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9966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弯曲部及用于形成内窥镜弯曲部的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内窥镜具有向体腔内插入的细长的插入部、及与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的操作部。插入部包括细长并具有挠性的挠性管、连接于挠性管的顶端侧并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以及连接于弯曲部的顶端侧的顶端硬性部。弯曲部包括弯曲管、及覆盖在弯曲管的外周面上的橡胶材料等的外皮管。弯曲管沿内窥镜弯曲部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多个节环并由该多个节环彼此可转动地连结而形成。最靠顶端硬性部侧的节环即前端节环连接于顶端硬性部,最靠操作部侧的节环即后端节环连接于挠性管。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如下构造的内窥镜弯曲部对带状的节环准备体进行圆环化而形成节环,并使多个节环彼此可转动地连结。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弯曲管的制造方法对板状构件进行冲压加工从而连续地形成带状的节环准备体,并连结多个节环准备体,之后对节环准备体进行成批圆环化。在该弯曲管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对板状构件进行冲压加工从而连续地形成带状的节环准备体。节环准备体具有第二舌片部和一对第一舌片部,该一对第一舌片部设置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在进行圆环化后配置为在节环的周向上彼此分开180°,该第二舌片部设置在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进行圆环化后配置为在节环的周向上与第一舌片部分开大致 90°。在第一舌片部上形成有通孔。在第二舌片部上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有突出部。接着,通过使第一舌片部的通孔与相邻的节环准备体的第二舌片部的突出部依次连结,而连结多个节环准备体。然后,进行节环准备体的圆环化,接合节环准备体的两端。由此,形成节环。通过如上进行,形成弯曲管。专利文献1 日本实公昭61-2104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853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弯曲部中,在进行带状节环准备体的圆环化之后连结多个节环。在该制造方法中,由于在形成为圆筒面状的状态下配合可旋转的连结部的轴,因此与在连结节环准备体之后进行成批圆环化的情况相比较,对节环之间进行连结的作业较为困难。因此,各节环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降低。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弯曲管的制造方法中,在连结节环准备体之后进行成批圆环化。因而,在平板状的状态下配合可旋转的连结部的轴,使连结部形成为圆筒面状。因此,虽然连结部形成为圆筒面状,但也能确保各节环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但是,由于最靠顶端硬性部侧的前端节环及最靠操作部侧的后端节环分别连结于顶端硬性部、挠性管,因此与其他节环的形状不同。因此,不能与其他节环相同地形成前端节环、后端节环。因而,与其他节环独立地形成前端节环、后端节环,分别进行连结,从而形成弯曲管。但是,在该制造方法中,产生节环的形成及弯曲管的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降低的问题。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各节环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并且弯曲管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优异的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窥镜弯曲部,其包括弯曲管,该弯曲管由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这两种节环以该第一节环和该第二节环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并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成,其中,上述第一节环具有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该第一铰接部包括第一中央平面部,其具有第一连结部,该第一连结部是与上述第二节环相连结的连结部;以及第一两侧平面部,其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的两侧;上述第二节环具有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该第二铰接部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其具有与上述第一节环的上述第一连结部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以及第二两侧平面部,其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的两侧, 并与上述第一铰接部的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上述第一节环的上述第一铰接部和上述第二节环的上述第二铰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在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和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之间和/或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和上述第二两侧平面部之间具有轴向台阶部,该轴向台阶部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上述第一节环和/或上述第二节环的整个长度,并使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配置在比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向上述弯曲管的外周侧突出上述节环的壁厚的位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弯曲管的制造方法,该弯曲管由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这两种节环以该第一节环和该第二节环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并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成, 其中,该弯曲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第一板状构件上,以将上述第一节环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一节环准备体的周向上的两端或一端利用第一冲裁边料部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的边缘连结的状态,并以在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的彼此之间设置用于配置将上述第二节环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二节环准备体的间隙的方式,形成预定数量的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的工序;在相对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为另一构件的第二板状构件上,以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周向上两端或一端利用第二冲裁边料部与上述第二板状构件的边缘连结的状态,并以在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彼此之间设置用于配置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的间隙的方式,形成预定数量的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工序;在设置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的第一连结部和设置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第二连结部中的一者上,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突出部的工序; 在上述第一连结部和上述第二连结部中的另一者上,形成用于与上述突出部配合的通孔的工序;以使上述第一板状构件和上述第二板状构件重叠的状态,使上述突出部和上述通孔配合,并连结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工序;在上述第一冲裁边料部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的上述边缘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之间,并在第二冲裁边料部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的上述边缘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之间的工序;以及利用弯曲加工使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圆环化,并接合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周向上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工序。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确保各节环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并且弯曲管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优异的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IV-IV线剖面图;图5是图2的V-V线剖面图;图6是图3的VI-VI线剖面图;图7是图2的VII-VII线剖面图;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构件在进行第一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IO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构件在进行第二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IOB是放大表示图IOA的范围IOB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构件在进行第三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构件在进行台阶弯曲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节环准备体在进行台阶弯曲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 是图13A的i;3B_i;3B线剖面图;图1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状构件在进行第四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状构件在进行翻边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C是图14B的14C-14C线剖面图;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状构件在进行第五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状构件在进行第六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准备体在进行第六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8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在进行重叠工序及翻边扩展工序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之间的连结部的翻边扩展工序时的状态的剖面图19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在进行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在进行弯曲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21A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21B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22A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22B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23A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23B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2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2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25A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25B是表示第--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2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第--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27A是图沈的27A-27A线剖面图27B是图26的27B-27B线剖面图2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第--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29A是图沘的29A-29A线剖面图29B是图沘的29B-29B线剖面图3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第--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31A是图30的31A-31A线剖面图31B是图30的31B-31B线剖面图3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的第--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33A是图32的33A-33A线剖面图33B是图32的33B-33B线剖面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弯曲管的俯视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两端节环的立体图36A是图35的36-36线剖面图36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弯曲管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内窥镜1整体结构的图。