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吸引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3919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气溶胶吸引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气溶胶吸引器,包括:内管(22),其形成吸引路径的一部分;毛细管(40),其在内管(22)内延伸,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联动,排出溶液;加热器(56),其在与内管(22)的轴线正交的方向横断内管(22)而延伸,接收阻挡从毛细管(40)排出的溶液,该加热器(56)将接收阻挡了的溶液加热雾化,在内管(22)内产生能够被使用者吸引的气溶胶。
【专利说明】气溶胶吸引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溶胶吸引器,其伴随着使用者的吸引动作产生气溶胶,向使用者提供该气溶胶。
【背景技术】
[0002]此种气溶胶吸引器,例如,分别公开在下述专利文献I~4。
[0003]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气溶胶吸引器包括:吸引管,其具有吸嘴;溶液供应源,其内置在该吸引管,蓄有要气溶胶化的溶液;分配装置,其能够从该溶液供应源向吸引管内的分配位置定量分配溶液;电加热器,其通过加热被分配在分配位置的溶液,使其雾化,在吸引管内产生气溶胶。
[0004]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气溶胶吸引器,由于将利用泵供应的液体气溶胶化,所以具有电加热器以及高频发生器。
[0005]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气溶胶吸引器,具有用于使液体气溶胶化的喷墨单元。
[0006]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气溶胶吸引器,包括利用毛细管现象的液体供应路径和配置在该液体供应路径的出口的电加热器。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02008/105918A1
[0010]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JP2006-524494A[0011 ] 专利文献3:(日本)再公表W097/48293
[0012]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 JP Hll (1999)-89551

【发明内容】

[0013]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4]专利文献I的气溶胶吸引器,在使用者通过吸嘴做出吸引动作之前要求分配装置的手动操作,或者,在吸引动作的同时要求分配装置的自动操作。分配装置的存在不仅是导致气溶胶吸引器大型化的很大重要原因,而且分配装置的手动操作妨害使用者简便地进行气溶胶的吸引。
[0015]另一方面,分配装置的自动操作虽然向用户提供简便的吸引,但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分配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还由于自动操作消耗电能。因此,为了分配装置以及电加热器,必须要有大容量的电源,导致气溶胶吸引器的进一步大型化。
[0016]进一步地,专利文献2、3的气溶胶吸引器,与专利文献I的气溶胶吸引器相同地,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导致小型化困难。另一方面,专利文献4的气溶胶吸引器与专利文献I~3的气溶胶吸引器相比,虽然具有简单的结构,但是与专利文献I~3的气溶胶吸引器相同地,由于不是使液体直接向电加热器冲突而达到液体的气溶胶化,所以不能保证可靠的气溶胶化。[0017]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小型的气溶胶吸引器,其能够使使用者简便地进行吸引,并且,可靠地保证液体的气溶胶化。
[0018]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9]上述目的由本发明的气溶胶吸引器达成,所述气溶胶吸引器包括:
[0020]吸引路径,其连接大气开放口和吸嘴,允许从所述大气开放口朝向所述吸嘴的空气的流动;
[0021]溶液供应装置,其是供应产生气溶胶的溶液的溶液供应装置,所述溶液供应装置包括,
[0022]溶液供应源,其储蓄有所述溶液,
[0023]毛细管,其与所述溶液供应源连接,在所述吸引路径内具有朝向所述吸嘴开口的排出端,从所述溶液供应源引导所述溶液至所述排出端,并且,在所述吸引路径内发生所述空气流动时,从所述排出端排出所述溶液;
[0024]加热装置,其是接收阻挡来自所述排出端的排出溶液,通过加热使该接收阻挡的排出溶液雾化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0025]电源,
[0026]电加热器,其在排出端的正下游,允许所述空气的流动,并且与所述排出端之间留有规定的距离,与所述排出端相对配置,在施加有所述电源的电压时发热。
[0027]根据上述气溶胶吸引器,在使用者通过吸嘴进行了吸引动作时,溶液从毛细管的排出端排出。该排出溶液在加热器的外表面被接收阻挡的同时,受到来自加热器的热而全部雾化,在吸引路径内产生气溶胶。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吸嘴吸引气溶胶。
