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提高方法

文档序号:1206090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提高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注射剂生产方法领域,应用于不以大分子为有效成分的中药注射 剂生产,以提高其安全性。
背景技术
中药注射剂最早产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由钱信忠等学者开创,现已广泛应用于 临床。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就收录有灯盏细辛、清开 灵、止喘灵等单方和复方注射剂。中药注射剂能提升药效、使某些中药的疗效得到更好地发 挥,在推进中药剂型发展,拓展中药的应用范围,服务广大人民健康等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从技术上来讲,业界大体上已经解决了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问题(尽管作用机制尚不完全 清除),安全性依然是业界难题。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不断发现,甚至致死性不良反应也屡有报 道。近年来发生的“清开灵注射液事件”、“双黄连注射液事件”、“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等说 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受到业界甚至公众的广泛关注。中药的疗效最早来自口服和外用,没有注射给药方式。大多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也 源自口服剂的疗效,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灯盏细辛注射液。口服 能够吸收的中药成分基本上都属于小分子物质,因为大分子物质不易吸收。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提取物的特征,目前的制备流程没有大分子物质去除工艺。 因此,中药注射剂包含有小分子物质和小量或微量的大分子物质。大分子和小分子尚无统 一的分子量界限,但学术界对于“分子量越大口服越难吸收”的观点深入人心。以2010年 版《中国药典》二部收载的2271个药物(品种)为例,在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口服化学药物 中,分子量大于500的较少见,超过1000的则罕见(只有环孢素、维生素B12、腺苷钴胺、依 托红霉素4个,但吸收不太理想),超过3000的则没有。分子量与吸收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在 药物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认为中药注射剂中可能含有的蛋白质、鞣质(缩合鞣 质)、多糖、核酸和树脂均视为大分子物质,2000年版《中国药典》也对其中的蛋白质、鞣质 和树脂开始进行检查。因此,我们推测,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来自所含的小分子物质,与分子 量大于3000的物质几乎无关。由于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提取物的特征,因此在提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 些生物大分子,比如植物蛋白质、核酸等,还有可能带入鞣质、树脂、多糖等大分子。这些大 分子口服是不能直接吸收的,必须经过消化道的降解才可能以小分子吸收。蛋白质是抗原 性最强的常见物质,而且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越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或类过敏。据此推 测,中药注射剂含有的微量蛋白质是导致过敏或类过敏等特有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其他 大分子如多糖、核酸、鞣质、树脂等也可能参与了这些不良反应。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的大分子成分。来自中药的大分子化学成分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主要 可分为四类,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主要影响分子如下蛋白质多为植物蛋白,部分为动物蛋白或微生物蛋白。蛋白质类物质是抗原性较强的化学物质,能引起各种过敏反应(包括I、II、III、IV型)。由于与人的种属差异较大, 中药注射剂含有的蛋白质类大分子的抗原性均较强。鞣质鞣质是引起中药注射剂注射后疼痛的主要物质之一。鞣质后蛋白质结合为 更大的分子复合物后,可增强蛋白质的过敏性。多糖蛋白多糖或糖蛋白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一般高于原有的蛋白质。单纯 的多糖能够通过“免疫佐剂”效应增强免疫的作用,即也能增强过敏反应。核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多通过“免疫佐剂”效应增强过敏反应。现有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中,一般都采用“醇水法”或“水醇法”制备中药注射 剂的原料。“醇水法”主要是采用乙醇提取中药材,回收溶剂后再加水去除沉淀后制得;而 “水醇法”则主要是采用水提取药材,适当浓缩后然后用80%左右的乙醇沉淀,将上清液制 备成原料。除此之外还有“酸提碱沉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制得的原料均不同程度地含有 大分子杂质,如含有蛋白质、多糖、核酸、鞣质等。为了去除鞣质,传统工艺利用蛋白质沉淀 鞣质的性质采用“皮粉法”去除。在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后期工艺中,为了保障活性成分不被 破坏,几乎都采用膜过滤的方法除菌。然而,通过对上市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发现,通过较灵敏的方法仍能检测到大分子 蛋白质和鞣质的存在,有些注射剂的蛋白质含量甚至高达10yg/ml (此值不能被《中国药 典》一部规定的法定方法检测出),超过足以引起过敏反应的理论值。在实验条件下,我们 发现皮粉等蛋白质对鞣质的沉淀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去除鞣质,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和鞣 质可以共存。在实验条件下,我们还发现80%的乙醇至少可以溶解20μ g/ml的蛋白质(以 牛血清白蛋白计)。而中药注射剂的最后一道工艺是超滤除菌,显然不能去除大分子物质。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去除大分子物质是必然的选择。

发明内容
作为用于全身治疗的传统中药,大分子物质很难吸收产生全身作用;相反,如果直 接进入机体反而可能导致安全性问题。本发明利用此原理,在传统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 中引入一道大分子截留工艺,去除一定分子量以上的大分子物质,这样在保障原有中药注 射剂活性成分改变不大的情况下,去除中药注射剂中的大分子物质,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 安全性。本发明中采用的膜是截留分子量3k 30k的膜,材质不限;截留的方式可以采用 正压,也可以采用负压。


