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8256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
背景技术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 externa)是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易在温 暖潮湿环境生长繁殖。当外耳道进水或积极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况下、较易受真 菌感染,常见有青霉素、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临床表现耳内发痒,有的感奇痒,以夜间 为甚。检查见外耳道和鼓覆盖有黄黄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苔膜,有时分泌物或痂皮呈 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轻者亦可无症状,仅检 查时发现。治疗方案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 2%柳酸酒精或1 2%麝 香草酚酒精、1 1000新洁尔灭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达克宁霜剂。 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发明内容
发明人在现有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刻苦钻研,使用中医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祛风除 湿,解毒止痒,软化扩张血管促进坏死神经细胞再生、对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有独特疗效,为 患者解除了痛苦,且无毒副作用。本发明的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鲜皮1. 5-5. 5份、紫金皮1. 5-5. 5份、白毛夏枯草1. 0-3. 5份、皂角刺1. 0-3. 5 份、白芷2. 5-5. 0 份、桔梗 2. 5-5. 0 份、红花 1. 0-3. 5 份、川芎 1. 0-3. 5 份、青黛1. 5-5. 5份、野菊花2. 5-5. 0份、蒲公英2. 5-5. 0份、硼砂1. 5-5. 5份、冰片1. 5-5. 5份、薄荷油1. 5-5. 5份、乙醇100份。制备方法1)按照配方比例将白鲜皮、紫金皮、白毛夏枯草、皂角刺、白芷、桔梗、红花、川芎、 野菊花、蒲公英、青黛11味原料放入砂锅加三倍量蒸馏水浸泡1小时,加热至沸后改文火煎 煮1. 5小时,趁热过滤弃渣,滤液备用;2)按配方比例将冰片、硼砂2味原料加入步骤1)的滤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无水 乙醇,最后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勻,然后于0-10°C温度下用超声波勻化10-30分钟,分装 即为成品。用法用量每日3 4次,每次25mg,7天/疗程;用医用棉棒蘸取双氧水或生理盐 水把外耳道擦净,然后用棉签蘸取本发明酊剂擦拭外耳道,用棉签轻轻按压外耳道,使药液 能充分到达病灶。本发明的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白鲜皮2. 0-5. 0份、紫金皮2. 0-5. 0份、白毛夏枯草1. 5-2. 5份、皂角刺1. 5-2. 5 份、
白芷3. 0-4. 5 份、桔梗 3. 0-4. 5 份、红花 1. 5-2. 5 份、川芎 1. 5-2. 5 份、青黛2. 0-5. 0份、野菊花3. 0-4. 5份、蒲公英3. 0-4. 5份、硼砂2. 0-5. 0份、冰片2. 0-5. 0份、薄荷油2. 0-5. 0份、乙醇100份。本发明的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鲜皮3. 5份、紫金皮3. 5份、白毛夏枯草3. 0份、皂角刺3. 0份、白芷4. 0份、桔梗4. 0份、红花3. 5份、川芎3. 5份、青黛3. 5份、野菊花4. 0份、蒲公英4. 0份、硼砂3. 5份、冰片3. 5份、薄荷油3. 5份、乙醇100份。本发明所涉及的原料药理及药性白鲜皮苦寒,入脾,胃经。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用于湿热疮毒、风疹、疥癣、 皮肤抓痒、湿痹、黄疸等症。紫金皮苦涩,温,剧毒。续筋接骨,祛瘀通络。治骨折,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白毛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经,可清肝明目、消肿散结、平肝阳。皂角刺辛,温,无毒。活血药,袪风药,用于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 乳,胎衣不下,疠风。白芷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功效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寒湿腹痛,皮肤瘙 痒,疥癣。桔梗性味性平,昧苦。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 畅,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脓疡,胸膜炎。红花性温,味辛。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 打损伤,适用各种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腿脚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症。