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90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的内部的穿刺针。
背景技术
经皮椎体形成术是为了除去因椎体压迫骨折而导致的疼痛,将骨粘固剂注入到椎体的损伤部位以对椎体进行加固的治疗方法。经皮椎体形成术是1987年在法国首先进行的比较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日本国,也在很多的机构中实行。
经皮椎体形成术基本上采用椎弓根介入(trans pedicular approach),即,从位于椎体的背侧左右的椎弓根穿刺中空构造的穿刺针,并经由穿刺针内的注入通路将骨粘固剂注入到椎体内。作为用于注入骨粘固剂的穿刺针,一般采用骨活检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24339号公报)。在椎弓根介入中,有从左右两侧穿刺的两针法、和只从单侧穿刺的一针法。与两针法相比较,一针法具有能够实现减少经费、减轻并发症、减少辐射量、缩短手术实行时间这些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更优选的穿刺方法。
但是,在以往的穿刺法中,存在若通过一针法注入骨粘固剂则骨粘固剂有可能漏出到骨外的问题。
即,如果采用以往的穿刺针并通过一针法注入骨粘固剂的话,则随着骨粘固剂的注入,骨内的内压升高,因此,可能导致骨粘固剂漏出到骨外(例如脊椎管腔内、静脉内)。 因此,相比于患者和手术者双方都优选的一针法的优点,两针法更重视避免内压上升的问题,能够利用一根针对骨内的内压进行减压,因此通过两针法来进行手术得到推崇。
而且,以往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外针是单一管构造,希望开发出一种具有适于提高功能性的新的外针构造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采用一针法也能够在不使骨内的内压升高的情况下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此外,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功能的扩展性得到了提高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发现,通过在针内部除了设置粘固剂注入用的通路以外还设置减压用的通路,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进一步进行研究而完成了本发明。
S卩,本发明涉及以下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
本发明是一种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具有中空构造的外针,在前端具有刃尖; 外针座,固定在所述外针的基端部上;内针,在前端具有针尖,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所述外针的中空部中;以及内针座,固定在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针具有位于前端部附近的第一侧孔;位于基端部附近的第二侧孔;以及将所述第一侧孔和所述第二侧孔连接起来的减压通路。
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所述外针具有外筒,具有所述第一侧孔及所述第二侧孔,且为中空构造;和中空构造的外针主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穿插到所述外筒的中空部中,在该外针主体的外侧表面上具有槽,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刃尖,所述内针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所述外针主体的中空部中,当使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外针主体旋转时,所述第一侧孔及所述第二侧孔与所述槽连通而构成所述减压通路。
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还具有固定在所述外筒的基端部上的外筒座。
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所述外针的长度在10 20cm的范围内,所述第一侧孔与所述外针的前端部的间隔在0. 5 2c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侧孔与所述外针的基端部的间隔在0 km的范围内。
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所述外针的内径在1. 6 3. 8mm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能够在注入粘固剂的同时使骨内减压,因此,能够在不使粘固剂漏出到骨外的情况下注入到骨内。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经皮椎体形成术、人工骨骼置换术等治疗手术的简便化及安全性的提高。另外,本发明的减压通路不仅包括能够用于主动地减压的情况,还包括能够用于使骨内与外界连通,开放压力,防止骨内的内压上升的情况。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以下结构的骨粘固剂用穿刺针。
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具有中空构造的外针;外针座,固定在所述外针的基端部上;内针,在前端具有针尖,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所述外针的中空部中; 以及内针座,固定在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针具有供所述内针穿插的内管;和围绕所述内管的外管。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外针具有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因此利用该双层管构造能够容易地对外针附加特定的功能。因此,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这样,能够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用于防止因骨粘固剂的注入而导致的骨内的内压上升的减压通路。
此外,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具有位于前端部附近的第一侧孔、和位于基端部附近的第二侧孔,所述第一侧孔与所述第二侧孔经由形成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减压通路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在经由外管的中空部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例如渗出液、血液等)能够从第一侧孔进入到减压通路内,并从第二侧孔排出到体外, 因此,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的注入而导致的骨内的内压上升。因此,能够防止骨粘固剂漏出到骨外。
此外,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的基端部上设有第一漏斗形状部,在所述外管的基端部上设有第二漏斗形状部,所述第一漏斗形状部由所述第二漏斗形状部支承,在所述外针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漏斗形状部的外表面抵接的锥形支承部。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漏斗形状部由第二漏斗形状部支承,由此,内管和外管作为外针而被一体化。此外,第二漏斗形状部由设于外针座上的锥形支承部支承,因此,在将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从骨中拔去时,能够防止外针从外针座上拔出。再有,在组装外针时,将第一漏斗形状部和第二漏斗形状部重叠,因此内管的轴心与外管的轴心自动地一致,因此, 能够容易地进行内管的定心。
此外,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漏斗形状部及第二漏斗形状部形成为截面多边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外针与外针座的相对旋转,因此,在一边使穿刺针旋转一边从骨中拔出时,不会出现外针相对于骨固定不旋转而外针座相对于外针旋转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外针难以从骨中拔出的情况。
