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医用集液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026阅读:17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医用集液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护理用具,可供负压吸引用的集液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外科手术及一些疾病治疗过程中,常常可能涉及血液、脓液、冲洗液及其它体液的负压吸引或引流并收集。目前最常用的负压集液装置为玻璃或硬塑料质地的瓶状容器, 配以瓶塞、进液管、抽气管等结构,因为器皿管道的重复使用,必然增加了更换、倾倒、清洗等较为复杂的程序,易导致污液飞溅污染操作者或他人,亦可能因清洗不全污物残留而致交叉感染发生等。当前尽管已有商品化的一次性负压用集液装置,因其结构上为硬质而较为庞大的圆形顶盖,加上顶盖下直径小于顶盖的薄膜容器,以及顶盖上固有的进出管道,使其取材需多样材质,生产工艺复杂而成本高昂,再加上储放不方便以及使用时需具备相应匹配的支架,因而并未被医务人员广泛地接受。
三、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可供负压吸引用的一次性集液袋。尤其适用于术野内各种液体的负压吸引收集及体液的负压引流观察。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供负压吸引用的集液袋,其特征在于1)由进液管、槽状管、抽气管及储液袋等结构组成,各结构间总体塑形为一个整体,相互间不能拆卸。2)储液袋主体为超薄透明的薄膜构成,其内空间只能通过进液管、抽气管与外界相通。其内空展开后,底部为圆柱体,向上渐渐移行转变为扁平的封口。在进液管与抽气管之间的封口上设有集液袋挂孔,储液袋表面还设有集液的数量标记。3)进液管、抽气管及集液袋挂孔均位于储液袋的顶端;进液管、抽气管的大小及形态一致,外径10mm,壁厚Imm 2mm ;进液管、抽气管均开口于储液袋内,管周被储液袋的封口所密封,两个开口之间有槽状管相延续。进液管、槽状管、抽气管依序连接延续,其各自的管径大小、管壁厚度一致;槽状管长略30mm,纵行方向全程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缺失形成朝向储液袋底部的“槽状”开口 ;槽状管两端的横切面即构成其位于两端的开口,槽状管两端开口处与“槽状”开口正对的四分之一圆周管壁分别与进液管、抽气管相对应的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相连接;进液管与抽气管呈平行关系,而进液管、抽气管与槽状管呈90°角垂直并位于槽状管“槽状”开口的相反侧;因此进液管、抽气管在储液袋内的各自开口与槽状管两端侧的横切面开口分别相邻并有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相连接;进液管、抽气管在储液袋内的开口亦为管结构的横切面,并与槽状管的“槽状”开口一样,朝向储液袋底部。进液管、抽气管的管腔以及位于两个开口之间的槽状管管腔共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吸引支持通路,因为此三段管道是依序相连致连接处开口呈紧邻关系,所以其管壁可以为此负压吸引通道的持续通畅提供物理学支撑。[0009]去除袋内空气,集液袋经卷裹后体积会比较小,消毒包装后即可待用。使用时操作者取出集液袋,利用挂孔悬挂展开,最好让袋底触放在光滑的地面或支撑物板上。任选一根出口管与集液吸引管相连,此管即为进液管,则另一根管即接负压为抽气管。因为槽状管的支撑作用,能确保进液管与抽气管之间的负压保持通畅,而储液袋因为超薄柔软在负压作用下会处于陷闭状态,但当有液体经进液管进入袋内时,因为重力原因,液体会自动坠向储液袋的底部而不能流向抽气管,槽状管结构亦使得固态物很难在此空间存留聚集,即便偶有血凝块在槽状管腔处形成,操作者发现后亦可在无污染情况下,轻轻挤压槽状管即可使之坠滑落向袋底。储液袋底部宽大,顶端稍窄,增大储液量。集液完毕或储液袋要储满时, 拔除进液管、抽气管与吸引管、负压管之间的连接,对软质的进液管与抽气管分别或交互进行打结封闭,观测计量后,取下集液袋,连同里面的液体一起进入污物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操作者不会受到污物飞溅或渗漏污染,连接、拆除、处理过程均十分卫生方便。考虑集液袋用于不同的外科手术术野液体及体液等的收集量,可以按集液袋容集,设计大、中、小三种类型进行生产与包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次性使用,操作简便;操作过程中污液封闭,无污染及交叉感染之虑;由一种材质一体吹塑,生产工艺不复杂,生产成本很低;成品包装后体积小,消毒、转运、储存成本均十分低廉;使用时无需配备特殊附件,只要有负压,即可方便应用;从结构上讲,本产品显然也可用于非负压吸引的开放引流液的收集。因此本实用新型易于推广应用。

