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574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向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向线。
背景技术
在将导管插入消化道、血管等生物体管腔时,为了将该导管引导至生物体管腔的 目标部位,可以使用导向线。该导向线被插通到导管内进行使用。另外,也会利用内窥镜对生物体管腔等进行观察和处置,为了将该内窥镜和插入 到内窥镜腔中的导管引导至生物体管腔等的目标部位,也可以使用导向线。在插入导向线时,对上述导向线进行沿着其轴方向的移动操作和围绕轴的旋转操 作。由于这样的操作是一边在X射线透视下或通过内窥镜用目视确认导向线一边进行的, 所以如果该导向线为单色,则无法知道导向线是否对应于各操作确实地发生位移(移动)。 因此,有的导向线在其表面上设置有表示位置等的标记(记号)(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专 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向线的记号为螺旋状。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向线中,即使使导向线沿着轴方向移动、或使导 向线围绕轴旋转,形成螺旋状的记号的实际被辨别的各部分(专利文献1的图3(b)中的划 有阴影线的带状的各部分)看上去也好像沿着一个方向(例如向前端方向)移动(变化)。 因此,即使对导向线施加转矩使之围绕其轴旋转,也会产生错觉,没有感觉到导向线旋转反 而觉得其正在前进或后退(移动)。由于上述错觉,有时会引起对导向线的误操作。如上所 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向线在操作性方面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465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向线,所述导向线操作性佳,特别是在使导向线围 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该旋转,进而能够确实地防止该移动被错当成沿着轴方向 的移动的情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向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线具有长的芯材本体、和标记,所述标记设置于上述芯材本体的至少前端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具有表示上述芯材 本体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的功能,通过使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使上述标记作为整体形成 呈格子状之类的形状。由此,操作性佳,特别是在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该旋转,进 而,能够确实地防止该移动被错当成沿着轴方向的移动的情况。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标记具有在上述导向线围绕上述导向线的轴 旋转时,从体外确认该旋转的功能。由此,当对导向线施加转矩使该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把
3握)“导向线旋转”这一情况。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标记具有在上述导向线沿着上述导向线的轴 方向移动时,从体外确认该移动的功能。由此,当例如向前端方向压入导向线使该导向线沿着其轴方向移动时,能够确实 地确认(把握)“导向线移动”这一情况。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标记具有在所述导向线沿着所述导向线的轴 移动或者围绕轴旋转时,从体外识别该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的功能。由此,由于标记的显示方式变化,所以能够确实地识别出导向线的实际位移是移 动还是旋转。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形成螺旋状,上述第2线状部形成 沿着与上述第1线状部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的螺旋状。由此,第1线状部及第2线状部分别设置于芯材本体的整个外周,从而在该整个外 周上形成标记的格子状。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与上述第2线状部的 螺旋的间距相同或不同。在第1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与第2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相同的情况下,在标记的 形成区域中适宜地分散有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多个交差部,因此,对于各交 差部的辨别性提高。另外,在第1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与第2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不同的 情况下,能够较多地设定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交差部的形成数量。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及上述第2线状部分别具有其螺旋 的间距向前端方向逐渐减少的部分。由此,通过确认间距向前端方向逐渐减少的部分,能够把握该部分中芯材本体变 细,易变形(柔软性高)的情况。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及上述第2线状部分别具有其宽度 向前端方向递减的部分。由此,在期望将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的交差部的大小设定为较小时有效。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的平均宽度与上述第2线状部的平 均宽度彼此相同或不同。第1线状部的平均宽度与第2线状部的平均宽度彼此相同的情况下,在形成标记 时,能够省略根据各线状部而改变其宽度的工作,从而标记的形成变得容易。另外,在第1 线状部的平均宽度与第2线状部的平均宽度彼此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线状部与第2 线状部交差的交差部的大小设定为较大,从而各交差部的辨别性提高。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的平均宽度及上述第2线状部的平 均宽度分别为芯材本体的平均直径的0. 5 2倍。如果超过上述数值范围的上限值,则辨别标记时,有时因照射到该标记上的光的 强度而产生晕光。