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4700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用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颈椎病变或损伤时,用于对颈椎进行固定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颈椎病患者以下颈椎病变居多。退变、狭窄、骨增生、不稳等为临床常见病理征象,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生活质量。外科手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的目的在于重新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颈椎的曲度、高度及活动度,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并改善骨性受压神经功能。随着各类新手术理论的问世和脊柱内固定技术的改进,临床手术方法亦不断得到改善。随着工业、交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颈椎创伤和疾患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相当部分的患者在进行外科治疗的同时,必须采用植入物植入进行结构或功能的重建等。目前国内临床上颈椎后路固定的应用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来源于国外厂家生产的内固定器械,这些植入物在研制过程中主要参考外国人的解剖学资料,因此在设计上不太适合中国人的解剖学特点,且植入物价格相当昂贵,而国内一些产品均普遍存在产品单一、工艺粗糙、多数采用不锈钢材料等缺点,不适应脊柱外科的发展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颈后路杆,邻近各颈后路杆的端部设有万向螺钉;所述一对颈后路杆之间设有用于调整该对颈后路杆间距的横向连接装置。具体地,所述横向连接装置具有两个分别套设在所述一对颈后路杆上并用螺钉固定的左、右活动端,左活动端的内测面上设有活塞杆,右活动端的内测面上设有与所述活塞杆相配合的活塞孔,该活塞孔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活塞杆的固定螺钉。使用时,通过固定螺钉调整所述一对颈后路杆的间距。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根据颈椎椎体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切迹小、结构稳定的钉棒系统,钉采用万向结构,钉头万向结构独立安装。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颈椎内固定手术的需求,复位及固定效果良好,用于恢复人体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

图1为实施例中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施例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颈后路杆1,邻近各颈后路杆1的端部设有万向螺钉3 ;所述一对颈后路杆1之间设有用于调整该对颈后路杆1间距的横向连接装置2。所述横向连接装置2具有两个分别套设在所述一对颈后路杆1上并用螺钉固定的左活动端21和右活动端22,左活动端21的内测面上设有活塞杆23,右活动端22的内测面上设有与所述活塞杆23相配合的活塞孔,该活塞孔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活塞杆23的固定螺钉24。使用时,通过固定螺钉M调整所述一对颈后路杆1的间距。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颈后路杆(1),邻近各颈后路杆(1)的端部设有万向螺钉(3);所述一对颈后路杆(1)之间设有用于调整该对颈后路杆(1)间距的横向连接装置(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装置O) 具有两个分别套设在所述一对颈后路杆(1)上并用螺钉固定的左、右活动端01、22),左活动端的内测面上设有活塞杆(23),右活动端0 的内测面上设有与所述活塞杆03) 相配合的活塞孔,该活塞孔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活塞杆的固定螺钉0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颈后路杆,邻近各颈后路杆的端部设有万向螺钉;所述一对颈后路杆之间设有用于调整该对颈后路杆间距的横向连接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根据颈椎椎体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切迹小、结构稳定的钉棒系统,钉采用万向结构,钉头万向结构独立安装。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颈椎内固定手术的需求,复位及固定效果良好,用于恢复人体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
文档编号A61B17/70GK202223330SQ20112038787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2日
发明者徐晓壮, 房志刚 申请人:常州迪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