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06297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配方,具体的说是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腹部肿块是指在腹部检查时可触及到的异常包块,常见的原因有脏器肿大,空腔脏器膨胀,组织增生,炎症粘连及良恶性肿瘤等,腹部肿块主要依靠触诊检查,触诊发现肿块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质度、有无压痛及移动度。由于组织来源不确定,腹部肿块大多累及腹主动脉和肾动脉,并且有些肿块与肠系膜粘连,经过CT和核磁共振扫描在患者的腹内出现不规则的阴影物,确定肿块的性质,具体是良性、恶性还是炎症,对于腹部肿块的治疗采用手术疗法,常因肿块与腹主动脉和肾动脉,并且还伴随肠系膜粘连,引发患者腹部疼痛,因此对于手术治疗困难大,并且还伴随极大的医疗风险;一般常用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来治疗腹部肿块,目前在医学界常以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来治疗肿瘤,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在用药后往往会产生副作用,如产生耐药性、腹泻、肝肾功能损伤和心肌损伤等,而这些药物价格昂贵,并且并不能减轻患者机体的疼痛,需要额外使用止痛药物,止痛药物普遍存在极大的副作用,并且容易使患者对此类药物产生依赖性,目前市场上出现一些减轻疼痛的中药方剂,多为单一的内服药剂或外用药,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是效果差,延长治疗时间,加大生产成本;外用药剂渗入疼痛部位速度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 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疼、软坚散结、调节气血的疗效,其制备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其原料由当归、茵陈、白芷、石膏、野菊花、凤仙花和益母草组成,各原料的加入量是当归10—30g、茵陈10—30g、白芷10—30g、石膏20—50g、野菊花10—30g、凤仙花15— 30g、益母草 20— 50g。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按各原料的加入量,取当归10 — 30g、茵陈10 — 30g、白芷10 — 30g、石膏20— 50g、野菊花10— 30g、凤仙花15—30g、益母草20—50g,分别将各原料粉碎至200—300目颗粒,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粉碎后的各原料一同放入容器内,然后加入500— 800ml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改为文火熬制15—45分钟,过滤分离得到药液,制得产品。用药方法为每日饭后口服,每日3次,每次口服400ml,连续服用10天;每天治疗的同时,分别在早晨和晚上对疼痛部位喷洒本发明的止疼药,每次喷洒的量为5—10ml,提高药物疗效。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多年治疗经验,使用常见中草药配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疼、软坚散结、调节气血的疗效,其生产成本低,无副作用,有效治疗和减轻因腹内肿块而引起的疼痛症状。在本发明中将茵陈、白芷和石膏等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加药物的镇痛作用,将白芷、石膏、野菊花和凤仙花几位中药配伍使用,即增加止痛和消炎的功效,又提高其抗癌作用,而将当归和益母草进行配伍使用,可以提高药物清热解毒的药效,以便更好的用于治疗腹部疼痛,使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的治疗药物,并且这些中药进行配伍而成的中草药方剂无毒副作用,其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治疗效果明显。
具体实施例方式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其原料由当归、茵陈、白芷、石膏、野菊花、凤仙花和益母草组成,各原料的加入量是当归10—30g、茵陈10—30g、白芷10—30g、石膏20—50g、 野菊花10 — 30g、凤仙花15 — 30g、益母草20— 50g。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按各原料的加入量,取当归10 — 30g、茵陈10 — 30g、白芷10 — 30g、石膏20— 50g、野菊花10— 30g、凤仙花15—30g、益母草20—50g,分别将各原料粉碎至200—300目颗粒,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粉碎后的各原料一同放入容器内,然后加入500— 800ml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改为文火熬制15—45分钟,过滤分离得到药液,制得产品。用药方法为每日饭后口服,每日3次,每次口服400ml,连续服用10天;每天治疗的同时,分别在早晨和晚上对疼痛部位喷洒本发明的止疼药,每次喷洒的量为5—10ml,提高药物疗效。所述的武火为中医药学名词,指煎药时火力大而急的火候;
所述的文火为中医药学名词,指熬药时火力小而缓的火候;药物先用大火、急火煎沸后,再用慢火、微火煎煮,即先武后文火。实施例一