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与上述第2线状部的颜色彼此不 同。例如在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的颜色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当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如果辨别出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互相远离,则可知该旋转为围绕轴的一个方向 上的旋转。另外,与此相反地,如果辨别出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互相接近,则可知与上 述相反,即为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旋转。优选上述标记的上述第1线状部与上述第2线状部的交差部比其他部分的高度更
尚ο由此,例如向内窥镜腔内插入导向线时,导向线与内窥镜腔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 摩擦阻力(滑动阻力)降低,滑动性提高,导向线的操作性良好。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及上述第2线状部如下形成,即将 上述线状部中的一方先于另一方形成,另一方线状部的一部分重叠在该已形成的线状部 上。由此,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交差部隆起,能够容易且确实地形成具 有上述隆起的交差部的格子状标记。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及上述第2线状部分别通过对上述 芯材本体赋予液态材料并使之干燥而形成。由此,能够容易且确实地形成格子状标记。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芯材本体的配置有上述标记的部分的至少一 部分形成其外径向前端方向递减的锥形。由此,在导向线(芯材本体)的柔软性较高的部分、即易变形的部分配置标记,由 此在该部分弯曲(变形)时,能够确实地确认其弯曲的程度。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标记形成于上述芯材本体的外周侧,优选在上述标记与上述芯材本体之间形成中间层。由此,能够确实地辨别标记。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具有被覆层,所述被覆层被覆上述标记及上述中间 层,具有能够辨别上述标记的程度的透明性。由此,能够确实地辨别标记。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具有覆盖上述芯材本体的前端部的线圈,且上述标 记配置于比上述线圈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线圈和标记的位置干涉,使导向线的结构变得简单。


[图1]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1实施方案的部分纵剖面图。[图2]图2为图1中的由点划线围成的区域[A]的纵剖面图。[图3]图3为图1所示的导向线上的标记的立体图。[图4]图4为图3中的B-B线剖面图。[图5]图5为表示使图1所示的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的标记变化过程的图。[图6]图6为表示使图1所示的导向线沿着其轴方向移动时的标记变化过程的 图。[图7]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2实施方案的侧视图。[图8]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3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案,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导向线。<第1实施方案>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1实施方案的部分纵剖面图;图2为图1中的由 点划线围成的区域[A]的纵剖面图;图3为图1所示的导向线中的标记的立体图;图4为 图3中的B-B线剖面图;图5为表示使图1所示的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的标记变化过程 的图;图6为表示使图1所示的导向线沿着其轴方向移动时的标记变化过程的图。需要说 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图1、图2、图5及图6中(图7、图8中也相同)的右侧称为 “基端”、左侧称为“前端”。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中,将导向线的长度方向缩短,将导 向线的宽度方向扩大,模式地图示出该导向线,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的比例与实际不同。图1所示的导向线1是插入到导管(也包括内窥镜)的内腔中进行使用的导管用 导向线,具有芯材本体2、螺旋状线圈4、树脂被覆层6、环状构件(阶差填埋构件)5和标记 12,所述芯材本体2由具有挠性或柔软性的芯线(线材)3构成。本实施方案中,芯材本体2由1根长的连续的芯线3构成,该芯线3的横截面形状 为圆形。但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芯线3也可以是将相同或不同材料的多根芯线(线材) 利用例如焊接或钎焊等接合(连结)而成的。需要说明的是,当芯线3例如是由2根芯线 接合而成时,该接合部可以位于下述本体部32、锥形部34、小直径部36中的任一处位置。导向线1的总长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00 5000mm左右。另外,导向线1的 外径(平均)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 2 1. 2mm左右。芯线3沿着导向线1的大致总长延伸,芯线3由与导向线1的本体部分对应的本 体部32、位于其前端侧的锥形部(外径递减部)34和位于其前端侧的小直径部36构成。本 体部32的外径基本恒定,锥形部34的外径向前端方向递减(前端变细),小直径部36的外 径基本恒定。通过在芯线3上设置锥形部34,芯线3的柔软性从本体部32与锥形部34的边界 部附近向前端方向逐渐地(连续地)增加,其结果,导向线1的柔软性增加,所以插入生物 体时的操作性和安全性提高。从上述锥形部34的中途到基端侧形成有标记12 (参见图1)。由此,在导向线1 (芯 材本体2)的柔软性较高的部分、即易变形的部分配置标记12,从而在该部分弯曲(变形) 时,能够确实地确认其弯曲程度。另外,由于在锥形部34的前端侧具有小直径部36,所以能够延长最前端的柔软的 部分,会产生最前端部分变得更柔软的效果。另外,芯线3的小直径部36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为能够整形(带有形状)的整形 部。上述整形部的形状优选为平板状或棱柱状等。芯线3的本体部32的外径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 3 1. Omm左右、较优选为 0. 4 0. 7mm左右。芯线3的小直径部36的外径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 05 0. 3mm左右、较优选 为0. 1 0. 2mm左右。需要说明的是,小直径部36的外径不限于恒定的情况,外径也可以 向前端递减。
