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694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全球 性人兽共患病,可在人和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之间进行传播。弓形虫属于真球虫目肉孢 子虫科弓形虫属,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分布于世界各地,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 物。动物感染弓形虫后,一方面影响其生产性能,另一方面成为人类弓形虫病的传染源。因 此,对动物弓形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和公共卫生学意义。人类感染弓形虫病 的情况较严重,根据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全国人体弓形虫血清阳性率 为7. 88%,而贵州省则高达16. 81%。家畜家禽感染弓形虫病更为严重,猪的阳性率可高达 66. 39 %、牛的阳性率达31. 94 %,牦牛的阳性率可达67. 4 %、绵羊和山羊的阳性率则超过 26%,鸡的阳性率也可达25. 17%。目前弓形虫病的防治还依赖于药物,公认有效的治疗药 物有乙胺嘧啶、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阿奇霉素等。由于现有的抗弓形虫药物都不能完 全杀死虫体,停药后的复发率较高,且由于这些药的用药时间长,毒副作用较大,因此,需要 寻找一种高效、低毒的抗弓形虫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缺乏高效、低毒的抗弓形虫药物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磺胺氯吡嗪 及其衍生物用于制备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的用途,该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 弓形虫效果,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的用途,用于制备治疗 弓形虫病的药物。在本发明中,术语“衍生物”指母体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 子团取代所形成的化合物,该化合物为母体化合物的衍生物。本发明磺胺氯吡嗪衍生物包 括磺胺氯吡嗪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优选的,所述磺胺氯吡嗪衍生物为磺胺氯吡嗪钠,因为形 成钠盐后性质稳定、易溶于水。磺胺氯吡嗪和磺胺氯吡嗪钠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磺胺氯吡嗪磺胺氯吡嗪钠优选的,所述药物为口服药物。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抗弓形虫的药物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磺胺 氯吡嗪或其衍生物。
所述衍生物包括磺胺氯吡嗪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优选的,所述磺胺氯吡嗪衍生物 为磺胺氯吡嗪钠。优选的,所述药物组合物制成口服药物。本发明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具有很好的抗弓形虫效果,且药品安全试验表明, 该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作为抗弓形虫药物安全、毒性小,具有很大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常规条件。本发明提供了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用于制备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的用途。其中 磺胺氯吡嗪衍生物优选为磺胺氯吡嗪钠。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1抗弓形虫药物的初步筛选试验为寻找有效的抗弓形虫药物,选择了临床上使用较多的6种药物(阿奇霉素、泰妙 菌素、克拉霉素、磺胺氯吡嗪钠、甲硝唑、甲氧苄胺嘧啶)进行抗小鼠弓形虫感染初步实验。(1)6种药物对比初步实验设7个组,每组10只昆明系雄性小白鼠,共计70只。用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长宁株(CN株,从上海发病猪分离的强毒株)速殖子,按IX IO4个/鼠腹腔接种小 鼠,接种后4h用药组通过口灌服用药(各组所用药物与剂量见表1),连续用药6d,在接种 后第6d和第7d每组分别剖检1 2只,取腹腔液镜检,在血球计数板上初步观测速殖子数 量,接种后IOd结束实验。初步实验结果见表1。阿奇霉素与磺胺氯吡嗪钠均按150mg/kg灌服,具有明显 的抗弓形虫效果,其存活率和平均存活天数明显高于其余4种药物和感染不用药组(P < 0. 05),出现少量死亡的时间也有所推迟,腹腔液镜检的速殖子数比感染不用药组降低 95%以上。而泰妙菌素、克拉霉素、甲硝唑、甲氧苄胺嘧啶在所用剂量下,其死亡率、平均存 活天数与感染不用药组无明显差异(P > 0. 05),腹腔液镜检的速殖子数仅甲硝唑低于感染 不用药组。表1 6种药物抗弓形虫初步效果 注*指表1的本列中,“ + ”号前为剖检数,“ + ”号后为灌死数。**指存活率的计 算扣除了剖检与灌死数,存活率(%)=(实验结束时存活数/实验数)X100。同列中数 值上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4
