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幼儿用ct扫描放射线防护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716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婴幼儿用ct扫描放射线防护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医院里使用的CT机附件,具体涉及一种CT机床上可拆卸的 婴幼儿用扫描防护放射线床。
背景技术
目前,CT检查广泛应用于婴幼儿的疾病或者创伤诊断,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X 射线对于人体具有较大的伤害,特别是对于婴幼儿伤害更大,同时由于在很多情况下只需 要对婴幼儿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扫描,并不需要进行全身扫描,不需要检查的部位就需要 用如铅大衣、铅围裙、铅脖领等防护装置进行保护,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针对于婴幼儿使用 的防护设施,它们对于婴幼儿来说太重太庞大,使用极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既能使婴幼儿在没有大人看 护的情况下顺利进行CT检查,又能减小检查过程对婴幼儿辐射伤害的一种婴幼儿用CT扫 描防护放射线床。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婴幼儿用CT扫描防护放射线床,包 括有槽形床、连接在该槽形床端部的插板和分别套在该槽形床两端的两个袋状防护套;所 述的插板可与CT扫描床头部上的弹簧卡子紧固配合,所述的两个袋状防护套组合包覆整 个槽形床。进一步,为了让防护套的防护效果达到最好,所述的两个袋状防护套选为袋状铅 衣,袋状铅衣环绕包覆人体不需扫描的区域,减少辐射伤害。进一步,为了便于防护套沿槽形床水平移动,所述的槽形床底部的四角分别设置 有撑起槽形床的支撑架,使槽形床和原有的CT扫描床间空出一定的空间。进一步,为了防止防护套在套住婴儿头部时通气不良,导致可能引起的窒息,所述 的袋状防护套靠近婴幼儿头部的设置有供婴幼儿呼吸的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婴幼儿用CT扫描防护放射线床,由于采用了槽形床保护婴 幼儿,可以防止婴幼儿在检查过程中的意外跌落或碰伤,检查过程中无需大人看护;由于槽 形床端部的插板可与CT扫描床头部上的弹簧卡子紧固配合,可以保证槽形床与CT原有扫 描床的紧固配合,同时也便于安装拆卸;由于槽形床的外部还用袋状铅衣防护,可以最大限 度的减小辐射对于婴幼儿的不必要伤害。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观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观左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婴幼儿用CT扫描防护床,包括有槽 形床1、连接在该槽形床1端部的插板2和分别套在槽形床1两端的两个袋状防护铅套4, 5 ;插板2与CT扫描床头部上的弹簧卡子3紧固配合,所述的两个袋状防护铅套4、5组合并 包覆整个槽形床1,槽形床1的底部四角还分别设置有支撑架6,袋状防护铅套4的底部设 置有供婴幼儿呼吸的孔7。使用时,将槽形床1放置到原CT扫描床8上,将插板2插入CT扫描床8头部上的 弹簧卡子3中使其紧固配合,然后将婴幼儿放入槽形床1中,拉动槽形床1两端的两个袋状 防护铅套4,5,将槽形床1包覆,只露出婴幼儿需要扫描的部位,同时将设置在袋状防护铅 套4上的供婴幼儿呼吸的孔7对准婴幼儿的鼻孔,然后进行常规的扫描操作即可。使用完毕后,只需拉动插板2,将槽形床1从CT扫描床8上取下即可,不影响其他 成年人使用CT扫描床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 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一种婴幼儿用CT扫描防护放射线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槽形床、连接在该槽形床端部的插板和分别套在该槽形床两端的两个袋状防护套;所述的插板与CT扫描床头部上的弹簧卡子紧固配合,所述的两个袋状防护套组合并包覆整个槽形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用CT扫描防护放射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袋 状防护套为袋状铅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用CT扫描防护放射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形床 底部的四角分别设置有支撑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用CT扫描防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状防护套头 端设置有供婴幼儿呼吸的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医院里使用的CT机附件,具体涉及一种CT机床上可拆卸的婴幼儿用扫描防护放射线床;包括有槽形床、连接在该槽形床端部的插板和分别套在该槽形床两端的两个袋状防护套;所述的插板与CT扫描床头部上的弹簧卡子紧固配合,所述的两个袋状防护套组合并包覆整个槽形床;采用本技术方案的婴幼儿用CT扫描防护放射线床构造简单,既能保证婴幼儿在没有大人看护的情况下顺利进行CT检查,又能减小检查过程CT对婴幼儿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文档编号A61B6/10GK201642069SQ201020151440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7日
发明者刘丽娟, 戴明德, 王庆, 王新, 王霞, 胡珊珊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