内窥镜1包括用于插入到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2、及连接于插入部2的基端侧的操作部3。插入部2包括细长并具有挠性的挠性管4、 连接于挠性管4的顶端侧的弯曲部5、以及连接于弯曲部5的顶端侧的顶端硬性部6。在操作部3中设置有用于进行弯曲部5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把手7等。弯曲部5具有弯曲管10、及用于覆盖弯曲管10的外周面的橡胶材料等的具有柔软性的外皮管(未图示)。图2是表示弯曲管10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在弯曲管10中设置有由前端节环IlA和后端节环IlB构成的两端节环11,该前端节环IlA连结于顶端硬性部6,该后端节环IlB连结于挠性管4。在两端节环11之间沿插入部2的长度方向交替并列设置有2种大致圆环状的节环12、13(以下称作第一节环12、第二节环13)。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 之间彼此可转动地连结。图3是表示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连结状态的图。如图3所示,第一节环 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的平面状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在第一铰接部15和第一周壁部16之间形成有第一棱线17。图4是图2的IV-IV线剖面图。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铰接部15具有沿第一节环12的周向的长度Li。第一铰接部15具有大致椭圆状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形成有轴向台阶部23。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23,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l。如图3所示,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连结部即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周壁部16形成为圆筒面状,具有沿圆筒面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即周长L2。在一对第一周壁部16的任意一者上设置有第一线接收部观。第一线接收部观在第一周壁部16上沿周向形成2条狭缝27,使2条狭缝27之间的带状部分朝向径向内侧呈C字形突出,从而形成第一线接收部观。第一线接收部观配置为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与第一中央平面部20分开90°。在这里,周长L2是不包含第一线接收部观的突出部分的长度。另外,如后述那样,第一节环12是通过抵接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两端面而接合抵接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由此,在第一节环12上,沿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形成第一接合部四。如图3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在第二铰接部30和第二周壁部31之间形成有第二棱线32。第二节环13的壁厚与第一节环12的壁厚大致相同。图5是图2的V-V线剖面图。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铰接部30具有大致椭圆状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因而,第二铰接部30形成为平面状,彼此分开距离a2(第二两侧平面部 41彼此分开距离U)。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与第一铰接部15 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相等。如图3所示,在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连结部即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二节环13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周壁部31形成为圆筒面状。第二周壁部31的沿圆筒面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即周长L4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相等。由此,一对第一铰接部15 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和一对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 Sl (Si = 2L1+2L2)、以及一对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一对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S2 = 2L3+2L4)相等。此外,第二周壁部31 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与第一周壁部16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第一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以及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在一对第二周壁部31的任意一者上设置有第二线接收部36。第二线接收部36利用与第一线接收部观相同的制法形成。第二线接收部 36配置为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与第二铰接部30分开90°。在这里,周长S2是不包含第二线接收部36的突出部分的长度。另外,如后述那样,第二节环13是通过抵接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两端面而接合抵接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由此,在第二节环13上,沿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二接合部38。图6是图3的VI-VI线剖面图。如图3和图6所示,通过配合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沈和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 a2相等,因此如图6所示,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和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 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 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沈和突出部35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上形成有防脱部39,该防脱部39扩展为其直径dl大于等于通孔沈的直径d2。当连结了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时,第一线接收部28和第二线接收部36配置为在弯曲管10的周向上彼此分开180°。利用贯穿于第一线接收部观和第二线接收部 36的各操作线,向2个方向弯曲操作弯曲管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管10为向2 个方向弯曲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向4个方向弯曲的结构。此外,当连结了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时,在弯曲管10的周向上,自第一铰接部15至第一接合部四的角度与自第二铰接部30至第二接合部38的角度大致相同。接着,说明两端节环11。图7是图2的VII-VII线剖面图。如图2和图7所示,两端节环11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两端节环铰接部47、以及设置于两端节环铰接部47之间的一对两端节环周壁部48。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和两端节环周壁部48之间形成有两端节环棱线96。两端节环铰接部47具有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 90、设置于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的两端节环11(弯曲管10)的周向两侧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以及形成于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轴向台阶部93。即,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结构与第一节环12的第一铰接部15大致相同。但是,如图2所示,在两端节环1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中,仅在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的两端节环11的轴向(长度方向)一端部设置有两端节环连结部即两端节环舌片部95。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结构与第一舌片部25相同,在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沈。通过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通孔沈和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的配合,使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连结。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与配设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嵌合部49,该嵌合部49朝向与两端节环舌片部95 相反的方向突出。前端节环IlA利用嵌合部49与顶端硬性部6嵌合,后端节环IlB利用嵌合部49与挠性管4嵌合。两端节环周壁部48的结构与第一节环12的第一周壁部16大致相同,形成为圆筒面状。但是,在两端节环周壁部48上未设置有第一线接收部观。此外,与第一节环12相同,在两端节环11上形成有两端节环接合部97。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10的制造方法。图8是表示弯曲管10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首先,在步骤SlOl S104中,进行金属制的第一板状构件51的加工, 形成两端节环准备体1 Ia和第一节环准备体12a,该两端节环准备体1 Ia用于形成两端节环 11,该第一节环准备体1 用于形成第一节环12。以下,说明步骤SlOl S104。另外,步骤SlOl S104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而进行。图9是表示第一板状构件51在进行第一孔加工工序SlOl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 9所示,利用第一孔加工工序SlOl形成两端节环11的两端节环舌片部95及第一节环12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图IOA是表示第一板状构件51在进行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IOA所示,利用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形成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a,该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用于形成第一节环12的第一线接收部观。图IOB是放大表示图IOA的范围IOB的图。如图IOB所示,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具有2条狭缝27。在进行后述的圆环化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弯曲工序S112之后,使2条狭缝27之间的带状部分朝向第一节环12的径向内侧突出成C字形,从而形成第一线接收部观。图11是第一板状构件51在进行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1 所示,利用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形成两端节环准备体1 Ia和第一节环准备体12a,该两端节环准备体Ila用于形成两端节环11,该第一节环准备体1 用于形成第一节环12。