图1是集液袋正面示意图。图2是负压吸引支持通路示意图。图3是集液袋侧面示意图。在图中,1-储液袋,2-抽气管,3-进液管,4-槽状管,5-储液袋封口,6-集液袋挂孔,7-储液袋计量标记,A-进液管开口,B-抽气管开口,C-槽状管管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使用方法。一种可供负压吸引用的集液袋,其特征在于1)由进液管(3)、槽状管(4)、抽气管⑵及储液袋⑴等结构组成,各结构间总体塑形为一个整体,相互间不能拆卸。2)储液袋(1)主体为超薄透明的薄膜构成,其内空间只能通过进液管(3)、抽气管(2)与外界相通。其内空展开后,底部为圆柱体,向上渐渐移行转变为扁平的储液袋封口 ⑶。在进液管⑵与抽气管⑶之间的封口上设有集液袋挂孔(6),储液袋⑴表面还设有集液的数量标记(7)。3)进液管(3)、槽状管0)、抽气管( 依序连接延续,其各自的管径大小、管壁厚度一致,共同构成了负压吸引支持通路;槽状管(4)长30mm,纵行方向全程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缺失形成朝向储液袋⑴底部的“槽状”开口 ;槽状管⑷两端的横切面即构成其位于两端的开口,槽状管(4)两端开口处与“槽状”开口正对的四分之一圆周管壁分别与进液管 (3)、抽气管( 相对应的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相连接;进液管C3)与抽气管( 呈平行关系,而进液管(3)、抽气管(2)与槽状管(4)呈90°角垂直并位于槽状管(4) “槽状”开口的相反侧;因此进液管(3)、抽气管⑵在储液袋⑴内的开口(A)、开口⑶与槽状管⑷两端侧的横切面开口分别相邻并有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相连接;进液管(3)、抽气管(2)在储液袋
(1)内 的开口(A)、开口(B)亦为管结构的横切面,并与槽状管(4)的“槽状”开口一样,朝向储液袋(1)底部;进液管(3)、抽气管(2)及集液袋挂孔(6)均位于储液袋的顶端;进液管(3)、槽状管(4)、抽气管(2)的外径与壁厚分别为10mm、Imm 2mm;进液管(3)、抽气管
(2)均开口于储液袋内,管周被储液袋的封口所密封,两个开口之间有槽状管(4)相延续。 进液管(3)、抽气管(2)的管腔以及位于两个开口之间的槽状管(4)管腔共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吸引支持通路(图2),因为此三段管道是依序相连致连接处开口呈紧邻关系,所以其管壁可以为此负压吸引通道的持续通畅提供物理学支撑。 去除袋内空气,集液袋经卷裹后体积会比较小,消毒包装后即可待用。使用时操作者取出集液袋,利用挂孔(6)悬挂展开,最好让袋底触放在光滑的地面或支撑物板上。任选一根出口管与集液吸引管相连,此管即为进液管(3),则另一根管即接负压为抽气管(2)。 因为槽状管(4)的支撑作用,能确保进液管(3)与抽气管(2)之间的负压保持通畅,而储液袋(4)因为超薄柔软在负压作用下会处于陷闭状态,但当有液体经进液管(3)进入袋内时, 因为重力原因,液体会自动坠向储液袋(1)的底部而不能流向抽气管(2),槽状管(4)结构亦使得固态物很难在此空间存留聚集,即便偶有血凝块在槽状管腔(C)处形成,操作者发现后亦可在袋壁隔绝无污染情况下,轻轻挤压槽状管(4)即可使之坠滑落向袋底。储液袋 (1)底部宽大,顶端稍窄,加大了储液量。集液完毕或储液袋(1)储满时,拔除进液管(3)、 抽气管(2)与吸引管、负压管之间的连接,对软质的进液管(3)与抽气管(2)分别或交互进行打结封闭,观测计量后,取下集液袋,连同里面的液体一起进行污物处理。操作过程十分方便卫生。
权利要求1. 一种可供负压吸引的集液袋,其特征在于1)它是由进液管(3)、槽状管G)、抽气管( 及储液袋(1)经总体塑形而成;2)进液管(3)、槽状管0)、抽气管( 依序连接延续,其各自的管径大小、管壁厚度一致,共同构成了负压吸引支持通路;槽状管长30mm,纵行方向全程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缺失形成朝向储液袋⑴底部的“槽状”开口 ;槽状管⑷两端的横切面即构成其位于两端的开口,槽状管(4)两端开口处与“槽状”开口正对的四分之一圆周管壁分别与进液管(3)、抽气管(2)相对应的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相连接;进液管C3)与抽气管( 呈平行关系,而进液管 (3)、抽气管⑵与槽状管⑷呈90°角垂直并位于槽状管⑷“槽状”开口的相反侧;因此进液管(3)、抽气管⑵在储液袋⑴内的开口(A)、开口⑶与槽状管⑷两端侧的横切面开口分别相邻并有四分之一圆周管壁相连接;进液管(3)、抽气管( 在储液袋(1)内的开口(A)、开口(B)亦为管结构的横切面,并与槽状管的“槽状”开口一样,朝向储液袋 (1)底部;3)储液袋(1)主体为超薄透明的薄膜构成,槽状管(4)位于其内,储液袋(1)袋内空间只能通过进液管( 、抽气管C3)与外界相通;储液袋展开后,底部为圆柱体,向上渐渐移行转变为扁平的储液袋封口(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具,可用于负压吸引的一次性集液袋。它是由进液管(3)、槽状管(4)、抽气管(2)及储液袋(1)经总体塑形而成,进液管(3)、槽状管(4)、抽气管(2)依序连接而成,并共同构成了负压吸引支持通路,储液袋(1)主体为超薄透明的薄膜构成,槽状管(4)位于其内,储液袋(1)袋内空间只能通过进液管(2)、抽气管(3)与外界相通;储液袋(1)展开后,底部为圆柱体,向上渐渐移行转变为扁平的储液袋封口(5)。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术野内各种液体的负压吸引收集及体液的负压引流观测等。
文档编号A61M1/00GK201978313SQ201020559539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3日
发明者易凤琼, 肖明朝, 胡军, 蒋迎九, 赵庆华 申请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