另外,锥形部34的长度根据导向线1的用途和种类而不同,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 优选为10 300mm左右、较优选为30 250mm左右。另外,小直径部36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优选为0 IOOmm左右、较优选为 10 50mm左右。需要说明的是,锥形部34的锥度(外径减少率)可以沿芯线3(芯材本体2)的长 轴方向恒定,也可以具有沿长轴方向发生变化的部位。另外,锥形部34不限于设置1处,也 可以设置2处以上。作为芯线3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不锈钢、Ni-Ti类合金、Ni-Al类合金、Cu-Zn 类合金等超弹性合金等的各种金属材料和较高刚性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其中的1种,或 者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另外,在芯线3 (芯材本体2)的前端部外周,即,在图示的构成中,在芯线3的小直 径部36的外周以及从小直径部36到锥形部34中途的外周配置有线圈4。该线圈4是将线 丝(细线)(线材)以螺旋状卷绕(形成)而得到的构件,设置该线圈4使其覆盖芯线3 (芯 材本体2)的前端侧部分(外周)。在图示的构成中,芯线3的前端侧部分(前端部)被插 通在线圈4内侧的大致中心部。另外,芯线3的前端侧部分以不与线圈4的内表面接触的 状态插通。线圈4的基端位于芯线3的锥形部34的中途,标记12位于比线圈4的基端更靠 近基端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线圈4和标记12的位置干涉,能够使导向线1的结构变 得简单。需要说明的是,标记12也可以一直形成到线圈4的外周侧,S卩,也可以以从侧面观 察时与线圈4重叠的方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构成中,线圈4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在以螺旋状卷绕 的线丝彼此之间空出有间隙,但是也可以与图示不同,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将以螺旋状 卷绕的线丝彼此之间无间隙地、紧密地配置。线圈4优选由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线圈4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不锈钢、 超弹性合金、钴类合金、金、钼、钨等贵金属或者含有这些贵金属的合金(例如钼_铱合金) 等。特别是在由贵金属之类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具有X射线造影性的材料)构成的情况 下,由于导向线1获得了 X射线造影性,所以能够一边在X射线透视下确认前端部的位置一 边将其插入到生物体内,因此是优选的。另外,线圈4的前端侧和基端侧也可以由不同的材 料构成。例如也可以分别如下构成,即由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的线圈构成前端侧,由相比之 下容易透过X射线的材料(不锈钢等)的线圈构成基端侧。需要说明的是,线圈4的总长没 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5 500mm左右。另外,在本实施方案的情况下,线圈4可以使用线 丝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线材,但是不限于此,线丝的横截面也可以为例如椭圆形、四边形(特 别是长方形)等。线圈4的基端部及前端部分别由固定材料81及82固定(固着)在芯线3上。上述固定材料81及82,即,将芯线3和线圈4固定的2个固定部设置在比下述环 状构件5更靠近前端侧的位置,并且不与环状构件5接触。由此,通过固定材料81能够防 止芯线3与环状构件5导通,从而能够防止导向线的外表面与芯线3导通。固定材料81及82分别由软焊条(焊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材料81及82 均不限于软焊条,例如也可以为粘合剂。另外,线圈4的固定方法不限于利用固定材料的固
7定方法,例如也可以为焊接。另外,导向线1具有覆盖芯线3 (芯材本体2)的前端部、线圈4、固定材料81及82 的外周(外表面)的树脂被覆层6。该树脂被覆层6与芯线3的前端部的外周密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构成中,树脂被覆层6进入到线圈4内,但是也可以不进 入到线圈4内。树脂被覆层6可以根据各种目的而形成,作为其中一例,可以为了提高将导向线1 插入到血管等时的安全性而设置树脂被覆层6。为了上述目的,树脂被覆层6优选由富有柔 软性的材料(软质材料、弹性材料)构成。作为上述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 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酯(PET、PBT等)、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氨酯、聚苯乙烯、有机硅树脂、 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胶乳橡胶、有机硅橡胶等各种 橡胶材料、或将上述材料中的2种以上组合得到的复合材料。特别是由上述热塑性弹性体或各种橡胶材料构成树脂被覆层6时,由于进一步提 高了导向线1的前端部的柔软性,所以在插入到血管等时,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对血管内壁 等的损伤,安全性极高。另外,也可以在树脂被覆层6中分散有由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具有X射线造影 性的材料)构成的粒子(填料)。由此,导向线1获得了 X射线造影性,从而能够一边在X 射线透视下确认前端部的位置一边将其插入到生物体内。作为上述粒子的构成材料,只要 为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金、钼、钨等贵金属或含有这些 贵金属的合金(例如钼-铱合金)等。树脂被覆层6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考虑树脂被覆层6的形成目的和构成材料、形 成方法等适当选择,但是通常,其厚度(平均)优选为30 300 μ m左右、较优选为50 200 μ m左右。如果树脂被覆层6的厚度过薄,则有时无法充分地发挥树脂被覆层6的形成 目的。