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凡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谓之骨痹。人到中年后,肝肾开始虚衰,气血有所不足,人的活动量减少,气血有所不足,加之外受寒邪湿气,客于骨髓,发面为痹。劳伤筋骨者,肝肾自伤。因此,越是青壮年时期运动量大的人和干重体力劳动的人,进入中老年后如不坚持活动,越容易患此病。并且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居多。发于中枢关节者以青年男性居多。骨痹的临床表现大致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关节或肌肉疼痛剧烈;二是肢体酸胀重着;三是关节浮肿,甚则变形;四是肢体僵硬,屈曲难伸;五是汗出烦心。本病症情较为严重,容易致残,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对于此类病西医都采用西药加激素治疗止疼,停药后病情易反复,其治愈率极低,且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另外,药物易在人体内形成残留,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可引发其他疾病,给患者造成带来经济上的负担。中医认为,骨痹是由人体正气不足或肝肾两虚,筋骨失于濡养,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入经络,致使经络闭塞,阻滞关节,气滞血凝,日久致使关节变形、肿大,屈伸不利,麻木疼痛。根据中医理论,针对骨痹的发病机理,进行辩证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西医治疗骨痹治标不治本及副作用大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方便、药源广、成本低、疗效显著、作用可靠、无副作用的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20-50份、怀牛膝5-25份、水蛭5-20 份、地龙5-20份、毛姜5-20份、山药10-30份、泽泻5_20份、木瓜10-30份、枸杞10-40份、 山茱萸5-25份、茯苓5-20份、牡丹皮5-20份、皂角刺20-50份。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40份、怀牛膝15份、水蛭10份、地龙10份、毛姜10份、 山药20份、泽泻10份、木瓜20份、枸杞30份、山茱萸15份、茯苓10份、牡丹皮10份、皂角刺40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丹参具有活血养血、祛瘀消痈、清心安神的功效;怀牛膝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的功效;水蛭具有活血破瘀、通经消积的功效;地龙具有清热息风、
3清肺定喘、通行经络的功效;毛姜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山药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的功效;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泄热通淋的功用;木瓜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的功效;枸杞具有滋阴补肾、养肝明目、生精补髓的功效;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皂角刺具有活血消肿、去风化痰的功效。本发明组合物中的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作用,共奏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骨痹的目的。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其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2. 6%,治愈率29. 3%。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40g、怀牛膝 15g、水蛭10g、地龙10g、毛姜10g、山药20g、泽泻10g、木瓜20g、枸杞30g、山茱萸15g、茯苓 10g、牡丹皮10g、皂角刺40g。实施例2
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50g、怀牛膝 20g、水蛭5g、地龙15g、毛姜5g、山药10g、泽泻15g、木瓜10g、枸杞15g、山茱萸10g、茯苓 20g、牡丹皮15g、皂角刺20g。实施例3
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30g、怀牛膝 5g、水蛭15g、地龙20g、毛姜20g、山药15g、泽泻20g、木瓜15g、枸杞10g、山茱萸25g、茯苓 5g、牡丹皮20g、皂角刺30g。实施例4
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20g、怀牛膝 25g、水蛭12g、地龙12g、毛姜10g、山药30g、泽泻5g、木瓜25g、枸杞40g、山茱萸5g、茯苓 15g、牡丹皮10g、皂角刺50g。实施例5
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35g、怀牛膝 15g、水蛭20g、地龙5g、毛姜15g、山药25g、泽泻12g、木瓜30g、枸杞20g、山茱萸20g、茯苓 12g、牡丹皮5g、皂角刺Wg。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 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8厘米,进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钟;第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钟。两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82例,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40 78岁,平均61岁;病程1 14年,平均5 8年。二、诊断依据
(1)主症脊柱或四肢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屈伸或转动不利,甚则强直畸形;
(2)次症关节肿胀,肢体酸胀沉重或麻木;
(3)舌脉舌质淡红或红,或紫暗或瘀斑,舌苔薄或黄腻,脉象弦紧或滑数或沉细或涩;
(4)辅助检查血沉增快、白细胞可增高。X线或CT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有骨赘形成,或有骨质损害。三、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组合物中的组分、用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症状酌情增减。15天为一个疗程。一日一剂,水煎两遍取汁约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四、疗效标准
(1)、临床治愈(1)主症消失;(2)次症消失或明显好转; O)、显效(1)主症明显好转;( 次症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
(3)、有效(1)主症好转;(2)次症有部分好转;
(4)、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五、治疗效果
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1-6个疗程,治愈M例,显效43例,有效9例,无效6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六、典型病例 病例1
许某,女,40岁右腿外侧疼痛牵扯至腰而就诊。症见右腿外侧刺痛,延至腰部,腰部冷痛重着,如坐水中;右膝关节疼痛拘紧,不敢屈伸;右下肢酸、胀感,重若灌铅。诊见形体较瘦,眼圈发黑;舌色淡,苔腻;脉象沉细弦紧。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1个疗程,关节稍利;续服2个疗程,诸症皆除,步如常人。继续服用5天,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病例2
董某,男,67岁。左腰痛、活动不便,牵及左侧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清晨起床下地时疼痛加剧。近来日益增剧,不能转侧翻身,夜间痛甚,彻夜不眠,自觉腰背如针刺似刀割,痛苦万分。脉象沉紧,尺脉沉细,舌淡苔紫暗。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1个疗程, 疼痛大减,夜能安睡3小时;继续服药1个疗程,由剧痛转为隐痛,能翻身和扶杖下床。继续服用2个疗程,疼痛全止,行动自如,余症消失,治愈。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20-50份、怀牛膝5-25份、水蛭5-20份、地龙5_20份、毛姜5_20份、山药10-30份、 泽泻5-20份、木瓜10-30份、枸杞10-40份、山茱萸5_25份、茯苓5_20份、牡丹皮5_20份、 皂角刺20-5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40份、怀牛膝15份、水蛭10份、地龙10份、毛姜10份、山药 20份、泽泻10份、木瓜20份、枸杞30份、山茱萸15份、茯苓10份、牡丹皮10份、皂角刺40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骨痹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丹参20-50份、怀牛膝5-25份、水蛭5-20份、地龙5-20份、毛姜5-20份、山药10-30份、泽泻5-20份、木瓜10-30份、枸杞10-40份、山茱萸5-25份、茯苓5-20份、牡丹皮5-20份、皂角刺20-50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其治疗骨痹疗效显著,作用可靠。本中药组合物组分药源广、配制简便、成本低、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P19/02GK102430030SQ201110414139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孙胜波 申请人:荣成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