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53,该间隙53具有适于配置用于形成第二节环13 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间隔。同样,在两端节环准备体Ila和第一节环准备体1 之间也形成有间隙99,该间隙99具有适于配置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间隔。在两端节环准备体 Ila上形成有两端节环舌片部95,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 上形成有第一舌片部25。此时,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 在弯曲管10的周向(图11的箭头A的方向)上的两端部利用第一冲裁边料部55与第一边缘56连结。此外,两端节环准备体Ila在弯曲管10的轴向(图 11的箭头B的方向)上与设置有两端节环舌片部9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利用两端冲裁边料部58与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连结。在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上设置有8个第一定位用孔59。另外,第一节环准备体1 可以是仅有一端部利用第一冲裁边料部阳与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连结、另一端与第一边缘56未连结的结构。图12是表示第一板状构件51在进行台阶弯曲工序S104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 12所示,利用台阶弯曲工序S104在两端节环准备体1 Ia上形成轴向台阶部93,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 上形成轴向台阶部23。图13A是表示进行台阶弯曲工序S104之后的状态下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图,图13B是图13A的UB-UB线剖面图。如图13A及图1 所示, 进行台阶弯曲工序S104之后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 包括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 和第一周壁部准备部16a。在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 和第一周壁部准备部16a之间设置有第一棱线形成部17a,该第一棱线形成部17a用于在进行后述的圆环化第一节环准备体1 的弯曲工序S112之后形成第一棱线17。利用轴向台阶部23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 处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形成台阶。第一中央平面部 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轴向台阶部23处的高低差与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壁厚相等。 此时,在第一板状构件51的边缘56和各第一节环准备体1 之间利用台阶弯曲工序形成台阶部23b。通过设置台阶部23b,第一板状构件51的边缘56和第一中央平面部2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同样,在两端节环准备体Ila的两端节环铰接部准备部47a上也利用轴向台阶部 93形成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接着,在步骤S105 S108中,进行金属制的第二板状构件61的加工,形成用于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以下,说明步骤S105 S108。另外,步骤S105 S108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而进行。图14A是表示第二板状构件61在进行第四孔加工工序S105之后的状态的图,图 14B和图14C是表示在进行翻边工序S106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4A所示,利用第四孔加工工序S105形成翻边的预孔35a。如图14B和图14C所示,利用翻边工序S106在第二节环 13的第二舌片部33上形成突出部35。图15是表示第二板状构件61在进行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5所示,利用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形成第二线接收部准备部36a,该第二线接收部准备部36a用于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线接收部36。与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相同,第二线接收部准备部36a具有2条狭缝27。利用与第一线接收部观相同的制法形成第二线接收部36。图16是第二板状构件61在进行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6 所示,利用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形成用于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在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63,该间隙63具有适于配置第一节环准备体1 的间隔。同样,在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边缘62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形成有间隙 67,该间隙67具有适于配置两端节环准备体Ila的间隙。在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上形成有第二舌片部33。此时,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在弯曲管10的周向(图16的箭头C的方向)上的两端部利用第二冲裁边料部68与第二边缘62连结。在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边缘62上设置有8个第一定位用孔69。另外,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可以是仅有一端部利用第二冲裁边料部68与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边缘62连结、另一端与第二边缘62未连结的结构。图17是表示进行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之后的状态下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图。如图17所示,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包括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和第二周壁部准备部 31a。在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和第二周壁部准备部31a之间设置有第二棱线形成部32a, 该第二棱线形成部3 用于在进行后述的圆环化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弯曲工序S112之后形成第二棱线32。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 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然后,进行重叠工序S109及翻边扩展工序S110,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 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同样,连结两端节环准备体Il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图18A是表示进行重叠工序S109及翻边扩展工序SllO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 18A所示,在重叠工序S109中,以使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朝向上侧突出的状态配置第二板状构件61。而且,以在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靠上侧的位置配置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状态自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侧重叠第一板状构件51。此时,利用模具内的定位机构等在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定位用孔59和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定位用孔69对齐的位置重叠第一板状构件51和第二板状构件61。通过在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定位用孔59和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定位用孔69对齐的位置重叠,能够在适当的位置配置两端节环准备体 11a、第一节环准备体1 及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而且,将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贯穿于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沈,使通孔沈和突出部35配合,从而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 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同样,通过使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与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通孔 26配合,连结两端节环准备体Il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图18B是表示进行翻边扩展工序SllO时的状态的图。如图18B所示,翻边扩展工序SllO利用扩展冲头37进行。利用翻边扩展工序SllO在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防脱部39的直径dl扩展为大于通孔沈的直径d2。然后,进行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ill。图19是表示进行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lll 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9所示,在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lll中,通过切割第一板状构件51 的第一冲裁边料部55,自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切掉第一节环准备体12a。此外, 通过切割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冲裁边料部68,自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边缘62切掉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两端节环准备体Ila仍处于在两端冲裁边料部58处与第一板状构件 51的第一边缘56连结的状态。另外,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lll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而进行。然后,进行弯曲工序Sl 12,切割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两端冲裁边料部58而自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切掉两端节环准备体11a,从而形成弯曲管10。弯曲工序Sl 12如下进行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对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周壁部准备部16a进行U 字弯曲加工,之后通过0字弯曲加工而进行。对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周壁部准备部31a及两端节环准备体Ila的两端节环周壁部准备部48a,也进行相同的弯曲工序。图20是表示进行弯曲工序S112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20所示,通过进行弯曲工序S112,利用第一节环准备体1 形成第一节环12,利用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形成第二节环13,并利用两端节环准备体Ila形成两端节环11。此时,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 上形成各自的两端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a。同样,在两端节环准备体1 Ia上也形成各自的两端面抵接的两端节环抵接部97a。通过利用激光焊接等接合第一抵接部29a的一部分或全部,沿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形成第一接合部四。同样,通过利用激光焊接等接合两端节环抵接部97a的一部分或全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两端节环接合部97。在第二节环准备体 13a上形成各自的两端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38a。通过接合第二抵接部38a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形成第二接合部38。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的作用。