内孔24的结构方式,则使液体下行通 路趋于平直,避免液体通路由小突然变大所形成的台阶,造成死角,使空气粘附在水流的死 角而形成气泡,引起气泡在排气完成后再随药液流下的现象,导致药液浪费和造成风险,本 实用新型所设置的导管连接结构则直接消除了空气下行时粘附的可能,从而消除了该处内 藏气泡的现象。尽管本实用新型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实用新型 构成限制。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 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自动排气输液器,包括滴斗(1)、滴管(12)、排气管(2)、导管(3),其特征在于滴斗(1)内腔底部设置有一个排气管(2),其管壁(21)上至少开有一个气液通道(22),排气管(2)的下端有一底座(23),底座(23)局部或全部伸入滴斗(1)下端颈部(11)的内孔与滴斗下端颈部(11)连接,导管(3)的连接端伸入排气管底座(23)的内孔(24)与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是底端开口的 中空管,其顶部(26)形状是由气液通道(22)在管壁(21)上所形成的槽口向顶部(26)延 伸并贯穿顶部(26)侧壁的半闭合构型,或其顶部(26)构造是弯折形,它的弯折末端侧向偏 离顶部(26)中心线开口,顶部(26)与管身(24)可为一个整体或由两个分离的组件组合而 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的气液通道 (22)与排气管(2)的内腔贯通,排气管(2)的内腔和导管(3)连通,滴斗(1)的内腔经排气 管⑵的气液通道(22)与导管(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的底座(23)与 管身(24)可为一个整体或由两个分离的组件组合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伸入滴斗(1) 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滴斗(1)内腔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的气液通道 (22)可为任意形状,为长条状槽口构形时其横向宽度在0. 3mm至0. 8mm之间,纵向可为连续 的长条形或分隔的多段形,气液通道(22)的底端高于滴斗(1)内腔底端至少1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自动排气输液器,其特征是滴斗内腔下端安装有一排气管,排气管下端设置有一底座,排气管伸入滴斗内腔下端颈部的内孔并使排气管的底座与其内孔连接,排气管顶部为半闭合状,输液器导管伸入排气管底座的内孔并与之连通,通过此结构可避免排气时液体冲击产生气泡及导管内藏气泡的问题,真正实现输液器无需手动干预的自动排气性能。
文档编号A61M5/36GK201603212SQ20092026369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30日
发明者李林风, 王铮, 谢世庚, 陈志强 申请人:李林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