另外,如果树脂被覆层6的厚度过厚,则可能会影响芯材本体2(导向线1)的物理特 性。需要说明的是,树脂被覆层6也可以为2层以上的层合体。另外,树脂被覆层6的前端面呈圆形。由此,在将导向线1向血管等插入时,能够 更确实地防止由树脂被覆层6(导向线1)的前端面损伤血管内壁等。导向线1具有环状构件5,所述环状构件5设置于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侧,以填埋 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部与芯材本体2之间的阶差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树脂被覆层6的基 端的外径大于该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处的芯材本体2的外径,上述阶差空间因上述外径之 差而形成。另外,环状构件5的前端52的外径与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的外径基本相等,环状 构件5的前端面53与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面61接合(密合)。在此情况下,树脂被覆层6 在基端侧不超过环状构件5的前端52,不覆盖在环状构件5上。即,在环状构件5的前端 52与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之间形成无阶差的连续面。另外,环状构件5的外径从前端侧向基端侧(向基端方向)递减,环状构件5的基 端51的外径小于前端52的外径。而且,环状构件5的基端51的外径与该环状构件5的基 端51处的芯材本体2 (被覆层7)的外径基本相等。即,在芯材本体2 (被覆层7)与环状构 件5的基端51之间形成无阶差的连续面。环状构件5的基端51的外径小于芯线3的本体 部32的外径。环状构件5的长度为0. 5 15mm。
8
另外,环状构件5的基端51的内径大于前端52的内径。如下所述,这是由于环状 构件5位于芯线3的锥形部34。需要说明的是,基端51的内径与前端52的内径也可以相 同。通过上述环状构件5,能够防止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部卡在与导向线1组合使用的 导管的前端或内窥镜的提升台等医疗器具上,从而能够防止树脂被覆层6剥离。另外,能够 防止由上述阶差导致的导向线1的滑动性降低。另外,本实施方案中,环状构件5的倾斜角度θ (锥度)(外径减少率)沿着芯线 3(芯材本体2)的长轴方向恒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具有倾斜角度θ沿着长轴方向变 化的部位。该倾斜角度θ优选为30°以下,较优选为2 25°左右,更优选为5 20°左 右。由此,能够防止环状构件5卡在与导向线1组合使用的导管的前端或内窥镜的提升台 等医疗器具上。另外,环状构件5的硬度(硬质)优选设定为比树脂被覆层6的硬度更高。由此, 能够防止环状构件5卡在与导向线1组合使用的导管的前端或内窥镜的提升台等医疗器具 上。另外,也可以使环状构件5的前端面53和内周面中的任一方或两方粗糙化。如果 使环状构件5的前端面53粗糙化,则与树脂被覆层6的密合性提高;另外,如果使内周面粗 糙化,则与下述固定材料9的密合性提高。另外,作为环状构件5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各种树脂材料、 各种金属材料等。例如可以使用与树脂被覆层6相同的构成材料,另外,还可以使用与树脂 被覆层6不同的构成材料。但是,环状构件5优选由金属材料(金属)或硬质的树脂材料(树脂)构成,特 别优选由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环状构件5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钛、钛合 金、Ni-Ti合金、铝、金、钼等。通过由金、钼等贵金属或者其合金构成,X射线造影性提高。 另外,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环状构件5时,可以用图中未示出的被覆层覆盖该环状构件5的外 周。作为该被覆层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各种树脂材料、各种陶瓷、各种 金属材料等,但是特别优选使用绝缘材料。另外,在由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环状构件5时, 作为该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碳酸酯、聚酰胺(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缩醛、聚 苯硫醚等。另外,环状构件5通过设置于芯线3 (芯材本体2)外周的固定材料9而固定(固 着)在芯线3 (芯材本体2)上。固定材料9由粘合剂构成,特别优选由绝缘性的粘合剂构成。由此,能够使芯线3 与环状构件5绝缘,从而在例如沿着导向线1配置通电流进行使用的医疗器具时,能够防止 从环状构件5的外表面的漏电等。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材料9不限于粘合剂,例如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环状构件5时, 固定材料9也可以为软焊条(焊料)等。另外,当然环状构件5的固定方法不限于利用固 定材料的固定方法。另外,环状构件5位于芯线3 (芯材本体2)的锥形部34处。在图示的构成中,环 状构件5的全部(整体)都位于锥形部34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有一部分环状构件5 位于锥形部34处。
9
该环状构件5具有缓和芯材本体2的与环状构件5相比的基端侧和前端侧的刚性 (弯曲刚性、扭转刚性)差的作用。即,如上所述,在芯线3的锥形部34中,其外径向前端方 向递减,刚性向前端方向逐渐变低。另一方面,在芯材本体2的环状构件5的前端侧设置有 树脂被覆层6,在不设置环状构件5的情况下,在该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刚性急剧增大,易 产生扭折(弯折)。但是,在该导向线1中,通过环状构件5,能够防止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 处的刚性急剧增大,从而能够防止该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处的扭折。本发明中,导向线1除在X射线透视下使用之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内窥镜进行使 用,更详细而言,也可以适用于下述导向线(以下称作“经内窥镜导向线”),即用于将插入 到内窥镜腔中的导管引导至生物体管腔等的目标部位。以下,在本实施方案中,代表性地说 明将导向线1适用于经内窥镜导向线的情况。在经内窥镜导向线中,在导向线1的外表面设置有辨别标记,所述辨别标记具有 表示该导向线1(芯材本体2)在生物体内位置的功能,通过内窥镜对该辨别标记进行辨别。 本实施方案中,标记12相当于该辨别标记。该标记12隔着基底层(中间层)13设置在芯 材本体2的外周(参见图2)。另外,在导向线1上还设置有被覆标记12及基底层的被覆层 7(参见图2)。