川弯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 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 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 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青黛咸,寒。归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 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野菊花贵在野生,美在天然;其性微寒、味苦而辛;功用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蒲公英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 行性腮腺炎,乳痈肿痛,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 疮,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病,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硼砂甘、咸,凉。归肺、胃经。外用清热解毒,消肿,防腐;内服清肺化痰。用于急 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腔炎,齿龈炎,中耳炎,目赤肿痛。冰片味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烃。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配方
白鲜皮1. 5g、紫金皮1. 5g、白毛夏枯草1. 0g、皂角刺1. 0g、白芷2. 5g、桔梗 2. 5g、红花 1. 0g、川芎 1. Og、青黛1. 5g、野菊花2. 5g、蒲公英2. 5g、硼砂1. 5g、冰片1. 5g、薄荷油1. 5g、乙醇IOOg0制备方法 1)按照配方比例将白鲜皮、紫金皮、白毛夏枯草、皂角刺、白芷、桔梗、红花、川芎、 野菊花、蒲公英、青黛11味原料放入砂锅加三倍量蒸馏水浸泡1小时,加热至沸后改文火煎 煮1. 5小时,趁热过滤弃渣,滤液备用;2)按配方比例将冰片、硼砂2味原料加入步骤1)的滤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无水 乙醇,最后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勻,然后于0-10°C温度下用超声波勻化10-30分钟,分装即为成品。用法用量每日3 4次,每次25mg,7天/疗程;用医用棉棒蘸取双氧水或生理盐 水把外耳道擦净,然后用棉签蘸取本发明酊剂擦拭外耳道,用棉签轻轻按压外耳道,使药液 能充分到达病灶。实施例2,配方白鲜皮2. Og、紫金皮2. 0g、皂角刺1. 5g、白芷3. 0g、桔梗3. 0g、薄荷油2. 0g、红花1. 5g、川芎1. 5g、青黛2. 0g、野菊花3. 0g、蒲公英3. 0g、硼砂2. 0g、冰片2. 0g、白毛夏枯草1. 5g、乙醇100g。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配方白鲜皮3. 5g、紫金皮3. 5g、皂角刺3. 0g、白芷4. 0g、桔梗4. 0g、红花3. 5g、青黛3. 5g、野菊花4. 0g、蒲公英4. 0g、硼砂3. 5g、冰片3. 5g、薄荷油3. 5g、川芎3. 5g、白毛夏枯草3. 0g、乙醇IOOg0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配方白鲜皮5. 0g、紫金皮5. 0g、皂角刺2. 5g、白芷4. 5g、桔梗4. 5g、红花1. 5-2. 5g、川芎2. 5g、青黛5. 0g、野菊花4. 5g、蒲公英4. 5g、硼砂5. 0g、冰片5. 0g、薄荷油5. 0g、白毛夏枯草2. 5g、乙醇100g。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5,配方白鲜皮5. 5g、紫金皮5. 5g、皂角刺3. 5g、白芷5. 0g、桔梗5. 0g、红花3. 5g、川芎3. 5g、青黛5. 5g、野菊花5. 0g、蒲公英5. 0g、硼砂5. 5g、冰片5. 5g、薄荷油5. 5g、白毛夏枯草3. 5g、乙醇100g。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疗效观察我们于2009年-2010年治疗外耳道真菌病30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典型临床病例入选入选病例60例,入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60 岁,最小12岁,病史最短2周,最长9年。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 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真菌学检查阴性;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好转,真菌学检查阴性或阳性;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加重,真菌学检查阳性对60例外耳道真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外 耳道真菌病后,局部应用本发明酊剂,随访时间为12周。结果12周的总有效率为98.8%, 治愈率为86 %,显效率为8.1%,好转率为4. 7 %,无效1.2%。典型病例病例1 王XX,29岁,9年前游泳时,耳朵不慎进水,随后出现了外耳道奇痒无比,后 去当地医院就诊,医院拟诊为“外耳道真菌病”,给予本发明酊剂治疗,治疗了 10天,症状得 到完全控制,至今未复发。