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苏冰滴丸制剂及其制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5062阅读:10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苏冰滴丸制剂及其制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分散体药物制剂,具体涉及中药制剂苏冰滴丸制剂及其制备。
背景技术
滴丸剂是一种固体分散体(Soild dispertion).所谓固体分散体是指分散相物质(包括各种物态)分散在固态介质形成的一种混合物质,其中的分散相物质可以以分子的、离子的或微粒的状态分散。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给药系统在现代制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勻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主要供口服应用。这种滴法制丸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的形式。滴制法制丸始于1933年丹麦药厂制备的维生素A、D丸。国内始于1958年、近年, 合成、半合成基质及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使滴丸剂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中药新制剂的开发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国药典》1977年版率先收载滴丸剂型,1995年版收载滴丸剂9种,2000年版、2005年版和2010年版是明显增加,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滴丸批准文号有70余种,其中用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药滴丸有20余种。此外,正在开发中和申请中国专利的同类滴丸还有若干。中药滴丸剂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成为中药制剂研究的重点。中药滴丸剂与传统中药的“丸散膏丹”给药方式相比,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采用了西药先进的制剂手段,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是一种中药制剂与粘膜表面充分接触,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粘膜上表面细胞吸收、直接进人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的中成药制剂剂型,其突出的特点如不经过肝脏而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有效地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疗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用药方便的特点舌下含服,吸收更好,起效更快。特别是有效成分主要是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制成滴丸含化,易于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脑屏障。借助药材“上达血海”的特性直达病所,起效更迅速,完全避免了传统中药生物利用度低,服用不方便,起效慢的缺点,同时继续发扬了传统中药的安全性好、副作用小、既治标又治本的优点。另外,中药滴丸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还因为它有许多与其它口服制剂无法相比的优点。与片剂相比,具有体积小,起效快,便于急救等优点。每个滴丸的重量也很轻,更加适宜随身携带, 滴丸含入口内后,与唾液接触,即迅速崩解,并由口腔和咽部粘膜吸收,所以饭前或饭后均可含服。因此,中药滴丸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药剂型,是一种不用打针而快速起效的剂型, 改变了人们持有的中药起效慢的传统观念。苏冰滴丸是上世纪70年代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在国内率先开发而成的新型中药制剂,它是在传统中药苏合香丸的处方基础上经科学筛选形成的中成药,其处方由苏合香和冰片二味药组成,具有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肌梗塞等。执行标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成方制剂第15册第90页,标准编号WS3-B-2899-98。 该滴丸制剂质量控制项目之一-溶散时限(或称崩解)测定上一直沿用类似于片剂崩解度测定的加档板吊篮法。05年国家对滴丸制剂质量要求大幅提高,自那时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滴丸制剂在“形式和内容”上趋于一致了,即滴丸制剂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与制剂学中固体分散制剂的特点相适应,成为了具有区别于一般固体制剂、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新型固体制剂。自2005年版《中国药典》起,对滴丸制剂溶散时限测定作了新规定,要求在测定时不加档板,而原处方苏冰滴丸(50mg/粒)在不加挡板的条件下,其吊篮法测定的溶散时限只能在50-120分钟,远未达到05年版后的《中国药典》规定的技术要求(30分钟之内),即溶散时限测定难以合格。为了使苏冰滴丸能够达到新的药典要求,有必要对其进行技术攻关和改造。然而,苏冰滴丸技术改造研究很少,国内仅有天津大学的张韻慧等申请了题为“新型苏冰滴丸及制备方法”(申请号200510013496. 7)的中国发明专利,并于2009年7月获得授权。该专利是先将药用成分制成粒径为1 IOOum的固体分散载药微囊、微球或微粒, 再与辅料混合制备成滴丸,虽然它实现和达到了苏冰滴丸作为固体分散制剂技术水准,但其制备过程明显复杂于单纯的滴丸生产工艺,并且工艺成本肯定有大幅提高。更为值得商榷的是上述专利不是以制备好的微囊、微球或微粒为原料,进一步制成片剂或胶囊,成为高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而是再次溶入于融化了的滴丸介质后进行滴丸制备,这岂不又还原成单纯的滴丸制剂?更进一步值得探讨的是,该滴丸中所谓的微囊、微球或微粒是否还能继续存在或发挥它在其它固体制剂中应有的高效作用,这尚留有着较大的商讨空间,至少在该授权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实验数据能证实,所谓的微囊、微球或微粒在滴丸介质中还有效存在或发挥着其“积极的”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原苏冰滴丸处方所引起的溶散时限达不到05年版 《中国药典》对滴丸制剂的技术要求的问题,对其进行技术攻关和改造,达到还滴丸作为现代固体分散制剂应具有的优越特性的效果。本发明在充分考虑各处方以及工艺条件对滴丸制剂成型过程中的影响的基础上, 确定了改造后的苏冰滴丸较佳的生产工艺。在苏冰滴丸新处方筛选试验中,原则上不改变处方中原料药物的比例,只在基质辅料上动手术,即在规定比例量的辅料基础上,筛选出能符合现行滴丸质量标准的处方。本发明首先公开了一种苏冰滴丸,包括药用成分与辅料,其中,以辅料的总质量为基础计,其辅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成聚乙二醇57%-86%,优选 64%-79%硬脂酸聚烃氧00)酯14% -43%,优选21% -36 %。为了使苏冰滴丸能够达到新药典的要求,发明人经大量研究发现,对苏冰滴丸而言,大部分常规辅助崩解的辅料的使用虽然可以略微缩短其溶散时限或崩解时间,但是,要使苏冰滴丸崩解时间符合新药典30分钟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既是加入推荐量范围的高端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泊洛莎姆,其效果也不甚显现,发明人试图突破推荐量概念的束缚,进一步提高泊洛莎姆加入比列,结果发现此时的滴丸药液粘度大增,使滴丸制备过程变得困难,滴丸成型不佳,而滴丸的溶散时限仍无实质性突破。本发明的关键在于选择了聚乙二醇及硬脂酸聚烃氧GO)酯的组合作为滴丸基质和特定辅料种类,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前述矛盾,且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保温状态下的药液流动性良好,滴丸的溶散时限能缩短近10倍,50mg重量的滴丸最快可以在10分钟内完全溶散,从而确保制备的滴丸制剂符合新药典的所有要求(包括圆整度、丸重差异、溶散时限或称崩解以及含量测定等),以此为基础的配方,能实现苏冰滴丸作为现代固体分散制剂具有的优越特性,使滴丸吸收更好,起效更快。所述聚乙二醇优选聚乙二醇4000或6000或10000,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其二种