如图1所示,标记12由第1线状部121和第2线状部122构成。第1线状部121卷绕成螺旋状。由此,将第1线状部121设置在芯材本体2的整 个外周。另外,第1线状部121稀疏地卷绕,使相邻的线彼此之间分开。第2线状部122与第1线状部121同样地形成螺旋状,但其卷绕方向是与第1线状 部121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由此,第2线状部122设置于芯材本体2的整个外周。 另外,第2线状部122与第1线状部121同样地稀疏地卷绕,使相邻的线彼此之间分开。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第1线状部121和第2线状部122,上述线状部彼此在多处互 相交差,从而标记12作为整体的形状形成格子状。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分别从基底层13 隆起,其纵剖面形状为半椭圆状,其顶部弯曲成凸状。另外,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 122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3 8 μ m、较优选为3 5 μ m。当通过内窥镜从体外观察导向线1时,在图5和图6所示的状态下观察标记12。 一边参见图5,一边说明使导向线1围绕其轴旋转的情况;一边参见图6,一边说明使导向线 1沿着其轴方向移动的情况。首先,说明使导向线1围绕其轴旋转的情况。图5(a)示出使导向线1旋转前的状态。然后,如果使导向线1向图中的箭头方向 旋转规定量(角度),则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如上所述,在标记12上形成有多个由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交差而成 的交差部(交点)123(参见图1)。此处,如果着眼于实际能够观察到的(图5(a)中的)第 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的交差部123a、123b、123c、123d、123e及123f,则在图5(b) 中这些交差部123a 123f与在图5(a)中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图的下方移动。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地辨别标记12,所以当对导向线1施加转矩使该导向线1围绕 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把握)“导向线1发生旋转”这一情况。另外,如果使导向线1在与上述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则交差部123a 123f与在图5(a)中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图的上方移动。由此,也能够确认导向线1向哪个方向旋转, 即,也能够确认导向线1的旋转方向。接下来,说明使导向线1沿着其轴方向移动的情况。图6(a)示出使导向线1移动前的状态。然后,如果使导向线1向图中箭头方向移 动规定量(距离),则成为图6(b)所示的状态。此处,如果着眼于实际能够观察到的(图6(a)中的)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 部122的交差部123a 123f,则在图6(b)中,这些交差部123a 123f与在图6 (a)中的 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前端方向(图中左方)移动。另外,交差部123a及123b从视角(视野 区域)中脱离(消失)。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地辨别标记12,所以当通过向前端方向压入导向线1使该导向 线1沿着其轴方向移动时,能够确实地确认(把握)“导向线1发生移动”这一情况。另外,如果拉动导向线1使之在与上述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则交差部123a 123f 与在图6(a)中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基端方向(图中右方)移动。由此,也能够确认导向线 1向哪个方向移动,即,也能够确认导向线1的移动方向。如上所述,对于导向线1,当使该导向线1沿着其轴移动或者围绕轴旋转时,通过 标记12的上述变化,能够确实地识别出导向线1的实际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另外,对于现有的具有1根形成螺旋状的标记的导向线,即使对该导向线施加转 矩使之围绕其轴旋转,也会产生错觉,没有感觉到使导向线旋转反而以为导向线好像正前 进或者后退(移动)。这与例如在理发店的标志柱(sign pole)中的红蓝条纹图案的现象 相同,虽然实际上只是发生旋转,但是看上去好像不断地向上移动。但是,导向线1能够确 实地防止上述错觉(不良情况),操作性佳。如图1所示,在芯材本体2的轴方向的相同位置、即、在芯材本体2的本体部32和 锥形部34上,第1线状部121的螺旋间距和第2线状部122的螺旋间距为相同大小。由 此,在标记12的形成区域中,适宜地分散有多个交差部123,从而对各交差部123的辨别性 提高。另外,具有易于区分导向线1的旋转、和导向线1的推拉(移动)的优点。另外,在标记12中形成有间距减少部124,所述间距减少部124是在锥形部34处 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各自的螺旋间距分别向前端方向逐渐减少而成的。通 过确认该间距减少部124,能够把握该部分处芯材本体2变细、易变形(柔软性高)的情况。如图1(图5、图6也同样)所示,第1线状部121的宽度(平均)与第2线状部 122的宽度(平均)为相同大小。由此,在形成标记12时,能够省略根据各线状部而改变其 宽度的工作。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标记12。需要说明的是,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宽度优选分别为芯材本体2 的平均直径的0. 5 2倍、较优选为0. 5 1. 5倍。如果超过上述数值范围的上限值,则在 辨别标记12时,有时因从内窥镜照射的光的强度而产生晕光。另外,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的颜色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但特别优选彼此不同的情况。在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的颜色彼此不同的情况 下,当使导向线1围绕其轴旋转时,如果辨别出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互相远离, 则可知该旋转为图5中的箭头方向的旋转。