[0028]具体地,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吸引路径的轴线正交,且在横断所述吸引路径的方向上延伸。优选地,毛细管在所述吸引路径的轴线上延伸。
[0029]发明的效果
[0030]本发明的气溶胶吸引器,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联动,从毛细管的排出端排出溶液的同时,能够在加热器的外表面接收阻挡排出溶液,因此,排出溶液在加热器的外表面上全部雾化,在吸引路径内产生气溶胶。因此,使用者能够简便且有效地吸引气溶胶。
[0031]通过附图以及后述的说明,明确地说明本发明的气溶胶吸引器的细节以及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气溶胶吸引器的纵剖视图。
[0033]图2是表示图1的液罐的具体例的图。
[0034]图3是放大表示图1的加热器的横剖视图。
[0035]图4是将图1的加热器与供电电路一起表示的图。
[0036]图5是表示气溶胶产生前的气溶胶吸引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0037]图6是在沿着加热器的纵剖面的内管的纵剖面观察的、表示气溶胶产生后的状态的气溶胶吸引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0038]图7是在沿着加热器的横剖面的内管的纵剖面观察的、表示气溶胶产生后的状态的气溶胶吸引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0039]图8是用于说明在毛细管和加热器之间的距离过长的情况下,气溶胶吸引器的动作不良的图。
[0040]图9是用于说明在毛细管和加热器之间的距离过短的情况下,气溶胶吸引器的动作不良的图。
[0041]图10是用于谋求最适合的加热装置的加热试验装置的示意图。
[0042]图11是表示在加热试验装置获得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0043]图12是表示变形例的外壳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参照图1,实施例的气溶胶吸引器10包括: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状的外管12、与该外管的基端可分离地连接的吸嘴14。这些外管12以及吸嘴14由具有耐热性的合成树脂分别形成。外管12在其前端具有盖16,该盖16能够从外管12拆下。
[0045]在外管12内收容有作为电源的电源单元18、作为溶液供应源的液罐20以及内管22。这些电源单元 18、液罐20以及内管22在外管12的轴线上从盖16侧依次被配置。内管22与吸嘴14连通。
[0046]电源单元18以及液罐20能够更换,这些电源单元18以及液罐20的更换通过从外管12取下盖16而实施。
[0047]电源单元18包括电池架24和保持在该电池架24的一枚市面销售的电池,例如五号电池26。该电池26具有1.5V的标注电压,被配置在外管12的轴线上。
[0048]利用图2更详细地表示液罐20。
[0049]液罐20包括圆筒形状的罐壳28。在该罐壳28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肋部。这些肋部在罐壳28的周向隔着间隔配置,并且,除了电池电源18侧的罐壳28的端部,在罐壳28的轴向上延伸。
[0050]上述的肋部在罐壳28的外表面和外管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轴向通路27 (参照图1),另一方面,在罐壳28的所述端部和外管12的内表面之间确保环状室29 (参照图1)。该环状室29与轴向通路29连接。
[0051]在罐壳28内收容有绕管30。该绕管30在外管12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具有开口的两端。导入管路32从绕管30的一端延伸到罐壳28的外表面,该导入管路32在罐壳28的外表面开口,与前述的环状室29连接。进一步地,在导入管路32配置有逆止阀34,该逆止阀34只朝向绕管30的一端打开。
[0052]另一方面,送出管路36从绕管30的另一端延伸,该送出管路36经由结合部38与毛细管40连接。该毛细管40从罐壳28向前述的内管22内突出,位于内管22的轴线上。毛细管40的突出端形成排出端42,该排出端42朝向吸嘴14开口。进一步地,在送出管路36也配置有逆止阀44,该逆止阀44只朝向毛细管40打开。
[0053]液罐22的内部流路(导入管路32、绕管30以及送出管路36)以及毛细管40内充满要气溶胶化的溶液,溶液到达毛细管40的排出端42。在这里,溶液可以包含例如丙二醇、甘油等。
[0054]从图1可以清楚地知道,内管22从液罐20朝向吸嘴14延伸,与吸收套管48连接。该吸收套管48与内管22位于同轴上,与内管22的内部空间具有相同的内径。此外,包围内管22以及吸收套管48的外管12的部位的厚度比包围电源单元18和液罐20的外管12的部位的厚度厚。
[0055]具体地,内管22例如由不锈钢或者陶瓷形成。另一方面,吸收套管48,例如,由能够吸收前述溶液的纸管、中空筒形状的纸滤器形成。这样的吸收套管48具有足够能满足要求的溶液吸收量的容积。
[0056]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外管12形成有多个大气出入口 50。这些大气出入口 50例如与液罐20邻接,在外管12的周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大气出入口 50从外管12的外周面贯通内管22而延伸。大气出入口 50—方面提供向外管12的外周面开口的大气开放口 52,一方面经过前述的轴向通路27与环状室29连接。