(2)磺胺氯吡嗪钠和阿奇霉素不同剂量实验在上述实验(1)的基础上,对阿奇霉素和磺胺氯吡嗪钠的抗弓形虫效果作进一步 观察和验证,并将灌服用药改为饮水用药。设9个组,各组所用药物与设计剂量见表2,不感染对照组10只鼠,8个感染组每 组35只鼠(10+25),共计290只,体重19 25g。感染组每鼠腹腔接种弓形虫速殖子IO4 个/0. 2mL,接种后4h用药组开始通过饮水服用药物,连续用药5d。用药量按每只鼠体重 22g计,用蒸馏水将磺胺氯吡嗪钠分别配成0. 06%,0. 08%,0. 浓度,用0. 乙醇将阿 奇霉素分别配成0.06%、0.08%、0. 浓度,自由饮用,统计各组每天的饮用量。在接种后 第1 5d,感染组每组剖检5只,取腹腔液镜检计速殖子量。接种后IOd结束实验。结果见表2和表3。从表2可知,磺胺氯吡嗪钠3个剂量组的存活率和平均存活时 间优于阿奇霉素(P < 0. 05),阿奇霉素3个剂量组的平均存活时间略优于感染不用药组。 尽管阿奇霉素3个剂量组的存活率均不高,但其死亡时间明显推迟,在感染后第7d,感染不 用药组己全部死亡,而阿奇霉素3个剂量组的死亡率为40% 60%。用药期间,各感染组 的平均体重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不感染不用药组。感染后10d,各感染组存活鼠的平均体 重均明显低于感染后第5d,且显著低于不感染不用药组。表2磺胺氯吡嗪钠和阿奇霉素抗弓形虫效果 注*为被同笼小鼠咬死。同列中数值上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 < 005)。表3显示,感染后1 5d每组剖检5只,其镜检腹腔液的平均速殖子数,磺胺氯吡 嗪钠3个剂量组与阿奇霉素组3个剂量组和感染不用药组相比,用药后第4d和第5d均减少 99%以上;而阿奇霉素3个剂量组与感染不用药组相比,在用药后第4d减少80% 82%, 用药后第5d减少71% 93%。表3腹腔液速殖子量(X IOVmL)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磺胺氯吡嗪钠具有很好的抗弓形虫效果,其平均存活天数和 腹腔速殖子减少率均优于阿奇霉素。磺胺氯吡嗪钠是一种抗球虫药,主要用于防治畜禽球 虫病,目前在国内广泛生产与使用,但未见该药有抗弓形虫病效果的相关报道。本发明首次 发现磺胺氯吡嗪钠具有非常显著的抗弓形虫效果,可用作治疗弓形虫病的有效药物。实施例2不同磺胺药物疗效比较实验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人和动物的抗菌药物。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干 扰弓形虫的叶酸代射,使弓形虫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正常状态下,弓形虫利用对氨基苯 甲酸,在二氢叶酸合成酶和还原酶的参与下,合成四氢叶酸,而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与对 氨基苯甲酸相似,能和对氨基苯甲酸互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形成以致 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弓形虫的生长与繁殖。磺胺嘧啶与乙胺嘧啶的复配剂 是抗弓形虫药物实验的对照药物。(1)实验用药物磺胺嘧啶钠(SD, 99. 53% ),磺胺二甲嘧啶钠(SDD, 99. 55% ),磺胺对甲氧嘧啶钠 (SMD,99. 23%),乳酸甲氧苄啶(ΤΜΡ,99· 55%),磺胺甲氧哒嗪钠(SMP,99. 50%),磺胺氯哒 嗪钠(SPD,99.81% )和磺胺氯吡嗪钠(SPZ,99. 97% ),七种药物均以药品原料粉末状形式提供。(2)步骤及结果90只小鼠随机分为9组(各10只),前8组感染RH株(RH株是国际公认的强毒 株,第8组作为感染对照),第9组为健康对照。感染虫体24小时后,将7种药物(磺胺 嘧啶钠、磺胺二甲嘧啶钠、磺胺对甲氧嘧啶钠、乳酸甲氧苄啶、磺胺甲氧哒嗪钠、磺胺氯哒嗪 钠、磺胺氯吡嗪钠)溶于生理盐水,按小鼠体重配成250mg/kg后,使用灌胃针给药5天(见 表4)。第8,9组每天灌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并记录死亡情况,本实验持 续30天。试验结果表明口服磺胺嘧啶钠(SD)和磺胺氯吡嗪钠(SPZ)有显著的抗弓形虫作 用。感染不治疗组小鼠被毛竖立、弓背、活动减少。治疗组中,第1组和第6组,小鼠死亡时 间大大推迟,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该两组小鼠平均存活天数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与其余各 组比较呈现显著性差异(P < 0. 05)。表47种不同药物疗效评价 注表4中同一栏内不同上角标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实施例3不同磺胺药物的药品安全测试用分组的健康小鼠直接灌服不同种药物,观察健康及体重等指标。小鼠分成8组, 前7组分别灌服7种不同磺胺药持续5天(见表5),第8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试验过程 中每五天单只称重并每天记录小白鼠健康状况,实验持续25天。结果表明所有的药物在250mg/kg/day剂量下不会致死。表5体重变化情况表 明,乳酸甲氧苄啶(TMP)灌药组增重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磺胺二甲嘧啶钠(SDD), 磺胺甲氧哒嗪钠(SMP)和磺胺氯吡嗪钠(SPZ)相对于其他药物组小鼠增重明显,此三种药 物毒性更小。表5药物安全性试验
组另IJ治疗分组及剂量 存活数量平均体重变化