此外,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管的前端部上设有前端细的锥形状部,所述内管的前端部由所述锥形状部的内周部支承。
根据上述结构,在组装外针时,将内管插入到外管中并使内管的前端部与外管的锥形状部抵接,由此,内管的轴心与外管的轴心自动地一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内管的定心。此外,内管的前端由外管的锥形状部的内周部支承,因此不需要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将内管与外管接合,制作容易。
此外,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副连接口,所述副连接口固定在所述外针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二侧孔连通的通路。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能够在副连接口上连接吸引用器具,或者连接清洗液注入用器具。
此外,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副连接口与所述外针座一体成形。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是副连接口与外针座一体成形的部件,因此零部件数量少,制作容易。
此外,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孔在所述外针的周向及轴向上设置有多个。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来自骨内的液体堵塞一部分的第一侧孔被,液体也能够从其他的第一侧孔流入外针内,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骨内的内压上升。
此外,在所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中,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外针的最前端位置到所述多个第一侧孔中的位于最基端侧的第一侧孔的距离被设定为20mm以内。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适当地设定第一侧孔的位置,能够防止从骨内流入到外针内的气体或液体从位于基端侧的第一侧孔漏出到体内。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整体构成图。
图2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外针的构成图;图2B 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内针的构成图。
图3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插通有内针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将内针拔去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A是图;3B的IVA-IVA线上的剖视图;图4B是图的IVB-IVB线上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整体构成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外针主体的构成图; 图6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外筒的构成图;图6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内针的构成图。
图7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使第一侧孔及第二侧孔与减压通路连通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第一侧孔及第二侧孔与减压通路没有连通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A是图7A的VIIIA-VIIIA线上的剖视图;图8B是图7B的VIIIB-VIIIB线上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整体构成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整体构成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上的局部省略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将内针从外针中拔去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正在将内针插入到外针途中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立体图;图13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将内针座安装在外针座上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设在外针上的第一侧孔及其周边的局部省略放大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外针的前端部分的变形例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第一漏斗形状部及第二漏斗形状部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内管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局部省略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及第五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变形例的整体构成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说明书中,“骨粘固剂”不仅包括骨胶合剂(bone cement,塑料制剂等),还包括骨泥膏(bone paste,磷酸钙制剂等)。
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是用于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的穿刺针,具有 中空构造的外针,在前端具有锐利的刃尖;外针座,固定在所述外针的基端部上;内针,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贯通插入到所述外针的中空部内;以及内针座,固定在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上。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特征在于,外针具有第一侧孔、第二侧孔以及减压通路。
外针是在内部具有骨粘固剂通路并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刃尖的金属管。“锐利的刃尖”例如是通过在将金属管的前端部以规定的形状切断后将该切断面磨削成斜坡状而形成的。外针的材料只要具有能够耐受向骨的穿刺的强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外针的材料的例子中包括不锈钢。外针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使用目的适当设定。多数情况下, 外针的长度在10 20cm的范围内即可。外针的内径(骨粘固剂通路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考虑到骨粘固剂的粘度和对生物体的侵袭性,优选1. 6 3. 8mm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特征在于,外针具有第一侧孔、第二侧孔及减压通路。第一侧孔是形成在外针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上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孔;第二侧孔是形成在外针的基端部附近的侧面上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孔。第一侧孔及第二侧孔可以始终与减压通路连通(参照第一实施方式),或者根据需要连通(参照第二实施方式)。减压通路是有别于骨粘固剂通路地形成在外针内的中空部。第一侧孔及第二侧孔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考虑到有可能被骨粘固剂等堵塞,优选分别为两个以上。