病例2 张XX,男,46岁因左耳胀痛、耳鸣、听力减退,外耳道奇痒难忍三天后,到医 了院检查右耳正常,左耳外耳道口糜烂,外耳道内有粘脓性分泌物溢出,清洗干净后期,医 生用本发明酊剂,三天后自觉症状减轻,听力正常。使用10天后,症状全部消失。后半年后 又到医院复查,外耳道,鼓膜均正常。病例3 刘XX,左耳痒2月,有时奇痒,夜间重,反复发作,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曾自 行用滴耳油滴耳,初有效,反复发作,不能根治。查耳部见左侧外耳道内可见黄白色霉苔, 与皮肤接触处呈痂状,除去表面干痂,可见局部充血,鼓膜正常。触压耳屏及牵引耳廓有轻 微疼痛。左耳周围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将外耳道内痂皮取出后加2滴10%氢氧化钠溶液溶 解后涂片,镜下可见菌丝及圆形或椭圆形孢子。经外耳部用药后症状消除,后未再复发。病例4 齐XX,耳内发痒,以夜间为甚。检查见外耳道有黄色绒毛状苔膜,有时分泌 物或痂皮呈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合并细菌感染时,有耳痛、流脓。确诊为外耳 道真菌病,经本发明酊剂治疗后2周痊愈,至今未复发。病例5 张XX,耳内感奇痒,以夜间为甚。检查见鼓覆盖、外耳道均有白色粉末状苔 膜,有时分泌物呈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确诊 为外耳道真菌病,经本发明酊剂治疗后2周痊愈,至今未复发。病例6 魏XX,男,20岁因左耳胀痛、耳鸣、外耳道奇痒难忍,到医了院检查左耳正 常,右耳外耳道口糜烂,外耳道内有粘脓性分泌物溢出,清洗干净后期,医生用本发明酊剂, 三天后自觉症状减轻,听力正常。使用两周后,症状全部消失。之后又到医院复查,外耳道, 鼓膜均正常。病例7 孟XX,外耳道因炎症,而致浅表上皮脱落与菌丝体构成痂皮阻塞外耳道, 甚至覆于鼓膜表面时,可发生耳鸣、听力减退。经本发明酊剂治疗后2周痊愈,至今未复发。病例8 蒋XX,外耳道深部有黑色膜状物,表现有黄色粉末,,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 观察,有时鼓膜为菌膜所覆盖,经本发明酊剂治疗后2周痊愈,至今未复发。病例9 曹XX,取出耳道痂皮后,见外耳道皮肤常有充血、糜烂及稀薄之分泌物,鼓 膜常明显充血。医生用本发明酊剂,三天后自觉症状减轻,听力正常。使用两周后,症状全 部消失。之后又到医院复查,外耳道,鼓膜均正常。病例10 许XX,外耳道膜状物涂片检查,可发现菌丝体及孢子,见外耳道皮肤常有充血、糜烂及稀薄之分泌物,鼓膜常明显充血。医生用本发明酊剂,三天后自觉症状减轻,听 力正常。使用两周后,症状全部消失。之后又到医院复查,外耳道,鼓膜均正常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鲜皮1.5 5.5份、紫金皮1.5 5.5份、白毛夏枯草1.0 3.5份、皂角刺1.0 3.5份、白芷2.5 5.0份、桔梗2.5 5.0份、红花1.0 3.5份、川芎1.0 3.5份、青黛1.5 5.5份、野菊花2.5 5.0份、蒲公英2.5 5.0份、硼砂1.5 5.5份、冰片1.5 5.5份、薄荷油1.5 5.5份、乙醇100份;制备方法1)按照配方比例将白鲜皮、紫金皮、白毛夏枯草、皂角刺、白芷、桔梗、红花、川芎、野菊花、蒲公英、青黛11味原料放入砂锅加三倍量蒸馏水浸泡1小时,加热至沸后改文火煎煮1.5小时,趁热过滤弃渣,滤液备用;2)按配方比例将冰片、硼砂2味原料加入步骤1)的滤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无水乙醇,最后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匀,然后于0 10℃温度下用超声波匀化10 30分钟,分装即为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 原料制成白鲜皮2. 0-5. 0份、紫金皮2. 0-5. 0份、白毛夏枯草1. 5-2. 5份、皂角刺1. 5-2. 5份、 白芷3. 0-4. 5份、桔梗3. 0-4. 5份、红花1. 5-2. 5份、川芎1. 5-2. 5份、 青黛2. 0-5. 0份、野菊花3. 0-4. 5份、蒲公英3. 0-4. 5份、硼砂2. 0-5. 0份、 冰片2. 0-5. 0份、薄荷油2. 0-5. 0份、乙醇100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 原料制成白鲜皮3. 5份、紫金皮3. 5份、白毛夏枯草3. 0份、皂角刺3. 0份、 白芷4. 0份、桔梗4. 0份、红花3. 5份、川芎3. 5份、 青黛3. 5份、野菊花4. 0份、蒲公英4. 0份、硼砂3. 5份、 冰片3. 5份、薄荷油3. 5份、乙醇100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的复方酊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鲜皮1.5-5.5份、紫金皮1.5-5.5份、白毛夏枯草1.0-3.5份、皂角刺1.0-3.5份、白芷2.5-5.0份、桔梗2.5-5.0份、红花1.0-3.5份、川芎1.0-3.5份、青黛1.5-5.5份、野菊花2.5-5.0份、蒲公英2.5-5.0份、硼砂1.5-5.5份、冰片1.5-5.5份、薄荷油1.5-5.5份、乙醇100份。发明人在现有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刻苦钻研,本发明祛风除湿,解毒止痒,软化扩张血管促进坏死神经细胞再生、对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有独特疗效,为患者解除了痛苦,且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6/75GK101966246SQ20101028185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5日
发明者孟峣 申请人:孟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