(250 mg/kg/d WB)(总数)(直到实验结束)1 磺胺嘧啶钠(SD)10(10)a2AT 注表中同一栏内不同上角标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实施例4磺胺氯吡嗪钠浓度梯度治疗及与乙胺嘧啶复配试验疗效评价132只小鼠随机分为11组(每组各12只),感染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RH株CVCC(3172s)速殖子(5000个/只,RH株是国际公认的强毒株),第11组为感染对照。 感染虫体24小时后,将药物溶于生理盐水,按小鼠体重配成不同的给药剂量(见表6),按照 下表6使用灌胃针连续给药5天,其中第9组每天灌药2次,第11组每天灌等量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并记录死亡情况,本实验持续40天。表6磺胺氯吡嗪钠(SPZ)与磺胺嘧啶钠(SD)浓度梯度治疗及与乙胺嘧啶(PM)复
配试验疗效评价 注表6中,“ > “表示截止实验结束(感染后第40天),治疗组仍有存活小鼠, 将其统计存活时间为> 40d ;SPZ指磺胺氯吡嗪钠;SD指磺胺嘧啶钠;PM指乙胺嘧啶。本试验结果表明口服SPZ有显著的抗弓形虫作用。感染对照组小鼠被毛竖立、弓 背、活动减少。治疗组中,除第4、8、9组全部死亡外,其余治疗组实验结束时均有存活。从平 均死亡时间和半数死亡时间看,第2组和第5组小鼠死亡时间已大大推迟,显示出明显的疗 效。通过观察5、6、7、8、9、10这六组小鼠健康状况和毛色,得出这些组明显不如2、3、4组, 显示乙胺嘧啶明显毒性作用。SD(80mg/kg)与PM(15mg/kg)复配治疗结果不理想,毒性作用 明显,无显著疗效。SPZ(250mg/kg)治疗效果佳,不仅死亡率低,而且小鼠健康状况良好,说 明SPZ具有很好的抗弓形虫效果。实施例5其他6种药物治疗弓形虫病的疗效实验本发明找了另外6种药物进行治疗弓形虫病药物筛选。将84只小鼠随机分为7 组(每组各12只),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5000个/只),第7组为感染不用药对照组。 感染虫体24小时后,将药物溶于(混悬于)生理盐水和羧甲基纤维素中,按小鼠体重配成 不同的给药剂量(见表7),给药5天每天1次,试验方法同实施例4,第7组每天灌等量生 理盐水。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并记录死亡情况,本实验持续40天。 表7其他6种药物疗效评价 注“ >"表示截止实验结束(感染后第40d),治疗组仍有存活小鼠,将其统计存 活时间为> 40d ;SPZ指磺胺氯吡嗪钠。表7的结果显示这六种药物除了三字球虫粉外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从数据中 可以看出三字球虫粉(含30% SPZ,本实验中所用三字球虫粉的量换算成SPZ药物浓度为250mg/kg)治疗组明显推迟小鼠死亡时间,并能保护超过50%的小鼠免于发病死亡。这个 结果与实施例4 一致,证明有效药物SPZ治疗弓形虫病的疗效显著。实施例6已筛定磺胺药磺胺氯吡嗪钠对弓形虫感染的大鼠的治疗试验试验共分4组,每只大鼠接种3. 5 X IO7个上海CN株,6小时后开始投药(磺胺氯吡 嗪钠或磺胺嘧啶钠),按体重计算药物,将药物溶解在少量水中,30分钟内喝完。连续饲喂 5天。一周内每天测量大鼠的体温,每2个星期采血一次,计数大鼠的死亡情况(见表8)。表8筛选的有效药物治疗结果 表8结果表明,磺胺嘧啶钠、磺胺氯吡嗪钠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感染对照组,且 磺胺氯吡嗪钠组大鼠保护率为100%、效果要好于磺胺嘧啶钠组。实施例7磺胺氯吡嗪钠对弓形虫人工感染猪的治疗试验选用45日龄猪,使其每只猪感染弓形虫5 X IO7个上海CN株后,治疗组用磺胺氯 吡嗪钠治疗磺胺氯吡嗪钠15mg/kg,连续灌服5天,20天后统计增重(见表9)。表9弓形虫人工感染猪治疗试验 表9结果表明磺胺氯吡嗪钠15mg/kg连续给人工感染猪灌服5天,与感染对照组 相比保护率提高,体温稍降低,增重提高,说明磺胺氯吡嗪钠具有良好的抗弓形虫效果。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 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一种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包括磺胺氯吡嗪药学上可接 受的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为磺胺氯吡嗪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口服药物。
5.一种抗弓形虫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效成分磺胺氯吡嗪或其衍生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包括磺胺氯吡嗪药学 上可接受的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为磺胺氯吡嗪钠。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制成口服药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用于制备治疗弓形虫病药物的用途。本发明还公开了抗弓形虫的药物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磺胺氯吡嗪或其衍生物。本发明的磺胺氯吡嗪及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效果,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
文档编号A61P33/02GK101890027SQ20101025322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3日
发明者姜连连, 曾艳波, 朱顺海, 王权, 程军, 董辉, 蒋蔚, 赵其平, 陈永军, 韩红玉, 马卫娇, 黄兵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