减压通路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第一侧孔及第二侧孔的数量适当设定。第一侧孔、第二侧孔及减压通路的数量可以分别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前所述,第一侧孔形成在外针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上;第二侧孔形成在外针的基端部附近的侧面上。以在将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穿刺到目标骨中时第一侧孔位于骨内、第二侧孔位于体外的方式,根据使用目的来设定第一侧孔及第二侧孔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外针的前端部与第一侧孔的间隔为0.5 2cm左右,外针的基端部与第二侧孔的间隔为0 4cm左右。第一侧孔及第二侧孔的大小、以及减压通路的粗度(宽度、深度)只要能够供气体和液体从第一侧孔向第二侧孔流动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外针既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由两个以上部件构成。例如,外针可以由具有第一侧孔及所述第二侧孔的中空构造的外筒、和具有减压通路的中空构造的外针主体构成 (参照第二实施方式)。在该情况下,外针主体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外筒的中空部中, 通过使外筒相对于外针主体旋转,能够控制第一侧孔及所述第二侧孔的开闭。可以以使用者(医师)能够容易地使外筒旋转的方式将外筒座固定在外筒的基端部上。
外针座是固定在外针的基端部上的手柄。使用者(医师)手持该外针座,将外针及内针穿刺到骨内。外针座的大小及形状没有特别特定,只要是使用者(医师)容易握持的大小及形状即可。通常情况下,在外针座的内部形成有与外针的骨粘固剂通路连通的骨粘固剂通路,在骨粘固剂通路的开口部形成有注射器的插入口。
此外,如后所述,外针的前端部及内针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为一个针尖,因此,优选至少在将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穿刺到骨中时,外针与内针的相互位置不会错位。因此,为了抑制内针的错位,优选外针座具有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能够将内针座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卡合固定。
内针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外针的骨粘固剂通路内的、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的金属棒。内针的材料只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内针的材料的例子中包括不锈钢。内针的外径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与外针的骨粘固剂通路的内径大致相同。
内针以使其前端比外针的前端部更突出的方式穿插到外针的骨粘固剂通路内,外针的前端部(刃尖)以及内针的前端部(针尖)一体地形成为一个针尖。由外针及内针形成的针尖的形状只要能够穿刺到骨中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形状中适当选择。由外针及内针形成的针尖的形状的例子中包括套管针针尖(trocar tip)、 勺形针尖(scoop tip)、斜面针尖(side bevel tip)、菱形针尖(diamond tip)等。内针的长度被设定成,当将内针穿插到外针的骨粘固剂通路内时,外针的前端部(刃尖)及内针的前端部(针尖)能够一体地形成为一个针尖。通常情况下,内针的长度与外针的骨粘固剂通路的长度和外针座的骨粘固剂通路的长度的总和大体相同。
内针座是固定在内针的基端部上的手柄。使用者(医师)在将穿插有内针的外针穿刺到骨中后,手持内针座将内针从外针内拔去,并将装入有骨粘固剂的注射剂安装在外针座的插入口上。而且,在注入骨粘固剂之后,使用者(医师)手持内针座将内针插入到外针内,将外针内的骨粘固剂向骨内推出。内针座的大小及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使用者 (医师)容易握持的大小及形状即可。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外针由一个部件构成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例子。
图1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构成的图。图1是使外针与内针组合的状态的整体构成图。图2A是表示外针单体的构成图,图2B是表示内针单体的构成图。图3A是使外针与内针组合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B是外针单体的剖视图。图 4A是图;3B的IVA-IVA线上的剖视图,图4B是图的IVB-IVB线上的剖视图。为了明确地示出内部构造,在图3的剖视图中,使针的长度与粗度的比与图1及图2不同。
如图1 图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由外针110、外针座120、内针130及内针座140构成。
外针110是在内部具有骨粘固剂通路111并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刃尖112的金属管(例如,不锈钢管)。外针110的长度(图1中用“Li”表示的长度)为10 20cm左右。 外针110的内径为1. 8 2. 4mm左右。
外针110还具有第一侧孔113、第二侧孔114及减压通路115(参照图3)。第一侧孔113形成在外针110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上,与减压通路115连通。同样,第二侧孔114 形成在外针110的基端部附近的侧面上,与减压通路115连通。减压通路115是有别于骨粘固剂通路111地形成在外针110内的中空部,其将第一侧孔113和第二侧孔114连接起来(参照图3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中,在一根外针110上形成有两个第一侧孔113、两个第二侧孔114、以及两条减压通路115(参照图3及图4)。
如前所述,第一侧孔113形成在外针110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上。此外,第二侧孔114形成在外针110的基端部附近的侧面上。外针110的前端部与第一侧孔113的间隔 (图1中用“L2”表示的长度)为0. 5 2cm左右。外针110的基端部与第二侧孔114的间隔(图1中用“L3”表示的长度)为0 4cm左右。第一侧孔113及第二侧孔114的大小、以及减压通路115的粗度只要能够供气体和液体从第一侧孔113向第二侧孔114流动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外针座120是粘接在外针110的基端部上的树脂成型品(手柄)(参照图2A)。在外针座120的内部形成有与外针110的骨粘固剂通路111连通的骨粘固剂通路121 (参照图:3B)。骨粘固剂通路121的开口部也作为注射器的插入口发挥作用。此外,在外针座120 上形成有用于将内针座140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卡合固定的外螺纹(图3A)。
内针130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外针110的骨粘固剂通路111内的、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131的金属棒(例如不锈钢棒)。内针130的外径与外针110的骨粘固剂通路111的内径大致相同。外针110的前端部(刃尖112)及内针130的前端部(针尖131) 一体地形成为一个针尖150 (参照图1及图3A)。内针130的长度与外针110的骨粘固剂通路111和长度和外针座120的骨粘固剂通路121的长度的总和大致相同。
内针座140是粘接在内针130的基端部上的树脂成型品(参照图2B)。在内针座 140上形成有与形成于外针座120上的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参照图3A)。
下面,利用上述构成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对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的步骤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像引导下(X射线透视下或CT透视下)确定穿刺位置及穿刺目标,之后,将安装有内针130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参照图1及图3A)穿刺至骨内的穿刺目标。