组合,或其三种组合。当然,本发明的所述辅料中还可以包括少量其它辅助崩解的辅料,主要包括崩解剂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羧甲基淀粉钠、脂肪酸山梨坦(司盘,如司盘40、司盘80)和泊洛莎姆(Poloxamer)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对于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已经揭示“硬脂酸聚烃氧GO)酯的使用可以成功制备符合新药典要求的苏冰滴丸”这样的事实的基础之上,在不对崩解时间及药液粘度产生本质影响的前提下,将已加入其中的硬脂酸聚烃氧GO)酯的少部分采用其它辅助崩解辅料替代的方案是容易想到的。一般而言,其它辅助崩解的辅料的添加量以不超过硬脂酸聚烃氧GO)酯的质量的50%为宜。本发明所揭示的苏冰滴丸辅料配方,适合用于改进各种现有配方的苏冰滴丸。一般而言,以苏冰滴丸的总质量为基础计,苏冰滴丸包括下列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药用成分20%-40%辅料60% -80% ;其中,以药用成分的总质量为基础计,所述药用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如下苏合香脂(也称苏合香油) 30% -50%冰片50%-70%;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上述苏冰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药用成分苏合香脂和冰片加入预先融化了的聚乙二醇及其它特定辅料液中, 在搅拌、保温状态下使药用成分充分溶解,获得色泽均勻、透明的滴丸药液;2)然后将药液在一定保温条件下,控制速度地滴入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冷却油列管中,收集成型滴丸,离心去除冷却油,收集滴丸。本发明通过进一步优化苏冰滴丸的制备工艺,公开了下列能保障苏冰滴丸制备质量优异的成型工艺条件和参数,如药液保温温度、滴液速度、冷却油液面温度、冷却油底部温度以及冷却油运动粘度等要求。按照优化工艺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可以制备出质地均勻、 圆整度佳,丸重偏差小的、质量优异的苏冰滴丸。进一步优化的,步骤2~)中,所述保温温度控制在60_80°C之间优选65-80°C,滴液速度控制在30-60滴/每滴头/分钟,优选30-45滴/每滴头/分钟。进一步优化的,步骤2)中,冷却油列管中冷却油液面温度在30_50°C之间,优选 35-500C,冷却油底部温度在0-10°C之间,优选3-8°C。所述冷却油选自天然植物油(如橄榄油)、石蜡油和合成的二甲基硅油等。其中使用二甲基硅油时,其运动粘度宜在60-300mm2/ s(厘斯)之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以原苏冰滴丸处方为基础,突破了原苏冰滴丸未能体现固体分散制剂基本特征的技术障碍,通过简单的特定辅料添加,实现了该滴丸作为现代固体分散剂所具有的优越特性,并且其最为关键技术指标溶散时限能控制在12至20分钟内,可以非常简单地实现苏冰滴丸生物利用度的最优化,其方法和手段远比上述授权专利更为经济和实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及未说明配方的试剂均为按照常规条件如《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所述的条件或者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或配置。溶散时限检测方法参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 K和ΧΠ A。含量测定方法照气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VI E)。系统适用性试验以聚乙醇戊二酸酯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2.5% ;柱温为 85士 10°C,理论板数按龙脑和异龙脑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冰片对照品约lOOm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醋酸乙
酯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勻。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0粒(约相当于冰片IOOm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醋酸乙酯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勻。测定法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 2 μ 1注入气相色谱,测定, 计算,即得。实施例1含硬脂酸聚烃氧00)酯的苏冰滴丸制备取聚乙二醇6000 0. ^g、硬脂酸聚烃氧GO)酯0. ^ig,—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Ikg和冰片0. ^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 控制滴速4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1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3°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成品滴丸0. 9kg, 收率90%,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2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 98%。实施例2-5辅料成分配比变化的影响取聚乙二醇4000 0. Wig、硬脂酸聚烃氧GO)酯0. Ikg, 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Ikg和冰片0. ^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1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T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成品滴丸 0. 85kg,收率85%,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6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8%。取聚乙二醇10000 0. 55kg、硬脂酸聚烃氧00)酯0. Mkg,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Ikg和冰片0. ^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1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T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成品滴丸 0. 83kg,收率83%,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4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7%。