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在第一板状构件51上形成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在第二板状构件61上形成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并重叠第一板状构件51和第二板状构件61,从而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 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此时,第一节环准备体1 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沈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相配合。同样,在第一板状构件51上形成两端节环准备体11a,两端节环准备体Ila的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通孔沈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相配合。而且,通过对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周壁部准备部16a及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周壁部准备部31a进行弯曲加工,形成第一节环12、第二节环13。同样,通过对两端节环准备体Ila的两端节环周壁部准备部48a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两端节环11。通过如上那样进行,无需相对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1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10。此外,通过在弯曲加工之前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 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 al与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 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 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在沿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i、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 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形成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形成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l、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11。而且,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沈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在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 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中,产生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与第一周壁部16 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i、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 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能够提供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l、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11。由此,无需相对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1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10。由此,能够在提高弯曲管10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在连结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 和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后,进行弯曲工序S112。通过以平板状状态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 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 al与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 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第一中央平面部20 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而且,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沈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而在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能够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接着,参照图21A至图25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至第五变形例。在第一至第五变形例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第一至第五变形例中,两端节环11 除了在弯曲管10的轴向(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设置有嵌合部49之外,其结构与第一节环12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图2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1B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图。如图21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在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4)下以保持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的状态,缩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i,并延长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同样,如图2IB所示,在第二节环13中,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幻下以保持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的状态,缩短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并延长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图2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2B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图。如图22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在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4)下以保持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的状态,缩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i,并缩短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同样,如图22B所示,在第二节环13中,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幻下以保持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的状态,延长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 L3,并缩短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S卩,根据第一及第二变形例,使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 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i、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即可。S卩,若第一周向尺寸Sl和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则可以如图22A所示那样缩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i,并如图22B所示那样延长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在此情况下,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i、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分别与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第二周壁部31 的周长L4不相等。但是,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在进行弯曲加工之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 20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由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 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同样,若第一周向尺寸Sl和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则可以如图22A所示那样延长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 12的周向上的长度Li,并如图21B所示那样缩短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图2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 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第二节环13的图。如图23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在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4)下缩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在此情况下,如图 23B所示,第二节环13的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缩短成与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图2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4B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第二节环13的图。如图24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在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4)下延长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在此情况下,如图 24B所示,第二节环13的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延长成与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图2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5B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节环12中,第一周壁部16形成为圆筒面状(参照图4),然而,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如图25A所示,第一周壁部16由圆筒面部45、以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和圆筒面部45之间的平面部46构成。同样,如图25B所示,第二周壁部31由圆筒面部45、以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和圆筒面部45之间的平面部 46构成。在以上的第一至第五变形例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 al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 相连结。只要在这种结构的范围内,则也可以使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i、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第一周壁部16的截面形状(第一截面形状)、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及第二周壁部31的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变形。即,使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i、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即可。