在将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穿刺至穿刺目标之后,将内针130从外针110中拔去(参照图2A及图;3B)。此时,第一侧孔113位于骨内,第二侧孔114位于体外。
接下来,将装入有骨粘固剂的注射器安装在外针座120的骨粘固剂通路121的开口部(插入口),将注射器内的骨粘固剂经由骨粘固剂通路121、111注入到骨内。此时,由于骨内的气体或液体(例如渗出液、血液等)能够从第一侧孔113进入到减压通路115内并从第二侧孔114排出到体外,因此,因骨粘固剂的注入而导致的骨内的内压上升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
在将注射器内的骨粘固剂注入了需要量之后,拆下注射器。接着,将内针130插入到外针座120的骨粘固剂通路121以及外针110的骨粘固剂通路111中,将残留在骨粘固剂通路121、111内的骨粘固剂向骨内推出。
之后,根据需要,重复进行拔去内针130,并再次将装入有骨粘固剂的注射器安装在外针座120上,进一步注入骨粘固剂的步骤。
通过以上步骤,能够在不使骨内的内压升高的情况下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外针由外针主体和外筒构成,并且第一侧孔及第二侧孔能够开闭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
图5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构成的图。图5是使外针(外针主体及外筒)与内针组合的状态的整体构成图。图6A是表示外针主体单体的构成图,图6B是表示外筒单体的构成图,图6C是表示内针单体的构成图。图7A是减压通路打开的状态的外针(外针主体及外筒)的剖视图,图7B是减压通路关闭的状态的外针(外针主体及外筒)的剖视图。图8A是图7A的VIIIA-VIIIA线上的剖视图,图8B是图7B的 VIIIB-VIIIB线上的剖视图。为了明确地示出内部构造,在图7的剖视图中,使针的长度和粗度的比与图5及图6不同。
如图5 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由外针主体218、 外针座220、外筒230、外筒座M0、内针130及内针座140构成。外针210具有外针主体 218、外筒230及外筒座M0。由于内针130及内针座14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内针及内针座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外针主体218是在内部具有骨粘固剂通路211并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刃尖212 的金属管(例如不锈钢管)。外针主体218的长度(图5中用“L4”表示的长度)为10 20cm左右。外针主体218的内径为1.8 2. 4mm左右。外针主体218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配置在外筒230内。为了在将外针主体218穿插到外筒230内时在外针主体218的前端部的表面与外筒230的表面之间不形成层差,外针主体218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位于外筒230内的部分)的外径比外针主体218的前端部细外筒230的厚度的量(参照图6A 及图7)。此外,在外针主体218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位于外筒230内的部分)上形成有槽状的减压通路213。减压通路213的粗度(宽度及深度)只要能够供气体及液体流过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外针座220是粘接在外针主体218的基端部上的树脂成型品(手柄)(参照图6A)。 外针座220的大小及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使用者(医师)容易握持的形状即可。在外针座220的内部形成有与外针主体218的骨粘固剂通路211连通的骨粘固剂通路221 (参照图7B)。骨粘固剂通路221的开口部也作为注射器的插入口发挥作用。此外,在外针座 220上形成有用于将内针座140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卡合固定的外螺纹(参照图7A)。
外筒230是形成有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232的中空构造的金属管(例如不锈钢管)。第一侧孔231形成在外筒230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上,第二侧孔232形成在外筒 230的基端部附近的侧面上。在将外针主体218穿插到外筒230内的情况下(参照图5), 外针主体218的前端部与外筒230的第一侧孔231的间隔(图5中用“L5”表示的长度) 为0. 5 2cm左右。外针主体218的基端部与外筒230的第二侧孔232的间隔(图5中用 “L6”表示的长度)为0 4cm左右。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232的大小只要能够供气体和液体通过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外筒座240是粘接在外筒230的基端部上的树脂成型品(参照图6B)。外筒座240 的大小及形状只要是使用者(医师)能够容易地使外筒230旋转的大小及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中,具有槽状的减压通路213的外针主体218和具有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232的外筒230是分体的部件,因此,能够使外筒230相对于外针主体218旋转。如图7A所示,通过以减压通路213与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232连通的方式使外筒230相对于外针主体218旋转,能够使减压通路213成为对外部打开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通过以减压通路213与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232不连通的方式使外筒230相对于外针主体218旋转,还能够使减压通路213成为对外部关闭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中,在一根外针主体218上形成有两条减压通路213。此外,在一根外筒230上,分别各自形成有两个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 232(参照图7及图8)。
内针130及内针座14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内针及内针座相同。内针13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外针主体218的骨粘固剂通路211内。外针主体 218的前端部(刃尖21 及内针130的前端部(针尖131) —体地形成为一个针尖(参照图5)。内针130的长度与外针主体218的骨粘固剂通路211的长度和外针座220的骨粘固剂通路221的长度的总和大致相同。
下面,利用上述构成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对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的步骤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像引导下(X射线透视下或CT透视下)确定穿刺位置及穿刺目标,之后,将安装有内针130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参照图幻穿刺至骨内的穿刺目标。此时,在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232关闭的状态(参照图7B及图8B)下使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穿刺。
如果能够将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穿刺至穿刺目标,则将内针130拔去。此外,旋转外针座240及外筒230,成为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232打开的状态(第一侧孔 231及第二侧孔232与减压通路213连通的状态)(参照图7A及图8A)。此时,第一侧孔 231位于骨内,第二侧孔232位于体外。
接下来,将装入有骨粘固剂的注射器安装在外针座220的插入口上,将注射器内的骨粘固剂经由骨粘固剂通路221、211注入到骨内。此时,由于骨内的气体或液体(例如渗出液、血液等)能够从第一侧孔231进入到减压通路213内,并从第二侧孔232排出到体外,因此,因骨粘固剂的注入而导致的骨内的内压上升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