取聚乙二醇6000 0. ^g、硬脂酸聚烃氧G0)酯0. ^g,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Ikg和冰片0. ^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2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3°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成品滴丸0. 9kg, 收率90%,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2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 98%。取聚乙二醇6000 0. 4kg、硬脂酸聚烃氧00)酯0. 3kg,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Ikg和冰片0. ^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2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3°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滴丸0. 85kg, 收率90%,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1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 97%。实施例6药用成分配比变化对溶解时限的影响除药用成分组成配比发生变化外,其余组分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取聚乙二醇60000. ^g、硬脂酸聚烃氧GO)酯0. ^cg, —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15kg 和冰片0. 15k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 /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1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3°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成品滴丸0. 85kg,收率85%,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1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8%。此例说明,药用成分配比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仍能满足新药典的要求。实施例7-8药用成分总比例变化对溶解时限的影响除药用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外,其余组分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取聚乙二醇 60000. ^g、硬脂酸聚烃氧GO)酯0. 2kg, 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15kg和冰片0. 3k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 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1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3°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成品滴丸1kg,收率87 %,丸重在 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22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8%。除药用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外,其余组分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取聚乙二醇 60000. ^g、硬脂酸聚烃氧GO)酯0. ^cg, —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06kg和冰片0. 12k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6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 35°C,底部温度3°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成品滴丸0. 75kg,收率85%,丸重在 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0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8%。此二对比例说明,药用成分的总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仍能满足新药典的要求。实施例9-10取聚乙二醇6000 0. 5kg、硬脂酸聚烃氧(40)酯0. 12kg、泊洛莎姆188 0. 08kg,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Ikg和冰片0. ^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 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100厘斯(mm2/ 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T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 可得滴丸0. 8kg,收率80%,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3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7%。取聚乙二醇6000 1kg、泊洛莎姆188 0. 2kg和硬脂酸聚烃氧(40)酯0. 2kg, 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2kg和冰片0. 4k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 75°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3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石蜡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40°C,底部温度8°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滴丸1. 7kg,收率85 %,丸重在 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6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7%。上述实例说明,将少部分的硬脂酸聚烃氧00)酯采用其它有助崩解的辅料替代, 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实施例11-15采用实施例1的配方,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保温温度分别设为60°C和 80°C,产物的溶散时限均为12分钟,且能满足新药典的各方面要求,但前者工艺条件的滴丸,其圆整度不如后者、含量则高于后者。试验表明,保温温度会对滴丸圆整度和冰片含量产生影响。采用实施例1的配方,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滴速分别设为30滴/分钟和60滴/分钟,产物的溶散时限均为12分钟,且能满足新药典的各方面要求,但前者工艺条件未能充分发挥药械效率,而后者制备效率高,然而在滴入粘度过大的冷却油时,则容易使滴丸间产生粘连,试验表明,滴速会对制备效率和滴丸自身粘连产生影响。采用实施例1的配方,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冷却油液面温度分别设为 30°C和50°C,产物的溶散时限均为12分钟,且能满足新药典的各方面要求,前者工艺条件, 其滴丸光洁度、圆整度不如后者,然而后者耗能。试验表明,冷却油液面温度会滴丸光洁度、 圆整度以及药械能耗产生影响。