另外,与此相反地,如果辨别出第1线状部121 与第2线状部122互相接近,则可知与上述相反,即为与图5中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如图3所示,在标记12中,交差部123的高度高于其他部分的高度,即,高于除第 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交差部123之外的部分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交差部 123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3 10 μ m、较优选为5 8 μ m。如上所述,标记12被被覆层7被覆。在该被覆层7的外表面(导向线1的外表 面),配置有交差部123 (标记12)的部位相对于配置有第1线状部121或第2线状部122 的部位隆起。即,例如如图4所示,在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形成隆起部(隆起的部分) (凸部)71 ;在仅配置有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形成凹陷部(凹陷的部分)(凹部)72。这是 由于被覆层7的厚度较薄,所以被覆层7的外表面受到交差部123的影响,与该交差部123 的形状或图案相对应地发生隆起(形成对应的形状)。另外,在导向线1的外表面,被覆层 7的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相对于没有配置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隆 起。即,在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形成隆起部71,在没有配置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 部122的部位形成凹陷部72。没有配置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与配置有 第1线状部121或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相比相对于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更凹陷。由此,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散布在导向线1的外表面上。由于当隆起的部分 为螺旋状时,与导管的内腔或内窥镜腔为线接触,而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的隆起与管 腔等为点接触,所以被覆层7的外表面与导管的内腔或内窥镜腔的接触面积变小,摩擦阻 力(滑动阻力)降低,滑动性提高,导向线1的操作性良好。另外,由于隆起部71及凹陷部72不是直接加工被覆层7而形成的,而是受到被覆 层7正下方的交差部123的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在被覆层7的外表面不形成尖的角部或顶 部等,其外表面变得光滑。即,隆起部71效仿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顶部的 圆形而呈现出与其同样的圆形。由此,滑动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安全性非常高。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分别由含有树脂和颜料的材料构成。由于第1 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和第2线状部122的构成材料基本相同,所以以下将第1线状部121 的构成材料作为代表进行说明。第1线状部121的颜色主要由第1线状部121中含有的颜料的种类和特性、树脂 材料的组成和特性(特别是色调等)、颜料的含量决定,通过调节它们,能够自由地进行设定。此处,为了通过内窥镜识别导向线1的移动,第1线状部121的颜色是重要的要素 之一,应该考虑与成为基底的基底层13的颜色的组合。作为一例,在基底层13为银白色(金属色)、灰色或黑色,第1线状部121为红色 或黄色时,两者颜色的亮度差(高对比度)大,由此,第1线状部121的辨别性高,是优选的。 另外,在两者颜色例如为互补色关系时也是同样地,第1线状部121的辨别性高,是优选的。 另外,例如特别优选选择呈现明确的对比度的组合,所述组合包括黄色、黄绿色、橙色等相 对于黑或深色(炭灰色、深棕色、藏蓝色、紫色等);和红色、橙色、粉色等相对于蓝色。另外, 也可以为深浅不同的同色系色、例如藏蓝色和水色、红黑色和粉色。作为第1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中含有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下述⑴或⑵。(1)作为第1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中含有的树脂,优选使用熔点为200°C以上的树脂(耐热树脂),较优选使用熔点为200 300°C左右的树脂。作为熔点为200°C以上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砜、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芳撑酮 (polyarylene ketone)、聚苯硫醚、聚芳撑硫醚(polyarylene sulfide)、聚酰胺-酰亚胺、 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砜、聚芳基砜、聚芳醚砜、聚酯、聚醚砜、以及聚四氟乙烯(PTFE)、乙 烯_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含氟树脂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2)作为第1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中含有的树脂,优选使用热固性树脂。作为热固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环氧树脂、酚类树脂、聚酯(不饱和聚酯)、聚酰亚 胺、有机硅树脂、聚氨酯等,可以使用其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另外,第1线状部121中的颜料的含量也由颜料的种类和特性、树脂材料的组成和 特性决定,为了得到良好的颜色,优选相对于全部第1线状部121为10 99重量%左右, 较优选为20 50重量%左右。第1线状部121中的颜料优选均勻地分散,但是也可以例如偏重存在于第1线状 部121的外表面侧。上述颜料可以为无机颜料、有机颜料中的任一种,但从耐热性方面考 虑,优选无机颜料。作为无机颜料,可以使用炭黑、云母、二氧化钛、钛镍黄、普鲁士蓝、米洛 丽蓝、钴蓝、群青、铬绿(Viridian)等。需要说明的是,颜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同 时使用(特别是混合)2种以上。另外,颜料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0.3 5 μ m,0. 5 3 μ m。上述标记12例如可以如下所述地形成。