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中药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95065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中药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讲是一种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中风的中药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认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的范畴。中风一般采 用抗凝血药治疗。(1)采用肝素的患者,有时会引起①出血,如皮肤、粘膜出血、内脏出血 (如尿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等);②血小板减少;③变态反应,偶有荨麻疹、哮喘、鼻炎、发 热等。⑵采用华法林的患者,容易引起①出血,如颅内、心包、神经鞘、脊髓出血等;②皮 肤坏死;③少数病人有脱发、皮疹、发热、恶心、腹泻、腹痛。(3)采用乙酰水杨酸的患者,容 易引起①消化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严重时可致消化道出血,并能诱发和加重 消化性溃疡。②水杨酸反应,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等;③变态反应,如皮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等;④凝血障碍。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中药 制备方法。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是一种常见病,积损正衰,年老体衰,肾阴素亏,肝阳 偏亢,,或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 化风动,气血上逆,上蒙元神,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篇说“卒倒多由昏愦,本 皆内伤积损颓财而然。”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临床表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状。舌质红或苔 腻,脉弦细数或弦滑。血液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加;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肌供 血不足的改变。脑电图可出现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出现慢波。它的技术方案为取白芍15重量份、桑椹子15重量份、玄参12重量份、天冬12重 量份、石斛9重量份、枸杞子18重量份、女贞子9重量份、龟板9重量份、鳖甲9重量份、黑 芝麻12重量份、黑大豆12重量份、代赭石9重量份、石决明6重量份、羚羊角3重量份、玳 瑁3重量份、地龙9重量份、龙骨9重量份、牡蛎6重量份、紫石英6重量份、川楝子6重量 份、香附6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将以上22味中药放入12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 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用纱布过滤去渣得药液600毫升,即为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中风的中药。该发明的优点是制造简单,该中药液副作用小,毒性小,治愈率高。口服后,在消 化道内便于吸收。治疗作用稳定,疗效不易反弹。并且避免了应用抗凝血药的不良反应和 副作用。白芍、桑椹子、玄参、天冬、石斛、枸杞子、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芝麻、黑大豆,这11 味药具有兹阴润燥,润肺滋肾,滋补肝肾,乌发明目之功效。前2味药为养血药,具有滋阴补 血,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养阴平肝之功效,后9味药属滋阴药,具有滋阴润燥,降火解毒,润 肺滋肾,清热化痰,养胃生津,滋阴潜阳,益肾强骨之功效。以上11味药在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过程中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代赭石、石决明、羚羊角、玳瑁、地龙、龙 骨、牡蛎、紫石英,这8味药属平肝熄风药和重镇安神药,具有平肝熄风,泻热,镇逆降气,清 热解毒,清热止痉,镇静安神,益阴潜阳之功效。前5味药为平肝熄风药,均性寒或微寒。均 入肝经,具有平肝泻热,镇逆降气,凉肝熄风,清热止痉之功效;后3味药均入肝肾经,属重 镇安神药,具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益阴潜阳,镇心定惊,温肾养肝之功效。代赭石、石决 明、羚羊角、玳瑁、地龙、龙骨、牡蛎、紫石英这8味药在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过 程中能辅助主药发挥治疗作用,故为臣药。川楝子苦,寒。入肝、胃、小肠、膀胱经。行气 止痛,驱虫。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入肝、三焦经。理气解郁,调经止痛。这2味药均能 疏肝理气,针对肝喜条达之性,因势利导,载药入肝经,发挥治疗作用,故为佐药。甘草味甘 性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既能缓解诸药之毒 性,又能纠正药之偏性,故为使药。