采用实施例1的配方,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冷却油底部温度分别设为 0°C和10°c,产物的溶散时限均为12分钟,且能满足新药典的各方面要求,前者工艺条件, 其滴丸固化牢度优于后者,然而比后者耗能。试验表明,冷却油底部温度会对滴丸固化牢度和能耗产生影响。采用实施例1的配方,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冷却油分别采用橄榄油和石蜡油,产物的溶散时限均为12分钟上下,且能满足新药典的各方面要求,试验表明,冷却油对滴丸质量产生的直接影响不明显。对比例1原配方苏冰滴丸取聚乙二醇6000 0. Ag,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Ikg和冰片0. ^c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5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1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底部温度 30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成品滴丸0. 9kg,收率90%,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120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5%。对比例2含羧甲基淀粉钠和泊洛莎姆的苏冰滴丸制备取聚乙二醇4000 Ikg和泊洛莎姆188 0. !3kg,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0. Ikg羧甲基淀粉钠、0. 2kg苏合香脂和0. 4kg冰片,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65°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40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橄榄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35°C, 底部温度5°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滴丸1. 6kg,收率80%,丸重在45-55mg之间,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50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6%。。对比例3含司盘80和泊洛莎姆的苏冰滴丸制备取聚乙二醇10000 Ukg、泊洛莎姆188 0. 4^g,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司盘 800. Mkg、苏合香脂0. 3kg和冰片0. Wi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7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30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120厘斯(est 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冷却油液面温度45°C,底部温度5°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滴丸2. 3kg,平均丸重50mg,溶散时限40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4%。对比例4含泊洛莎姆的苏冰滴丸制备取聚乙二醇6000 2. 75kg和泊洛莎姆188 0. 7^g,一起加热使融化,然后加入苏合香脂0. 5kg和冰片1kg,在搅拌状态下溶解,混勻,并保温在80°C,开启滴丸机滴头,控制滴速30滴/分钟,滴入装有冷却的、运动粘度为200厘斯(mm2/S)的二甲基硅油列柱中, 冷却油液面温度50°C,底部温度8°C。收集滴丸,除去表层冷却油,可得滴丸^g,平均丸重 50mg,溶散时限50分钟,含量为冰片标示量的95%。
权利要求
1.一种苏冰滴丸,包括药用成分与辅料,其中,以辅料的总质量为基础计,其辅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聚乙二醇57% -86%硬脂酸聚烃氧GO)酯14% -4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苏冰滴丸,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二醇选自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和聚乙二醇100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苏冰滴丸,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还包括羧甲基淀粉钠、脂肪酸山梨坦和泊洛莎姆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苏冰滴丸,其特征在于,以苏冰滴丸的总质量为基础计,苏冰滴丸包括下列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药用成分20% -40%辅料60%-8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苏冰滴丸,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药用成分的总质量为基础计,所述药用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如下苏合香脂30% -50%冰片50%-70%。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苏冰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药用成分苏合香脂和冰片加入预先融化了的聚乙二醇及其它特定辅料液中,在搅拌、保温状态下使药用成分充分溶解,获得色泽均勻、透明的滴丸药液;2)然后将药液在一定保温条件下,控制速度地滴入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冷却油列管中,收集成型滴丸,离心去除冷却油,收集滴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苏冰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保温温度控制在60-80°C之间,滴液速度控制在30-60滴/每滴头/分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苏冰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冷却油列管中冷却油液面温度在30-50°C之间,冷却油底部温度在0-10°C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苏冰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油选自天然植物油、石蜡油和二甲基硅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苏冰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甲基硅油的运动粘度为 60-300mm2/s。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固体分散体药物制剂,公开了一种苏冰滴丸制剂及其制备。本发明的苏冰滴丸包括药用成分与辅料,其中,以辅料的总质量为基础计,其辅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聚乙二醇57%-86%;硬脂酸聚烃氧(40)酯14%-43%。本发明突破原苏冰滴丸未能体现固体分散制剂基本特征的技术障碍,还滴丸制剂作为现代固体分散剂应有面目,使其溶散时限(或称崩解),在不加挡板的条件下,其吊篮法测定的溶散时限能符合05年版后的《中国药典》规定的技术要求。
文档编号A61K9/20GK102293794SQ20101020631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2日
发明者奚静芳, 张国明, 张聪 申请人:上海市中药研究所, 上海雷允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