图1为中药注射液A经10、30k截留膜处理后获得的去大分子注射液指纹图谱A 为中药注射液原液指纹图谱,B为经IOk截留膜处理后去大分子中药注射液指纹图谱;C为 经30k截留膜处理后去大分子中药注射液指纹图谱。图2为中药注射液B经IOk截留膜处理后获得的去大分子注射液指纹图谱:A为 中药注射液原液指纹图谱,B为经IOk截留膜处理后去大分子中药注射液指纹图谱。图3为中药注射液C经30k截留膜处理后获得的去大分子注射液指纹图谱:A为 中药注射液原液指纹图谱,B为经30k截留膜处理后去大分子中药注射液指纹图谱。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示例1用截留分子量为IOk和30k的截留膜提高某上市中药注射剂A的安全性中药注射液A为一复方制剂(批号100327. 2),采用离心方式分别经截留分子量 为IOk和30k的膜处理后得到5份样品,分别为“Q0”、“Q2”、“Q3”、“Q2上”和“Q3上”。“Q0” 为正常的中药注射液A ;“Q2”为经IOk截留膜去大分子后的注射液;“Q3”为经30k截留膜 去大分子后的注射液;“Q2上”为IOk截留膜截留获得的富含大分子注射液,来自10倍体积 的原注射液;“Q3上”为30k截留膜截留获得的富含大分子注射液,来自10倍体积的原注射 液。将“Q0”、“Q2”、“Q3”三个样品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发现三个样品的指纹图谱 相似度较高(图1)。进一步定量考察发现,“Q2”和“Q3”指纹图谱中的主要指纹峰与“Q0” 相比,改变度< 5% (表1),表明经IOk和30k截留膜去除大分子后,物质基础未发生明显 变化,提示疗效无明显变化。附指纹图谱色谱条件色谱柱NUDE0SIL-C18,4.6mmX 250mm,5 μ m ;流动相:(A)甲醇-(B)O. 5%醋酸,梯度洗脱=Omin 10 %甲醇,50min :100%甲醇, 65min :100% 甲醇;检测波长255nm;流速为 1. OmL/min ;柱温40°C;进样量20μ L。表1注射液A主要峰相似度
保留时间 QO面积 Q2面积 Q2/Q0 Q3面积 Q3/Q0
3.073843983983220110.9982373950.985.205363049035846300.9935873380.99
13.813534052552390440.9851755280.97
24.65884731662811695030.96801655810.95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91进行异常毒性检查。按照附录91要求配 制以上5种来自中药注射剂A的样品,取符合要求的3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只小鼠腹 腔注射0. 5ml,观察20分钟,结果发现注射“Q0”、“Q2”、“Q3”样品的小鼠未见明显变化,而 注射了 “Q2上”和“Q3上”样品的小鼠分别有5、4只发生扭体反应。表明富含大分子组分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较低,从而间接表明去除大分子物质后的注射剂安全性得到提高。实施示例2用截留分子量为IOk的截留膜提高某上市中药注射剂B的安全性中药注射液B为一复方制剂(批号201003 ),采用正压方式经截留分子量为IOk的截留膜处理后得到3份样品,分别为“S0”、“S2”和“S2上”。SO为正常的中药注射液 A ;“S2”为经IOk截留膜去大分子后的注射液;“S2上”为IOk截留膜截留获得的富含大分 子注射液,来自10倍体积的原注射液。 将“S0”、“S2”两个样品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发现两个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 较高(图2)。进一步定量考察发现,“S2”指纹图谱中的主要指纹峰与“SO”相比,改变度 < 5% (表幻,表明经IOk截留膜去除大分子后,物质基础未发生明显变化,提示疗效无明
显变化。附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YMC-Pack ODS (4. 6mmX 150mm); 流动相=A相为0. 25%冰醋酸(V/V),B相为甲醇; 检测波长:350nm 柱温:30°C ;
流速为lml/min ;洗脱程序见表3。 表2中药注射液B指纹图谱洗脱程序表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方法,其特征是在中药注射剂获得成品前采用特定大 分子截留膜去除分子量大于一定值的大分子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大分子截留膜,其截留分子量为3k 30k。
3.根据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大分子截留方法,可以采用正压方式截留大分子,也可以 采用负压截留大分子物质。
全文摘要
一种能够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获得中药注射剂成品前增加一道大分子截留工艺,去除注射剂成品中的大分子物质,从而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采用本发明能在不明显改变原中药注射剂疗效的前提下增加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适用于基于有效成分为非大分子类物质的所有中药注射剂。
文档编号A61K36/00GK102133240SQ201110055780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9日
发明者吕小满, 张陆勇, 李奇峰, 柯瑾, 段为钢, 江振洲 申请人:云南中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