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康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2971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走康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康复用器材,具体是指一种行走康复器。
背景技术
目前脑血栓、脑出血病人日益增加,这些病人在通过治疗能够站立以后其行走成为很大的问题,在最初的康复行走时常出现人们所说的“剪刀步”,即偏瘫侧的脚在移动时往往向外侧划过一较大的弧然后不自觉的叠加于健康脚之上,病人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专人搀扶不断拨动偏瘫侧的脚进行行走训练,给病人及康复训练人员都带来极大的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偏瘫病人能够单独进行行走训练的行走康复器,以解决目前病人在进行行走训练时带来的劳动强度大、康复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行走康复器,包括一双杠结构的架体,架体由横杆及支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横杆之间的通道底部设有与横杆平行的行走板,在行走板的表面固定三块与行走板走向一致的隔板,隔板与行走板垂直,三块隔板在行走板之上形成两条槽沟。所述的支腿高度可调。该行走康复器结构简单、制作简便,偏瘫病人可以自行进行康复行走训练,克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双脚叠加阻碍行走的技术问题,极大减轻了病人及训练人员的劳动强度,是偏瘫病人进行行走康复训练的理想器材。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横杆,2、支腿,3、行走板,4、隔板,5、槽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附图所示,行走康复器,包括一双杠结构的架体,架体由两根横杆I及四条支腿2组成。如附图所示,在架体的底部设有行走板3,行走板3位于两横杆之间的通道底部,并与横杆I平行,在行走板3的表面固定三块与行走板3走向一致的隔板4,隔板4与行走板3垂直,三块隔板4在行走板之上形成两条槽沟5。制作时,隔板4高度以25-40cm为宜,槽沟5的宽度控制在30-40cm之间。使用时,将病人搀扶到行走板之上,两脚分别位于两槽沟5之内,双臂支撑于横杆I之上,病人通过健康侧的肢体支撑,在槽沟5内进行行走康复训练,病人从康复器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后,通过训练人员的帮助调转身体后继续进行行走训练。由于两脚在槽沟5内行走,可以防止偏瘫侧的脚向外划出较大弧线,也可防止在落脚时叠加于健康脚之上,通过长时间的康复训练逐渐加强病人的行走功能。为使该康复器适应不同高矮的病人康复使用,支架的支腿2高度可调。
权利要求1.行走康复器,包括一双杠结构的架体,架体由横杆及支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横杆之间的通道底部设有与横杆平行的行走板,在行走板的表面固定三块与行走板走向一致的隔板,隔板与行走板垂直,三块隔板在行走板之上形成两条槽沟。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行走康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腿高度可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康复用器材。为解决目前病人在进行行走训练时带来的劳动强度大、康复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行走康复器,包括一双杠结构的架体,架体由横杆及支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横杆之间的通道底部设有与横杆平行的行走板,在行走板的表面固定三块与行走板走向一致的隔板,隔板与行走板垂直,三块隔板在行走板之上形成两条槽沟。该行走康复器结构简单、制作简便,是偏瘫病人进行行走康复训练的理想器材。
文档编号A61H3/00GK202426828SQ201120544118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3日
发明者周云雁, 夏丽燕, 李建勋 申请人:周云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