在将注射器内的骨粘固剂注入了需要量之后,拆下注射器。接着,将内针130插入到外针座220的骨粘固剂通路221及外针主体218的骨粘固剂通路211中,将残留在骨粘固剂通路221、211内的骨粘固剂向骨内推出。
之后,根据需要,拔去内针130,并再次将装入有骨粘固剂的注射器安装在外针座 220上,进一步注入骨粘固剂。
通过以上步骤,能够在不使骨内的内压升高的情况下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
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能够在第一侧孔231及第二侧孔 232关闭的状态下进行穿刺,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相比,能够更顺畅地穿刺。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外针(外针主体及外筒)的粗度在前端部和基端部不同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例子。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构成的图,是使外针(外针主体及外筒)与内针组合的状态的整体构成图。
如图9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300由外针主体318、外针座 220、外筒230、外筒座240、内针130及内针座140构成。外针310具有外针主体318、外筒 230及外筒座M0。除外针主体318以外的构成要素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构成要素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外针主体318是在内部具有骨粘固剂通路并在前端具有锐利的刃尖的金属管(例如不锈钢管)。外针主体318的长度为10 20cm左右。外针主体318的前端部(没有位于外筒230内的部分)的外径为2. 4mm左右(相当于13G)。另一方面,外筒230的外径为 2. 7 3. Omm左右(相当于11 12G)。因此,为了在将外针主体318穿插到外筒230内时不会在外针主体318的前端部的表面与外筒230的表面之间形成层差,从外针主体318的前端部(外径2. 4mm左右)直到外针主体318与外筒230的连接部分,外针主体318的外径逐渐变粗(参照图9)。
第三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300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相同的步骤,能够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
第三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300中,由于没有减压通路的外针主体 318的前端部较细,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200相比,能够更顺畅地穿刺。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由于在针内部除了具有粘固剂注入用的通路以外,还具有减压用的通路,因此能够在不使骨内的内压升高的情况下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而且,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能够一边将骨内的气体及液体排出一边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因此能够将骨粘固剂无间隙地注入到骨内。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400的整体构成图。如图10所示,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400(以下也称“穿刺针”)具有中空构造的外针406 ; 固定在外针406的基端部上的外针座408 ;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外针406的中空部中的内针402 ;和固定在内针402的基端部上的内针座404。图10中示出了内针402插入到外针406的中空部中的状态。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内针402及外针406的轴心方向作为Z方向,将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X方向,将与Z方向及X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Y方向。在图1中,X方向是与Z方向垂直并与纸面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与纸面垂直的方向。X方向中的尤其是图1 的右向为XI,左向为X2。Z方向中的尤其是朝向穿刺针400的前端侧的方向为Z1,朝向穿刺针400的基端侧的方向为Z2。
图11是图10的XI-XI线上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图12是将内针402从外针406 中拔去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如图11及图12所示,外针406是两端开口的中空构造的部件,具有供内针402穿插的内管410和围绕内管410的外管412,由此构成双层管构造。 作为内管410及外管412的构成材料,只要具有在进行对骨的穿刺和从骨中拔去时不会破损或变形的程度的适度的强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不锈钢、铝合金、铜类合巫寸。
如图12所示,内管410的两端开口,在内管410的内部具有骨粘固剂通路414。骨粘固剂通路414在使内针402与外针406组合时作为用于使内针402穿插的孔发挥作用, 在注入骨粘固剂时作为骨粘固剂流过的流路发挥作用。内管410的长度为100 200mm左右。在图12所示的构成例中,内管410为中空圆筒管,其内径为1.8 2. 4mm左右。
在内管410的基端部形成有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在图11及图12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向着基端方向(Z2方向)以圆锥状扩开。第一漏斗形状部416相对于外针406的轴线的角度被设定为例如10 60°左右。
外管412的两端开口,在外管412的中空部中插入内管410。外管412的长度为 100 200mm左右,被设定得比内管410稍长一些。外管412是中空圆筒管。外管412的内径d2被设定得比内管410的外径dl大,在外管412与内管410之间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减压通路420。外管412的内径例如为2. 1 2. 3mm。
在外管412的前端部附近设有第一侧孔422。第一侧孔422是将外管412的内外贯通的孔,优选在周向及轴向上设置多个第一侧孔422。第一侧孔422的数量优选4 36 个,更优选10 沈个。另外,关于第一侧孔422的优选的配置及尺寸等,将在后面说明。
在外管412的基端部附近设有第二侧孔424。第二侧孔似4是将外管412的内外贯通的孔。从外针406的最前端位置直到第二侧孔(具体地说,是第二侧孔的最前端侧(Zl 方向侧)的部位)的距离L8被设定成,当将穿刺针400向骨中穿刺时,使第二侧孔424能够确实地位于体外。具体地说,距离L8被设定为80mm以上,优选被设定为120mm以上。
第二侧孔42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但最好在周向或轴向上设置多个。在图11所示的构成例中,在周向上设有两个第二侧孔424。第一侧孔422和第二侧孔似4经由在内管 410与外管412之间形成的减压通路420连通。
在外管412的前端部上设有前端细的锥形状部426。锥形状部似6相对于外针406 的轴线的角度被设定成例如1 30°左右。内管410的前端部被锥形状部似6的内周部支承,由此,减压通路420的前端侧被封闭。
在外管412的后端部上形成有第二漏斗形状部418,在图11及图12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二漏斗形状部418向着基端方向(Z2方向)以圆锥状扩开。第二漏斗形状部418相对于外针406的轴线的角度被设定成与第一漏斗形状部416相对于外针406的轴线的角度大致相同。第一漏斗形状部416由第二漏斗形状部418支承,第一漏斗形状部416与第二漏斗形状部418紧密接触而重叠,由此,减压空间的后端侧被封闭。