接着,参照图沈至图3 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至第九变形例。在第六至第九变形例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第六至第九变形例中,两端节环11除了在弯曲管10的轴向(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设置有嵌合部49之外,其结构与第一节环12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图沈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连结状态的图。图27A是图沈&27Α-27Α线剖面图,图27B是图沈&27Β-27Β线剖面图。如图沈和图27Α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平面状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第一铰接部15具有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 21彼此分开距离al。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 23。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23,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节环12的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如图沈和图27B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 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在本变形例中,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因而,第二铰接部30形成为平面状,第二铰接部30彼此分开距离a2(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在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 上,在第二铰接部3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通过使第一舌片部25的突出部35和第二舌片部33的通孔沈相配合,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 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两侧平面部21和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 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 26和突出部35之间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形成有防脱部39。图观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连结状态的图。图^A是图观线剖面图,图29B是图观线剖面图。如图观和图29A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第一铰接部15具有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本变形例中,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因而,第一铰接部15形成为平面状,第一铰接部15彼此分开距离al (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l)。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一铰接部15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如图观和图29B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 第二铰接部30具有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43。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43,使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第二节环13的内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 在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二两侧平面部4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舌片部 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二节环13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 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通过使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沈和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相配合,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 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距离al相等,因此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与第一铰接部15 (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于第二两侧平面部 41向内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一铰接部15 (第一中央平面部 20)向弯曲管10的内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沈和突出部35之间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上形成有防脱部39。图3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连结状态的图。图31A是图30的31A-31A线剖面图,图31B是图30的31B-31B线剖面图。如图 30和图31A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第一铰接部15具有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本变形例中,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因而,第一铰接部15形成为平面状,第一铰接部15彼此分开距离al (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l)。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一铰接部15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节环12的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如图30和图31B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 第二铰接部30具有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43。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43,使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在第二节环 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二两侧平面部4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通过第一舌片部25的突出部35和第二舌片部33的通孔沈相配合,使第一节环 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 (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因此第二两侧平面部41与第一铰接部15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于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中央平面部20)向弯曲管10 的内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沈和突出部35之间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上形成有防脱部39。图3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图。图33A是图32的33A-33A线剖面图,图3!3B是图32的33B-3;3B线剖面图。如图32和图33A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第一铰接部15具有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l。 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第一轴向台阶部)23。 轴向台阶部23处的高低差为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一半。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23,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一半。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节环12的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如图32和图3 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 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距离a2与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相等。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第二轴向台阶部)43。轴向台阶部43处的高低差为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一半。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43,使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外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一半。在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通过使第一舌片部25的突出部35和第二舌片部33的通孔沈相配合,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两侧平面部4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外,利用轴向台阶部23和轴向台阶部 43,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一半, 使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一半。因此,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向弯曲管 10的内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S卩,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沈和突出部35之间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上形成有防脱部39。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轴向台阶部23形成为使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 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一半,轴向台阶部43形成为使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一半。但是,以如下方式形成轴向台阶部23和轴向台阶部43即可,即当连结了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时,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一中央平面部20向弯曲管10的内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在以上的第六至第九变形例中,在第一铰接部15或第二铰接部30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轴向台阶部23、43,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以及/或者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形成有台阶。在任意的变形例中,至少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此外,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以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只要在这种结构的范围内,则也可以改变第一铰接部15、第二铰接部30的结构。接着,参照图34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34是表示弯曲管70的结构的图。如图34所示,配置于弯曲管70的两端的两端节环71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两端节环铰接部47、及设置于两端节环铰接部47之间的一对两端节环周壁部48。在两端铰接部47和两端节环周壁部 48之间形成有两端节环棱线96。