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按各原料的加入量,取当归log、茵陈10g、白芷10g、石膏20g、野菊花10g、凤仙花15g和益母草20g,分别将各原料粉碎至200目颗粒,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粉碎后的各原料一同放入容器内,然后加入500ml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改为文火熬制15分钟,过滤分离得到药液,制得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实施例二
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按各原料的加入量,取当归20g、茵陈20g、白芷20g、石膏35g、野菊花20g、凤仙花25g和益母草35g,分别将各原料粉碎至250目颗粒,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粉碎后的各原料一同放入容器内,然后加入650ml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改为文火熬制30分钟,过滤分离得到药液,制得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
实施例三
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按各原料的加入量,取当归30g、茵陈30g、白芷30g、石膏50g、野菊花30g、凤仙花30g和益母草50g,分别将各原料粉碎至300目颗粒,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粉碎后的各原料一同放入容器内,然后加入800ml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改为文火熬制45分钟,过滤分离得到药液,制得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临床试验数据
经过对多列患者的临床试验证明,本发明的方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疼、软坚散结、 调节气血的疗效,对治疗因腹部肿块引起的疼痛具有显著疗效,同时可以治疗腹部肿块。临床试验中,选取40例腹部肿块患者,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将40例患者分别为肿瘤性肿块患者22例;炎症性肿块患者8例;梗阻性肿块患者5例;外伤肿块患者5例,其中外伤肿块患者可以分为脾破裂血肿1例,假性胰腺囊肿1例,盆腔腹膜后血肿3例等。用药方法为每日饭后口服,每日3次,每次口服400ml,连续服用10天;每天治疗的同时,分别在早晨和晚上对疼痛部位喷洒本发明的止疼药,每次喷洒的量为5—10ml,提高药物疗效。结果显示肿瘤性肿块患者在用药前肿瘤较大,光滑,发展快,消瘦和腹痛,用药 2天后疼痛症状均减轻,用药10天后19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用药18天后15例患者肿块消失,7例患者肿块明显变小;
炎症性肿块患者在用药前发热、局部疼痛、白细胞计数升高,用药2—3天后8例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腹部疼痛减轻,用药7—10天后6例患者腹部疼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腹部疼痛症状减轻,用药15天后8例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梗阻性肿块患者在用药前患者腹痛、腹胀、呕吐或便秘不排气,用药2天后5例患者排出大便,腹痛,腹胀减轻,其中4例患者呕吐消失,1例患者呕吐症状减轻,用药7天后患者大便均正常,其中4例患者腹痛症状消失;
外伤肿块患者在用药前患者多为外伤引起,腹部创伤,腹内有血块或肿块,其中脾破裂血肿的1例患者,在用药5天后腹内血块变小,用药15天后血块消失,假性胰腺囊肿的1 例患者,在用药3天后腹内肿块变小,用药20天后症状消失,盆腔腹膜后血肿的3例患者, 在用药5天后腹内血块变小,用药25天后2例患者腹内血块消失。
权利要求
1.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由当归、茵陈、白芷、石膏、野菊花、凤仙花和益母草组成,各原料的加入量是当归10 — 30g、茵陈10 — 30g、白芷10 — 30g、 石膏20— 50g、野菊花10 — 30g、凤仙花15 — 30g、益母草20— 50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各原料的加入量,取当归、茵陈、白芷、石膏、野菊花、凤仙花和益母草,分别将各原料粉碎至200—300目颗粒,备用;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粉碎后的各原料一同放入容器内,然后加入500—800ml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改为文火熬制15—45分钟,过滤分离得到药液,制得产品。
全文摘要
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的止疼药,其原料由当归、茵陈、白芷、石膏、野菊花、凤仙花和益母草组成,各原料的加入量是当归10—30g、茵陈10—30g、白芷10—30g、石膏20—50g、野菊花10—30g、凤仙花15—30g、益母草20—50g;分别将各原料粉碎至200—300目颗粒,一同放入容器内,然后加入500—800ml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改为文火熬制15—45分钟,过滤分离得到药液,制得产品。本发明的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疼、软坚散结、调节气血的疗效,其生产成本低,无副作用,有效治疗和减轻因腹内肿块而引起的疼痛症状。
文档编号A61P29/00GK102266384SQ20111024573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
发明者高生才 申请人:高生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