外针座408是结合在外针406的基端部上的部件,具有作为用于供穿刺针400的使用者握持的手柄的功能。作为外针座408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环状聚烯烃、聚苯乙烯、聚甲基-ι-戊烯)、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酰胺(例如尼龙6、尼龙6 · 6、尼龙6 · 10、尼龙1 等。
在图11所示的构成例中,外针座408通过嵌入成型而形成为覆盖外针406的基端部,且固定在外针406的基端部上。在外针座408上设有与第二漏斗形状部418的外表面抵接的锥形支承部419。因此,第二漏斗形状部418由锥形支承部419支承。
在外针座408的内部形成有与外针406的骨粘固剂通路414连通的通路434和与第二侧孔424连通的通路438。在外针座408的Z2方向的端部上设有供内针座404连接的主连接口 430,主连接口 430的中空部构成了通路434的一部分。在主连接口 430的外周部上形成有用于供内针座404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卡合的外螺纹部432。
此外,如后所述,主连接口 430还作为使注射器连接在穿刺针400上的插入口发挥作用,所述注射器用于将骨粘固剂供给到穿刺针400中。
在外针座408的一个侧面(X方向侧的面)上设有副连接口 440,副连接口 440的中空部构成通路438的一部分。在副连接口 440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外螺纹部442,从而能够与其他装置或构造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连接。
内针402是插入到外针406的骨粘固剂通路414中并在前端具有锐利的刃尖446 的棒状的部件。作为内针402的构成材料,只要具有在进行对骨的穿刺时不会破损或变形的程度的适度的强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不锈钢、铝合金、铜类合金等。
内针402的外径最好被设定成与外针406的内径(内管410的内径)大致相同, 具体地说,最好被设定成如下程度,即能够将内针402顺畅地插入到作为外针406的中空部(管腔)的骨粘固剂通路414中,且在内针402的外周与外针406的内周(内管410的内周)之间几乎不会产生间隙的程度。
内针402的长度被设定成,在将内针座404连接在外针座408上的状态下,内针 402的前端比外针406的前端稍微突出。在将内针座404连接在外针座408上的状态下的、 内针402从外针406的前端的突出长度、即内针402的前端与外针406的前端的距离L7最好优选被设定为2 10mm。在将内针座404连接在外针座408上的状态下,刃尖446 (具有刃面的部分)最好从外针406的前端完全露出。
内针座404是结合在内针402的基端部上的部件。内针座404的外径被设定得比内针402的外径大,具体地说,被设定成使用者(医师等医疗工作者)能够用手指握住并容易地进行推拉和旋转的大小。作为内针座404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与外针座408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构成材料,例如聚碳酸酯等硬质树脂。
在内针座404上形成有内螺纹部436,该内螺纹部436能够与形成在外针座408的主连接口 430的外周部上的外螺纹部432旋合。通过使外螺纹部432与内螺纹部436旋合而将内针座404连接在外针座408上,则能够保持内针402穿插在外针406的骨粘固剂通路414中的状态。
如图13A所示,穿刺针400具有对内针座404进行辅助支承的辅助支承构造450。 该辅助支承构造450具有从内针座404的外周突出的多个突起体451、452 ;和设于外针座 408上,在将内针座404连接在外针座408上时与突起体451、452卡合的多个卡合槽453、 454。突起体451、452在内针座404的外周的靠近上部(Z2方向侧的部位)的部位,配置在互相对称的位置(相对位置)上。卡合槽453、妨4在外针座408的形成凹部458的侧壁的靠近上部的部位,沿着外针座408的厚度方向(Y方向)。
两个卡合槽453、妨4中的X2方向侧的卡合槽453的一端位于外针座408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另一端在外针座408的Yl方向侧的端面开口。Xl方向侧的卡合槽4M的一端位于外针座408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另一端在外针座408的Y2方向侧的端面开口。 这样,在外针座408的凹部458中,两个卡合槽453、妨4设置在互相相反的Y方向侧的位置上,但是哪个卡合槽设在哪一侧由外螺纹部432是右螺纹还是左螺纹决定。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穿刺针400中,外螺纹部432 (以及内螺纹部436)是右螺纹,因此,两个卡合槽453、妨4 的位置成为与右螺纹对应的配置。另外,在外螺纹部432(以及内螺纹部436)为左螺纹的情况下,两个卡合槽453、454的、在外针座408的凹部458中的形成位置成为分别关于Y方向与图13A所示的位置相反侧的位置。
由于辅助支承构造450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当为了将内针座404连接在外针座 408上而使内针座404旋合在外针座408上时,通过内针座404与外针座408的相对旋转, 如图13B所示,突起体451、452分别卡合在卡合槽453、454中。这样,由于突起体451、452 卡合在卡合槽453、454中,所以内针座404被外针座408支承,因此,当从内针座404对外针座408作用有大的载荷时,能够减轻由外螺纹部432和内螺纹部436负担的载荷,能够防止外螺纹部432及内螺纹部436的损伤(螺纹顶部的压溃等)。
图14是表示设在外针406上的第一侧孔422及其周边的局部省略放大图。从外针406的最前端位置到位于最基端侧的第一侧孔422 (具体地说,是该第一侧孔422的最基端侧的部位)的距离L9被设定成,在将外针406穿刺到骨中的状态下,最基端侧的第一侧孔422不位于骨外,即,所有的第一侧孔422都位于骨内。具体地说,距离L9在20mm以内, 优先被设定为15mm以内。
在设有多个第一侧孔422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最好在周向上以锯齿形(交错状)设置。即,将在外针406的轴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一侧孔422看成一列(侧孔列),最好将各第一侧孔422配置成,在相邻的侧孔列中,第一侧孔422的位置在轴向上错开。若这样构成,则第一侧孔422在外针406上平衡性良好地配置,因此能够适宜地抑制配置有多个第一侧孔422的区域的外针406的强度降低。
第一侧孔422的大小不必全部相同,可以使大小不同。例如,在将清洗装置连接在副连接口 440上以对骨内进行清洗时,为了不使从距副连接口 440近的第一侧孔422的基部侧喷射的清洗液的量比前端侧多,可以越趋向前端侧越增大孔径。此外,第一侧孔422的形状不必是图14所示的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或多边形,此外,还可以混合不同的形状。
第一侧孔422的大小最好被设定成,使得骨内的气体或液体(例如渗出液、血液等)能够顺畅地流入外针406内。在第一侧孔422是圆形的情况下,其直径优选被设定成 0. 3 0. 7mm。在第一侧孔422是圆形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其最窄部分的尺寸最好被设定成 0. 3 0. 7mm。
若第一侧孔422过小,则来自骨内的液体容易堵塞第一侧孔422,但通过像上述那样设定第一侧孔422的大小的下限,来自骨内的液体不容易堵塞第一侧孔422。若第一侧孔422过大,则穿刺阻力变大,成为降低手术的顺畅性的主要原因,但通过像上述那样设定第一侧孔422的大小的上限,能够抑制穿刺阻力的增大。
第四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400基本上如上述那样构成,下面说明其作用及效果。
为了利用穿刺针400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首先,在图像引导下(X射线透视下或CT透视下)确定穿刺位置及穿刺目标,然后,用锤子敲打安装有内针402的状态的穿刺针,穿刺至骨内的穿刺目标。在该情况下,目标骨例如是椎骨。
另外,可以在对患者穿刺穿刺针400之前,在主连接口 430上连接清洗液供给用的管,并经由通路434将清洗液供给到内针402的骨粘固剂通路414中,清洗骨粘固剂通路 414。同样,也可以在副连接口 440上连接清洗液供给用的管,经由通路438及第二侧孔424 将清洗液供给到外针406和内针402之间的减压通路420中,清洗减压通路420。
当将穿刺针400穿刺至穿刺目标之后,将内针402从外针406中拔去。此时,第一侧孔422位于骨内,第二侧孔4M位于体外。