[0057]因此,大气出入口 50以及内管22形成连接大气开放口 52和吸嘴14的吸引路径。此外,大气出入口 50使环状室29内维持大气压,其结果,处于液罐20内的溶液通过导入管路32的开口端总是承受大气压的状态。
[0058]现在,使用者通过吸嘴14吸引内管22内的空气时,内管22内的压力变成负压,外气通过大气出入口 50被导入到内管22内。这样的外气的导入在前述的吸引路径内产生朝向吸嘴14的空气流动。
[0059] 内管22内的负压从毛细管40的排出端42向吸引路径,即,向内管22内排出溶液,此处的溶液的排出量由负压的强度决定。一方面,从液罐20向毛细管40补充相当于排出的溶液量的溶液。如前所述,液罐20内的溶液总是受到大气压,所以伴随着溶液的补充,液罐20的内部流路内的溶液朝向毛细管40移动。
[0060]在内管22配置有圆筒形状的加热器56,在吸引路径内产生的空气的流动中观察,该加热器56位于毛细管40的排出端42的正下游。
[0061]如图3所示,在内管22的内径以及毛细管40的内径分别被表示为DIT、Dct时,加热器56的外径Dq比内管22的内径Dn小,并且,比毛细管40的内径Dct或者直径大。
[0062]即,外径Dq满足下述关系。
[0063]DIT>D0>DCT (I)
[0064]加热器56在内管22的直径方向上贯通内管22,具有与内管22的轴线正交的轴线。加热器56的两端被外管12支持。
[0065]因此,如前所述,如果考虑到毛细管40位于内管22的轴线上,则从内管22的下游端观察加热器56时,毛细管40的排出端42被加热器56遮蔽。换言之,排出端42的横剖面能够完全投影到加热器56的外表面上。
[0066]进一步地,如前所述,在溶液从排出端42排出时,被排出的溶液在排出端42形成液滴,该液滴的最大直径由毛细管40的内径Dct决定。在此,在以Dmax表示液滴的最大直径时,排出端42和加热器56之间的间距Z具有以下关系。
[0067]Dmx>Z>DCT ⑵
[0068]因此,在溶液从排出端42排出时,排出溶液在加热器56的外表面被可靠地接收阻挡。
[0069]以下的表1表示在溶液为丙二醇(PG:密度1.036g/mm2)的情况下,相对在毛细管42的内径Dct以及内管22产生的空气的吸引量的液滴排出量、排出体积以及直径的关系。
[0070][表 I]
[0071]
【权利要求】
1.一种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引路径,其连接大气开放口和吸嘴,允许从所述大气开放口朝向所述吸嘴的空气的流动; 溶液供应装置,其是供应产生气溶胶的溶液的溶液供应装置,所述溶液供应装置包括, 溶液供应源,其储蓄有所述溶液, 毛细管,其与所述溶液供应源连接,在所述吸引路径内具有朝向所述吸嘴开口的排出端,从所述溶液供应源引导所述溶液至所述排出端,并且,在所述吸引路径内发生所述空气流动时,从所述排出端排出所述溶液; 加热装置,其是接收阻挡来自所述排出端的排出溶液,通过加热使该接收阻挡了的排出溶液雾化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电源, 电加热器,其在排出端的正下游,允许所述空气的流动,并且与所述排出端之间留有规定的距离,与所述排出端相对配置,在施加有所述电源的电压时发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吸引路径的轴线正交,且在横断所述吸引路径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 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在所述吸引路径的轴线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比在所述排出端由所述溶液的表面张力形成的最大的液滴的直径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比所述毛细管的内径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的直径比所述加热器的直径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吸嘴侧观察所述吸引路径内时,所述排出端位于被所述加热器遮蔽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在其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非平滑区域,在该非平滑区域接收阻挡所述排出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进一步包括内部结构,所述内部结构仅利用所述施加电压以及来自所述外表面的辐射热将所述加热器的外表面的加热温度维持在所述排出溶液的雾化所要求的规定的温度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具有电阻发热部件和包围该电阻发热部件的外壳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加热器的外表面使接收阻挡了的所述排出溶液沿着所述外表面延伸扩展的增湿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包括市场销售的电池。
【文档编号】A61M15/06GK103732280SQ201180072944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9日
【发明者】山田学, 佐佐木宏 申请人: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