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中,第1线状部121先于第2线状部122形成。形成第1线状部121时,首先,对于成为芯材本体2的芯线3,在除应形成第1线状 部121的区域之外的部分,以螺旋状卷绕贴附胶纸带。然后,在芯线3的未被胶纸带卷绕的、露出的部分,涂布(赋予)添加有上述颜料 的为液状的上述树脂材料(以下将其称为“液状材料”)。作为上述涂布方法,例如可以举 出使用喷涂器的方法或利用浸渍的方法。接下来,使所涂布的液状材料干燥。然后,剥离(撕掉)胶纸带。通过上述工序,能够形成第1线状部121。接着形成第2线状部122。形成第2线状部122时,首先,对于形成有第1线状部121的芯线3,在除应形成第 2线状部122的区域之外的部分,沿着与上述相反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贴附胶纸带。然后,与形成第1线状部121同样地,在芯线3的未被胶纸带卷绕的、露出的部分 涂布液状材料。接下来,使所涂布的液状材料干燥。然后剥离(撕掉)胶纸带。通过上述工序,能够在第1线状部121上形成一部分重叠的第2线状部122。因 此,能够容易且确实地形成交差部123隆起的格子状标记12。需要说明的是,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可以分别形成1根,也可以各形 成多根。另外,它们的形成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在图1所示的构成中彼此宽度相同,但不 限于此,宽度也可以彼此不同。如图2、图4所示,形成被覆标记12及基底层13的被覆层7。该被覆层7具有能
13够辨别标记12的程度的透明性。被覆层7可以为了各种目的而形成,作为其中一例,由于降低导向线1的摩擦(滑 动阻力),提高滑动性,所以能够提高导向线1的操作性。为了降低导向线1的摩擦(滑动阻力),被覆层7优选由以下所述的能够降低摩擦 的材料构成。由此,降低与导向线1 一同使用的导管内壁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提高滑 动性,从而导管和内窥镜内的导向线1的操作性变得更加良好。另外,由于导向线1的滑动 阻力降低,所以当在内窥镜(对于导管也相同)内移动及/或旋转导向线1时,能够进一步 确实地防止导向线1的扭折(弯折)和扭转。另外,被覆层7优选由绝缘材料构成。其理由在于,由于被覆层7的前端部进入环 状构件5内,从而环状构件5位于被覆层7的外周,所以通过由绝缘材料构成被覆层7,能够 使芯线3与环状构件5绝缘。由此,例如沿着导向线1配置通过通电流进行使用的医疗器 具时,能够防止从环状构件5的外表面的漏电等。作为上述能够降低摩擦的绝缘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氯 乙烯、聚酯(PET、PBT等)、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氨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有机硅树脂、含 氟树脂(PTFE、ETFE、PFA等)、或它们的复合材料。其中,特别是使用氟类树脂(或含有它的复合材料)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导向线 1与导管的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提高滑动性,从而导管内的导向线1的操作 性变得更加良好。另外,由此,当在内窥镜内移动及/或旋转导向线1时,能够更确实地防 止导向线1的扭折(弯折)和扭转。被覆层7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0 40μ m,较优选为20 30 μ m0如图2、图4所示,在标记12与芯材本体2之间形成有与标记12的颜色不同的基 底层13。作为该基底层13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与被覆层7同样的材 料。例如在将氟类树脂(或含有它的复合材料)用于基底层13的构成材料时,可以利用烧 结、喷镀等方法在已加热树脂材料的状态下对芯线3进行被覆。由此,芯线3与基底层13 的密合性变得特别优异。而且,隔着该基底层13,标记12及被覆层7固着在芯线3上。基底层13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3 20 μ m,较优选为5 10 μ m。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导向线1的至少前端部的外表面涂布有亲水性材料。由此, 润湿亲水性材料产生润滑性,从而导向线1的摩擦(滑动阻力)减低,滑动性进一步提高。 因此,导向线1的操作性进一步提高。作为亲水性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纤维素类高分子物质、聚氧乙烯类高分子物质、马 来酸酐类高分子物质(例如,甲基乙烯基醚_马来酸酐共聚物之类的马来酸酐共聚物)、丙 烯酰胺类高分子物质(例如,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二甲基丙烯酰胺 (PGMA-DMAA)的嵌段共聚物)、水溶性尼龙、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上述亲水性材料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湿润(吸湿)发挥润滑性,能够减少与导向 线1 一同使用的导管(管体)或内窥镜的内壁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从而导向线1的 滑动性进一步提高,使导向线1在导管内的操作性变得更加良好。〈第2实施方案〉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2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以下,参见该图说明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2实施方案,但围绕着与上述实施方案 的区别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事项的说明。本实施方案中,除第1线状部及第2线状部的形成状态(形成条件)不同之外,其 他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相同。在图7所示的导向线IA的标记12A中,第1线状部121的螺旋间距与第2线状部 122的螺旋间距的大小彼此不同。在图示的结构中,设定第2线状部122的螺旋间距小于第 1线状部121的螺旋间距。在期望较多地设定交差部123的形成数量时,上述构成有效。另外,第1线状部121的宽度(平均)与第2线状部122的宽度(平均)的大小 彼此不同。在图示的构成中,设定第1线状部121的宽度大(粗)于第2线状部的宽度。通过上述结构,能够设定本实施方案中的各交差部123的大小大于上述第1实施 方案中的各交差部123的大小。从而各交差部123的辨别性提高,即,能够更易观察各交差 部 123。〈第3实施方案〉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3实施方案的侧视图。