两端节环铰接部47具有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以及在两端节环11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两侧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S卩,两端节环铰接部47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13的第二铰接部30 (参照图3、图5)大致相同。但是,在两端节环7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中,在两端节环71的轴向(长度方向) 上,仅在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的一端部设置有两端节环连结部即两端节环舌片部95。在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突出部35。通过使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突出部35和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沈配合,使两端节环71和第一节环12连结。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 的与配置两端节环舌片部95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嵌合部49,该嵌合部49朝向与两端节环舌片部95相反的方向突出。前端节环71A利用嵌合部49与顶端硬性部6嵌合,后端节环7IB利用嵌合部49与挠性管4嵌合。两端节环周壁部4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13的第二周壁部31大致相同,形成为圆筒面状。但是,在两端节环周壁部48上未设置有第二线接收部36。此外,与第二节环13相同,在两端节环71上形成有两端节环接合部97。另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两端节环71的任意一者与第二节环13的第二舌片部 33连结,另一者与第一节环12的第一舌片部25连结。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70的制造方法。关于弯曲管70,用于形成两端节环71的两端节环准备体71a除了利用步骤 S105 S108(参照图8)形成第二板状构件61之外,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10相同的制作方法形成。此外,在两端节环71的任意一者与第二节环13连结、而另一者与第一节环12连结的情况下,连结于第二节环13的两端节环准备体71a利用步骤SlOl S104形成于第一板状构件51,连结于第一节环12的两端节环准备体71a利用步骤S105 S108形成于第二板状构件61。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的作用。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两端节环71为如下结构只要是在长度方向上与两端节环71相邻的相邻节环,就能够与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中的任意一者连结。因此, 在弯曲管70中,可以改变第一节环12及第二节环13的配置、弯曲管70的轴向长度。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中,产生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与第一周壁部16 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i、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 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能够提供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l、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71。因此,无需相对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7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70。由此,能够在提高弯曲管70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在连结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 和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后,进行弯曲加工。通过以平板状状态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 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71和相邻节环12、13 (第一节环12或第二节环13中在长度方向上与两端节环71相邻的节环12、 13。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也相同)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 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 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71和相邻节环12、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而在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能够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13 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71和相邻节环12、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而且,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两端节环71为如下结构只要是在长度方向上与两端节环71相邻的相邻节环,就能够与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中的任意一者连结。 因此,在弯曲管70中,可以改变第一节环12及第二节环13的配置、弯曲管7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由此,能够提供结构不受弯曲部5的长度、内置物等的限制的弯曲管70。接着,参照图35至图36A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3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两端节环81的结构的图。如图35所示,配置于弯曲管的两端的两端节环81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两端节环铰接部 47、及设置于两端节环铰接部47之间的一对两端节环周壁部48。在两端铰接部47和两端节环周壁部48之间形成有两端节环棱线96。两端节环铰接部47具有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 90、以及在两端节环11 (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两侧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即,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13的第二铰接部30(参照图3、 图5)大致相同。但是,在两端节环8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中,在两端节环81的轴向(长度方向) 上,仅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一端部设置有两端节环连结部即两端节环舌片部95。在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突出部35。通过使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突出部35和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配合,使两端节环81和第一节环12连结。两端节环周壁部4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13的第二周壁部31大致相同,形成为圆筒面状。但是,在两端节环周壁部48上未设置有第二线接收部36。此外,与第二节环13相同,在两端节环71上形成有两端节环接合部97。
在与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与配置两端节环舌片部95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一对嵌合部(突出嵌合部)82,该一对嵌合部(突出嵌合部)82朝向与两端节环舌片部95相反的方向突出。嵌合部82配置为在两端节环81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大致180°。前端节环81A 利用嵌合部82与顶端硬性部6嵌合,后端节环8IB利用嵌合部82与挠性管4嵌合。图36A 是图35的36A-36A线剖面图。如图35和图36A所示,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和嵌合部82 之间沿两端节环81的周向设置有嵌合台阶部(周向嵌合台阶部)83。通过设置嵌合台阶部 83,使嵌合部82比两端节环铰接部47向两端节环81的外周侧配置嵌合台阶部83的高低差。另外,两端节环8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铰接部 15 (参照图3、图4)大致相同,也可以在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 之间形成轴向台阶部93。在此情况下,在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嵌合部82之间设置嵌合台阶部83。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的作用。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在两端节环8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和嵌合部82之间形成有嵌合台阶部83。利用嵌合台阶部83,使前端节环81A与顶端硬性部6容易嵌合、 以及使后端节环81B与挠性管4容易嵌合。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中,产生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与第一周壁部 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i、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 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 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 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 和第二节环13。同样,能够提供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l、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81。因此,无需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 8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由此,能够在提高弯曲管10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的同时, 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在连结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后,进行弯曲加工。通过以平板状状态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81和相邻节环12、13 (第一节环12或第二节环13中在长度方向上与两端节环81相邻的节环12、 13。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也相同)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由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 al与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及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 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81和相邻节环12、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 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而在突出部 35的顶端部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81和相邻节环12、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而且,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在两端节环8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和嵌合部82之间形成有嵌合台阶部83。利用嵌合台阶部83使前端节环81A与顶端硬性部6容易嵌合、以及使后端节环81B与挠性管4容易嵌合。由此,能够使弯曲管10的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提