以上共22味药,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共同起到滋阴 润燥,降火解毒,润肺滋肾,清热化痰,养胃生津,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平肝熄风,泻热,镇逆 降气,清热止疫,镇静安神之功效,是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合理配方。白芍甘、 酸,微寒。入肝、脾经。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养阴平肝。桑椹子甘、酸,寒。入心、肝、肾经。 滋阴补血。玄参苦、咸,微寒。入肾、肺经。滋阴润燥,降火解毒。天冬甘、苦,大寒。入 肺、肾经。润肺滋肾,清热化痰。石斛甘,寒。入肺、胃、肾经。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枸杞 子甘,平。入肝、肾经。滋补肝肾,养肝明目。女贞子甘、苦,凉。入肝、肾经。滋肾益肝, 乌发明目。龟板咸、甘,平。入肾、心、肝经。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固经止崩。鳖甲咸,寒。 入肝、脾经。滋阴退蒸,软坚散结。黑芝麻甘,平。入脾、肺、肝、肾经。滋养肝肾。黑大豆 甘、平。入肝、肾经。补阴利水,疗风痉,解诸毒,涂湿疮。代赭石苦、甘,寒。入肝、心经。 平肝泻热,镇逆降气,凉血止血。石决明微咸,微寒。入肝、肺经。平肝潜阳,退翳明目。羚 羊角咸,寒。入肝、心、肺经。凉肝熄风。玳瑁甘,寒。入心、肝经。镇心平肝,清热解毒。 地龙咸,寒。入肝、肾、肺经。清热止痉,通络疗痹,清肺平喘,利尿通淋。龙骨甘、涩,平。 入心、肝、肾经。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收涩固脱,生肌敛疮。牡蛎咸、涩,微寒。入肝、胆、肾 经,镇静安神,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紫石英甘,温。入心、肝、肾、肺经。镇心定 惊,温肾养肝。川楝子苦,寒。入肝、胃、小肠、膀胱经。行气止痛,驱虫。香附辛、微苦、 微甘,平。入肝、三焦经。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 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取白芍15g、桑椹子15g、玄参12g、天冬12g、石斛9g、枸杞子18g、女贞子9g、龟板 9g、鳖甲9g、黑芝麻12g、黑大豆12g、代赭石9g、石决明6g、羚羊角3g、玳瑁3g、地龙9g、龙 骨9g、牡蛎6g、紫石英6g、川楝子6g、香附6g和甘草9g,将以上22味中药放入1200毫升水 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用纱布过滤去渣得药液600毫升,即为治疗肝 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中药。当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病人需要治疗时,使药液温 度为35°C,口服,每次300毫升,一日二次,三日为一疗程,若仍有症状,再口服第二疗程,以 至痊愈。297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病人中,治愈289例,占97. 3% ;好转6例,占 2. 0% ;无效2例,占0. 7%。其中男性169例,占56. 9% ;女性128例,占43. ;男性多于女性。治疗天数最长67天,最短6天。其中治疗6 15天者,281例,占94. 6%;年龄最大 的69岁,最小的32岁。297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病人治疗前后情况表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中药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白芍15重量份、桑椹子15重量份、玄参12重量份、天冬12重量份、石斛9重量份、枸杞子18重量份、女贞子9重量份、龟板9重量份、鳖甲9重量份、黑芝麻12重量份、黑大豆12重量份、代赭石9重量份、石决明6重量份、羚羊角3重量份、玳瑁3重量份、地龙9重量份、龙骨9重量份、牡蛎6重量份、紫石英6重量份、川楝子6重量份、香附6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将以上22味中药放入12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用纱布过滤、去渣得药液600毫升,即为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中药。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中药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目前认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的范畴。中风一般采用抗凝血药治疗,但副作用大。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取白芍、桑椹子、玄参、天冬、石斛、枸杞子、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芝麻、黑大豆、代赭石、石决明、羚羊角、玳瑁、地龙、龙骨、牡蛎、紫石英、川楝子、香附和甘草,将以上22味中药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用纱布过滤、去渣,即为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中风的中药。它的优点是该中药液副作用小,毒性小,治愈率高。口服后,在消化道内便于吸收。并且避免了应用抗凝血药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5/56GK101879284SQ20101020642
公开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3日
发明者陈希杰 申请人:陈希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