以下,参见该图说明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3实施方案,但围绕着与上述实施方案 的区别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事项的说明。本实施方案中,除了第1线状部及第2线状部的形成状态(形成条件)不同之外, 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相同。在图8所示的导向线IB的标记12B中,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各自 的宽度分别向前端方向递减。上述宽度递减的部分(宽度递减部)优选形成于芯材本体2 的锥形部34。通过确认上述部分,能够把握该部分中芯材本体2变细,易变形(柔软性高) 的情况。另外,与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各自的宽度相应地,各交差部123的从 侧面观察时的大小不同。上述结构对欲根据芯材本体2的外径改变各交差部123的大小的 情况有效。例如,如图8所示,能够在芯材本体2的锥形部34中,减小各交差部123的大小, 能够在外径(平均)大于锥形部34的本体部32中,增大各交差部123的大小。由此,各交 差部123易于观察。以上,根据图示的实施方案说明本发明的导向线,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构成导向线 的各部分可以置换成能够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结构的部分。另外,也可以附加任意构成物。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也可以为组合上述各实施方案中的任意2种以上的构成 (特征)的导向线。另外,第1线状部及第2线状部均不限于使液状材料干燥而形成,例如,也可以是 以螺旋状卷绕带状(条状)构件而成的。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导向线具有长的芯材本体、和标记,所述标记设置于上述芯材本体的至 少前端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具有表示上述芯材本体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的功能,上述标记通 过使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作为整体形成呈格子状的形状。因此, 标记上形成多个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交差部,如果着眼于(观察)上述交差部中的规定交差部,则当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观察到上述规定的交差部沿着导 向线的直径方向移动。由于能够如上所述辨别标记,所以在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 确实地确认(把握)“导向线旋转”这一情况。另外,在使导向线沿着其轴方向移动的情况 下,与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的情况不同,能够观察到上述规定的交差部沿着导向线的轴 方向移动。如上所述,在导向线中,当使该导向线沿着其轴移动或者围绕轴旋转时,由于标 记的显示方式不同,所以能够确实地识别出导向线的实际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从而在使 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防止错以为上述动作为沿着轴方向的移动,操作性佳。 另外,在标记的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的交差部比其他部分的高度更高的情况下,在交差 部,导向线的外表面隆起。由此,导向线的外表面与例如导管的内腔和内窥镜腔之间的接触 面积变小,摩擦阻力(滑动阻力)降低,滑动性提高,从而导向线的操作性良好。因此,本发 明的导向线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权利要求
一种导向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线具有长的芯材本体、和标记,所述标记设置于所述芯材本体的至少前端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具有表示所述芯材本体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的功能,通过使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使所述标记作为整体形成呈格子状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线,其中,所述标记具有在所述导向线围绕所述导向线的 轴旋转时,从体外确认该旋转的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线,其中,所述标记具有在所述导向线沿着所述导向线的 轴方向移动时,从体外确认该移动的功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线,其中,所述标记具有在所述导向线沿着所述导向线的 轴移动或者围绕轴旋转时,从体外识别所述导向线的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的功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线,其中,所述第1线状部形成螺旋状,所述第2线状部形 成沿着与所述第1线状部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的螺旋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向线,所述导向线具有长的芯材本体和标记,所述标记设置于该芯材本体的至少前端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具有表示上述芯材本体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的功能,且通过使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使标记作为整体形成呈格子状的形状。此外,由于在标记中形成多个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交差部,所以如果着眼于这些交差部中的规定交差部,则在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观察到上述规定交差部沿着导向线的直径方向移动,能够确实地确认导向线旋转这一情况。
文档编号A61M25/01GK101918070SQ20098010240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
发明者小林淳一, 木下康, 香西正 申请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