尚ο接着,参照图36B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3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10的制造方法的图。如图3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10中,利用激光加工进行在第一板状构件51上形成第一节环12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的第一孔加工工序S101、形成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的第二孔加工工序 S102、以及形成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两端准备体Ila的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此外,利用激光加工还进行在第二板状构件61上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线接收部准备部36a的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及形成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而且,利用激光加工还进行切割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冲裁边料部58和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冲裁边料部 68的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ll 1。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利用激光加工进行第一孔加工工序 S101、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第六孔加工工序 S108及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由于在这些工序中不使用模具,因此不需要模具成本, 从而消减制造成本。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中,产生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l与第一周壁部16 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i、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 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与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能够提供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l、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11。因此,无需相对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1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10。由此,能够在提高弯曲管10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在连结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后,进行弯曲加工。通过以平板状状态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l 与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 (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 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 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此外,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 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而在突出部 35的顶端部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能够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而且,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利用激光加工进行第一孔加工工序S101、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及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由于在这些工序中不使用模具,因此不需要模具成本,从而能够消减制造成本。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窥镜弯曲部(5),包括弯曲管(10、70),该弯曲管(10,70)由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 这两种节环(12、13)以该第一节环(1 和该第二节环(1 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并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成,其中,上述第一节环(1 具有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该第一铰接部(1 包括第一中央平面部(20),其具有第一连结部(25),该第一连结部0 是与上述第二节环(1 相连结的连结部;以及第一两侧平面部(21),其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00)的两侧;上述第二节环(1 具有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该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其具有与上述第一节环(12)的上述第一连结部05)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33);以及第二两侧平面部(41),其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GO)的两侧,并与上述第一铰接部(1 的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 (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上述第一节环(1 的上述第一铰接部(1 和上述第二节环(1 的上述第二铰接部 (30)中的至少一者在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00)和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之间和/或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GO)和上述第二两侧平面部Gl)之间具有轴向台阶部03、43),该轴向台阶部(23、4;3)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上述第一节环(1 和/或上述第二节环(1 的整个长度,并使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00)配置在比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GO)向上述弯曲管 (10,70)的外周侧突出上述节环(12、13)的壁厚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第一节环(1 包括一对第一周壁部(16),该一对第一周壁部(16)在周向上分别配置于上述一对第一铰接部(15)之间,并与上述一对第一铰接部(15) —起构成第一周向尺寸(Si),该第一周向尺寸(Si)是上述第一节环(12)在周向上的尺寸;以及第一接合部(四),接合将上述第一节环(1 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 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该第一接合部(29);上述第二节环(1 包括一对第二周壁部(31),该一对第二周壁部(31)在周向上分别配置于上述一对第二铰接部(30)之间,并与上述一对第二铰接部(30) —起构成第二周向尺寸(S2),该第二周向尺寸(S2)是上述第二节环(13)在周向上的尺寸,并具有与上述第一周向尺寸(Si)相同的尺寸;以及第二接合部(38),接合将上述第二节环(1 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 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该第二接合部(38),并以在周向上与上述第二铰接部(30) 分开与自上述第一铰接部(1 至上述第一接合部09)的角度大致相同的角度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第一周壁部(16)具有第一截面形状,该第一截面形状是将上述第一周壁部(16) 沿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上述第二周壁部(31)具有第二截面形状,该第二截面形状是将上述第二周壁部(31) 沿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并且是与上述第一截面形状相同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第一连结部0 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 中的一者包括突出部(35),该突出部 (35)朝向上述弯曲管(10、70)的内侧或外侧突出,上述第一连结部0 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 中的另一者包括通孔(沈),该通孔06) 设置于与上述突出部(35)对应的位置,并用于与上述突出部(35)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突出部(3 包括防脱部(39),该防脱部(39)设置于突出顶端,并该防脱部(39) 的直径被扩展成大于等于上述通孔06)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轴向台阶部(23、4 包括第一轴向台阶部(23),其用于使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OO)比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 (21)向外周侧配置;以及第二轴向台阶部(43),其用于使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00)比上述第二两侧平面部 (41)向内周侧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内窥镜弯曲部( 还包括两端节环(11、71、81),该两端节环(11、71、81)由前端节环(11A、71A、81A)和后端节环(11B、71B、81B)构成,该前端节环(11A、71A、81A)设置于上述弯曲管(10、70)的最顶端,并用于与顶端硬性部(6)连结,该后端节环(11B、71B、81B) 设置于上述弯曲管(10、70)的最基端,并用于与挠性管(4)连结,上述两端节环(11、71、81)包括平面状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该两端节环铰接部 (47)包括两端节环连结部(95),该两端节环连结部(%)用于与上述第一节环(1 和上述第二节环(1 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节环(12、1;3)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两端节环(11、71、81)包括嵌合部09、82),该嵌合部(49、8幻设置于上述两端节环铰接部G7)的与配置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95)侧相反侧的部位,并用于与上述顶端硬性部(6)或上述挠性管(4)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两端节环(81)包括嵌合台阶部(83),该嵌合台阶部(8 用于使上述嵌合部(82) 比上述两端节环铰接部G7)向外周侧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上述嵌合部(8 包括突出嵌合部(82),该突出嵌合部(8 自上述两端节环铰接部 (47)朝向与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95)相反的一侧突出设置,上述嵌合台阶部(8 包括周向嵌合台阶部(83),该周向嵌合台阶部(8 在上述嵌合部(8 和上述两端节环铰接部G7)之间沿周向设置。
11.一种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该弯曲管(10、70)由第一节环(1 和第二节环 (13)这两种节环(12、1;3)以该第一节环(1 和该第二节环(1 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并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成,其中,该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第一板状构件(51)上,以将上述第一节环(1 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周向上的两端或一端利用第一冲裁边料部(5 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边缘 (56)连结的状态,并以在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彼此之间设置用于配置将上述第二节环(1 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间隙(5 的方式,形成预定数量的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工序(S103);在相对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为另一构件的第二板状构件(61)上,以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周向上两端或一端利用第二冲裁边料部(68)与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 的边缘(62)连结的状态,并以在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彼此之间设置用于配置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间隙(6 的方式,形成预定数量的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工序(S108);在设置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连结部0 