接下来,将装入有骨粘固剂的注射器安装在外针座408的主连接口 430上,将注射器内的骨粘固剂经由通路434及骨粘固剂通路414注入到骨内。此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 (例如渗出液、血液等)能够从第一侧孔422进入到减压通路420内,并从第二侧孔似4排出到体外,因此,因骨粘固剂的注入而导致的骨内的内压上升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另外,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副连接口 440上连接吸引装置,以便辅助减压通路420内的气体或液体的排出。
在将注射器内的骨粘固剂注入了需要量之后,拆下注射器。接着,将内针402插入到外针座408的通路434以及外针主体406的骨粘固剂通路414中,将残留在通路434及骨粘固剂通路414内的骨粘固剂向骨内推出。
之后,根据需要,重复进行拔去内针402,并再次将装入有骨粘固剂的注射器安装在外针座408上,进一步注入骨粘固剂的步骤。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穿刺针400,设置成外针406具有双层管构造并在内部形成有减压通路420,在将穿刺针400穿刺到骨中时,第一侧孔422位于骨内,第二侧孔4M位于体外,由此,骨内的气体或液体能够从第一侧孔422进入到减压通路420内,并从第二侧孔似4排出到体外。由此,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的注入而导致的骨内的内压上升, 因此能够防止骨粘固剂向骨外漏出。
由于设有多个第一侧孔422,因此,即使来自骨内的液体将一部分的第一侧孔422 堵塞,液体也能够从其他的第一侧孔422流入到外针406内。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骨内的内压上升。
此外,为了在将穿刺针400穿刺到骨中时所有的第一侧孔422都位于骨内,将距离 L9设定在20mm以内,优选设定在15mm以内,由此,能够防止从骨内流入到外针406内的气体和液体从位于基端侧的第一侧孔422漏出到体内。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第一漏斗形状部416由第二漏斗形状部418支承,由此, 内管410和外管412作为外针406被一体化。此外,由于第二漏斗形状部418由设于外针座408上的锥形支承部419支承,因此,当将穿刺针400从骨中拔去时,能够防止外针406 从外针座408上拔出。再有,在组装外针406时,通过将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和第二漏斗形状部418重叠,内管410的轴心与外管412的轴心自动地一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内管 410的定心,制作容易。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外管412的前端部上设有前端细的锥形状部426,内管410 的前端部由所述锥形状部似6的内周部支承。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组装外针406时,将内管 410插入到外管412中并使内管410的前端部抵接于外管412的锥形状部似6上,由此,内管410的轴心与外管412的轴心自动地一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内管410的定心。此外, 由于内管410的前端由外管412的锥形状部似6的内周部支承,因此,不必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将内管410与外管412接合,制作容易。
再有,由于在穿刺针400上设有副连接口 440,因此,通过在副连接口 440上连接清洗液注入用器具,能够容易且迅速地实施穿刺针400的清洗,或者,通过连接吸引装置,能够辅助穿刺针400的减压通路420内的气体或液体的排出。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外针406的外管412的前端部形成锥形状部42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构成为在内管410的前端部上形成向前端扩大的漏斗形状部460,并由外管412的前端内周部对漏斗形状部460的外周部进行支承。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及第二漏斗形状部418都是圆锥形状且截面为圆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将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及第二漏斗形状部418形成为截面多边形,并且,在外针座408中,将支承第二漏斗形状部418 的锥形支承部462的形状形成为同样的多边形。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外针406与外针座408的相对旋转,因此在一边使穿刺针400旋转一边从骨中拔出时,外针座408相对于外针406不会旋转,由此,能够防止外针406难以从骨中拔出的情况。另外,在图16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及第二漏斗形状部418形成为截面六边形,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五边形以下或七边形以上的多边形。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内管410为截面圆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 17所示那样,构成为将内管410在局部或全长范围内形成为截面多边形,由外管412的内周部对内管410的外周部进行支承。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外针406的刚性。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将内管410形成为截面多边形,而在内管410的外周设置多个肋或突起, 用该肋或突起的部分与外管412抵接而被外管412支承。
[第五实施方式]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500(以下也称“穿刺针”)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穿刺针500中,对于起到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穿刺针400相同或同样的功能及效果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穿刺针500在外针座408的构成方面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穿刺针 400不同。S卩,第四实施方式的外针座408的主连接口 430和其以外的部分即围绕外针座 408的部分通过嵌入成型一体地形成,但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外针座408由围绕外针座408 的主体部件502、卡合并固定在主体部件502上的止动部件506构成。
作为主体部件502及止动部件506的构成材料,可以使用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外针座408的构成材料同样的材料。另外,可以使主体部件502的构成材料与止动部件506的构成材料不同。
主体部件502具有与第二侧孔似4连通的通路508 ;供外针406插入的外针插入孔507 ;和副连接口 510。通路508及副连接口 510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通路438及副连接口 440(参照图1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止动部件506将外针406的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及第二漏斗形状部418夹在与主体部件502之间而将它们固定,并形成有与设在主体部件502上的内螺纹部512旋合的第一外螺纹部514。此外,在止动部件506上,在与第一外螺纹部514相反侧的端部外周上形成有与设在内针座404上的内螺纹部436旋合的第二外螺纹部516。
如图18所示,穿刺针500具有止转销520,该止转销520贯穿第一漏斗形状部416 及第二漏斗形状部418而插入到主体部件502中。通过该止转销520,能够防止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及第二漏斗形状部418与主体部件502的相对旋转。穿刺针500的其他部分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穿刺针400相同。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穿刺针500,在将穿刺针500穿刺到骨中并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能够从第一侧孔422进入到减压通路420内,并从第二侧孔 4M排出到体外。因此,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的注入而导致的骨内的内压上升。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关于与第四实施方式通用的各结构部分,当然能够获得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该通用的各结构部分所带来的作用及效果相同或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在上述的第四及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外针座408的侧面(朝向Y方向的面)上设置副连接口 440、5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19所示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 600那样,成为在外针座602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X方向的端部)上设置副连接口 604 的结构。
在经皮椎体形成术中,在使用多个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情况下,有时以外针座互相平行的朝向将多个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穿刺到患者的体内。若如图19所示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600那样,在外针座602的长度方向端部上设置副连接口 604,则在相邻的穿刺针600彼此之间,副连接口 604不会构成妨碍,能够顺畅地进行手术。
以上,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200、300),具有中空构造的外针(110、210、310),在前端具有刃尖(112,212); 外针座(120、220),固定在所述外针(110,210)的基端部上;内针(130),在前端具有针尖(131),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所述外针(110、210) 的中空部中;以及内针座(140),固定在所述内针(130)的基端部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针(110、210、310)具有位于前端部附近的第一侧孔(113、231);位于基端部附近的第二侧孔(114,232);以及将所述第一侧孔(113,231)和所述第二侧孔(114,232)连接起来的减压通路(115、2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O00、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针(210、310)具有中空构造的外筒030),具有所述第一侧孔031)及所述第二侧孔032);和中空构造的外针主体018、31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穿插到所述外筒 (230)的中空部中,在该外针主体018、318)的外侧表面上具有槽,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所述刃尖012),所述内针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所述外针主体018、318)的中空部中, 当使所述外筒(230)相对于所述外针主体(218、318)旋转时,所述第一侧孔031)及所述第二侧孔032)与所述槽连通而构成所述减压通路0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Q00、300),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固定在所述外筒Ο30)的基端部上的外筒座04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200、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针(110,210,310)的长度在10 20cm的范围内,所述第一侧孔(113、231)与所述外针(110、210、310)的前端部的间隔在0. 5 2c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侧孔(114,232)与所述外针(110,210,310)的基端部的间隔在0 4cm 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200、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针(110,210,310)的内径在1. 6 3. 8mm的范围内。
6.一种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具有 中空构造的外针G06);外针座008、502、602),固定在所述外针006)的基端部上; 内针002),在前端具有针尖046),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所述外针006)的中空部中;以及内针座004),固定在所述内针002)的基端部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针(406)具有供所述内针(402)穿插的内管010);和围绕所述内管010)的外管(41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41 具有位于前端部附近的第一侧孔022)、和位于基端部附近的第二侧孔GM),所述第一侧孔(42 与所述第二侧孔(424)经由形成在所述内管(410)与所述外管(41 之间的减压通路(420)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G10)的基端部上设有第一漏斗形状部016), 在所述外管G12)的基端部上设有第二漏斗形状部(418), 所述第一漏斗形状部G16)由所述第二漏斗形状部(418)支承, 在所述外针座(408、502、60幻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漏斗形状部(418)的外表面抵接的锥形支承部(419)。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漏斗形状部(416)及第二漏斗形状部(418)形成为截面多边形。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管G12)的前端部上设有前端细的锥形状部0沈),所述内管G10)的前端部由所述锥形状部0 )的内周部支承。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其特征在于, 具有副连接口 (440、510、604),所述副连接口 (440,510,604)固定在所述外针(406)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二侧孔(424)连通的通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副连接口(440、510、604)与所述外针座(408、502、60 —体成形。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孔(42 在所述外针006)的周向及轴向上设置有多个。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000、500、600),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外针(406)的最前端位置到所述多个第一侧孔(42 中的位于最基端侧的第一侧孔的距离被设定为20mm以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0)具有中空构造的外针(110);固定在外针(110)的基端部上的外针座(12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插到外针(110)的中空部内的内针(130);以及固定在内针(130)的基端部上的内针座(140),其中,外针(110)具有位于前端部附近的第一侧孔(113);位于基端部附近的第二侧孔(114);以及连接第一侧孔(113)和第二侧孔(114)的减压通路。
文档编号A61M3/00GK102186430SQ200980140910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7日
发明者泷泽谦治, 早川浩一, 宇野拓也, 猿桥诚 申请人:学校法人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 泰尔茂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