和设置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连结部(33)中的一者上,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突出部(35)的工序(S106); 在上述第一连结部05)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3)中的另一者上,形成用于与上述突出部(35)配合的通孔(26)的工序(SlOl);以使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和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重叠的状态,使上述突出部 (35)和上述通孔06)配合,并连结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 (13a)的工序(S109);在上述第一冲裁边料部(55)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并在第二冲裁边料部(68)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工序(Slll);以及利用弯曲加工使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圆环化,并接合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周向上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工序(S11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形成两端节环(11、71、81)的工序(S101、S103、 S106、S108、S109、S112),该两端节环(11、71、81)由前端节环(11A、71A、81A)和后端节环 (11B、71B、81B)构成,并具有两端节环连结部(95),该前端节环(11A、71A、81A)设置于上述弯曲管(10、70)的最顶端,并用于与顶端硬性部(6)连结,该后端节环(11B、71B、81B)设置于上述弯曲管(10、70)的最基端,并用于与挠性管(4)连结,该两端节环连结部(95)用于与上述第一节环(1 和上述第二节环(1 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节环(12、13)连结,形成上述两端节环(11、71、81)的上述工序(S101、S103、S106、S108、S109、S112)包括以将上述两端节环(11、71、81)展开成带状而成的两端节环准备体(lla、71a、81a)的在长度方向上与设置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侧相反侧的端部利用两端冲裁边料部(58) 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或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56、62)连结的状态,并以设置用于配置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节环准备体(12a、13a)的间隙(99)的方式,形成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11a、 71a,81a)的步骤(S103、S108);在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25、33)上,形成用于与在第一连结部05)或第二连结部(33)中用于连结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lla、71a、81a)的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95)的上述连结部(25、3;3)上形成的上述突出部(3 或上述通孔06)配合的上述突出部(3 或上述通孔(26)的步骤(S10US106);将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lla、71a、81a)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节环准备体(12a、13a)连结的步骤(S109);以及利用弯曲加工使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lla、71a、81a)圆环化,并接合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lla、71a、81a)在周向上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步骤(S112)。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工序在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上形成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的工序(S103),该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用于构成在上述第一节环(12)中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该一对第一铰接部(1 包括第一中央平面部0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该第一中央平面部OO)具有上述第一连结部(25),该第一两侧平面部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OO)的两侧;在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上形成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的工序(S108),该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用于构成在上述第二节环(13)中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该一对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GO)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该第二中央平面部00)具有上述第二连结部(33),该第二两侧平面部Gl)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GO)的两侧,并与上述第一铰接部准备部 (15a)的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以及在上述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和上述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00)和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之间和/或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 (40)和上述第二两侧平面部Gl)之间,沿长度方向在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或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整个长度上形成轴向台阶部03、43)的工序(S104),该轴向台阶部(23、4;3)用于在对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进行圆环化之后使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00)配置在比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GO)向上述弯曲管(10、 70)的外周侧突出上述节环(12、13)的壁厚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形成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上述工序(S10;3)包括在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上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步骤(S103),形成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上述工序(S108)包括在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上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步骤(S108),形成上述突出部(3 的上述工序(S106)包括在上述第一连结部0 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 中的一者上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上述突出部(3 的步骤(S106),形成上述通孔06)的上述工序(SlOl)包括在上述第一连结部0 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 中的另一者上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上述通孔06)的步骤(SlOl),连结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上述工序(S109) 包括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连结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 (13a)的步骤(S109),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以及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上述工序(Slll)包括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在上述第一冲裁边料部(5 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以及在上述第二冲裁边料部(68)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步骤(Slll),对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进行圆环化的上述工序 (S112)包括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对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进行圆环化的步骤(S112)。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形成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上述工序(S10;3)包括在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上利用激光加工形成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步骤(S103),形成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上述工序(S108)包括在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上利用激光加工形成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步骤(S108),形成上述通孔06)的上述工序(SlOl)包括在上述第一连结部0 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 上利用激光加工形成上述通孔06)的步骤(SlOl),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以及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上述工序(Slll)包括利用激光加工在上述第一冲裁边料部(5 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 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以及在上述第二冲裁边料部(68) 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步骤 (Slll)。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上述突出部(3 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 (39)的工序(SllO),该防脱部(39)的直径被扩展成大于等于上述通孔06)的直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第一节环(12)包括一对第一铰接部(15),该第一铰接部(15)包括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在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第二节环(13)包括一对第二铰接部(30),该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在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并与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一铰接部(15)和第二铰接部(30)中的至少一者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和/或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具有轴向台阶部(23、43),该轴向台阶部(23、43)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节环(12、13)的整个长度,并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配置在比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外周侧突出节环(12、13)的壁厚的位置。
文档编号A61B1/00GK102405009SQ20108001742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1日
发明者今井俊一, 北川英哉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